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中_草_的含义对比分析

2009年第9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92009

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中“草”的含义对比分析

朱纯林

摘要:选取狄金森和惠特曼以“草”为意象的诗歌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与Song of Myself 的第六节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探讨了“草”在诗人内心的深层含义及导致异同的原因。关键词:狄金森;惠特曼;诗歌;“草”;含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9-0161-02

作者简介:朱纯林(1981-),男,陕西人,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助教。收稿日期:2009-03-12

狄金森和惠特曼这两位诗人都十分热爱自然,并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惜笔墨描述自然中的各种生灵。狄金森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现实主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因为她的独特而被称为“阿姆斯特的修女”。诗人一生所有的作品中竟然有超过500篇都是以自然或自然物为主题的。自然在狄金森笔下显得更加客观,它的美丽与可怕,它的神秘与力量在诗人看来有时候也过于悲观,与爱默生有很多的区别。

惠特曼与狄金森几乎生活在同样的一个时期,并同时受到爱默生思想的影响,但是对于自然的认识与狄金森相去甚远。从爱默生那儿继承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及受到西方唯心论的泛神主义影响,他的自然观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爱默生认为人可以通过超越感觉和理性与自然精神相通,都具有“神性”;并且崇尚相信自我与个性解放。他诗歌的自由体跳跃着鲜明的自由思想,给处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形态转变历史时期的美国人民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惠特曼的Song of Myself

惠特曼的这首诗歌比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篇幅要长很多。作者通过这首诗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

个关于草的生和死的故事,用来表达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草在自然界中和人一样都是很普通的生物,它也会像人一样有生必有死。其中,“and now it seems to me the beautiful uncut

hair of graves ”这句话给了所有的读者一个暗示:草重生了,它

并没有死亡,它不会死亡。诗歌的最后一句也明确地告诉读者“And to die is different from what any one supposed, and lucki -

er. ”这表明了作者的泛神主义思想,认为自然中的事物都是有

神性的,草也和上帝一样都具有无穷的能量,是不会死去的。泛神主义对于惠特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惠特曼的社会思想,尤其是政治观点比他的哲学思想要现实而明确得多,因为他在这个领域中所走过的完全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1]65作者选择“草”这个意象且赋予了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在美国内战即将爆发的边缘,他想要做的是达到美国人民精神上的统一,他不想自己的作品仅仅只是被他们翻阅,他想挽救他们,挽救整个民族。这一节通过诗人对一个小孩的解释,揭示草叶意象的涵义。草叶便如同这个小孩的生命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I guess the grass is itself a child, the produced babe of the veg -

一、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与惠特曼的Song of Myself

(一)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这首诗歌总共分为5小节。前三个小节是作者对于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生物的细致甚至是精妙的描写。草、蝴蝶、蜜蜂、阳光、微风和露珠都成为了作者的好伙伴,在她的诗歌里它们变得是如此的美与和谐,使读者可以自然地感到它们的存在。所有这些自然物却都是围绕草这一意象为中心展开描写的,其中作者描写了在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的画面。在白天,草和蝴蝶、蜜蜂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很有节奏,在阳光下沐浴是如此的欢畅淋漓;在夜晚,露珠如同珍珠一般来到,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和绿色的草相映成趣,构成了另外一副美丽的图画。

etation. ”而且生命的迹象无处不在,就像是统一的象形文字,“a uniform hieroglyphic ”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类人中传播;所以草叶像是坟墓里未修剪的美发了。“beautiful uncut hair of graves ”,它们生生不息,或者说生命一旦出现,死亡就随

之结束,“And ceased the moment life appeared. ”所以,在面对死亡时,诗人的最后结束语才那么坚定,死亡不像任何人想象的那样,而是更幸运。“And to die is different from what any one

supposed, and luckier. ”整个诗节是理性而富有哲学思维的,语

言是美妙而引人入胜的,也恰如《赋得古原草离别》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揭示了生命的循环规律。

Duchess 在第三节的突然出现给读者一个措手不及,“A Duchess were too common For such a noticing. ”好好的图画里来

了一个贵族夫人,只不过她不懂得欣赏这幅美丽的图画,不懂得什么是诗人眼中的美。

在接下来的两节中作者写到“草”死后的美,这种美在作者笔下是如此的优雅自然。狄金森的想象力赋予了干草美好的生活空间让其有时间梦想曾经的美好。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感情自述,“I wish I were a Hay ”这句话是她的真情流露,对于自然的爱和无限追求,更是对于平凡和自由的渴望。

