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

2005焦殷都学刊73

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

温长青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表现其做事态度的,还是表现其为人态度的,都体现出一种令人觉得欢喜、亲切的人情美。而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则是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人情美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5)03—0073—03

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歌,常有一些相对合理的见解被推向极端,这就容易造成误解。自从钟嵘推举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以后,一些人只是看重其诗中的静穆和那种所谓的“隐士气”;自从颜真卿做诗表白陶渊明也有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些人又只是看重其诗中的忠贞不苟的气节;自从朱熹指出陶渊明又有豪放的一面,特别这点被鲁迅强调之后,陶诗又忽然都化为了“金刚怒目式”。其实,陶渊明除了以上高妙不俗之处,却还有着极为实际极为平常的一面,而且这讲究通情达理的一面也许倒是他的真本色。陶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白赏、不食人间烟火,仿佛<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孤僻乖戾的那种隐士;陶渊明是忠臣,有豪侠气,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图穷匕见的荆轲,觅客刺杀秦始皇的忠臣侠客。隐士、忠臣、侠客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而看陶渊明的诗歌,则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却从来不唱高调,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般的风格。法国作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一样用心思,陶渊明可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我们读陶诗,其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其平常处又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那种人情美让我们觉得欢喜,有味,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这种人情美,主要体现在他的做事和为人两个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粗略扫描,并进而透视和探究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从做事态度上看陶诗的人情美

首先,陶渊明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士只做社会的消耗者,还要高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他说:“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又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本此,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动手,不像一般隐士都只是打“躬耕”的招牌。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动辛苦,四体诚疲,但却可以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所以,在陶渊明笔下,劳动竟成为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收稿日期】2005—04—0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那种恰然自得之状可谓呼之欲出。

其次,当种田不能维持生活时,他便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为了“倾身营一饱”;他早已看清了上品无寒门,英俊沉下僚的黑暗政治现状,再加上朝政动荡社会动乱,他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对此看得很淡。后来因为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谐余意,遗赠岂虚来。”并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什么丑事。在《有会而作》那首诗里,他引<檀弓》里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以至于饿死的故事,深觉其不当,他说:“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白遗。”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陶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得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

再次,陶渊明对生死的看法也是那样自然和坦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颇有一点唯物的精神。在<形、影、神》中“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几句话,很可表明他健康通达的心态,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正是我们常人都有的,只是我们不能这么好地讲出来罢了。而对死后之事,陶渊明更显得通达人情。他自拟《挽歌辞》,遥想自己葬后情景,“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透过这层淡淡的哀伤,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诗人那宽博恕人的胸怀与对人类极深厚的同情和极透彻的理解吗?

二、从为人态度上看陶诗的人情美

[作者简介]温长青(1957一),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万方数据 

74殷都学刊2005焦

谈到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最让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道不同未必不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交,赠诗送行,仍然是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答庞参军》、《示周、祖、谢》、《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诸诗最能看出他对朋友的厚道。如《与殷晋安别》:

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语默自殊势,亦知"-3乖分。未谓事已及,兴会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殷晋安先为晋臣,与陶渊明为同僚;后做刘宋之臣,与陶渊明殊调。诗中一面指出二人志向不同,但“语极低迪,朋友仍敦”,用意极为忠厚,并无丝毫讽讥轻慢,一片真挚之情。

相对于在士大夫圈子里的寂寞,和陶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一些田夫野老。陶渊明是那么一位富于敏感的人,在混乱时代做过几任小官,便发誓终身不再干,他当然也厌烦了当时士大夫们的虚伪和官场的恶浊,所以宁肯回到乡间和这班比较天真的人们“把酒话桑麻”。如<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何为忽去兹,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

从中不难想见他们之间的真情和乐趣。他们谈论的,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农家常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所来往的,不是出于功利的金玉奇珍,浊酒一杯足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得欢当作乐,斗酒聚彼邻。”总之,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但未必甘寂寞,在归田后二十余年中,他和田夫野老的交情是颇好的。

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人。其父早年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据颜延之的诔文,陶渊明的出仕原为养母;出去不久,便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陶渊明对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陶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同苦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都从肺腑中来,陶渊明天性之仁厚从中可见。

