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理论力学》课程在2004年-2006年的重点课程建设阶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校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又经过了2007年-2009年的优秀课程的建设阶段,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在项目建设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偶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10447005)在2008年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结题验收,由任亚杰教授主持的教育厅课题通过了具有厅的结题验收;课题组成员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和EI 论文18篇,获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王剑华教授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学校科研成果特别奖18项,获得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取得国家专利三项。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工作有: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校级教改项目《构建我校物理学优势专业品牌课群的策略研究与实践》通过了学校的结题验收;课程组成员任亚杰教授、王剑华教授参加了黄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学(师范类)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立项。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撰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由05届学生刘鹏完成的毕业论文发表后被SCI 收录,09届学生马凯完成的两篇课程论文已经分别投送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SCI 期刊源期刊发表。《理论力学》课程在完成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比较可观,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1师资结构 教师
队伍
王剑华
情况
任亚杰
王亚辉
姓名 性别 男 男 男 出生年月1959.12 1964.8 1978.11 职称 教 授 教 授 讲 师 学科专业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讲授, 网站维护
黄新民 男 1955.6 教 授 物理学 课程规划、教材建设
科技英语和理论力学双
袁 毅 女 1975.9 讲 师 科技英语
语教学准备
刘 筠
熊晓军
黄文登
潘 峰
张 锴 女 男 男 男 男 1958.6 1963.12 1978.4 1979.4 1979.7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 师 助 教 机 械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理论力学和机械制图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和固体物理 理论力学辅导和力学 理论力学辅导和力学
根据教研室成员的变化,对本课程组成员作了调整,吸收了部分年轻教师,使本课程组成员的职称、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6人,本科4人。50-60岁3人,40-50岁2人,30-40岁5人。平均年龄为38.6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康博士在我系任客座教授期间(2007,1-2010,12)也参加本课程的建设工作。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1-2教学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讲授人王剑华教授、任亚杰教授、黄新民教授已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先后从事过《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热学》、《自然科学概论》、《物理学史》、《近代物理实验》、《流体力学》、《力学》、《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前沿》等课程的主讲;本课程的第二梯队主要成员王亚辉、黄文登等都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从事过《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力学和热学实验》、等课程的辅导和讲授工作。参加了毕业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教案提要和讲稿齐全,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良好。
本课程组成员先后承担过省级和院级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9项,部分项目已经结题,部分项目正在进行中。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1-3学术水平
理论力学课程组成员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该课程组成员在近三年内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6篇,其中被SCI 和EI 收录16篇。该指标已达到A 级水平。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非对易时空性质及其量子效应的研究》(2009K01-54),2010.1~2011.12,项目总经费10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主持的国家级纵向课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量子纠缠中的Wigner 》(CHJG200902),2009.7~2010.12,项目总经费6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主持的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偶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10447005),2005.1~2007.12,项目总经费16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2007年底结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2005 NSFC/ICTP交流项目》([1**********])和《2006 NSFC/ICTP交流项目》([1**********])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高能物理研究所主任S.Randjbar-Daemi 教授的邀请, 王剑华于2005年和2006年两次在ICTP 进行了成功的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工作。
该课程组有省级和院级科研项目9项。理论力学课程组科研项目统计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1-4 教风建设
该课程组成员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具有优良的教风,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师生感情,其道德风范爱到学生的好评。以良好的教风来带动学生的良好学风,使学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见学生评课记录。
理论力学课程依托于理论物理教研室,该教研室工作制度健全,严格按照院、系、室的规章办事,教研活动定期进行,每年教研活动次数大于18次,并有详细的教研室活动记录。见教研室活动记录本。
该教研室坚持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每次听课后都要进行评课,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详见教师听课记录本和教师听课评课表。同时本教研室还坚持集体阅卷,以使考试成绩客观、公正,并能进行认真的试卷分析,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采取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不断改
进教学,后继课程反馈信息良好。
该课程组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风端正。近三年来该课程组无教学事故。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2-1 教学大纲
