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信达雅翻译)

◎申韩第五十六

御史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后救火也。迂而不径,阙而无务,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也。” 御史桑弘羊说道:‚如果宰相宁肯空缺也要留给周公那样的圣贤,那么世上的列国就会因为无宰相辅佐治理而早早灭亡。假若必须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人们才肯去就学,那么世上就没有儒生墨生了。如果衣服有一个小缺口,撕一块裂布就可以补上,却非要用整匹布来做一套新的;又如国政有所缺失,完全可以用律法政令来弥补,而非要按《雅 》、《颂》的要求变更国本然后再去治理;这就如同身患急症却舍弃近在咫尺的医生,而去求千里之外的名医俞跗来治病,如同火情危机,却不肯用池塘的脏水,非要引江海之水来救火。宁愿绕远也不走直路,空谈治国却不做实务,正是因此才导致国家文教政令不顺,政府治理纷繁乱杂。那些善于为政的人,有弊及时修补,有漏洞及时堵塞,吴起因此使楚国魏国大治,申不害、商鞅因此使秦国、韩国强盛。

文学文学曰:“有国者选众而任贤,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今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复,愚人纵火于沛泽,不能复振;蜂虿螫人,放死不能息其毒也。烦而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而乱益滋。故圣人教化,上与日月俱照,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文人学士说道:‚有国之君,拣选众人而任用其中的贤能之辈,治学的人博览诸子百家学说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何必非得是周公、孔子那样的不世出的圣贤。所以才只说以周公、孔子的言行为法。商鞅违反圣人之道,变更扰乱秦人的风俗,致使秦国后世政治内耗动乱不断而一直无法修治,传统的源流一旦断失就很难重新接续,等到愚氓陈胜在大泽举火造反,天下景从,秦室最终也没能重新振兴。恰如毒蜂虿虫蜇人,纵使驱逐弄死毒蜂虿虫也不能清除其遗毒。烦乱就让其停下

来,躁动就让其静下来,而不闻其根本,属于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让上下都会劳碌烦扰,而乱象更加滋生。所以圣人教化人民,上如同日月一样光照万民,下与天地一般覆载万物,怎么会屑于缝缝补补呢。

御史御史曰:“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益滋。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故先帝闵悼其菑,亲省河堤,举禹之功,河流以复,曹、卫以宁。百姓戴其功,咏其德,歌‘宣房塞,万福来’焉,亦犹是也,如何勿小补哉!”

御史桑弘羊说道:‚衣服破了不补,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堤防漏了不堵塞,漏洞也会越来越大。汉武帝时,黄河从瓠子河处决口,刚开始只是涓涓细流,到到最后却泛滥成为洪水危害整个中原,淹没了梁地、楚地的庄稼,冲毁曹地、卫地的城镇,城墙被泡坏塌方,百姓的积蓄被洪水冲走,庐舍房屋倒塌倾圮,人们只能栖居在树上,孤儿寡妇无人依靠,老弱病残无处可归。所以先帝怜悯哀痛洪灾,效仿大禹,御驾亲自到黄河大堤视察治水,令重臣率将卒数万人将决口堵塞,并在其上筑建了宣房宫,泛滥的黄河重归河道,曹地、卫地才得以再获安宁。百姓感恩先帝(汉武帝)的功劳,歌颂先帝的大德,唱道:‘宣房塞,万福来。’治国也同此理,怎能不防微杜渐,见过小补呢?‛

文学文学曰:“河决若甕口,而破千里,况礼决乎?其所害亦多矣!今断狱岁以万计,犯法兹多,其为菑岂特曹、卫哉!夫知塞宣房而福来,不知塞乱原而天下治也。周国用之,刑错不用,黎民若,四时各终其序,而天下不孤。《颂》曰:‘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此夫为福,亦不小矣!诚信礼义如宣房,功业已立,垂拱无为,有司何补,法令何塞也?”

