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 要: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实践与实效等几个方面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07-02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精髓  1.乡村教育决定论。陶行知留学美国,从师于美国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深受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农村调查,更是发现农民素质很低,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他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倡议,“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1]。乡村教育的根本是建乡村师范,有活的乡村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够自己“生利”的活的农民。只有改革乡村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乡村教育是改造国民的根本,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只有改革乡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实现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  2.乡村教育生活论。他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1]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 “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1]教育理论产生于教育行动,教育行为践行教育理论并发展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 认为“教学做合一”不仅是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方法,也是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的重视,是以行动为蓝本。教要以生活为内容,学要学对生活有益的内容,无论教还是学都要建立在“做”即“行动”的前提下,是“在劳力上劳心”,在行动中思考。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势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携手,教育就教人生利。倡导为大众办教育,为普通底层老百姓办教育,以生活内容为源泉办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  3.乡村教育师范论。陶行知先生指出,“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1]。他认为,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还提出了活的乡村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教师的教育观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建立在强国利民的基础上,是为国家大义从事教育活动的,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既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又不能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人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必须“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要读书学习、活学活用。教师应秉承虚心好学的态度,以人民大众为师,与人民大众为友。乡村教师要走入田间地头,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对五谷、杂粮、猪狗下工夫。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二、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1.农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各地群众更为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偏低[2]。在辽南农村教育调查中发现,近40%~50%的农村学生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有的回家务农,有的进城打工[3]。而这些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和缺乏良好的农业观念的群体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知识素养低,生产技能差,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创新性地发展农业科技。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和群众漠视了农村初中的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学校教育看成是离开农村生活的“跳脚板”,优秀的农村学生学成后将留在城市当成是第一工作选择,很少有农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家乡。这是教育观念功利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震聋发聩地提出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变得格外弱。”[1] 陶行知  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体现农民需要,目标明确,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学象牙塔式的书呆子教育,不为教育而教育。他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农村教育的本土性、区域性、独特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何尝不是与国家的农村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近半数未升学的农村初中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农村孩子初中还未毕业,就已辍学在家或进城打工,这使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浪费。乡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要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的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体现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切实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2.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唤醒农村校本课程,体现初中后职业教育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习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1]。这段话说得精辟,乡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活的本领,是可以让人“生利”的致富本领,要培养学生成为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成为自强自立的新型农民。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改革的要求,忽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能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纳入到校本课程中,没有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性教学活动,一味地为教学而教学,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教育要深入农村生产生活,重视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视开发以培养新型农民为视角的校本课程。要发挥农村教育对科技农业的作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提倡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后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高效和谐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推行“活”的素质教育,升学与生计并重,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3.农村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农村教育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倡导乡村教育的核心是对乡村教师心灵的洗涤,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有一颗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这样的乡村教师“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在那样动荡不安、生活贫困的年代里,他们有着“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没有挂怀自己的得失和生计,他们眼里是国家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这是何等无私坦荡的胸襟和气魄。热爱乡村、热爱农民、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样的赤诚之心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缺乏的。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倡导乡村教师应“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  我们今天的农村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师十八信条,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做合一,化教学困难为教学优势。要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和地域资源,拓展课程领域,开发贴近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的校本课程,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农村生产实践基地,聘请生产能手、种植大户到学校教授劳动技能课程,为培养科技型农民服务。  乡村学生要认识生活,要有活本领。通过教学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让学生充分热爱农村生活,“对稻、粱、粟、麦、稷下工夫,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陶行知主张,学校不可固步自封、以围墙为界,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即生活,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穿草鞋,去田间劳动,担水、做饭、伐木、办公、看报等,做到学校与社会结合,学生和农民结合,劳动和生活一致,变成一个社会、一个农村、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他还在校内实行卫生值日制度和事务实践制度,给学生以多种实际的锻炼。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子。让部分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农村学生,热爱自己的乡村生活,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充满真挚的情感。乡村学生要探究事物的起源,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技农业的观念,学会一技之长,重视自身农业技能的再学习。  4.农村教育的实践与实效: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陶行知在1927年,为了普及农民教育,为培养我国乡村人才,在南京晓庄成立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晓庄师范。它倡导实施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培养乡村教师,要求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生利”的职业技能,从乡村教育观念到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到乡村教师培养、再到乡村建设人才,步步思虑周详,体现了对乡村教育完善的实施路径。农村教育要在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导向下,更要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提倡“劳力上劳心”、“生利主义之职业课程”,倡导科技劳动光荣,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正确观念;教育职能部门要分工合作,层层落实,监督评价,体现政策的执行力;农村基础教育要一手抓升学、一手抓初级职业能力培养,统筹兼顾,与农村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村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8.  [2] 廖其发.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2006.  [3] 董春华. 辽南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曲阜文〕

