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幸福人生之梦

独善其身 幸福人生之梦

----中国梦照进自我现实 读书心得

同仁们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短短几行文字,我也只能摘取书中思想的一点浪花而已,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勉这个需要做梦的年代。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当今,“中国梦”进一步阐述为“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国家有伟大梦想,个人也有自己的美丽梦想和人生追求。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不同的时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个人的梦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期盼和目标。每个人的梦是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个体梦,汇聚到一起,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是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与土壤。当“中国梦”与个人梦同频共振,二者都会加速绽放。 作为一名药学科研工作者,也在逐渐清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不同思想的人交流是增长见识、丰富人生的主要途径。有时候感觉读本好书,犹如聆听哲人先贤讲经说道,开启智慧人生之旅,找到前进航标、做人做事的总则,有醍醐灌顶之效。在做博士后期间,这种感觉又一次验证。有幸读到秦伯益院士的《漫说科教》一书。

专家论道,名士行吟,有沛然文采,兼儒雅精神

作品往往透射作者品行。通过作品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会更喜欢他的作品。正如我们读苏东坡作品,仰视其人,他的治学为人精神更得以传承。作者泰伯益院士,是一名药理学专家,原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十二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他的故乡是盛产文人雅士瑰丽辞藻的江南之地。出生于深孚名望的江苏无锡秦氏家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第36世孙,(我们熟知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之笔)。在这样一个人文传统深厚的家族里成长起来的秦伯益,自幼喜爱文史,加之读书时又受到有百年历史的无锡辅仁中学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精神追求。而且秦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风雨晨昏人不晓,个中甘苦只自知”。秦老用这句诗记录了自己以及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埋头苦干、不计成败利益的虔诚和痴情。安静的默默的做自己事情,不受外界的干扰。做科研工作特别需要沉下来做事,需要春耕、夏长的过程,才会有秋收的喜悦和冬天的安定与温暖。

“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秦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着自己职业生涯遇到的问题。当取得科研成绩后,当他人向秦伯益投去羡慕的目光时,他却开始以人生和社会意义来考量权力、地位和名衔的价值。 他说“没想当官,不怕当官,不怕丢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秦伯益并不排斥当官,他说,“做官,需要特殊的本领,即管理科学。能够把做官与做学问和谐地统一起来,为民造福,有什么不好呢?”但当地位和名衔不能让他真正发挥人生价值,成为心中负累时,毅然作出了不当“花瓶”的选择。开始不断打报告请辞职务以及多次表示“谢辞各种应酬,社会兼职只退不进”,并声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这是需要多大的胸怀、智慧与境界啊。 “说真事、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他批评科技创新庸俗化,“处处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有那么多创新吗?他认为,如果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会严重干扰了规范性的工作。他倡导 “科学评估应该靠社会实践的检验,长官意志、专家武断、媒体炒作都应在必须改革之列。如果这种评估体系不改革,中国的基础研究就没有希望。” 他以“五同”来诙谐批判科研协作中的“怪现状”: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他呼吁,中国人传统的那种“盯住上家、卡死下家”,“我不和也不让你和”的“麻将文化”该彻底摒弃了。他认为,“社会浮躁起源于政治浮躁,接着导致经济浮躁,当进展到科技浮躁时则是整个社会浮躁的全面反应。”《漫说科教》一书的扉页上有徐匡迪院士题写的12个字:“说真事、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这12个字正是秦老最看重的为人品格,也是他全部的人生底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秦老说,不同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令人不齿的是像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描写的那种人:“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zǐjū,,口将言而嗫嚅niè rú。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zhū lù。”

秦老的治学、为人、思想值得我们推崇外,他独特的养老观念,也可以给我们普通人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榜样。反对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认为这样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72岁时正式请求退休,迄今为止是全国两院院士中唯一获准退休的人。获得“自由身”的他壮游山川,遍览群贤。可以自由地选择想做的事,“不为稻粱谋,不作名利求,择善而从,量力而行”。提倡养老靠自己,达到一种圆通,和谐的心灵境界。

主题重大,言辞真切,鞭辟入里,幽默深刻

《漫说科教》是一本呼唤科技教育界深思、再深思的书!以“出世人”的洒脱,引经据典,文笔流畅清新,对若干社会问题的科学阐释都引人思索。论述内容包括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科研道德、科技评价、文理交融、青年成才、领导艺术、人口与健康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直面当前科技界存在的问题,坦诚建言。可以读出秦老那种责任感,重重的,而且是敲打到你的灵魂的那种感觉。虽然是漫谈,有的地方看是在说笑,其实是秦老疾呼呐喊的声音。秦老在各文中不单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对科技领域各个层次和年龄的工作者都有有益的篇章。宋健院士在给此书写序时深刻的写道:“细读中,不时感到共鸣。碰到共振处,常思绪蹁跹,夜不成眠。秦院士《漫说科教》的出版,将汇入中华崛起这个伟大潮流中,与众多的同道和知音一起,共撞人间醒世钟。”

