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洛带古镇广东会馆

洛带古镇广东会馆(南华宫)

城市规划 张俊谋 0953053054 明末,四川爆发张献忠之乱,因为战乱和杀戮,蜀中家破人亡者众,人口锐减。清康、雍、乾年间,为了发展巴蜀经济,增加国力,朝廷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人民移居四川垦殖发展,引发了“湖广填四川”。在这一活动中,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

移民是相对柔弱的群体,遇事往往要依靠一些团体的力量,在异地,同乡是可以依靠的最大的感情团体,在乡情维系下同乡自然而然的汇聚起来,为了加强团结、互相帮助便要经常碰头聚会,聚会用的会馆便应运而生。清朝后期四川成为最大的多元移民省份,同乡的概念被强化出来,因而原四川境内会馆之多、分布之广、建筑之密集、形式之豪华,居全国之首。

由于会馆建筑是明清两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的建筑类型,直接脱胎于祠堂和家庙建筑,因此,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从形式到类容都是家族域祠堂 的扩大和不同时空背景条件下的重组,即由宗族到民系、乡系的兴盛和组织管理。祠堂聚同族,会馆聚同乡,会馆的规模更大,意义更广泛。会馆的出现和兴盛是客家建筑文化来到四川后在建筑类型方面最大的发展和演进之一。

广东会馆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洛带古镇的上街。据碑刻记载,始建于清乾隆11年(1746年) ;清末时除乐楼、耳楼外,余均毁于火,民国2年 (1913年) 重建;以后乐楼又塌,数年前方予修复; 近年来又相继对会馆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会馆 内供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被誉为“南 华道人”)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当地广东客家人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典,祭典结束后 还要酬神演戏,热闹非凡。

广东籍客家人为了表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往往把南华宫的大门开向东南方向,时时遥望故土,这里的南华宫也是坐西北向东南。为了满足这一朝向造成它背部临街,甚至牺牲了交通的方便。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三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

广东会馆正面的入口是从戏台下净高仅两米许的空间进入前院;临街的入口没有采取普遍的做法开在中轴线上,而是由沿主街一侧狭窄的宽仅3米小巷进入,穿过小巷尽头低矮的过街楼,约500平方米的前院展现眼前,豁然开朗。当时的

会馆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组织与文化传播的义务,表现在祭祀酬神的宗教活动、设塾延师的教化功能、戏剧表演的文化传播形式、聚会交流的信息活动、调解内外矛盾的组织形式、赈灾济贫的民政职能等等,这些会馆的活动与功能多发生在公共部分——前院。会馆的社会文化职能赋予了会馆建筑空间的意义,而会馆的两个入口则都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烘托出鲜明的院落空间特征,突出了前院在公共活动中的作用。

庭院和大殿

临街入口 戏台和正面入口

穿过前院便是面阔五间的前殿,为单檐卷棚硬山式瓦顶。前殿没有门,所以没有形成封闭空间,而是直接面对庭院,人们可以在此休闲聊天,或在进入中殿和后殿前在此聚集等候;然后是中殿,中殿形制同前殿,小青瓦盖顶。中殿是当年客家长辈领导聚集议事的地方,规整的摆着座椅,分为上座和下座。中殿和

前殿间是天井,中间布置了一个水池,水池和池中的假山和植物形成了一处优美的景致,为整个中殿增添了活力与生机;最后便到最有特色的后殿,也是正殿。该殿高三层,为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面阔5间23米,通进深4间11.13米,全殿通高16米,屋面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在第二层楼上还有一个粤王台,可循梯登上,遥望粤东、粤北故乡。由于后殿常年关闭,我们只有短暂的几分钟进入参观,所以在此就不做详细介绍。

中殿大厅

前殿立面图

中殿立面图

三殿之间由庑廊相连,构成前后两个天井。在这三殿二天井的两边及会馆临街一面,砖砌厚重高大的封火山墙,动感的龙形山墙显得气势恢宏,对于丰富建筑造型,统一建筑风格,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烽火山墙是整条街最吸引游客眼球的地方,成为整条街的标志性构筑物。从另一个角度讲封火山墙还是地域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明清以前封火山墙这种形式在四川地区不论是在官式还是在民间建筑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正是由于明清的两次大移民活动,封火山墙才随着会馆建筑登上了四川的建筑舞台。

广东会馆烽火山墙

中殿和后殿间的天井

广东会馆内石刻楹联条幅大都保存完好,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饱含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四川客家以广东嘉应五属的客家为最多,因此,洛带人又称其所讲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就传神地刻画出了广东籍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殿对联