(1). 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满足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高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三年来对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大纲既符合高师培养目标,又符合我院的实际,其项目完整,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重点、难点突出,体系完整,能反映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新成果。
(2). 新大纲的要求和课时分配:新大纲总学时68学时,全部为讲授内容。 (3). 本课程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执行,其执行情况见附件:理论力学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2-2 教材及教参
(1). 理论力学课程选教育部优秀教材:
1)周衍柏. 《理论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该教材经多次反复使用,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效果好。该书为教育部优秀教材。
2)王剑华,李康,刘筠,王亚辉. 《理论力学》,2009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排版印刷阶段)。该教材经多次反复修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师范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效果良好。
(2). 主要教学参考书为高等学校专用教材。
1) 金尚年,马永利. 《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 《理论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 理论力学(1)、(2)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4) R. C. Hibbeler.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项目自评得分7分。
2-3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文件
(1). 有比较丰富、完整的教学参考书,能反映与该课程有关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又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见2-2。
(2). 本课程有完整的教学日历、习题卡、教学总结及论文等各种教学文件。见附件:物理系教学档案(教学日历、备课本、理论力学习题卡等)。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2-4 教学设备和手段
(1). 与理论力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有6个,可在实验室参观。见实验设备清单。从2005级开始开设了部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 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可达到100%。见实验记录卡。
(3). 部分“电子课件”已经开始使用,力争该课程的教学全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4). 实验教学过程规范,见实验室安排,登记表,计分办法,实验报告等材料。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3-1考试说明
(1). 理论力学课程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根据系上的有关考试规定,采用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集体命题和集体阅卷。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命题符合学院对考试命题的要求,主、客观题比例合理,考点分布广,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水平。试卷有较详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有完整的试卷分析。见附件:理论力学考试卷及试卷分析。
(2). 从考试成绩看,本课程成绩分布合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连续几年的考试成绩比较稳定。在2007年学校组织的考教分离中,及格率达到了
100%。
本项目自评得分3分。
3-2 理论力学题库建设
本课程已积累了相当数量和质量较高的试题,题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完全可以实行从题库抽题考试。见附件:理论力学试题库。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3-3 理论力学命题与评分
本课程采用课程组现已实现题库命题,试题有详尽的评分标准及控制评分误差范围。由于采用集体阅卷,互相监督,使试卷的评分误差相对减小了。见附件:试卷及评分标准。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3-4 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1). 本课程有客观公正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经过分析,试题内容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难易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附件: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2). 从考试成绩看,本课程成绩分布合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连续几年的考试成绩比较稳定。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4-1 教改方案
结合物理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理论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理论物理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教学中要突出与普通物理教学方法的过渡性。(采取了加强课后辅导答疑,同时配备学习参考书的
方法),以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理论物理课程的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不去强行背概念、定义和定理。让学生充分掌握用高等数学的思维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与其相适应,教学方法也应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方法等),以便达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3).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上,考虑与其它后续课程的关系,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加强分析力学部分,广义坐标和自由度的确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等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
(5).计划进一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以体会大学教育的现代性。
(6).进一步实现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4-2 理论力学教改效果
通过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已应用两届学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见教学反馈信息和考试质量分析。
5-1理论力学的讲课质量
(1).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经验丰富,备课深入细致,相关知识扎实,并能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新知识及时引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课堂教学质量为优秀。该课程组成员中任亚杰被评为陕西理工学院十佳教学能手,王亚辉等制作的课件获教育部和陕西省奖励,2004年王剑华被评为陕西理工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见附件: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
(2). 任课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好评。见附件:教学质量调查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10分。
5-2理论力学课外指导
物理系对每门课程都安排有辅导,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教室内进行辅导。教师基本能按时辅导,特别是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专人辅导,辅导教师认真、负责,及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辅导效果好。见附件:物理系晚自习辅导安排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5-3理论力学课程组获奖情况