当然,陶渊明诗中表现最多的也许还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拮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陶渊明怎样了解并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没有

万 

方数据对于儿童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决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陶渊明的长子出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仆人给儿子,写信告诉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即可见做父亲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深广的同情。

至于儿子们,似乎使陶渊明有些失望,他在《责子》里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其实孩子们未必真这么糟糕,但从中我们能看出渊明实在有一点伤心,不过也并没有疾言厉色,只是善意地提出责备,或者不如说自责更多一些,且以诙谐出之,令人感叹。陶渊明f临死还向他们叮嘱道:“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苦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最后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因为陶渊明如此笃爱儿子,还每每受到后人的讥诮。其实,鲁迅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陶渊明的可贵可爱之处,正在于他不矫情,而是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而且不怕坦白地把这种至性深情表现出来。

还有,我们可以从《闲情赋》中看出陶渊明曾经有过多么大胆而热烈的爱情。赋中写到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真挚。赋中的十愿十悲,角度不同,无不巧妙妥贴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染上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以至于使我们初读之下很惊讶,为何与陶渊明一向淡泊的人生境界如此迥异?但是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这篇“坚实而有趣的作品”(鲁迅语)中,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极富人情味的陶渊明。

三、陶诗的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透视

以上从做事和为人两方面多层次地谈了陶渊明诗歌中的人情之美,下面就形成这种人情美的深层原因谈几点看法。

首先,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在陶渊明研究领域,关于他的宇宙观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把陶渊明归入儒家,如陆九渊即是这种观点。真德秀也说:“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沈德潜甚至干脆地说他是“圣门弟子”。而朱熹却说:“渊明所说者庄老。”但也有人据《自祭文》、《挽歌》、《饮酒》诸作,称陶渊明为“第一达摩”(《韵语阳秋》)。上述现象说明,陶渊明思想复杂而不易把握。笔者认为,陶渊明的宇宙观是独特的,既受到魏晋玄风的影响,又继承前代思想传统如儒、道中的一些合理成份,并根据自己的仕隐经验,形成了自然化迁的宇宙观。

陶诗中经常出现“化迁”一词。所谓化迁,是指自然万物固有的发展与运动。宇宙有无终极?万物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在这两个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问题上,陶渊明的看法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最具哲理的《形、影、

第3期温长青: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75

神》三首诗中,假设形、影、神三者的问答,阐明了作者对天地、生死、祸福、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万物依照其常理荣悴代谢。这种自然化迁的宇宙观,使陶渊明毕生追求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这样,他便打破了现世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于江湖。”

陶渊明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和互映增辉,使陶诗涉笔成趣,处处洋溢着最广大的同情,人情美即扎根于此。

其次,与自然化迁的宇宙观紧密相联,陶渊明委运自然的人生观最具独创性,表现为既不同于传统的儒家人生哲学,又不同于神仙和佛家的人生哲学。儒家推崇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人世主义,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然而其末流沦为追名逐利者。另有一种颓废的人生

因为这种人生观,面对人生的苦患,面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他有不满,但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便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

第三,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也直接影响着其诗文风貌。概括陶渊明的人格特征是困难的。勉强说来,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任真自得,二是平和实际。《五柳先生传》是任真自得个性的自画像: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便是任真

自得的真谛,即顺应自然,达生任情。陶渊明又是平和实际的。他并非任诞不羁或性情孤傲的怪人。他鄙夷俗世,不愿与“俗中愚”为伍,但表现出来的举动却是平和的。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与割舍妻子,入山林而不返的传统隐士不同。他的朋友刘遗民招他隐庐山,他婉言谢绝,称是“未忍言索居”。可见,陶渊明连隐居的方式也是平和的,独特的。颜延之《陶征士诔》称陶渊明“和而能峻”。和,谓平和,谦和;峻,指颖脱不群、品格超拔。陶渊明待人接物的态度是谦和中显得脱俗,任而不诞,放而不狂,与不少以任诞为高的魏晋名士很不同。陶渊明的平和实际,主要与他参加农村劳动有关。