二、“草”在诗歌中的不同涵义及成因分析

(一)狄金森诗歌中“草”的涵义

诗人狄金森在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这首诗歌中对“草”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事物的运用描述了她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然而这美却是权贵们所不能理解的美;也象征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而现实对她的残酷让她感到惋惜;但她的潇洒与决然同时流露于诗行之间。

—161—

“狄金森的诗歌通常是以她自己的经历,她的痛苦和欢乐为基础的。”[2]535这首诗歌隐隐中告知了人们为什么她选择独居的原因。这位美国文学没落时期的女诗人虽然足不出户却通过她的诗歌这个平台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成为了杰出的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其中她的诗歌的美也正体现了她本人对于美的追求的另类,这也是其他诗人所不能达到的,这便是女诗人为何选择独居的一个原因:为了美,和她的梦,不愿被人打扰的梦。“And thread the Dews, all night, like

同。他的草是用来象征永不低头的新生力量。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惠特曼,男性的身体给了他战斗的天性,贫穷的背景迫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草”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然幻化成了力量与生命的形象,所以他更像是一个坚定的战士,豪迈而坚毅。尽管1856年伦敦《批评家》的匿名文章诋毁他是一个不懂艺术就像一头猪不懂数学一样;尽管《草叶集》1881年被波士顿地方检察官禁止发行等这一切的遭遇都不能阻止完成他的作品,他的使命正如在《〈好似一只自由飞翔的坚定的鸟〉序》中表明:从一开始我就敢于走自己的路———而且决心走下去[4]410。相比之下狄金森的战斗性内敛了许多,像隐士有着婉约的境界;而惠特曼的“草”根生机勃勃,挺拔,凸显个体的生命和斗志。这一鲜明对比在两位伟大诗人对于草的描述和理解上可谓淋漓尽致。Song of Myself 中作者歌唱的、赞美的“我自己”与他的民族“我自己”合而为一了[1]124。以爱默生为领袖的美国超验主义提倡解放个性,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则要确立民族自己的独立特色,“草”在惠特曼诗中象征着美国人民的整体也好,或者是个体而言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具有独立而鲜明的特点、顽强而不畏死亡的生命力,这对迷失于寻找方向的美国人来说是指南针;对于沉迷于守旧文学的骚客则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Pearls, and make itself so fine ”这两句告诉了读者她心中的美

是自然之美,自然是她心中一切美的源泉,是她所追求的对象;另外,I died for beauty 这首诗歌就给出了我们观点:她对于美的追求是如此的肯定。

尽管作者在30岁以后几乎开始了完全的独居生活,她对于家人朋友、对于自然仍然充满着深情的爱。狄金森把写作诗歌当作是神的呼唤,更把创作看作是一种工作,她把她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她的诗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就揭示了作者坚定的态度,她会创作自己的诗歌决不允许被任何人打扰。“诗人把自己的世界定格在了自我风格的诗歌里,对于其他的选择,她的拒绝表现得如此坚定。”

[3]141

And then, in

Sovereign Barns to dwell --And dream the Days away 这两句诗

描绘出的情景是那么的温暖与柔和,这正是诗人的热爱,也表现出她对于独居创作的沉醉与痴迷,这样的环境才是她创作的环境。I wish I were a hay 这最后句子更加明确地告诉了世人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她对宁静的创作空间的追求。

诗人对于美的追求,根本上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一颗想逃离世俗权势藩篱的自由而纯洁的心,追求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理想、信仰、美和艺术。然而终究没能实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弥漫的宗教色彩、男性统治对她的不平等待遇、特殊不被接纳的诗歌和艺术风格和有了爱人却不能被爱等等。“她曾经为了追随进步宗教思想,发动了对她父亲所推崇的神学教义的‘安静‘的反抗。”而这一切酝酿了她的决然。这一切对于这样一个选择了不同于世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的她,又怎能被接受?“独居”似乎是一种逃避,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坚持,永不放弃!披一身洁白衣裙直到死去,潇洒隽雅,淡然的超脱;执着孤傲,自信的诠释。“独居”在她的时代更可以看作是对旧势力的一种公然反抗,亦是对真我价值,为自由追求抗争的表现。诗歌最后,诗人宁可成为一颗干草,宁可放弃生命,只为追求独立的创作环境,即便是一个仓库式的居室也可以让她为之振奋。这一点更带有对现实不满意的惋惜。