(1).本课程组成员近年来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同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有一人获院十佳教学能手称号。见附件:理论力学课程组获奖统计表。
(2).从物理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查表和毕业生的反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好。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5-4学习质量
(1).学生考试分析:按学院及系上考试的有关规定,所有课程都必须进行试卷分析。本课程的试卷分析见附件: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2).学生统计评价:由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表,该课程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高,公认教学效果好。且有三位教师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见附件:课堂教学调查表毕业班学生调查表。
(3).后续课程有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后续课程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全面,总体效果好。
(4).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学生考取研究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我系毕业生尚恩明考取了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邢定钰教授的研究生。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6 理论力学特色指标
(1).根据师范类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生活、科学
技术中的实例,分析其中的力学问题,由课内启发、引导、讨论,延伸到课后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不一定都能解决,有些问题需学完后续课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力学的体系由原来的按研究对象讲授改为以方程和定理将授,使计算方面的内容实现前后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和能力。该课程组成员已完成了《理论力学》的编写工作,现在已经和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签定了出版协议,目前新教材正在编辑印刷当中。《理论力学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修订工作也接近尾声,力争在本建设期出版。
(2).主讲教师不断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学业务,已积累了丰富的个人教学资料。见附件:个人教学资料。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理论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教学中,见教师备课本有关内容。
(4).本课程在开展教学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进课堂,使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了一定的优秀论文,其中公开发表四篇,一篇被SCI 收录,正在投稿阶段的本科生论文有三篇,其中两篇投在国外SCI 期刊源期刊上。
(5).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措施,将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对复杂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等采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既加强了教学重点,又克服了教学难点,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室除满足教学基本实验外,着重开展创新实践。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多项创新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09年研究生考取的人数增幅较大。
本项目自评得分19分。
自评合计得分115分。结合课程评估标准,《理论力学》课程已达到精品课程的标准。
《理论力学》课程组
2010.3.9
《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理论力学》课程在2004年-2006年的重点课程建设阶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校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又经过了2007年-2009年的优秀课程的建设阶段,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在项目建设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偶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10447005)在2008年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结题验收,由任亚杰教授主持的教育厅课题通过了具有厅的结题验收;课题组成员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和EI 论文18篇,获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王剑华教授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学校科研成果特别奖18项,获得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取得国家专利三项。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工作有: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校级教改项目《构建我校物理学优势专业品牌课群的策略研究与实践》通过了学校的结题验收;课程组成员任亚杰教授、王剑华教授参加了黄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学(师范类)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立项。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撰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由05届学生刘鹏完成的毕业论文发表后被SCI 收录,09届学生马凯完成的两篇课程论文已经分别投送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SCI 期刊源期刊发表。《理论力学》课程在完成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比较可观,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1师资结构 教师
队伍
王剑华
情况
任亚杰
王亚辉
姓名 性别 男 男 男 出生年月1959.12 1964.8 1978.11 职称 教 授 教 授 讲 师 学科专业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讲授, 网站维护
黄新民 男 1955.6 教 授 物理学 课程规划、教材建设
科技英语和理论力学双
袁 毅 女 1975.9 讲 师 科技英语
语教学准备
刘 筠
熊晓军
黄文登
潘 峰
张 锴 女 男 男 男 男 1958.6 1963.12 1978.4 1979.4 1979.7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 师 助 教 机 械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理论力学和机械制图 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 理论力学和固体物理 理论力学辅导和力学 理论力学辅导和力学
根据教研室成员的变化,对本课程组成员作了调整,吸收了部分年轻教师,使本课程组成员的职称、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6人,本科4人。50-60岁3人,40-50岁2人,30-40岁5人。平均年龄为38.6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康博士在我系任客座教授期间(2007,1-2010,12)也参加本课程的建设工作。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1-2教学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讲授人王剑华教授、任亚杰教授、黄新民教授已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先后从事过《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热学》、《自然科学概论》、《物理学史》、《近代物理实验》、《流体力学》、《力学》、《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前沿》等课程的主讲;本课程的第二梯队主要成员王亚辉、黄文登等都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从事过《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力学和热学实验》、等课程的辅导和讲授工作。参加了毕业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教案提要和讲稿齐全,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良好。