  摘 要: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实践与实效等几个方面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07-02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精髓  1.乡村教育决定论。陶行知留学美国,从师于美国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深受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农村调查,更是发现农民素质很低,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他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倡议,“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1]。乡村教育的根本是建乡村师范,有活的乡村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够自己“生利”的活的农民。只有改革乡村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乡村教育是改造国民的根本,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只有改革乡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实现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  2.乡村教育生活论。他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1]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 “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1]教育理论产生于教育行动,教育行为践行教育理论并发展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 认为“教学做合一”不仅是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方法,也是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的重视,是以行动为蓝本。教要以生活为内容,学要学对生活有益的内容,无论教还是学都要建立在“做”即“行动”的前提下,是“在劳力上劳心”,在行动中思考。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势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携手,教育就教人生利。倡导为大众办教育,为普通底层老百姓办教育,以生活内容为源泉办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  3.乡村教育师范论。陶行知先生指出,“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1]。他认为,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还提出了活的乡村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教师的教育观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建立在强国利民的基础上,是为国家大义从事教育活动的,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既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又不能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人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必须“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要读书学习、活学活用。教师应秉承虚心好学的态度,以人民大众为师,与人民大众为友。乡村教师要走入田间地头,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对五谷、杂粮、猪狗下工夫。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二、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1.农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各地群众更为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偏低[2]。在辽南农村教育调查中发现,近40%~50%的农村学生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有的回家务农,有的进城打工[3]。而这些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和缺乏良好的农业观念的群体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知识素养低,生产技能差,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创新性地发展农业科技。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和群众漠视了农村初中的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学校教育看成是离开农村生活的“跳脚板”,优秀的农村学生学成后将留在城市当成是第一工作选择,很少有农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家乡。这是教育观念功利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震聋发聩地提出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变得格外弱。”[1] 陶行知  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体现农民需要,目标明确,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学象牙塔式的书呆子教育,不为教育而教育。他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农村教育的本土性、区域性、独特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何尝不是与国家的农村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近半数未升学的农村初中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农村孩子初中还未毕业,就已辍学在家或进城打工,这使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浪费。乡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要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的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体现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切实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2.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唤醒农村校本课程,体现初中后职业教育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习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1]。这段话说得精辟,乡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活的本领,是可以让人“生利”的致富本领,要培养学生成为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成为自强自立的新型农民。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改革的要求,忽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能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纳入到校本课程中,没有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性教学活动,一味地为教学而教学,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教育要深入农村生产生活,重视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视开发以培养新型农民为视角的校本课程。要发挥农村教育对科技农业的作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提倡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后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高效和谐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推行“活”的素质教育,升学与生计并重,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3.农村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农村教育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倡导乡村教育的核心是对乡村教师心灵的洗涤,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有一颗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这样的乡村教师“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在那样动荡不安、生活贫困的年代里,他们有着“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没有挂怀自己的得失和生计,他们眼里是国家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这是何等无私坦荡的胸襟和气魄。热爱乡村、热爱农民、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样的赤诚之心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缺乏的。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倡导乡村教师应“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  我们今天的农村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师十八信条,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做合一,化教学困难为教学优势。要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和地域资源,拓展课程领域,开发贴近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的校本课程,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农村生产实践基地,聘请生产能手、种植大户到学校教授劳动技能课程,为培养科技型农民服务。  乡村学生要认识生活,要有活本领。通过教学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让学生充分热爱农村生活,“对稻、粱、粟、麦、稷下工夫,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陶行知主张,学校不可固步自封、以围墙为界,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即生活,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穿草鞋,去田间劳动,担水、做饭、伐木、办公、看报等,做到学校与社会结合,学生和农民结合,劳动和生活一致,变成一个社会、一个农村、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他还在校内实行卫生值日制度和事务实践制度,给学生以多种实际的锻炼。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子。让部分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农村学生,热爱自己的乡村生活,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充满真挚的情感。乡村学生要探究事物的起源,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技农业的观念,学会一技之长,重视自身农业技能的再学习。  4.农村教育的实践与实效: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陶行知在1927年,为了普及农民教育,为培养我国乡村人才,在南京晓庄成立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晓庄师范。它倡导实施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培养乡村教师,要求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生利”的职业技能,从乡村教育观念到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到乡村教师培养、再到乡村建设人才,步步思虑周详,体现了对乡村教育完善的实施路径。农村教育要在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导向下,更要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提倡“劳力上劳心”、“生利主义之职业课程”,倡导科技劳动光荣,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正确观念;教育职能部门要分工合作,层层落实,监督评价,体现政策的执行力;农村基础教育要一手抓升学、一手抓初级职业能力培养,统筹兼顾,与农村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村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8.  [2] 廖其发.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2006.  [3] 董春华. 辽南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曲阜文〕