(二)惠特曼诗歌里“草”的涵义

惠特曼诗歌里运用到“草”,似乎与狄金森的“草”不尽相

三、结束语

狄金森描述的生活平和自然,不多过问世俗;倔强的个性、诗歌上的天才使她的作品优雅而深邃。惠特曼笔下囊括那个时代的一切产物,自然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些赋予使命感的诗歌就是为了完成他对于文学的追求和政治的使命而产生的。

然而,读者应该明确,两位伟大的诗人对“草”的描写虽然基调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初期,宗教、贵族阶级势力、英格兰学院派等根深蒂固,美国文学正在探索自己出路的时候;整个民族正在探索何去何从的时候,这个历史背景是相通的。加之二人皆有不被人接纳并且都执着于梦想的共同经历:首先是不拘一格的破天荒似的自由体表现形式,然后是内容上的大胆且深邃,这一切共同点又使两位伟大诗人的距离拉近了些许,似乎又一次昭示了伟大的变更者,伴随着历史的进步总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参考文献:

[1]李野光. 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伯香. 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荫桐. 美国文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张冲. 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2—

2009年第9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92009

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中“草”的含义对比分析

朱纯林

摘要:选取狄金森和惠特曼以“草”为意象的诗歌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与Song of Myself 的第六节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探讨了“草”在诗人内心的深层含义及导致异同的原因。关键词:狄金森;惠特曼;诗歌;“草”;含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9-0161-02

作者简介:朱纯林(1981-),男,陕西人,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助教。收稿日期:2009-03-12

狄金森和惠特曼这两位诗人都十分热爱自然,并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惜笔墨描述自然中的各种生灵。狄金森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现实主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因为她的独特而被称为“阿姆斯特的修女”。诗人一生所有的作品中竟然有超过500篇都是以自然或自然物为主题的。自然在狄金森笔下显得更加客观,它的美丽与可怕,它的神秘与力量在诗人看来有时候也过于悲观,与爱默生有很多的区别。

惠特曼与狄金森几乎生活在同样的一个时期,并同时受到爱默生思想的影响,但是对于自然的认识与狄金森相去甚远。从爱默生那儿继承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及受到西方唯心论的泛神主义影响,他的自然观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爱默生认为人可以通过超越感觉和理性与自然精神相通,都具有“神性”;并且崇尚相信自我与个性解放。他诗歌的自由体跳跃着鲜明的自由思想,给处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形态转变历史时期的美国人民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惠特曼的Song of Myself

惠特曼的这首诗歌比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篇幅要长很多。作者通过这首诗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

个关于草的生和死的故事,用来表达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草在自然界中和人一样都是很普通的生物,它也会像人一样有生必有死。其中,“and now it seems to me the beautiful uncut

hair of graves ”这句话给了所有的读者一个暗示:草重生了,它

并没有死亡,它不会死亡。诗歌的最后一句也明确地告诉读者“And to die is different from what any one supposed, and lucki -

er. ”这表明了作者的泛神主义思想,认为自然中的事物都是有

神性的,草也和上帝一样都具有无穷的能量,是不会死去的。泛神主义对于惠特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惠特曼的社会思想,尤其是政治观点比他的哲学思想要现实而明确得多,因为他在这个领域中所走过的完全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1]65作者选择“草”这个意象且赋予了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在美国内战即将爆发的边缘,他想要做的是达到美国人民精神上的统一,他不想自己的作品仅仅只是被他们翻阅,他想挽救他们,挽救整个民族。这一节通过诗人对一个小孩的解释,揭示草叶意象的涵义。草叶便如同这个小孩的生命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I guess the grass is itself a child, the produced babe of the veg -

一、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与惠特曼的Song of Myself

(一)狄金森的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这首诗歌总共分为5小节。前三个小节是作者对于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生物的细致甚至是精妙的描写。草、蝴蝶、蜜蜂、阳光、微风和露珠都成为了作者的好伙伴,在她的诗歌里它们变得是如此的美与和谐,使读者可以自然地感到它们的存在。所有这些自然物却都是围绕草这一意象为中心展开描写的,其中作者描写了在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的画面。在白天,草和蝴蝶、蜜蜂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很有节奏,在阳光下沐浴是如此的欢畅淋漓;在夜晚,露珠如同珍珠一般来到,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和绿色的草相映成趣,构成了另外一副美丽的图画。

etation. ”而且生命的迹象无处不在,就像是统一的象形文字,“a uniform hieroglyphic ”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类人中传播;所以草叶像是坟墓里未修剪的美发了。“beautiful uncut hair of graves ”,它们生生不息,或者说生命一旦出现,死亡就随

