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⒈文化的含义、特点、形式
⑴文化的含义:①从内涵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从外延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们的一
种素养,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得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⑶文化的形式:①从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从动态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⒉文化的作用
⑴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 国家的历史中。
⑵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⑶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⑷文化对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注意: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⑴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⑵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
越重要。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政治化)。a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b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
重要内容。
⒋文化对人影响
⑴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
活动。
⑵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
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①从影响的过程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求积极参加健康向
上的文化活动。②从影响的效果看,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自觉培养良好的文化素
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一
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⒈文化多样性
⑴是什么?——重要表现、含义
①重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含义和意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
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
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的地位、作
用和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保护。) ②含义: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⑵为什么?——地位和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31)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54)
●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①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
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⑶怎么办——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
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⒉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⑴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
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⑵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
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⒊文化传播
⑴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
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
文化传播方式);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
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⑶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①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②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③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
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⑷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
①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
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b有利于促进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外国文
化的发展;c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
⒋传统文化
⑴是什么——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①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基本形式: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被
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
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
德观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⑵为什么——双重作用和意义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
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
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⑶怎么办——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一要分析;二要开放;三要前瞻)
①从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从发展、创新角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两位一体)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⒍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变化;⑵科学技术的进步;⑶思想运动;⑷教
育。注意: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
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
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⒎文化创新
⑴是什么——含义、源泉、动力
①含义: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
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
标准。
⑵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①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重要性: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
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⑶怎么办——主体、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关注群众利益,理解群众文化需求,向群众学习,从人
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②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③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也可概括为:在社会
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意义、要求 ⑴意义:①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②有利于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③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⑵要求: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要以我为主,为
我所用。
⒐学习型社会
⑴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原因: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两个修养。
⑵“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题中之义是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⒈中华文化
⑴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①从发展历程看,源远流长;②从内涵看,博大精深。
⑵中华文化两大特征的原因:特有的包容性。①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⑶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①表现:7个时期。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衰微的原因: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②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的地位和特点: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具有规模大、留存丰的特点。 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①表现: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地方文化;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民族文化。
●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及地位: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辉煌而悠久、丰富而绚丽、鲜明而独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及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a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b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c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d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⒉中华民族精神
⑴是什么——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基本内涵、核心、时代性
①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②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点、选择、要求 ③核心——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和主题 a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b特征:具体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c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⑵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三精一魂一火炬)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应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需要,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⑶怎么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⑥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原因: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喜”的表现:充实精神生活;b“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忧”的表现:品位低下;荒诞庸俗;绯闻轶事。
③
三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
求?a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我。
“法轮功”邪教、淫
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点、选择、要求 ③核心——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和主题 a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b特征:具体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c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⑵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三精一魂一火炬)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应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需要,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⑶怎么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⑥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原因: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喜”的表现:充实精神生活;b“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忧”的表现:品位低下;荒诞庸俗;绯闻轶事。
③
三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
求?a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我。
“法轮功”邪教、淫
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b表现: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c危害:落后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d措施:落后文化(杂草)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毒草)则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e存在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
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外部原因);市场经济自身的
(内部原因)
96(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P
b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
93和示范作用。P
c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93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P
d措施: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要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113P
②企业、传媒: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两个修养。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
⑴措施: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⑥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⑵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⑴为什么?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⑵怎么办?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⑴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⑵表现: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
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是什么——根本任务 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⑵为什么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能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⑶怎么办
①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②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6.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怎样发展?
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要求:a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b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c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⑵发展科学事业:①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求:a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b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c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a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b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⑴为什么: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新内容。
+有利于
⑵怎么办——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⑶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⑴是什么?——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⑵为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
⑶怎么办?——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③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体现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10.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两者存在什么关系?