文人学士说道:‚黄河瓮口大小的决口,任其自流也会破坏千里之地,何况礼仪有缺呢?其祸害也非常多呀。如今一年的刑案数量就有几万,犯法案件层出不穷,这灾祸可不只是限于曹、卫两地啊。知道堵住宣房宫之地的决口而福来,

却不知道堵塞乱源才能天下大治。西周采用治本之道,堵塞乱源,刑具弃臵不用,黎民欢欣,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按时劳作休息,普天之下都没有孤老无依的人。颂曰:‘绥我眉寿,介以繁祉。’这福分,可不小了啊。要是像堵塞宣房宫决口那样卖力地推行礼仪治国,功业早已成就,垂拱而天下大治,相关部门还有什么可以小补的,法令还有什么可以去堵塞的。

御史御史曰:“犀铫利鉏,五谷之利而间草之害也。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故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是以圣人审于是非,察于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刺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无甲兵,虽孙、吴不能以制敌。是以孔子倡以仁义而民从风,伯夷遁首阳而民不可化。”御史说道:‚锄把蒙着犀牛皮的锋利锄头,对五谷有力,却对杂草有害。分明道理,严明法纪,虽然惹得奸邪之辈的痛恨,却是良民的福分。所以弯曲的木头厌恶直绳,奸邪之辈痛恨公正的法律。于是圣人审查是非对错,察明治世乱世,才制定明确的法律和严厉的刑罚,防止非法矫正邪恶,恰如用隐括和辅檠去矫正那些不直的木材和弓弩。如同贮水以备火患,制定法律来防止奸邪。不借助法令和权势,就是贤人也无法做到良好的治理。没有盔甲和武器,纵然是孙、吴也不能制服敌人。因此孔子倡导仁义民众却不风从,伯夷守忠于首阳山百姓却不以为然。‛

文学文学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诗》云:‘舍彼有罪,沦胥以铺。’痛伤无罪而累也。非患铫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芸苗也。非患无准平,患其舍枉而绳直

也。故亲近为过不必诛,是锄不用也;疏远有功不必赏,是苗不养也。故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文人学士反驳道:‚法律能够刑罚人却不能使人知道廉耻,能够杀人却不能使人仁义。良医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良医通过审察病人的身体表征,来驱散病人身上致病的邪气,而非仅用针灸砭石刺激肌肤来镇痛。良吏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良吏杜绝恶行于尚未萌发之时,使人民不为犯法之事,而非将罪犯投之监狱,然后论刑杀掉他们。而如今所谓的良吏,熟知法律条文的则用严刑去祸害治下的百姓,强硬耿直的则用峻法压榨管理的下属,刚愎自用,凭着狠毒险恶的心肠,深文罗致,假借法令,陷害无辜,连累无罪的人,儿子牵连父亲,弟弟连累哥哥。一人犯罪,竟致一州一里的百姓惊慌失措,与之连坐的十家之人只能逃亡,如同痈疽毒疮一般相互传染,好像好色与淫乱紧密相系,一个枝节摇动,百根枝条紧随。《诗经》上说:‚舍彼有罪,沦胥以铺。‛这是百姓在痛恶伤悲无罪而受连累啊。不是担心锄头不锋利,而是害怕其不锄杂草,反而把禾苗锄掉了。不怕没有测量的准平,只怕不纠正弯木反而去纠正直木。亲近的人虽有过错却不处罚,就和锄头锋利却不锄杂草一样;疏远的人虽有功劳却不奖赏,就等于不去培育禾苗。所以世间不是因没有法律而生祸患,反而是因凡法律都不能做到完全公正无私而生祸患。

◎申韩第五十六

御史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后救火也。迂而不径,阙而无务,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也。” 御史桑弘羊说道:‚如果宰相宁肯空缺也要留给周公那样的圣贤,那么世上的列国就会因为无宰相辅佐治理而早早灭亡。假若必须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人们才肯去就学,那么世上就没有儒生墨生了。如果衣服有一个小缺口,撕一块裂布就可以补上,却非要用整匹布来做一套新的;又如国政有所缺失,完全可以用律法政令来弥补,而非要按《雅 》、《颂》的要求变更国本然后再去治理;这就如同身患急症却舍弃近在咫尺的医生,而去求千里之外的名医俞跗来治病,如同火情危机,却不肯用池塘的脏水,非要引江海之水来救火。宁愿绕远也不走直路,空谈治国却不做实务,正是因此才导致国家文教政令不顺,政府治理纷繁乱杂。那些善于为政的人,有弊及时修补,有漏洞及时堵塞,吴起因此使楚国魏国大治,申不害、商鞅因此使秦国、韩国强盛。