总之,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是理解陶渊明诗文充满人情美的一把钥匙。而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也使我们更加深了对陶渊明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广的人类同情和伟大的人格的理解和敬仰。

[参考文献】

[1]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哲学,面对生与死这无法克服的矛盾,主张日日沉湎于酒

色之中,消遣急如流水的光阴。第三种是服药炼丹,希企羽化升天;或者皈依佛教,以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幻想逃脱形影俱灭的恐惧。陶渊明人生观与上述三种人生态度都不同,早在《归去来兮辞》中就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既破建功立业以求富贵,又破服药炼丹以求长生的两种人生态度,主张乐天知命、委运任化。后在《形、影、神》第三首《神释》中又说: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作者意识到人不如草木那样荣悴代谢,腾化之术又属愚妄之举,自醉不过是促龄之举,孜孜以求富贵亦非本愿,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宜多思虑,应该听任自然的变化,不喜不惧,了此一生。陶渊明委运自然的人生哲学,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形成其诗歌人情美的最主要原因。

[2]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OntheBeautyinTaoYuan-ming’SPoems

WENChang--qing

(The

ChineseDepartment

ofAnyang

Teachers’College,Anyang

or

455000,China)

Abstract:ThePoemsofTaoYuanming,WhichrevealhisWayofbehavingattitudeofgettingalongwith

others,reflecthiscordialandpleasantbeautyofhumanityItistheworldowtlookofnaturalevolution,theperspective

on

lifethat

one’S

faterelys

on

thenatureitself,andtheforthright,mildpersonalitythatresultin

thebeautyofhumanity.

Keywords:Taoyuan—ruing;poems;thebeautyofhumanity

万方数据 

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温长青, WEN Chang-qing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0殷都学刊

YINDU JOURNAL2005,(3)0次

参考文献(3条)

1. 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 19962.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 19953.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周雍雍 试论陶渊明诗歌与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异同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和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比较,探索两者在题材、主题和创作风格上的相同(相近)及相异之处,以加深对中西诗歌创作的理解.

2.期刊论文 孙叶红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歌意蕴比较 -时代文学2009(6)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是中美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代表诗人.他们的死亡诗歌折射出迥异的中西方传统文化;同时,令人惊叹的是,两位诗人在对死亡的理解与阐释上达到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3.学位论文 王育新 魏晋玄学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2004

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急剧动荡和世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更深刻认识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也打破了一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兼重思辨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灵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研读陶渊明的诗作,回顾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与多次人生选择,并以诗为媒介进入陶渊明复杂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发现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及各个历史的时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回顾;第二章,集中论述了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在论述中,首先综述了陶学目前的研究现状;之后从四方面论述魏晋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一在诗歌的描绘内容上会通自然;二在诗歌意境创造上追求不可言说的玄远;三在诗歌的哲学思想上笃信“委运任化”的放达思想;四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方面追求清新玄妙;在第三章中,论文对陶渊明诗歌中某些背离与超越玄学的思想观点,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从美丽的田园、远离世务、逍遥的生命之旅、情感的探询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4.期刊论文 封树礼. FENG Shu-li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

根据陶诗的语言形式,运用诗歌语言学方法,对其自然风格的美学意味进行了解读.陶渊明诗歌的语序正常平直、节奏自然舒缓、语词平白如话,这与读者由阅读经验积淀而成的心理期待形成同构,阅读起来便倍感轻松自然.同时,陶渊明诗歌在语序的平直自然中,却存在着词语搭配的错位;虚词的自然运用中,却形成了意义的递进与曲折;语词的平白如话中,却含有极深的文化含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会产生平淡之中另有风味,自然之中别有洞天的感觉,"质"与"腴"浑然一体,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便由此产生了.

