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进行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整合

  随着参加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课程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更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有利于避免烦琐、简化头绪,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教学的一种革新。但是,历经数次的备课、磨课,我又发觉,若是整合教材的主线过多或零乱,这种变革就只是浮光掠影,有时效果反而不如单篇教学好。那么,如何把握好单元主题整合的角度呢?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就是范本,一篇完整的课文是一个综合的范本,它是由思想、情感、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到底从哪一个角度整合更合适呢?实践证明,作为语文老师,要在40分钟的课堂内做到整合恰当,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大胆取舍。   阅读――按照课文的主旨整合。主旨是指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情感,按照课文的主旨整合是最常用的整合方式,几乎适用于一切主题鲜明的单元教材。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三篇都是写人的文章,虽然所写人的身份不同,但都是革命先辈,身上都具有可贵的品质和精神。由此可以问:“文中的人物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可以从文中所写的哪些事情或语段中体会出来?”我用这两个问题把三篇课文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由此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学习理解。   整合方式应是灵活多变的,根据教材特点角度可大可小,可以由课文延伸到课外书籍的阅读,一文带多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对文章体会得更透彻。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以及回顾拓展中的《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两首古诗,都是写民俗风情的,内容却各有侧重。我们老师可以打开这一扇扇“窗子”,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学习《北京的春节》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全国不同区域节日习俗的文章,学习《藏戏》可以让学生阅读描写地方戏的文章或赏听地方戏,感受各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与《和田的维吾尔》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有关描述民族建筑或民族群众活动特色的文章等,学习两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历朝历代描写各个节日、节气的诗歌古文等。这样以课文为点,用主旨这根线串起数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   积累――按照文章的语言特点整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握住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才能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科学课,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入选教材的文章皆文质兼美,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是我们语文课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所以,以文章语言整合教材也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功。   不同主旨的课文语言整合的角度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和《火烧云》四篇课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者通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展现了大自然壮观的气魄。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读了这篇文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画面的?”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学习写作方法,并且积累语言。或者用创新思维大胆进行整合:“这篇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记忆深刻?为什么?”由此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整合知识要点。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课文都用自然、质朴、直白的语言描述了动物的可爱有趣,几乎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起来是那么清新、亲切。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语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平实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动物的特点,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巩固――按照文章的题材特点整合。从文章题材的角度整合教材需要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思维方式,由一篇带动相关的多篇文章,这也是常见的整合方式。像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时,就可以把一年级下册的《所见》《村居》、二年级上册的《宿新市徐公店》、三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夜书所见》、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等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整合起来进行复习巩固,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更多写童真童趣的古诗深入学习。学习《泊船瓜洲》可以带学生整合课内外更多思乡的古诗;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就可以把鲁迅写的和写鲁迅的文章整合起来学习;学习老舍的《猫》时可以把老舍写的名篇集中起来学习其语言特点。   表达――按照课文的表达方法整合。理解、学习和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可以当作学习的例子。以表达方法整合单元教材可以很好地将读写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自然有关的《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 》四篇课文都采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学时可以抓住“课文中哪些是作者联想或想象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切入整合,展开品悟阅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奥妙和魅力,相机进行课堂小练笔。采用这种表达方法的还有第八单元有关艺术的三篇课文。那么,在学完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破常规学习顺序,顺势将第八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学习,将写景中的联想、想象和叙事中的联想、想象进行对比学习,省时又高效。每个单元都有较为凸显的表达特点,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穿线,就能有效整合。   谋篇――按照文章的文体特点整合。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叙事写人,有的是借事说理,有的是写景抒情,有的是论述观点或说明事物,有的多种皆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决定着文章不同的结构特点,依据文章的结构展开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这样更适合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都是叙事后进行说理,可以“写了一件什么事?读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为线索进行整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事表理。又如第三单元的《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可以“说明了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为线串起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一篇课文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构思方式,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整合方式。   范本具有多样性,一组课文可以多角度交错进行整合。像学习五年级下册的第七组的《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三篇课文时,既可以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为线整合,又可以文章的主要人物特点为切入点展开对比进行整合阅读,还可以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为起点,联系内容有关联的课外书籍,开展课文与课外书的链接整合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不管从哪个视角整合,整合学习都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只要我们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整合学习,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栏责编 莫 荻)

