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书档案发展沿革学年论文

湖南商学院

学 年 论 文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

题 目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学生姓名 肖时胜

学 号 101010089

学 院 汉语言文学院

专业班级 中英1001班

指导教师 刘湘香

职 称 教授

年 月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已经走过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发展。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起源方面的档案,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轮廓清晰的历史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揭示了丰富的经验和古代档案管理的优良传统,为今天的档案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古代;档案;工作;发展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work has gone through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3000 year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scratc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 of archives , archives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development outline clear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work, reveal the rich experience and excellent tradition of ancient archives management, to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oday's archival work.

[KEY WORDS] The ancient; archives; work; development;;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背景

由于学界长期对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曲解和以现代学术眼光为取舍,导致档案学界长期对古代档案学研究的忽视、搁置与空缺。笔者以为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系统构建,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档案资料的全面把握,搜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众多文本,理清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发展演变的脉络,探寻中国古代档案学特有的表达形式,并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使用现代学术语言和论述方式,再现中国古代档案学的整体面貌和知识结构,诠释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价值和意义。

档案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档案工作学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此前的漫长历史是中国档案工作学产生的孕育或萌芽期。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从西方学术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学进行先入为主的审视,而非深入中国传统学术内部,对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内在发展道路作全面梳理。事实上,中国古代有悠久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历史,研究、解决与档案相连的各种问题,是古人无法回避的学术思考。可以说,20世纪初以前,中国档案学走过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术道路,我们不能以基于后起的西方学术特质的眼光去检视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成果。

(二)意义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是研究我国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它以历史时期为序,运用具体史料,阐明我国各个社会形态的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细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诣方面的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研究的宗旨在于提高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借鉴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经验来对现代档案指导意见和经验。

我国档案工作发展所作系统阐述,在于探求发展的规律,阐明其对于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以期总结历史经验,为当前档案工作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借此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历史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和档案工作的热爱。。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研究是为了革新研究思路,从纵向立体的方面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扩展档案工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

1、古代档案工作的起源阶段

刘国能在《论中国档案事业现成体系》中认为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 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他认为这种“由零星的记录向系统的记录发展’ 由不自觉记录向自觉的记录发展”’并把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以便保存和利用,是档案形成并有所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物质基础。所以,把档案的

形成定在奴隶社会是较为合适的。洪嫚在《浅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中认为殷商时期,统治者事巨细都要求神问卜,方法是将龟甲、兽骨之类的器物放在火上烧烤,然后由占卜师观其裂纹,进行解释。占卜结果被刻记在龟甲、兽骨等上面,这样形成的文字记录即是今天所称的甲骨档案。周学恒在《中国档案史》认为商代的史官是巫史, 档案工作服务于巫这种宗教职能,宗教职能是构成奴隶制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不管民事、政事和军事, 都要涂上“ 神事” 的色彩, 但他们如何才能与鬼神相通, 获知神义, 而当时有知识的史便充当了这个沟通天地间的半神半人角色。他们用自己专门的知识和经验, 解释天道, 占卜人事, 指导社会, 慰藉人生。商代甲骨卜辞中的“ 贞人” ,即为当时巫史的一种。而贞人占卜记事的卜辞, 即为当时的档案工作。他还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最早记录,也是我国档案工作的起源。

魏春彪在《浅谈我国档案工作的几个特点》中提到,自奴隶社会后期始,为了维持秩序,同时也是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开始出现了档案工作制度。秦汉制定了不少档案工作管理规章和行政法规。夏商周三代,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和官制的设置,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工作制度, 于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档案工作也随之产生。周学恒在《古代政治和文档官吏》中指出夏商和西周国家机关在管理活动中形成了大批的策命、文告、法典、盟辞、券书等公文档案,有的书于兽骨上,有的则书于青铜器物上。古人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青铜器的产生促使了金文档案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到三代时期,铸器的目的由使用变为勒铭,所谓“ 因文而见器,籍器以传文”,器物完全成为一种记事载体。古人称铜为金,故后世人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金文是王和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是保存于宗族或宗庙的重要历史记录,记载着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的重大事件,如册命、赏赐、志功、征战、诉讼等,具有明显的史记性质,故其被今人称之为金文档案。如公元前536 年、513 年,郑国子产、晋国赵鞅分别铸刑书于鼎,则是具有典型书史性质的金文档案。在殷商、西周时代,与甲骨、金文并存的还有简册档案,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间的往来文书, 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尊崇法治、以法为本、以法教民,制定了不少档案工作管理规章和行政法规,例如,对法律档案有如下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柜封印,