5.期刊论文 何梅琴. HE Mei-qin 诗歌·陶渊明·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6.期刊论文 张丽杰 论陶渊明诗歌与酒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7.学位论文 唐汉娟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2008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

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概念隐喻都支持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吗?同时,笔者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确定篇章中的概念隐喻的“五步法”(Steen2002)。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人生、仕隐、饮酒和田园四大主题。通过研究,笔者确实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其主题的一些概念隐喻(如天人合一、人生是旅行、生命是年、生命是日、时间是生命、时间是运动、死亡是睡眠、死亡是旅行、官场是束缚物、名声是物质、酒是药、酒中是真理、情感是物质、田园是家、宗教是现实和传说是现实等)。这些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生活体验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笔者通过分析陶渊明一百二十余首诗歌,一方面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证据,另一方面描绘了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8.期刊论文 宋鹏鹏 "力拔山兮气盖世"——浅析陶渊明暮年诗歌中的"猛志"气节 -大众文艺2009(9)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崩溃时期,社会动荡纷扰,阶级矛盾激化,"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P34)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陶渊明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隐居生活刚开始时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但是渐渐便感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深切的"不舒服",不如意的事渐渐突现出来.本文从陶渊明暮年诗歌中挖掘他那深藏的"猛志"气节.

9.期刊论文 崔晓艳 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学内涵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它们刻画的成功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后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0.期刊论文 尹志强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2)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dxk200503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2005焦殷都学刊73

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

温长青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表现其做事态度的,还是表现其为人态度的,都体现出一种令人觉得欢喜、亲切的人情美。而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则是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人情美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5)03—0073—03

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歌,常有一些相对合理的见解被推向极端,这就容易造成误解。自从钟嵘推举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以后,一些人只是看重其诗中的静穆和那种所谓的“隐士气”;自从颜真卿做诗表白陶渊明也有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些人又只是看重其诗中的忠贞不苟的气节;自从朱熹指出陶渊明又有豪放的一面,特别这点被鲁迅强调之后,陶诗又忽然都化为了“金刚怒目式”。其实,陶渊明除了以上高妙不俗之处,却还有着极为实际极为平常的一面,而且这讲究通情达理的一面也许倒是他的真本色。陶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白赏、不食人间烟火,仿佛<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孤僻乖戾的那种隐士;陶渊明是忠臣,有豪侠气,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图穷匕见的荆轲,觅客刺杀秦始皇的忠臣侠客。隐士、忠臣、侠客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而看陶渊明的诗歌,则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却从来不唱高调,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般的风格。法国作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一样用心思,陶渊明可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我们读陶诗,其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其平常处又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那种人情美让我们觉得欢喜,有味,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这种人情美,主要体现在他的做事和为人两个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粗略扫描,并进而透视和探究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从做事态度上看陶诗的人情美

首先,陶渊明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士只做社会的消耗者,还要高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他说:“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又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本此,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动手,不像一般隐士都只是打“躬耕”的招牌。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动辛苦,四体诚疲,但却可以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所以,在陶渊明笔下,劳动竟成为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收稿日期】2005—04—0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那种恰然自得之状可谓呼之欲出。

其次,当种田不能维持生活时,他便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为了“倾身营一饱”;他早已看清了上品无寒门,英俊沉下僚的黑暗政治现状,再加上朝政动荡社会动乱,他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对此看得很淡。后来因为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谐余意,遗赠岂虚来。”并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什么丑事。在《有会而作》那首诗里,他引<檀弓》里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以至于饿死的故事,深觉其不当,他说:“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白遗。”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陶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得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

再次,陶渊明对生死的看法也是那样自然和坦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颇有一点唯物的精神。在<形、影、神》中“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几句话,很可表明他健康通达的心态,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正是我们常人都有的,只是我们不能这么好地讲出来罢了。而对死后之事,陶渊明更显得通达人情。他自拟《挽歌辞》,遥想自己葬后情景,“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透过这层淡淡的哀伤,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诗人那宽博恕人的胸怀与对人类极深厚的同情和极透彻的理解吗?