作为一名老科学家,他对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激励青年成才创业、勇于改革创新。科教兴国,谁来兴科教?这个使命交与后代继续思考与实践。秦老希望我们认识目前的大形势,正确的看待当今科技界呈现的良莠不齐,客观的思考审视现实,从而智慧的做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幸福的科研工作者。

文中剖析了造成我国科技落后的历史原因,刻骨铭心的历史,往往使我们扼腕叹息,义愤填膺。但是同时深刻的指出目前公众的心态,总喜欢单向地谴责别人侵略,而不双向地同时谴责自己为什么会被侵略。责人,容易自慰、自谅、自弃;提出责己,才能自醒、自强、自新。

提倡文理交融,多元并举,这样才能出更多的大家,大师。因为大师需要具备一流的品行,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文采。宣扬“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思想。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人文素养能使人们提高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开阔人们的胸襟和视野。如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绝非一般爱好者所能及,潘家铮、王淀佐院士的文学修养与程天民、吴良镛院士的书画艺术水平都非同一般。认为缺乏人文背景的纯专家型学者多少会缺乏生活情趣,尤其是进入老年时期失落的反差会很大。

指出当今的科技浮躁有碍于可持续发展,就如“竭泽而渔”,出现众多的“昙花”和“泡沫”式的成果。希望出现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是真正“为科学而科学,兴趣为推动力”,决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假话连篇。

在谈谈科技创新一文中提醒我们,要防止科技创新的贬值。坚持科学的良知努力创新,领会和经历那种科技创新的美妙历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渐进的痛并快乐的体验,最后得到是自我完善的一种奖励,这是一种何等的幸福啊。

这本书中还涉及到对青年人如何成才的论述,建议在德、学、才、识上狠下功夫;以及作为科研领导者来说如何培养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书中详细的论述了怎样处理学与用、言与行、人与己、谋与断、刚与柔、急与缓、收与放、赏与罚、成与败、进与退等睿智的见解和看法。

文中以无神论者,谨慎地阐述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认为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科学与宗教是两个对人类影响最重要的文明。建议客观的对待,不要机械的排斥宗教。希望科学和宗教在结束了长期的冲突之后,在未来社会中会很好的和解,深入对话,共同担负起人类心灵和环境建设的社会职责。

惜今修心,独善其身 ,快乐工作,幸福人生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我们珍惜当今的科研环境和美好时代。秦老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大都有着祖国山河破碎、家庭风雨飘摇的经历,报国兴邦成为他们一生的理想和追求。选择从医,或许不是完全出自个人兴趣,却是当时他和父亲都认可的可以用良知去实现济世理想的一条务实之路。如今,我们幸运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秦老所言,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jia然而止,飘然而去。绝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赞同秦老的观点,当自己老年时,不要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不必叹惜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绝不要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说苦恼话。所以正当年时,一定要珍惜韶华,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尽心、静心、净心干好手头的科研工作,说不后悔的话,做不后悔的事儿,珍惜当下,到离岗的时候痛痛快快,毫无懊恼。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修身,应有自己的工作信条,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避免科研失范;时时刻刻注重学术积累,总结得失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解决实际问题;保持纯净心,践行“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经得起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独善其身,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有必要的事。享受科研工作带来的快乐与美好人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成为一位幸福的科研工作者。做到不比较不计较,不侵犯不推诿,不怨天不尤人,不贪求不嗔怒,不自卑不懊丧,不邪见不妄心,培养高尚的人文思想,追求智慧人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和谐因子,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幸福人生。

独善其身 幸福人生之梦

----中国梦照进自我现实 读书心得

同仁们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短短几行文字,我也只能摘取书中思想的一点浪花而已,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勉这个需要做梦的年代。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当今,“中国梦”进一步阐述为“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国家有伟大梦想,个人也有自己的美丽梦想和人生追求。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不同的时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个人的梦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期盼和目标。每个人的梦是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个体梦,汇聚到一起,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是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与土壤。当“中国梦”与个人梦同频共振,二者都会加速绽放。 作为一名药学科研工作者,也在逐渐清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不同思想的人交流是增长见识、丰富人生的主要途径。有时候感觉读本好书,犹如聆听哲人先贤讲经说道,开启智慧人生之旅,找到前进航标、做人做事的总则,有醍醐灌顶之效。在做博士后期间,这种感觉又一次验证。有幸读到秦伯益院士的《漫说科教》一书。