之结束,“And ceased the moment life appeared. ”所以,在面对死亡时,诗人的最后结束语才那么坚定,死亡不像任何人想象的那样,而是更幸运。“And to die is different from what any one

supposed, and luckier. ”整个诗节是理性而富有哲学思维的,语

言是美妙而引人入胜的,也恰如《赋得古原草离别》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揭示了生命的循环规律。

Duchess 在第三节的突然出现给读者一个措手不及,“A Duchess were too common For such a noticing. ”好好的图画里来

了一个贵族夫人,只不过她不懂得欣赏这幅美丽的图画,不懂得什么是诗人眼中的美。

在接下来的两节中作者写到“草”死后的美,这种美在作者笔下是如此的优雅自然。狄金森的想象力赋予了干草美好的生活空间让其有时间梦想曾经的美好。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感情自述,“I wish I were a Hay ”这句话是她的真情流露,对于自然的爱和无限追求,更是对于平凡和自由的渴望。

二、“草”在诗歌中的不同涵义及成因分析

(一)狄金森诗歌中“草”的涵义

诗人狄金森在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这首诗歌中对“草”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事物的运用描述了她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然而这美却是权贵们所不能理解的美;也象征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而现实对她的残酷让她感到惋惜;但她的潇洒与决然同时流露于诗行之间。

—161—

“狄金森的诗歌通常是以她自己的经历,她的痛苦和欢乐为基础的。”[2]535这首诗歌隐隐中告知了人们为什么她选择独居的原因。这位美国文学没落时期的女诗人虽然足不出户却通过她的诗歌这个平台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成为了杰出的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其中她的诗歌的美也正体现了她本人对于美的追求的另类,这也是其他诗人所不能达到的,这便是女诗人为何选择独居的一个原因:为了美,和她的梦,不愿被人打扰的梦。“And thread the Dews, all night, like

同。他的草是用来象征永不低头的新生力量。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惠特曼,男性的身体给了他战斗的天性,贫穷的背景迫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草”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然幻化成了力量与生命的形象,所以他更像是一个坚定的战士,豪迈而坚毅。尽管1856年伦敦《批评家》的匿名文章诋毁他是一个不懂艺术就像一头猪不懂数学一样;尽管《草叶集》1881年被波士顿地方检察官禁止发行等这一切的遭遇都不能阻止完成他的作品,他的使命正如在《〈好似一只自由飞翔的坚定的鸟〉序》中表明:从一开始我就敢于走自己的路———而且决心走下去[4]410。相比之下狄金森的战斗性内敛了许多,像隐士有着婉约的境界;而惠特曼的“草”根生机勃勃,挺拔,凸显个体的生命和斗志。这一鲜明对比在两位伟大诗人对于草的描述和理解上可谓淋漓尽致。Song of Myself 中作者歌唱的、赞美的“我自己”与他的民族“我自己”合而为一了[1]124。以爱默生为领袖的美国超验主义提倡解放个性,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则要确立民族自己的独立特色,“草”在惠特曼诗中象征着美国人民的整体也好,或者是个体而言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具有独立而鲜明的特点、顽强而不畏死亡的生命力,这对迷失于寻找方向的美国人来说是指南针;对于沉迷于守旧文学的骚客则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Pearls, and make itself so fine ”这两句告诉了读者她心中的美

是自然之美,自然是她心中一切美的源泉,是她所追求的对象;另外,I died for beauty 这首诗歌就给出了我们观点:她对于美的追求是如此的肯定。

尽管作者在30岁以后几乎开始了完全的独居生活,她对于家人朋友、对于自然仍然充满着深情的爱。狄金森把写作诗歌当作是神的呼唤,更把创作看作是一种工作,她把她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她的诗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就揭示了作者坚定的态度,她会创作自己的诗歌决不允许被任何人打扰。“诗人把自己的世界定格在了自我风格的诗歌里,对于其他的选择,她的拒绝表现得如此坚定。”