本课程组成员先后承担过省级和院级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9项,部分项目已经结题,部分项目正在进行中。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1-3学术水平
理论力学课程组成员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该课程组成员在近三年内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6篇,其中被SCI 和EI 收录16篇。该指标已达到A 级水平。由王剑华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非对易时空性质及其量子效应的研究》(2009K01-54),2010.1~2011.12,项目总经费10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主持的国家级纵向课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量子纠缠中的Wigner 》(CHJG200902),2009.7~2010.12,项目总经费6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主持的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偶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10447005),2005.1~2007.12,项目总经费16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2007年底结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2005 NSFC/ICTP交流项目》([1**********])和《2006 NSFC/ICTP交流项目》([1**********])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高能物理研究所主任S.Randjbar-Daemi 教授的邀请, 王剑华于2005年和2006年两次在ICTP 进行了成功的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工作。
该课程组有省级和院级科研项目9项。理论力学课程组科研项目统计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1-4 教风建设
该课程组成员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具有优良的教风,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师生感情,其道德风范爱到学生的好评。以良好的教风来带动学生的良好学风,使学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见学生评课记录。
理论力学课程依托于理论物理教研室,该教研室工作制度健全,严格按照院、系、室的规章办事,教研活动定期进行,每年教研活动次数大于18次,并有详细的教研室活动记录。见教研室活动记录本。
该教研室坚持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每次听课后都要进行评课,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详见教师听课记录本和教师听课评课表。同时本教研室还坚持集体阅卷,以使考试成绩客观、公正,并能进行认真的试卷分析,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采取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不断改
进教学,后继课程反馈信息良好。
该课程组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风端正。近三年来该课程组无教学事故。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2-1 教学大纲
(1). 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满足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高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三年来对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大纲既符合高师培养目标,又符合我院的实际,其项目完整,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重点、难点突出,体系完整,能反映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新成果。
(2). 新大纲的要求和课时分配:新大纲总学时68学时,全部为讲授内容。 (3). 本课程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执行,其执行情况见附件:理论力学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2-2 教材及教参
(1). 理论力学课程选教育部优秀教材:
1)周衍柏. 《理论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该教材经多次反复使用,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效果好。该书为教育部优秀教材。
2)王剑华,李康,刘筠,王亚辉. 《理论力学》,2009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排版印刷阶段)。该教材经多次反复修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师范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效果良好。
(2). 主要教学参考书为高等学校专用教材。
1) 金尚年,马永利. 《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 《理论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 理论力学(1)、(2)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4) R. C. Hibbeler.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项目自评得分7分。
2-3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文件
(1). 有比较丰富、完整的教学参考书,能反映与该课程有关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又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见2-2。
(2). 本课程有完整的教学日历、习题卡、教学总结及论文等各种教学文件。见附件:物理系教学档案(教学日历、备课本、理论力学习题卡等)。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2-4 教学设备和手段
(1). 与理论力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有6个,可在实验室参观。见实验设备清单。从2005级开始开设了部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 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可达到100%。见实验记录卡。
(3). 部分“电子课件”已经开始使用,力争该课程的教学全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4). 实验教学过程规范,见实验室安排,登记表,计分办法,实验报告等材料。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3-1考试说明
(1). 理论力学课程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根据系上的有关考试规定,采用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集体命题和集体阅卷。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命题符合学院对考试命题的要求,主、客观题比例合理,考点分布广,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水平。试卷有较详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有完整的试卷分析。见附件:理论力学考试卷及试卷分析。
(2). 从考试成绩看,本课程成绩分布合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连续几年的考试成绩比较稳定。在2007年学校组织的考教分离中,及格率达到了
100%。
本项目自评得分3分。
3-2 理论力学题库建设
本课程已积累了相当数量和质量较高的试题,题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完全可以实行从题库抽题考试。见附件:理论力学试题库。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3-3 理论力学命题与评分