妥善保存。秦王朝严格控制档案,档案正本放置中央禁室,封以禁印,擅自违禁者,均为死罪。副本由专门官吏保管,重要的档案,保存在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秦在档案工作上所采取的态度是:凡有利秦统治的都加强力度进行保护,不利秦统治的则极力破坏销毁。这由公元前213 年“ 焚书”事件可见一斑,此做法无疑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摧残,致使先秦文献所剩无几,但秦对档案工作的严格管理,对后世档案工作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阶段

刘文英《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探析》提到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及丞相房玄龄十分重视文牍典籍的收集, 并利用他们来编史修志, 成就斐然。如贞观十年五史俱成、贞观二十年成《晋书》、后又修《五代史志》等,仅二十四史, 就有八部在贞观年间编成。同时,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 甲库,甲库有着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贞观年间,文书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从撰拟、令签、分拣到销毁、保密、传递等过程都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唐还规定全国各主要官府的档案材料都要录送史馆,为此, 唐王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颁发全国,要求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和地方州县认真按《事例》规定之范围报送档案材料,这是唐朝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据《唐会要》所记征集档案种类有18 项之多。这充分说明了唐朝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 也为唐代史书编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黄子庚《中国古代文书之最》中说我国最早档案和文书分工是在唐代,唐代是我国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健全时期,又是我国文书和档案工作明确分工时期。贴黄制度——是唐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唐代的敕书是用黄纸书书写的,故称之谓贴黄,这是首创文书改错制度。杨晓红在《论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指出隋唐时代, 封建国家要求档案工作更密切地服务于官僚机器的各种职能。 据《唐六典》载: “ 晋置门下令史, 品第九。宋及梁陈并同晋氏。后魏北齐门下并有令史及书令史。自汉以来, 令史皆有品秩, 至隋开皇初始降为流外行署。” 隋代令史地位特别低, 且文案繁杂。据《隋书· 刘炫传》载: “ 弘尝从容向炫日: 案周礼士多而府史少, 今令史百倍于前, 判官减则不济, 其故何也? 炫对曰: 古人委任责成, 岁终考其殿最, 案不重校, 文不繁悉, 府史之任, 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 恒虑砚治, 锻炼若有不密, 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 若此之相悬也, 事繁政弊, 职此之由。” 按牛弘时为吏部尚书, 这段

史料很重要, 可说明这样三个情况:( 一) 由于力腆主义盛行, 文案特多, 需令史数百倍于前, 这本身反映令史标准的降低; ( 丁) 此时令史, 求名不得, 只有求利, 覆治锻炼文案, “老吏抱案死” , 虽有一定的事权也必然为一般士人所轻贱; ( 三) 令史以文案服务于机关各种职能, “ 万里追证百年归案” , 其大量时间要应付事务。文案繁冗, 加之官禄不及等因素行公事或拘私舞弊外, 对推进档案工作发展全无兴趣。唐代武则天时, 曾明文规定, 令史出身者官不得过三品, 即充分反映当时社会对令史的轻视。

3、古代档案工作的成熟阶段

樊如霞在《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档案是原始史料, 而非孽生史料; 是直接史料, 而非间接史料。因此章学诚曾积极建议与封建史学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可说, 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 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 为我国史 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 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综上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又一时期, 对档案的收集、保存和控制工作更加严密。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多次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朱元璋建明不久,即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 使六部直接听命于自己, 又专设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从而使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与加强, 对各种档案的收集和建设更为精心尽力。朱元璋特别注意保管起义以来的各种文书资料, 又配置起居官记注材料, 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照磨所和文书档案机构, 并大量增加照磨和管勾人员。洪武初年又建了收贮全国重要经济档案“ 赋役黄册”的后湖黄册库,为了利于黄册的长期保存,朝廷对册籍的用纸、装订、裱糊使用的材料,以及册籍的宽窄尺寸、贮册架阁的制造都有严格的要求,体现了按朝( 年) 、地区排列、贮藏的管理方法,并有周密的防卫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 明代有名可考的黄册架阁库就有300 多处,这样规模巨大的档案收藏机构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明王朝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皇家档案库, 这些档案库建造地区广, 库房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中。清王朝建立后,顺治对降清之明吏一概录用, 各项制度基本仿效明朝。康熙更懂得收买汉族知识分子的意义,在各级档案工作机构中根据事务繁简配有数量相当的满汉人员, 同时对文书档案的上缴、汇抄、缮修、保管以及对档案工作吏员的任用、奖惩等