[3]141

And then, in

Sovereign Barns to dwell --And dream the Days away 这两句诗

描绘出的情景是那么的温暖与柔和,这正是诗人的热爱,也表现出她对于独居创作的沉醉与痴迷,这样的环境才是她创作的环境。I wish I were a hay 这最后句子更加明确地告诉了世人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她对宁静的创作空间的追求。

诗人对于美的追求,根本上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一颗想逃离世俗权势藩篱的自由而纯洁的心,追求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理想、信仰、美和艺术。然而终究没能实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弥漫的宗教色彩、男性统治对她的不平等待遇、特殊不被接纳的诗歌和艺术风格和有了爱人却不能被爱等等。“她曾经为了追随进步宗教思想,发动了对她父亲所推崇的神学教义的‘安静‘的反抗。”而这一切酝酿了她的决然。这一切对于这样一个选择了不同于世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的她,又怎能被接受?“独居”似乎是一种逃避,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坚持,永不放弃!披一身洁白衣裙直到死去,潇洒隽雅,淡然的超脱;执着孤傲,自信的诠释。“独居”在她的时代更可以看作是对旧势力的一种公然反抗,亦是对真我价值,为自由追求抗争的表现。诗歌最后,诗人宁可成为一颗干草,宁可放弃生命,只为追求独立的创作环境,即便是一个仓库式的居室也可以让她为之振奋。这一点更带有对现实不满意的惋惜。

(二)惠特曼诗歌里“草”的涵义

惠特曼诗歌里运用到“草”,似乎与狄金森的“草”不尽相

三、结束语

狄金森描述的生活平和自然,不多过问世俗;倔强的个性、诗歌上的天才使她的作品优雅而深邃。惠特曼笔下囊括那个时代的一切产物,自然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些赋予使命感的诗歌就是为了完成他对于文学的追求和政治的使命而产生的。

然而,读者应该明确,两位伟大的诗人对“草”的描写虽然基调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初期,宗教、贵族阶级势力、英格兰学院派等根深蒂固,美国文学正在探索自己出路的时候;整个民族正在探索何去何从的时候,这个历史背景是相通的。加之二人皆有不被人接纳并且都执着于梦想的共同经历:首先是不拘一格的破天荒似的自由体表现形式,然后是内容上的大胆且深邃,这一切共同点又使两位伟大诗人的距离拉近了些许,似乎又一次昭示了伟大的变更者,伴随着历史的进步总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参考文献:

[1]李野光. 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伯香. 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荫桐. 美国文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张冲. 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2—


相关内容

  • 文献综述 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
  • 简析艾米莉.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所有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是怀着恐惧的态度.但是古今中外的诗人则通过诗歌阐释对死亡的好奇,其中女诗人艾米莉. 狄金森对死亡及其迷恋.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已经是并将会一直是世人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 ...

  • [飘]中的女性意识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 ...

  • 论艾米莉_狄金森的死亡诗
  • 第19卷 第4期 2001年8月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nchengCollege Vol.19 No.4Aug.2001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胡江萍 (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 要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有死才有生, ...

  • 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10):I Am Nobody
  • 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10):I Am Nobody 来源: | 时间:1年前 | 阅读:3211次  | [划词 ] 英语学了几年,总会因为母语干扰而发音不地道.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的<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一书主讲国际音标,图文并茂,发音纯正,讲解详细,循序渐进,十分适合初学者. ...

  •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长沙理工大学英语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外语语言教学(178) 1.教师素质 现代教师必备素质 一个有效率的英语教师应当具备的特性 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论教师的有效性 评估与教师自我提高 2. 教师教色 泛读课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如何理解其教学角色 教师在成人 ...

  • 狄金森死亡情结之精神分析
  •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了大约1775首诗歌和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死亡问题异常关注.文章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狄金森死亡态度从恐惧死亡.直面死亡到超越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情结,这无疑是诗人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狄金森 死亡 ...

  •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 2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4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 5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 ...

  • 中外文学史
  • 华中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史考研辅导班讲义 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 实际的不可能)★★ 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 3.文学论争 ...

  • "一切刚开始时的样子"(访谈)
  • 李壮,山东青岛人,生于1989年12月,现居北京.青年评论家.青年诗人,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学评论及诗歌作品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诗刊><星星>等刊,出版有诗集<午夜站台>. 李壮:何老师您好!您的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