本课程采用课程组现已实现题库命题,试题有详尽的评分标准及控制评分误差范围。由于采用集体阅卷,互相监督,使试卷的评分误差相对减小了。见附件:试卷及评分标准。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3-4 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1). 本课程有客观公正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经过分析,试题内容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难易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附件: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2). 从考试成绩看,本课程成绩分布合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连续几年的考试成绩比较稳定。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4-1 教改方案
结合物理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理论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理论物理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教学中要突出与普通物理教学方法的过渡性。(采取了加强课后辅导答疑,同时配备学习参考书的
方法),以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理论物理课程的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不去强行背概念、定义和定理。让学生充分掌握用高等数学的思维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与其相适应,教学方法也应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方法等),以便达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3).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上,考虑与其它后续课程的关系,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加强分析力学部分,广义坐标和自由度的确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等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
(5).计划进一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以体会大学教育的现代性。
(6).进一步实现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4-2 理论力学教改效果
通过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已应用两届学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见教学反馈信息和考试质量分析。
5-1理论力学的讲课质量
(1).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经验丰富,备课深入细致,相关知识扎实,并能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新知识及时引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课堂教学质量为优秀。该课程组成员中任亚杰被评为陕西理工学院十佳教学能手,王亚辉等制作的课件获教育部和陕西省奖励,2004年王剑华被评为陕西理工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见附件: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
(2). 任课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好评。见附件:教学质量调查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10分。
5-2理论力学课外指导
物理系对每门课程都安排有辅导,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教室内进行辅导。教师基本能按时辅导,特别是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专人辅导,辅导教师认真、负责,及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辅导效果好。见附件:物理系晚自习辅导安排表。
本项目自评得分6分。
5-3理论力学课程组获奖情况
(1).本课程组成员近年来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同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有一人获院十佳教学能手称号。见附件:理论力学课程组获奖统计表。
(2).从物理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查表和毕业生的反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好。 本项目自评得分4分。
5-4学习质量
(1).学生考试分析:按学院及系上考试的有关规定,所有课程都必须进行试卷分析。本课程的试卷分析见附件:理论力学试卷分析。
(2).学生统计评价:由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表,该课程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高,公认教学效果好。且有三位教师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见附件:课堂教学调查表毕业班学生调查表。
(3).后续课程有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后续课程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全面,总体效果好。
(4).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学生考取研究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我系毕业生尚恩明考取了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邢定钰教授的研究生。
本项目自评得分5分。
6 理论力学特色指标
(1).根据师范类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生活、科学
技术中的实例,分析其中的力学问题,由课内启发、引导、讨论,延伸到课后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不一定都能解决,有些问题需学完后续课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力学的体系由原来的按研究对象讲授改为以方程和定理将授,使计算方面的内容实现前后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和能力。该课程组成员已完成了《理论力学》的编写工作,现在已经和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签定了出版协议,目前新教材正在编辑印刷当中。《理论力学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修订工作也接近尾声,力争在本建设期出版。
(2).主讲教师不断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学业务,已积累了丰富的个人教学资料。见附件:个人教学资料。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理论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教学中,见教师备课本有关内容。
(4).本课程在开展教学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进课堂,使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了一定的优秀论文,其中公开发表四篇,一篇被SCI 收录,正在投稿阶段的本科生论文有三篇,其中两篇投在国外SCI 期刊源期刊上。
(5).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措施,将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对复杂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等采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既加强了教学重点,又克服了教学难点,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室除满足教学基本实验外,着重开展创新实践。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多项创新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09年研究生考取的人数增幅较大。
本项目自评得分19分。
自评合计得分115分。结合课程评估标准,《理论力学》课程已达到精品课程的标准。
《理论力学》课程组
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