专家论道,名士行吟,有沛然文采,兼儒雅精神

作品往往透射作者品行。通过作品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会更喜欢他的作品。正如我们读苏东坡作品,仰视其人,他的治学为人精神更得以传承。作者泰伯益院士,是一名药理学专家,原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十二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他的故乡是盛产文人雅士瑰丽辞藻的江南之地。出生于深孚名望的江苏无锡秦氏家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第36世孙,(我们熟知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之笔)。在这样一个人文传统深厚的家族里成长起来的秦伯益,自幼喜爱文史,加之读书时又受到有百年历史的无锡辅仁中学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精神追求。而且秦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风雨晨昏人不晓,个中甘苦只自知”。秦老用这句诗记录了自己以及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埋头苦干、不计成败利益的虔诚和痴情。安静的默默的做自己事情,不受外界的干扰。做科研工作特别需要沉下来做事,需要春耕、夏长的过程,才会有秋收的喜悦和冬天的安定与温暖。

“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秦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着自己职业生涯遇到的问题。当取得科研成绩后,当他人向秦伯益投去羡慕的目光时,他却开始以人生和社会意义来考量权力、地位和名衔的价值。 他说“没想当官,不怕当官,不怕丢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秦伯益并不排斥当官,他说,“做官,需要特殊的本领,即管理科学。能够把做官与做学问和谐地统一起来,为民造福,有什么不好呢?”但当地位和名衔不能让他真正发挥人生价值,成为心中负累时,毅然作出了不当“花瓶”的选择。开始不断打报告请辞职务以及多次表示“谢辞各种应酬,社会兼职只退不进”,并声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这是需要多大的胸怀、智慧与境界啊。 “说真事、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他批评科技创新庸俗化,“处处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有那么多创新吗?他认为,如果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会严重干扰了规范性的工作。他倡导 “科学评估应该靠社会实践的检验,长官意志、专家武断、媒体炒作都应在必须改革之列。如果这种评估体系不改革,中国的基础研究就没有希望。” 他以“五同”来诙谐批判科研协作中的“怪现状”: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他呼吁,中国人传统的那种“盯住上家、卡死下家”,“我不和也不让你和”的“麻将文化”该彻底摒弃了。他认为,“社会浮躁起源于政治浮躁,接着导致经济浮躁,当进展到科技浮躁时则是整个社会浮躁的全面反应。”《漫说科教》一书的扉页上有徐匡迪院士题写的12个字:“说真事、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这12个字正是秦老最看重的为人品格,也是他全部的人生底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秦老说,不同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令人不齿的是像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描写的那种人:“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zǐjū,,口将言而嗫嚅niè rú。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zhū lù。”

秦老的治学、为人、思想值得我们推崇外,他独特的养老观念,也可以给我们普通人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榜样。反对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认为这样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72岁时正式请求退休,迄今为止是全国两院院士中唯一获准退休的人。获得“自由身”的他壮游山川,遍览群贤。可以自由地选择想做的事,“不为稻粱谋,不作名利求,择善而从,量力而行”。提倡养老靠自己,达到一种圆通,和谐的心灵境界。

主题重大,言辞真切,鞭辟入里,幽默深刻

《漫说科教》是一本呼唤科技教育界深思、再深思的书!以“出世人”的洒脱,引经据典,文笔流畅清新,对若干社会问题的科学阐释都引人思索。论述内容包括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科研道德、科技评价、文理交融、青年成才、领导艺术、人口与健康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直面当前科技界存在的问题,坦诚建言。可以读出秦老那种责任感,重重的,而且是敲打到你的灵魂的那种感觉。虽然是漫谈,有的地方看是在说笑,其实是秦老疾呼呐喊的声音。秦老在各文中不单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对科技领域各个层次和年龄的工作者都有有益的篇章。宋健院士在给此书写序时深刻的写道:“细读中,不时感到共鸣。碰到共振处,常思绪蹁跹,夜不成眠。秦院士《漫说科教》的出版,将汇入中华崛起这个伟大潮流中,与众多的同道和知音一起,共撞人间醒世钟。”

作为一名老科学家,他对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激励青年成才创业、勇于改革创新。科教兴国,谁来兴科教?这个使命交与后代继续思考与实践。秦老希望我们认识目前的大形势,正确的看待当今科技界呈现的良莠不齐,客观的思考审视现实,从而智慧的做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幸福的科研工作者。

文中剖析了造成我国科技落后的历史原因,刻骨铭心的历史,往往使我们扼腕叹息,义愤填膺。但是同时深刻的指出目前公众的心态,总喜欢单向地谴责别人侵略,而不双向地同时谴责自己为什么会被侵略。责人,容易自慰、自谅、自弃;提出责己,才能自醒、自强、自新。