⑴含义:科学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头脑,方式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方式是自省、自律。
⑵关系:相互促进。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1.为什么党和国家要重视教育事业?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重视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P10) 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P35)
⑶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P46)
⑷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P101)
⑸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发展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P56)
誓夺一模、二模与高考优异成绩!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⒈文化的含义、特点、形式
⑴文化的含义:①从内涵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从外延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们的一
种素养,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得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⑶文化的形式:①从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从动态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⒉文化的作用
⑴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 国家的历史中。
⑵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⑶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⑷文化对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注意: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⑴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⑵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
越重要。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政治化)。a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b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
重要内容。
⒋文化对人影响
⑴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
活动。
⑵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
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①从影响的过程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求积极参加健康向
上的文化活动。②从影响的效果看,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自觉培养良好的文化素
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一
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⒈文化多样性
⑴是什么?——重要表现、含义
①重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含义和意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
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
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的地位、作
用和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保护。) ②含义: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⑵为什么?——地位和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31)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54)
●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①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
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⑶怎么办——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
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⒉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⑴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
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⑵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
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⒊文化传播
⑴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
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
文化传播方式);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
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⑶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①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②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③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
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⑷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
①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
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b有利于促进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外国文
化的发展;c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
⒋传统文化
⑴是什么——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①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基本形式: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被
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
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
德观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⑵为什么——双重作用和意义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
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
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⑶怎么办——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一要分析;二要开放;三要前瞻)
①从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从发展、创新角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两位一体)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⒍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变化;⑵科学技术的进步;⑶思想运动;⑷教
育。注意: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
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
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⒎文化创新
⑴是什么——含义、源泉、动力
①含义: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
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
标准。
⑵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①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重要性: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
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⑶怎么办——主体、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关注群众利益,理解群众文化需求,向群众学习,从人
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②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③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也可概括为:在社会
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意义、要求 ⑴意义:①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②有利于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③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⑵要求: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要以我为主,为
我所用。
⒐学习型社会
⑴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原因: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两个修养。
⑵“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题中之义是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⒈中华文化
⑴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①从发展历程看,源远流长;②从内涵看,博大精深。
⑵中华文化两大特征的原因:特有的包容性。①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⑶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①表现:7个时期。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衰微的原因: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②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的地位和特点: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具有规模大、留存丰的特点。 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①表现: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地方文化;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民族文化。
●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及地位: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辉煌而悠久、丰富而绚丽、鲜明而独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及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a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b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c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d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⒉中华民族精神
⑴是什么——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基本内涵、核心、时代性
①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②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点、选择、要求 ③核心——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和主题 a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b特征:具体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c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⑵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三精一魂一火炬)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应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需要,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⑶怎么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⑥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原因: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喜”的表现:充实精神生活;b“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忧”的表现:品位低下;荒诞庸俗;绯闻轶事。
③
三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
求?a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我。
“法轮功”邪教、淫
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点、选择、要求 ③核心——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和主题 a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b特征:具体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c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⑵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三精一魂一火炬)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应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需要,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⑶怎么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⑥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原因: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喜”的表现:充实精神生活;b“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忧”的表现:品位低下;荒诞庸俗;绯闻轶事。
③
三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
求?a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我。
“法轮功”邪教、淫
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b表现: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c危害:落后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d措施:落后文化(杂草)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毒草)则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e存在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
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外部原因);市场经济自身的
(内部原因)
96(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P
b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
93和示范作用。P
c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93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P
d措施: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要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113P
②企业、传媒: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两个修养。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
⑴措施: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⑥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⑵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⑴为什么?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⑵怎么办?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⑴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⑵表现: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
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是什么——根本任务 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⑵为什么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能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⑶怎么办
①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②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6.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怎样发展?
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要求:a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b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c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⑵发展科学事业:①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求:a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b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c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a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b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⑴为什么: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新内容。
+有利于
⑵怎么办——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⑶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⑴是什么?——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⑵为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
⑶怎么办?——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③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体现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10.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两者存在什么关系?
⑴含义:科学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头脑,方式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方式是自省、自律。
⑵关系:相互促进。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1.为什么党和国家要重视教育事业?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重视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P10) 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P35)
⑶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P46)
⑷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P101)
⑸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发展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P56)
誓夺一模、二模与高考优异成绩!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