文学文学曰:“有国者选众而任贤,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今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复,愚人纵火于沛泽,不能复振;蜂虿螫人,放死不能息其毒也。烦而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而乱益滋。故圣人教化,上与日月俱照,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文人学士说道:‚有国之君,拣选众人而任用其中的贤能之辈,治学的人博览诸子百家学说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何必非得是周公、孔子那样的不世出的圣贤。所以才只说以周公、孔子的言行为法。商鞅违反圣人之道,变更扰乱秦人的风俗,致使秦国后世政治内耗动乱不断而一直无法修治,传统的源流一旦断失就很难重新接续,等到愚氓陈胜在大泽举火造反,天下景从,秦室最终也没能重新振兴。恰如毒蜂虿虫蜇人,纵使驱逐弄死毒蜂虿虫也不能清除其遗毒。烦乱就让其停下

来,躁动就让其静下来,而不闻其根本,属于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让上下都会劳碌烦扰,而乱象更加滋生。所以圣人教化人民,上如同日月一样光照万民,下与天地一般覆载万物,怎么会屑于缝缝补补呢。

御史御史曰:“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益滋。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故先帝闵悼其菑,亲省河堤,举禹之功,河流以复,曹、卫以宁。百姓戴其功,咏其德,歌‘宣房塞,万福来’焉,亦犹是也,如何勿小补哉!”

御史桑弘羊说道:‚衣服破了不补,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堤防漏了不堵塞,漏洞也会越来越大。汉武帝时,黄河从瓠子河处决口,刚开始只是涓涓细流,到到最后却泛滥成为洪水危害整个中原,淹没了梁地、楚地的庄稼,冲毁曹地、卫地的城镇,城墙被泡坏塌方,百姓的积蓄被洪水冲走,庐舍房屋倒塌倾圮,人们只能栖居在树上,孤儿寡妇无人依靠,老弱病残无处可归。所以先帝怜悯哀痛洪灾,效仿大禹,御驾亲自到黄河大堤视察治水,令重臣率将卒数万人将决口堵塞,并在其上筑建了宣房宫,泛滥的黄河重归河道,曹地、卫地才得以再获安宁。百姓感恩先帝(汉武帝)的功劳,歌颂先帝的大德,唱道:‘宣房塞,万福来。’治国也同此理,怎能不防微杜渐,见过小补呢?‛

文学文学曰:“河决若甕口,而破千里,况礼决乎?其所害亦多矣!今断狱岁以万计,犯法兹多,其为菑岂特曹、卫哉!夫知塞宣房而福来,不知塞乱原而天下治也。周国用之,刑错不用,黎民若,四时各终其序,而天下不孤。《颂》曰:‘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此夫为福,亦不小矣!诚信礼义如宣房,功业已立,垂拱无为,有司何补,法令何塞也?”

文人学士说道:‚黄河瓮口大小的决口,任其自流也会破坏千里之地,何况礼仪有缺呢?其祸害也非常多呀。如今一年的刑案数量就有几万,犯法案件层出不穷,这灾祸可不只是限于曹、卫两地啊。知道堵住宣房宫之地的决口而福来,

却不知道堵塞乱源才能天下大治。西周采用治本之道,堵塞乱源,刑具弃臵不用,黎民欢欣,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按时劳作休息,普天之下都没有孤老无依的人。颂曰:‘绥我眉寿,介以繁祉。’这福分,可不小了啊。要是像堵塞宣房宫决口那样卖力地推行礼仪治国,功业早已成就,垂拱而天下大治,相关部门还有什么可以小补的,法令还有什么可以去堵塞的。