相关内容

  • 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摘 要: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生活性和主体性等终身教育思想:研 究和借鉴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终身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借鉴 收稿日期:2007―01― 08 作者简介:张新安(1972―),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在周口职业技 术学院教务 ...

  • 论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 摘 要:陶行知先生重视乡村教育,认为农村教育史国之基石,他也提倡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公平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将就阐述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并结合 ...

  • 以"穷人教育学"促进幸福生活的实现
  • 教育因何而存在?教育的目的为何?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对于个人而言,教育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温家宝总理以"穷人教育学"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学存在的意义,也对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免费师范生座谈.当听到师范生谈自己选择读师范是 ...

  • 乡镇小学参观考察汇报范文2篇
  • 2010年×××月,按照教教体局的安排,我们黄土梁子学区的九名校长前往杭州.上海等几个城市,对那里的小学教育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们黄土梁子学区的小学校长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学习的先进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 ...

  • 范文及论文要求
  • 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当代启示(题目 15 字以内) 摘要: 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部分知识分子发起的,旨 在从乡村入手寻找突破口以挽救时局的一场自救运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 是梁漱溟先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梁先生试图通过重建乡村组织,改变乡村文 化及风俗习惯,走中西结合的道路 ...

  •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
  • 先行者的足迹----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 在中国,有两位著名的大教育家深广地影响于海外,并被誉为世界的伟大名人,这就是两千四百年前的孔夫子和今朝的晏阳初先生.孔子为中国人老幼皆知,而晏阳初先生这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却鲜为国人所知. 晏阳初先生(1890 ...

  •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探析
  • 摘要: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农村乡村教育兴趣 上世纪二三十 ...

  • 南昌大学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
  • 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研 究 生: 导 师: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 入学时间: 入学时间: 开题时间: 开题时间: 年 年 月 月 日南昌大学 MPA 教育中心制 南昌大学填 报说明一.开题报告中的一至五项必须采用计算机输 ...

  • 五四前后的教育社团
  • 五四前后的教育社团研究 李妍 摘要:五四前后,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教育,一些教育 界先进分子在"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组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会等教育社团.在这一时期教育社团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运动,不断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