  随着参加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课程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更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有利于避免烦琐、简化头绪,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教学的一种革新。但是,历经数次的备课、磨课,我又发觉,若是整合教材的主线过多或零乱,这种变革就只是浮光掠影,有时效果反而不如单篇教学好。那么,如何把握好单元主题整合的角度呢?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就是范本,一篇完整的课文是一个综合的范本,它是由思想、情感、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到底从哪一个角度整合更合适呢?实践证明,作为语文老师,要在40分钟的课堂内做到整合恰当,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大胆取舍。   阅读――按照课文的主旨整合。主旨是指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情感,按照课文的主旨整合是最常用的整合方式,几乎适用于一切主题鲜明的单元教材。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三篇都是写人的文章,虽然所写人的身份不同,但都是革命先辈,身上都具有可贵的品质和精神。由此可以问:“文中的人物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可以从文中所写的哪些事情或语段中体会出来?”我用这两个问题把三篇课文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由此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学习理解。   整合方式应是灵活多变的,根据教材特点角度可大可小,可以由课文延伸到课外书籍的阅读,一文带多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对文章体会得更透彻。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以及回顾拓展中的《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两首古诗,都是写民俗风情的,内容却各有侧重。我们老师可以打开这一扇扇“窗子”,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学习《北京的春节》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全国不同区域节日习俗的文章,学习《藏戏》可以让学生阅读描写地方戏的文章或赏听地方戏,感受各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与《和田的维吾尔》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有关描述民族建筑或民族群众活动特色的文章等,学习两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历朝历代描写各个节日、节气的诗歌古文等。这样以课文为点,用主旨这根线串起数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   积累――按照文章的语言特点整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握住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才能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科学课,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入选教材的文章皆文质兼美,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是我们语文课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所以,以文章语言整合教材也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功。   不同主旨的课文语言整合的角度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和《火烧云》四篇课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者通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展现了大自然壮观的气魄。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读了这篇文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画面的?”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学习写作方法,并且积累语言。或者用创新思维大胆进行整合:“这篇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记忆深刻?为什么?”由此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整合知识要点。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课文都用自然、质朴、直白的语言描述了动物的可爱有趣,几乎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起来是那么清新、亲切。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语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平实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动物的特点,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巩固――按照文章的题材特点整合。从文章题材的角度整合教材需要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思维方式,由一篇带动相关的多篇文章,这也是常见的整合方式。像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时,就可以把一年级下册的《所见》《村居》、二年级上册的《宿新市徐公店》、三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夜书所见》、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等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整合起来进行复习巩固,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更多写童真童趣的古诗深入学习。学习《泊船瓜洲》可以带学生整合课内外更多思乡的古诗;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就可以把鲁迅写的和写鲁迅的文章整合起来学习;学习老舍的《猫》时可以把老舍写的名篇集中起来学习其语言特点。   表达――按照课文的表达方法整合。理解、学习和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可以当作学习的例子。以表达方法整合单元教材可以很好地将读写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自然有关的《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 》四篇课文都采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学时可以抓住“课文中哪些是作者联想或想象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切入整合,展开品悟阅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奥妙和魅力,相机进行课堂小练笔。采用这种表达方法的还有第八单元有关艺术的三篇课文。那么,在学完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破常规学习顺序,顺势将第八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学习,将写景中的联想、想象和叙事中的联想、想象进行对比学习,省时又高效。每个单元都有较为凸显的表达特点,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穿线,就能有效整合。   谋篇――按照文章的文体特点整合。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叙事写人,有的是借事说理,有的是写景抒情,有的是论述观点或说明事物,有的多种皆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决定着文章不同的结构特点,依据文章的结构展开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这样更适合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都是叙事后进行说理,可以“写了一件什么事?读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为线索进行整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事表理。又如第三单元的《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可以“说明了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为线串起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一篇课文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构思方式,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整合方式。   范本具有多样性,一组课文可以多角度交错进行整合。像学习五年级下册的第七组的《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三篇课文时,既可以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为线整合,又可以文章的主要人物特点为切入点展开对比进行整合阅读,还可以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为起点,联系内容有关联的课外书籍,开展课文与课外书的链接整合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不管从哪个视角整合,整合学习都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只要我们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整合学习,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栏责编 莫 荻)


相关内容

  • 福和希望小学单元整合教学实施方案
  • 福和希望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实施方案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内涵 1.突出特点:整体性.语文教学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特点,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六年的语文教学目标,把握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每一组教材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宏观上思考,要从整体入手,教师要有全局意 ...

  • 怎样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课程.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教学 少教多学 怎样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 1. 2. 3. 4. 5. 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学习. 体现课标学段课标要求,落实学段教学重点 体现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 体现文本体裁特点, ...

  • 以单元整合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 摘 要:单元整合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可以使师生在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单元整合 语文 高效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的基础 ...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再思考
  •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教材编排.以单元为整体的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模式,"主题单元教学"的主题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思想主题,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主题,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其理解为文化主题,以保证教学在文化背景下渗透整体和整合意识. ...

  • 五年级语文学习体会
  • 泰安市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培训活动 心 得 体 会 9月16日至9月19日,我们有幸到新泰参加五年级语文上册培训学习,聆听了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占国主任关于<把握教材,科学施教,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操作流程及其实施策略>和山东省济南市教研室孙善立主任关于& ...

  •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浅探
  •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浅探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增加阅读数量, ...

  •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 摘要:单元主题是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一大亮点,随即产生的单元主题教学方法也成为促时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单元主题教学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从正确理解.改变备课.注意细节三个方面探讨单元主题教学,实现单元主题教学新层次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主题:备课形式:导学精 ...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广外外校小学部 杨洁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背景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依托,在整合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单元整 ...

  • 新世纪版六年级语文十一册教材培训_8
  • 新世纪版六年级语文十一册教材培训 六年级语文教学要作好的三件事情: 一是查漏补缺:二是要整合实践:三是要拓展提高. 查漏补缺:<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新教材的使用学生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应该全面检查以下,对照<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