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言]

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绝句。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组诗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五首诗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全诗语言婉转曲致,风格缠绵悱恻,为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译文]

是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鉴赏]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分页: 1 2 3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言]

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绝句。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组诗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五首诗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全诗语言婉转曲致,风格缠绵悱恻,为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译文]

是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鉴赏]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分页: 1 2 3


相关内容

  •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原文]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 ...

  • 秋天的诗句--[长信秋词·其一]
  • <长信秋词·其一>原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 ...

  •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一 ①空桑林:指桑叶枯落的桑树林. 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④游侠儿:指好交游.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 ⑤矜 ...

  •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其三]赏析
  • [作品简介] <长信怨>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王昌龄的<长信怨>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全诗构思奇特,怨意悠远.乐府<相和歌·楚调曲>评曰,这首诗是 ...

  • 闺怨诗赏析
  •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闺怨诗赏析 古代的闺怨诗大致可分为闺怨诗和宫怨诗两大类,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 ...

  •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在表现手 ...

  • 王昌龄:长信怨
  • 作者: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注释: 1.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 2.团扇:相传班婕妤曾作.王昌龄:长信怨. 3.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意. 译文: 清晨金殿初开, 就拿着扫帚扫殿堂: 姑且手执团扇徘徊度日, 消磨时光. 即使 ...

  • 王昌龄·简介·诗作·赏析
  • http://luojie.360doc.com  [email protected] [诗人简介]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

  • 毕业论文(文学)-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
  •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 七言绝句形成于南北朝,至唐朝而发展至盛.在七绝的创作上,盛唐诗人李白与王昌龄绝对是千古名家.二者的创作历来为方家推崇备至.二者的七绝既有特出的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其七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