二、从为人态度上看陶诗的人情美

[作者简介]温长青(1957一),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万方数据 

74殷都学刊2005焦

谈到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最让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道不同未必不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交,赠诗送行,仍然是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答庞参军》、《示周、祖、谢》、《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诸诗最能看出他对朋友的厚道。如《与殷晋安别》:

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语默自殊势,亦知"-3乖分。未谓事已及,兴会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殷晋安先为晋臣,与陶渊明为同僚;后做刘宋之臣,与陶渊明殊调。诗中一面指出二人志向不同,但“语极低迪,朋友仍敦”,用意极为忠厚,并无丝毫讽讥轻慢,一片真挚之情。

相对于在士大夫圈子里的寂寞,和陶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一些田夫野老。陶渊明是那么一位富于敏感的人,在混乱时代做过几任小官,便发誓终身不再干,他当然也厌烦了当时士大夫们的虚伪和官场的恶浊,所以宁肯回到乡间和这班比较天真的人们“把酒话桑麻”。如<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何为忽去兹,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

从中不难想见他们之间的真情和乐趣。他们谈论的,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农家常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所来往的,不是出于功利的金玉奇珍,浊酒一杯足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得欢当作乐,斗酒聚彼邻。”总之,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但未必甘寂寞,在归田后二十余年中,他和田夫野老的交情是颇好的。

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人。其父早年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据颜延之的诔文,陶渊明的出仕原为养母;出去不久,便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陶渊明对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陶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同苦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都从肺腑中来,陶渊明天性之仁厚从中可见。

当然,陶渊明诗中表现最多的也许还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拮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陶渊明怎样了解并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没有

万 

方数据对于儿童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决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陶渊明的长子出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仆人给儿子,写信告诉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即可见做父亲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深广的同情。

至于儿子们,似乎使陶渊明有些失望,他在《责子》里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其实孩子们未必真这么糟糕,但从中我们能看出渊明实在有一点伤心,不过也并没有疾言厉色,只是善意地提出责备,或者不如说自责更多一些,且以诙谐出之,令人感叹。陶渊明f临死还向他们叮嘱道:“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苦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最后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因为陶渊明如此笃爱儿子,还每每受到后人的讥诮。其实,鲁迅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陶渊明的可贵可爱之处,正在于他不矫情,而是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而且不怕坦白地把这种至性深情表现出来。

还有,我们可以从《闲情赋》中看出陶渊明曾经有过多么大胆而热烈的爱情。赋中写到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真挚。赋中的十愿十悲,角度不同,无不巧妙妥贴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染上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以至于使我们初读之下很惊讶,为何与陶渊明一向淡泊的人生境界如此迥异?但是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这篇“坚实而有趣的作品”(鲁迅语)中,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极富人情味的陶渊明。

三、陶诗的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透视

以上从做事和为人两方面多层次地谈了陶渊明诗歌中的人情之美,下面就形成这种人情美的深层原因谈几点看法。

首先,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在陶渊明研究领域,关于他的宇宙观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把陶渊明归入儒家,如陆九渊即是这种观点。真德秀也说:“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沈德潜甚至干脆地说他是“圣门弟子”。而朱熹却说:“渊明所说者庄老。”但也有人据《自祭文》、《挽歌》、《饮酒》诸作,称陶渊明为“第一达摩”(《韵语阳秋》)。上述现象说明,陶渊明思想复杂而不易把握。笔者认为,陶渊明的宇宙观是独特的,既受到魏晋玄风的影响,又继承前代思想传统如儒、道中的一些合理成份,并根据自己的仕隐经验,形成了自然化迁的宇宙观。

陶诗中经常出现“化迁”一词。所谓化迁,是指自然万物固有的发展与运动。宇宙有无终极?万物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在这两个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问题上,陶渊明的看法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最具哲理的《形、影、

第3期温长青: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75

神》三首诗中,假设形、影、神三者的问答,阐明了作者对天地、生死、祸福、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万物依照其常理荣悴代谢。这种自然化迁的宇宙观,使陶渊明毕生追求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这样,他便打破了现世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于江湖。”

陶渊明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和互映增辉,使陶诗涉笔成趣,处处洋溢着最广大的同情,人情美即扎根于此。

其次,与自然化迁的宇宙观紧密相联,陶渊明委运自然的人生观最具独创性,表现为既不同于传统的儒家人生哲学,又不同于神仙和佛家的人生哲学。儒家推崇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人世主义,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然而其末流沦为追名逐利者。另有一种颓废的人生

因为这种人生观,面对人生的苦患,面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他有不满,但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便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