会馆内建筑细节雕刻装饰精美,建筑不仅仅是居住聚会的场所,而是一件汇聚了客家人文化、智慧和辛勤劳动的艺术品。

四川各地在不断地接纳先后迁入的各籍移民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不断地更新,形成了当时“客土同籍、习性溶铸混合”的川地文化特色,在它庞杂表象后有着开放性的本质。四川的会馆建筑巧妙的将外来的文化风格纳入到地域传统之中,在巴蜀乡土建筑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洛带古镇会馆建筑所反映的传统建筑在设计营造上的部分特征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仍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

洛带古镇广东会馆(南华宫)

城市规划 张俊谋 0953053054 明末,四川爆发张献忠之乱,因为战乱和杀戮,蜀中家破人亡者众,人口锐减。清康、雍、乾年间,为了发展巴蜀经济,增加国力,朝廷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人民移居四川垦殖发展,引发了“湖广填四川”。在这一活动中,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

移民是相对柔弱的群体,遇事往往要依靠一些团体的力量,在异地,同乡是可以依靠的最大的感情团体,在乡情维系下同乡自然而然的汇聚起来,为了加强团结、互相帮助便要经常碰头聚会,聚会用的会馆便应运而生。清朝后期四川成为最大的多元移民省份,同乡的概念被强化出来,因而原四川境内会馆之多、分布之广、建筑之密集、形式之豪华,居全国之首。

由于会馆建筑是明清两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的建筑类型,直接脱胎于祠堂和家庙建筑,因此,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从形式到类容都是家族域祠堂 的扩大和不同时空背景条件下的重组,即由宗族到民系、乡系的兴盛和组织管理。祠堂聚同族,会馆聚同乡,会馆的规模更大,意义更广泛。会馆的出现和兴盛是客家建筑文化来到四川后在建筑类型方面最大的发展和演进之一。

广东会馆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洛带古镇的上街。据碑刻记载,始建于清乾隆11年(1746年) ;清末时除乐楼、耳楼外,余均毁于火,民国2年 (1913年) 重建;以后乐楼又塌,数年前方予修复; 近年来又相继对会馆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会馆 内供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被誉为“南 华道人”)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当地广东客家人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典,祭典结束后 还要酬神演戏,热闹非凡。

广东籍客家人为了表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往往把南华宫的大门开向东南方向,时时遥望故土,这里的南华宫也是坐西北向东南。为了满足这一朝向造成它背部临街,甚至牺牲了交通的方便。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三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

广东会馆正面的入口是从戏台下净高仅两米许的空间进入前院;临街的入口没有采取普遍的做法开在中轴线上,而是由沿主街一侧狭窄的宽仅3米小巷进入,穿过小巷尽头低矮的过街楼,约500平方米的前院展现眼前,豁然开朗。当时的

会馆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组织与文化传播的义务,表现在祭祀酬神的宗教活动、设塾延师的教化功能、戏剧表演的文化传播形式、聚会交流的信息活动、调解内外矛盾的组织形式、赈灾济贫的民政职能等等,这些会馆的活动与功能多发生在公共部分——前院。会馆的社会文化职能赋予了会馆建筑空间的意义,而会馆的两个入口则都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烘托出鲜明的院落空间特征,突出了前院在公共活动中的作用。

庭院和大殿

临街入口 戏台和正面入口

穿过前院便是面阔五间的前殿,为单檐卷棚硬山式瓦顶。前殿没有门,所以没有形成封闭空间,而是直接面对庭院,人们可以在此休闲聊天,或在进入中殿和后殿前在此聚集等候;然后是中殿,中殿形制同前殿,小青瓦盖顶。中殿是当年客家长辈领导聚集议事的地方,规整的摆着座椅,分为上座和下座。中殿和

前殿间是天井,中间布置了一个水池,水池和池中的假山和植物形成了一处优美的景致,为整个中殿增添了活力与生机;最后便到最有特色的后殿,也是正殿。该殿高三层,为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面阔5间23米,通进深4间11.13米,全殿通高16米,屋面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在第二层楼上还有一个粤王台,可循梯登上,遥望粤东、粤北故乡。由于后殿常年关闭,我们只有短暂的几分钟进入参观,所以在此就不做详细介绍。