各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从而使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与详审,档案工作不论中央地方署衙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清朝统治者对明朝档案工作的成就加以继承,例如,变明的皇史宬为清的御用档案库,沿袭运用元明时期的“ 照刷文卷”制,同时也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档案工作制度,雍正元年即令将朱批奏折“ 封固”回缴, 不得抄写隐匿,否则从重治罪。这一举措即防止了机密扩散和丢失, 又防奸胥猾吏隐藏改换之弊。雍正还开创了严格稽查文件的按月汇报办案情况制度。各衙门每月要将所奉事件分“ 已结”、“ 未结”声明情由送交内阁。内阁按日记档, 然后每月终汇齐奏报。雍正七年又建档案文件副本制。这对防止胥吏破坏和保证档案的安全都起有积极作用。同年,雍正令建军机房(后改军机处) ,军机处不久就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并规定这里的档案要定期修缮,并订有“ 清档”汇抄清查制度。每次清查都要统计总目、编制清册, 要将折片数目档册篇页一一记载清楚。雍正在档案工作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只提高了办事效率, 也大大促进了文书档案工作的开展,为后世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

(二)外国档案工作研究成果

1. 欧洲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源起

由郦玉明编译的《欧洲档案与档案工作发展的由来》提到欧洲档案工作的出现同人类其他文明出现一样, 是一种自然而有机的现象, 当人类开始在易损材料上书写文字时档案工作便随之产生。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拥有档案库的国家, 人们通常把罗马帝国作为研究欧洲法律、政治和化的源头。令人遗憾的是其所保存的档案在公元五、六、七世纪的侵略战争中全部遭损毁, 只有保存文件这一模糊的传统观念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起的较为进步或较为保守的王国中保留了下来, 但这些王国后来所产生的档案也没能留存于世。由于十世纪欧洲政治和经济的崩溃, 时为复兴罗马帝国的加洛林王国 在灭亡后也没留下多少档案。所以说在欧洲公元1000 年前的档案资料所存无几。在欧洲, 档案馆的复兴始于十一、十二世纪, 当时一种新的政治和宗教组织形式从前期混沌的欧洲大陆政体中显现出来。从这时起, 使用欧洲档案这一概念就不恰当, 除非它纯是地理概念上的含义, 因为所有君主国 、封建诸候、教会和地方机构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文件保存工作, 并逐步形成了地方或国家的传统与方法。这也是

为什么到了现代欧洲仍存在着不同档案制度的原因。十三、十四世纪, 在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地方和国家行政管理从封建体制中脱胎而出, 其档案馆工作也随之发展, 这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承认被公共机构保存的文件的法律效力。 在匈牙利, 共档案馆同样被称着为 赋予所保存文件法律效力的地方 保存在档案馆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定义在欧洲许多国家影响很久, 直到1937 年詹金森在他著名的档案管理手册 中也这样阐述: 文件移交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才具有真实性, 因而进馆文件的鉴定工作非常重要。不过, 这一定义在法国等国家却从没存在过,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公共档案馆并不保证其典藏文件的真实性。

2. 欧洲档案工作的发展时期

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及其影响》谈到欧洲档案工作在十六世纪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档案开始集中于中央档案库统一保存, 并由专业档案工作者负责管理。这是王室在政府行政管理上革新的结果。现代国家档案馆原始雏形的代表是1542 年创立于西班牙的斯曼卡斯档案馆 。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议会档案、宫庭档案、大法官档案、枢密院档案、司库档案到1567 年基本上都移交到斯曼卡斯档案馆统一保管。1588 年制定的斯曼卡斯档案馆条例是已知的第一个档案法规。在欧洲档案工作历史上, 再一个重要事件是, 1610年英格兰詹姆一世任命赖卫纽曼克和汤姆斯威尔逊为英格兰档案文件库总管。此后英国产生的重要文件都集中保管在档案文件库, 它们现在已成了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核心档案。同样具有现代雏型的梵蒂冈档案馆也是于1610 年创立的。欧洲档案工作这一切变化都是顺应当时欧洲出现的君主国行政化管理这一政治气候而产生的。当时,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不断繁衍, 且分工越来越专业化, 因而各级机构运转产生的文件也越来越多。这样, 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对新近产生的大宗羊皮和纸质档案进行保存、管理、编目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 档案工作逐步被认作为是一种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

3. 欧洲档案工作的繁荣时期

尽管档案工作在十六世纪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但档案学到了十七世纪才逐步形成。历史学却不一样, 在文艺复兴时就被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勃尼法西奥1632 年发表的关于档案管理的文章被认作是最早的档案学论文。之后, 不少关于档案工作的文章和手册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问世。各国档案工作者对如何更好地整理档案、编目文件进行了辩论, 如在法国皋迪夫罗和切夫尼尔斯提出了年代整理法, 尽管大多数档案工作者习惯于根据文件的地名或其