第三,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也直接影响着其诗文风貌。概括陶渊明的人格特征是困难的。勉强说来,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任真自得,二是平和实际。《五柳先生传》是任真自得个性的自画像: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便是任真

自得的真谛,即顺应自然,达生任情。陶渊明又是平和实际的。他并非任诞不羁或性情孤傲的怪人。他鄙夷俗世,不愿与“俗中愚”为伍,但表现出来的举动却是平和的。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与割舍妻子,入山林而不返的传统隐士不同。他的朋友刘遗民招他隐庐山,他婉言谢绝,称是“未忍言索居”。可见,陶渊明连隐居的方式也是平和的,独特的。颜延之《陶征士诔》称陶渊明“和而能峻”。和,谓平和,谦和;峻,指颖脱不群、品格超拔。陶渊明待人接物的态度是谦和中显得脱俗,任而不诞,放而不狂,与不少以任诞为高的魏晋名士很不同。陶渊明的平和实际,主要与他参加农村劳动有关。

总之,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是理解陶渊明诗文充满人情美的一把钥匙。而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也使我们更加深了对陶渊明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广的人类同情和伟大的人格的理解和敬仰。

[参考文献】

[1]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哲学,面对生与死这无法克服的矛盾,主张日日沉湎于酒

色之中,消遣急如流水的光阴。第三种是服药炼丹,希企羽化升天;或者皈依佛教,以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幻想逃脱形影俱灭的恐惧。陶渊明人生观与上述三种人生态度都不同,早在《归去来兮辞》中就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既破建功立业以求富贵,又破服药炼丹以求长生的两种人生态度,主张乐天知命、委运任化。后在《形、影、神》第三首《神释》中又说: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作者意识到人不如草木那样荣悴代谢,腾化之术又属愚妄之举,自醉不过是促龄之举,孜孜以求富贵亦非本愿,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宜多思虑,应该听任自然的变化,不喜不惧,了此一生。陶渊明委运自然的人生哲学,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形成其诗歌人情美的最主要原因。

[2]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OntheBeautyinTaoYuan-ming’SPoems

WENChang--qing

(The

ChineseDepartment

ofAnyang

Teachers’College,Anyang

or

455000,China)

Abstract:ThePoemsofTaoYuanming,WhichrevealhisWayofbehavingattitudeofgettingalongwith

others,reflecthiscordialandpleasantbeautyofhumanityItistheworldowtlookofnaturalevolution,theperspective

on

lifethat

one’S

faterelys

on

thenatureitself,andtheforthright,mildpersonalitythatresultin

thebeautyofhumanity.

Keywords:Taoyuan—ruing;poems;thebeautyofhumanity

万方数据 

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温长青, WEN Chang-qing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0殷都学刊

YINDU JOURNAL2005,(3)0次

参考文献(3条)

1. 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 19962.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 19953.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周雍雍 试论陶渊明诗歌与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异同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和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比较,探索两者在题材、主题和创作风格上的相同(相近)及相异之处,以加深对中西诗歌创作的理解.

2.期刊论文 孙叶红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歌意蕴比较 -时代文学2009(6)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是中美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代表诗人.他们的死亡诗歌折射出迥异的中西方传统文化;同时,令人惊叹的是,两位诗人在对死亡的理解与阐释上达到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3.学位论文 王育新 魏晋玄学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2004

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急剧动荡和世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更深刻认识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也打破了一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兼重思辨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灵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研读陶渊明的诗作,回顾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与多次人生选择,并以诗为媒介进入陶渊明复杂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发现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及各个历史的时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回顾;第二章,集中论述了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在论述中,首先综述了陶学目前的研究现状;之后从四方面论述魏晋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一在诗歌的描绘内容上会通自然;二在诗歌意境创造上追求不可言说的玄远;三在诗歌的哲学思想上笃信“委运任化”的放达思想;四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方面追求清新玄妙;在第三章中,论文对陶渊明诗歌中某些背离与超越玄学的思想观点,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从美丽的田园、远离世务、逍遥的生命之旅、情感的探询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4.期刊论文 封树礼. FENG Shu-li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

根据陶诗的语言形式,运用诗歌语言学方法,对其自然风格的美学意味进行了解读.陶渊明诗歌的语序正常平直、节奏自然舒缓、语词平白如话,这与读者由阅读经验积淀而成的心理期待形成同构,阅读起来便倍感轻松自然.同时,陶渊明诗歌在语序的平直自然中,却存在着词语搭配的错位;虚词的自然运用中,却形成了意义的递进与曲折;语词的平白如话中,却含有极深的文化含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会产生平淡之中另有风味,自然之中别有洞天的感觉,"质"与"腴"浑然一体,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便由此产生了.