中殿大厅

前殿立面图

中殿立面图

三殿之间由庑廊相连,构成前后两个天井。在这三殿二天井的两边及会馆临街一面,砖砌厚重高大的封火山墙,动感的龙形山墙显得气势恢宏,对于丰富建筑造型,统一建筑风格,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烽火山墙是整条街最吸引游客眼球的地方,成为整条街的标志性构筑物。从另一个角度讲封火山墙还是地域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明清以前封火山墙这种形式在四川地区不论是在官式还是在民间建筑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正是由于明清的两次大移民活动,封火山墙才随着会馆建筑登上了四川的建筑舞台。

广东会馆烽火山墙

中殿和后殿间的天井

广东会馆内石刻楹联条幅大都保存完好,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饱含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四川客家以广东嘉应五属的客家为最多,因此,洛带人又称其所讲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就传神地刻画出了广东籍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殿对联

会馆内建筑细节雕刻装饰精美,建筑不仅仅是居住聚会的场所,而是一件汇聚了客家人文化、智慧和辛勤劳动的艺术品。

四川各地在不断地接纳先后迁入的各籍移民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不断地更新,形成了当时“客土同籍、习性溶铸混合”的川地文化特色,在它庞杂表象后有着开放性的本质。四川的会馆建筑巧妙的将外来的文化风格纳入到地域传统之中,在巴蜀乡土建筑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洛带古镇会馆建筑所反映的传统建筑在设计营造上的部分特征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仍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


相关内容

  • 成都周边游史上最全攻略
  • 中国年成都味 成都周边游史上最全攻略 成都,被称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同时,作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城市,成都3000家以上的餐馆.咖啡馆等休闲场所,比北京.上海.广州多出一倍还要多.正因为成都人爱耍,喜欢耍,耍也要耍出一个名堂来.所以,成都人选择周末外出去周边度假和休闲逐渐成 ...

  • 成都周边可以一日游的那些景点
  • 成都周边可以一日游的那些景点 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一路都有风景,不要刻意,因为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给大家些提示吧,成都周边有很多景点,怎么出发,你说了算. [雅安] 选择雅安是因为我们家在这里生根发芽,我就从这里开始吧.雅安.318国道,成雅高速.成温邛高速.都可以 ...

  • 试论对长安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 摘要:融安长安古镇沉淀的历史文化厚重,文化旅游和山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对长安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旨在对这些存在问题思考和分析,探索长安古镇的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长安古镇:历史文化和山水文化旅游:存在问题: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志码: ...

  • [中国四大古镇]中国四大古镇是哪几个
  • 我们常常听说四大古镇,那中国四大古镇是哪几个呢?中国四大古镇一般是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广东佛山镇 佛山镇,今广东省的佛山市,是粤剧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粤剧之乡.南国陶都.武术之城的美誉.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 ...

  • 国内景点大全(1)
  • 国内景点大全 北京旅游景点列表 [东城区] 故宫 北京规划展馆 南馆公园 保利剧院 北京古观象台 和敬公主府 睿亲王府 王府井天主堂 蔡元培故居 烟袋斜街 中国美术馆 文昌帝君庙 恭王府 太庙 中国历史博物馆 王府井商业街 天安门广场 国子监 地坛 [西城区] 中国科技馆 北京动物园 景山公园 什刹 ...

  •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资中古为巴国属地,因其县城座落在沱江中段,而沱江又因尧的 儿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而称其为资江(或资水),故名为资中.1949 年 12 月 8 日资 中解放,1949 年 12 月 5 日成立资中县人 ...

  • 中国火药的重大发现
  • 中国火药的重大发现――探秘老君山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08日 18:56 火药留给中国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依仗着先进的火药,打开了一向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 其实无论是火药,还是火器,都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和使用的.大约在中国的晚唐时期,火药已被用于战争,火药和火器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武器 ...

  • 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案例
  • 文旅项目案例 深圳: 东部华侨城(大型综合度假区) 占地9平方公里,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定位于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户外运动等多个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山地主题休闲度假区. 欢乐海岸(大型综合度假区) 占地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将主题商业与滨海旅游. ...

  • 古戏台上,低吟浅唱茶马古韵
  • 订阅[极致之宿],和建筑师一起开启优雅慢活的隐居之旅,在各地精品酒店享受极致的旅行体验. ============================ 沙溪位于喜马拉雅山下,是一个安静的村庄,离大理和丽江著名景点有一定的距离,黑潓江边上土地肥跃.这个地方没有污染,没有机场,没有交通堵塞.只有鹅卵石制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