御史御史曰:“犀铫利鉏,五谷之利而间草之害也。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故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是以圣人审于是非,察于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刺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无甲兵,虽孙、吴不能以制敌。是以孔子倡以仁义而民从风,伯夷遁首阳而民不可化。”御史说道:‚锄把蒙着犀牛皮的锋利锄头,对五谷有力,却对杂草有害。分明道理,严明法纪,虽然惹得奸邪之辈的痛恨,却是良民的福分。所以弯曲的木头厌恶直绳,奸邪之辈痛恨公正的法律。于是圣人审查是非对错,察明治世乱世,才制定明确的法律和严厉的刑罚,防止非法矫正邪恶,恰如用隐括和辅檠去矫正那些不直的木材和弓弩。如同贮水以备火患,制定法律来防止奸邪。不借助法令和权势,就是贤人也无法做到良好的治理。没有盔甲和武器,纵然是孙、吴也不能制服敌人。因此孔子倡导仁义民众却不风从,伯夷守忠于首阳山百姓却不以为然。‛

文学文学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诗》云:‘舍彼有罪,沦胥以铺。’痛伤无罪而累也。非患铫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芸苗也。非患无准平,患其舍枉而绳直

也。故亲近为过不必诛,是锄不用也;疏远有功不必赏,是苗不养也。故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文人学士反驳道:‚法律能够刑罚人却不能使人知道廉耻,能够杀人却不能使人仁义。良医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良医通过审察病人的身体表征,来驱散病人身上致病的邪气,而非仅用针灸砭石刺激肌肤来镇痛。良吏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良吏杜绝恶行于尚未萌发之时,使人民不为犯法之事,而非将罪犯投之监狱,然后论刑杀掉他们。而如今所谓的良吏,熟知法律条文的则用严刑去祸害治下的百姓,强硬耿直的则用峻法压榨管理的下属,刚愎自用,凭着狠毒险恶的心肠,深文罗致,假借法令,陷害无辜,连累无罪的人,儿子牵连父亲,弟弟连累哥哥。一人犯罪,竟致一州一里的百姓惊慌失措,与之连坐的十家之人只能逃亡,如同痈疽毒疮一般相互传染,好像好色与淫乱紧密相系,一个枝节摇动,百根枝条紧随。《诗经》上说:‚舍彼有罪,沦胥以铺。‛这是百姓在痛恶伤悲无罪而受连累啊。不是担心锄头不锋利,而是害怕其不锄杂草,反而把禾苗锄掉了。不怕没有测量的准平,只怕不纠正弯木反而去纠正直木。亲近的人虽有过错却不处罚,就和锄头锋利却不锄杂草一样;疏远的人虽有功劳却不奖赏,就等于不去培育禾苗。所以世间不是因没有法律而生祸患,反而是因凡法律都不能做到完全公正无私而生祸患。


相关内容

  • "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翻译原则之比较
  • [摘要]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刮起了讨论翻译标准之风,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莫言作品的翻译似乎更能迎合目标读者的需要.目的论三原则似乎越来越能够满足指导人们翻译实践活动的需要,然而,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人们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了.在本文中 ...

  • 在继承中求发展
  • 摘 要: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作者回顾了"信达雅"标准的提出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大争论,指出翻译理论的构建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们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达雅"这一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

  •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的原则自提出之后,一直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信达雅"作为单一的最高境界,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将"信达雅"放到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重视文化 ...

  • 译事三难_信达雅_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_张伟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译事三难"信达雅" ---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张伟 [摘要]严复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翻译标准---"译事三难"说,反映了翻译工作的规律,但也具有 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关键词]严 ...

  •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陈瑞山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口笔译研究所 摘 ...

  • 新闻标题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0卷 2期 2 0 0 7年 5月 中国科技 翻译 CHI NE S E S CI E NC E & r ECHNOLOGY TRANS LA T OR S J OURNAL V0 1 . 2 0 . No . 2 Ma y . 2 ...

  •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一)翻译标准问题 1. 严复的译事楷模---"信""达""雅" 这个问题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他把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

  • 也谈严复的"信.达.雅"
  • 第3 O卷第 5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 理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 1 0N . o 3 o5 . 2 1 .0 0 1 1 21年 1 0 1 0月 Junl f h nzo s t eo eoa ta d s yMaae etS c l c neE io ) ora o egh uI tu ...

  • 信达证券资金对账单翻译件
  • Statement of Account (RMB) Tabulation: Check date: Customer Address: Cinda Securities XXXXXXXX Business Department 20XX to 20XX Postal Code: XXXXXX 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