5.期刊论文 何梅琴. HE Mei-qin 诗歌·陶渊明·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6.期刊论文 张丽杰 论陶渊明诗歌与酒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7.学位论文 唐汉娟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2008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

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概念隐喻都支持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吗?同时,笔者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确定篇章中的概念隐喻的“五步法”(Steen2002)。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人生、仕隐、饮酒和田园四大主题。通过研究,笔者确实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其主题的一些概念隐喻(如天人合一、人生是旅行、生命是年、生命是日、时间是生命、时间是运动、死亡是睡眠、死亡是旅行、官场是束缚物、名声是物质、酒是药、酒中是真理、情感是物质、田园是家、宗教是现实和传说是现实等)。这些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生活体验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笔者通过分析陶渊明一百二十余首诗歌,一方面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证据,另一方面描绘了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8.期刊论文 宋鹏鹏 "力拔山兮气盖世"——浅析陶渊明暮年诗歌中的"猛志"气节 -大众文艺2009(9)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崩溃时期,社会动荡纷扰,阶级矛盾激化,"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P34)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陶渊明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隐居生活刚开始时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但是渐渐便感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深切的"不舒服",不如意的事渐渐突现出来.本文从陶渊明暮年诗歌中挖掘他那深藏的"猛志"气节.

9.期刊论文 崔晓艳 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学内涵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它们刻画的成功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后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0.期刊论文 尹志强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2)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dxk200503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内容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33 学 时:60 学 分:4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名称: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外文学有所了解而开设 ...

  • 中外文学史
  • 华中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史考研辅导班讲义 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 实际的不可能)★★ 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 3.文学论争 ...

  • 以诗词入文,提升作文的韵味
  •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牙牙学语到步入学堂,再延伸到学习的各个阶段,诗词诵读一路相随.如果把诗词与写作相融合,以诗入文,就可以增加作文的思想内涵,增加作文的语言表现力,从而提升作文的韵味. 以诗入文,首先要多读多背诗词,提升作文的思想内涵 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按作者,比如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 ...

  • 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
  • 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 任雅玲 (绥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黑龙江绥化 152061) 当下的文坛,最不景气的当属诗歌吧,在人们对诗歌越来越冷淡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乡土诗人王书怀诞辰80周年的日子,重温这位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的作品,或许我们能收获一些启示. 仅仅走过五十五个春秋的王书怀,留给我们的是厚厚 ...

  • 诗歌的品格和断代问题
  • 2009年,获扬之水赠<先秦诗文史>后,再获她和陆灏合著的<梵澄先生>.她嘱我为徐梵澄写点什么.徐梵澄的道德文章为我所久仰,能够写点什么,显然是我很好的学习机会.徐梵澄的学问,由三大板块组成:国学.西学和梵典.梵典,因我不懂其文字,根本就不具研究资格,当然也就没有发言权.即便 ...

  • 陶渊明田园诗的产生与其生活体验
  • 文化博览 陶渊明田园滓的产生与其生活7本验 田淑霞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霭,宇暖微霄.有风白南,翼彼新苗"('时运>).写IIJ村的早晨,晨雾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 ...

  •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 科技信息.教学研究o2009年第27期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赵丰文 (光山县第二中学河南光山465400) [摘要]作为"中目臆逸诗人之宗",陶溯明的文风影响深远.揣摩.体会其诗文,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其诗文的突出审美特点是"不饰之芙",在此略述之. ...

  • [大学语文]知识学习新的
  •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第一讲:<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风"-风土之曲, ...

  • 论雅俗共赏
  • 论雅俗共赏 认知·探索 课文探索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