提倡文理交融,多元并举,这样才能出更多的大家,大师。因为大师需要具备一流的品行,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文采。宣扬“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思想。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人文素养能使人们提高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开阔人们的胸襟和视野。如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绝非一般爱好者所能及,潘家铮、王淀佐院士的文学修养与程天民、吴良镛院士的书画艺术水平都非同一般。认为缺乏人文背景的纯专家型学者多少会缺乏生活情趣,尤其是进入老年时期失落的反差会很大。

指出当今的科技浮躁有碍于可持续发展,就如“竭泽而渔”,出现众多的“昙花”和“泡沫”式的成果。希望出现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是真正“为科学而科学,兴趣为推动力”,决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假话连篇。

在谈谈科技创新一文中提醒我们,要防止科技创新的贬值。坚持科学的良知努力创新,领会和经历那种科技创新的美妙历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渐进的痛并快乐的体验,最后得到是自我完善的一种奖励,这是一种何等的幸福啊。

这本书中还涉及到对青年人如何成才的论述,建议在德、学、才、识上狠下功夫;以及作为科研领导者来说如何培养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书中详细的论述了怎样处理学与用、言与行、人与己、谋与断、刚与柔、急与缓、收与放、赏与罚、成与败、进与退等睿智的见解和看法。

文中以无神论者,谨慎地阐述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认为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科学与宗教是两个对人类影响最重要的文明。建议客观的对待,不要机械的排斥宗教。希望科学和宗教在结束了长期的冲突之后,在未来社会中会很好的和解,深入对话,共同担负起人类心灵和环境建设的社会职责。

惜今修心,独善其身 ,快乐工作,幸福人生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我们珍惜当今的科研环境和美好时代。秦老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大都有着祖国山河破碎、家庭风雨飘摇的经历,报国兴邦成为他们一生的理想和追求。选择从医,或许不是完全出自个人兴趣,却是当时他和父亲都认可的可以用良知去实现济世理想的一条务实之路。如今,我们幸运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秦老所言,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jia然而止,飘然而去。绝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赞同秦老的观点,当自己老年时,不要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不必叹惜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绝不要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说苦恼话。所以正当年时,一定要珍惜韶华,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尽心、静心、净心干好手头的科研工作,说不后悔的话,做不后悔的事儿,珍惜当下,到离岗的时候痛痛快快,毫无懊恼。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修身,应有自己的工作信条,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避免科研失范;时时刻刻注重学术积累,总结得失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解决实际问题;保持纯净心,践行“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经得起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独善其身,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有必要的事。享受科研工作带来的快乐与美好人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成为一位幸福的科研工作者。做到不比较不计较,不侵犯不推诿,不怨天不尤人,不贪求不嗔怒,不自卑不懊丧,不邪见不妄心,培养高尚的人文思想,追求智慧人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和谐因子,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幸福人生。


相关内容

  • 廉洁就是幸福
  • 廉洁就是幸福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古往今来,人们对廉洁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因为地域时空的差异而带给人们多种廉洁,但廉洁所蕴有的内容却是大致相似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 感悟平常心--人生八大平常心态
  • 感悟平常心--人生八大平常心态 (作者欧阳逸云)  摘录 1.平常心--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它属于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说到底,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无为.无争.知足"等观念的 ...

  • 左右人命运的15件大事,一命二运三风水
  • 相信朋友们都听说过这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 命运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从生到灭的轨迹.命是命,运是运."命"和"运"是 ...

  • 月考例文之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3级高二作文训练之四 一.月考试题呈现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 ...

  • 人生哲理静水深流
  •   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书虽依注解把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此处 人生如流水.有的人,活得光明磊落,如海纳百川:有的人,活得跌宕起伏, 如洪水肆溢奔流:有的人,活得清清静静,如涌泉静水深流-身为世俗之人,要想独善其身,不为 ...

  • 以"穷人教育学"促进幸福生活的实现
  • 教育因何而存在?教育的目的为何?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对于个人而言,教育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温家宝总理以"穷人教育学"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学存在的意义,也对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免费师范生座谈.当听到师范生谈自己选择读师范是 ...

  • 唐勇军事例对我们的人生感悟
  • 唐勇军事例对我们的人生感悟 一个特困大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近3年来,他骑着自行车不停地奔波,做家教.跑业务.,挣钱维持生活.3年前,他仅仅带着1070元钱来到学校,此后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1分钱.去年,他父亲生病,他将自己积攒的2200元钱寄给父亲治病. 因为贫穷,他是不幸的:也是因为贫困, ...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 2010年6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Jun.,2010 Vol.28 No.3 第28卷第3期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吴 迪,田照军 1 2 ① (1.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黑龙 ...

  • 让人受用一生的哲理句子
  • 让人受用一生的古诗词集锦 季羡林说过:"背下这148句古诗词,你可提高一个层次,不止在文学方面."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注释: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