隶属关系整理档案。十八世纪末,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了除英国和俄罗斯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在政治、行政和法律结构上发生了巨变, 欧洲的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815 年止, 欧洲各地档案馆先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革, 首先是法国( 在1789- 1790 年间) , 随之是荷兰、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法国于1794 年6 月25 日制定了法兰西樯7 日档案法令, 这个法令具有革命意义, 它确立了档案的年代和机构属性, 并首次宣布公民享有公共档案权。此前, 档案通常被严密地封存在库房里, 不对外开放, 只有少数享有特权的研究者为了公务才可查阅。法国大革命后, 公民利用档案进行研究这一观点开始被社会认同, 即使象奥匈帝国、普鲁士王国这样保守的国家也接受了这一作法。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欧洲许多国家废弃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因而, 旧体制下形成的档案只能由新政府接管。旧机构不复存在, 其档案的现行和直接价值也就随之失去, 历史价值变为第一位。档案的历史价值对当时档案工作来说还是新发现的特征。档案价值转变这一理论对后来档案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

周三代,档案主要由史官保管。西周出现了中央政府正规的档案机构——天府,保管文书档案的正本,负责管理天府的史官称“守藏史”,而文书档案的副本则由秘书机构太史寮中太史、内史、御史等保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档案的官员名称不一,赵国称御史,齐国称掌书,秦国称尚书。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九卿少府中的尚书是专管文书档案的官员。西汉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御史中丞主管宫中兰台图籍秘书,令史是实际的管理人员。东汉时尚书台则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档案由尚书主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三省制,并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外另设“秘书省”,主要管理历朝档案和本朝档案。隋朝在秘书省内设立了“史馆”,是专门的档案机构,唐代的史馆收集了大量历代和本朝档案,并根据档案资料编修了从晋到隋的八朝正史。宋代从中央政府各部门到各地方官府,普遍设置了专门保管档案的“架阁库”,其主管官员称“管勾”,档案人员称为“守当官”、“勾当官”。元朝和明朝都继承了宋朝的架阁库制度。清朝中央和地方档案工作机构一般称为“清档房”、“档房”,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保管档案的人员称为“书吏”。

在唐、宋之前,由于印刷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时档案和珍贵图书是不加

分别的,天府、兰台等机构,既是中央档案馆,也是王室、皇家的图书馆档案工作史的研究正向深度发展,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档案工作发展规律,诸如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索档案工作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互作用的规律、档案工作受不同社会制度制约的规律、档案工作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的发展规律、档案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发展规律、档案工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电子计算机管理方向的发展规律等。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开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使档案工作带有阶级性和局限性。第一,具有明显的御用性。古代档案文件的形成和管理,无一不是以维护封建皇权为中心,封建社会档案工作没有独立地位, 它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附于各朝统治者的家天下。第二,古代档案机构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机构,具有严密的封锁性和封闭性,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只有史官修史时才可翻阅,档案的社会性无从谈起。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腐败,官府各种弊端蔓延滋长,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虽然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欧洲档案工作还有许多障碍要克服, 如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以及档案馆法律地位, 档案工作者培训等问题,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有利于档案工作统一的积极因素, 即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国家间的档案工作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欧洲在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方面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不是所有档案传统和法则的发源地。今后无论档案工作向什么方向发展, 欧洲有两件东西不能丢弃: 一是悠久的档案工作传统历史; 二是十一、二个世纪以来产生的珍贵档案文献。欧洲古代文书档案工作还是可以给我们的档案工作带来很多经验。这也是研究欧洲文书档案工作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四.基本研究思路

(一)古代档案工作思想的研究不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历史人物或某几个人物,而是以一种线性的姿态呈现给我们,使我们能够理清中国古代档案思想发展的脉络,极大丰富了中国档案史的内容. 如处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重要转折期的唐宋研究数量比较薄弱,而这一时期也是古代编史修志的一个高峰期。但同时我们应该欣喜对于历史名人档案思想的研究已经“代不乏人”,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窥视古代档案思想的沿革和发展。从孔子编订六经开始,汉之司马迁、班固,唐之刘知几、吴兢,宋之郑樵、何执中、司马光,清之焦循、章学诚,民国之梁

启超、傅斯年,等等,他们在涉及史料的搜集、查选、考订、编排以及注释、序言、备考的编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思想,这就有利于我们从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今天所用。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深入,内容涉及到档案学文书学、目录学、方志学、考据学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使研究更加深入和有用。 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 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 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 对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档案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要求我们辩证看待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吸收其优秀的一面,否定其糟粕的一面,这才是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想法。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分成三个阶段这是演绎法,分别是档案工作的起源;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阶段;古代文书档案工作成熟阶段;较之将档案工作按时代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的划分方法更简单有效,相对比较比按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体系的划分更合理,更容易读懂和理解;这比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划分要全面更符合实际档案工作的情况。

(二)创新处

先前对档案工作的研究按时代分,不符合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我国古代档案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起源,萌芽,发展,繁荣等四个阶段,而按先前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完全的平面,没有纵深的研究档案工作,完全将古代档案工作的自身原理抛弃,这是先前工作的缺点,只注意到档案工作的横向发展,没有注意到它的纵向研究以及立体分析古代文书档案的成就和不足,这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和表达的意思。研究古代文书档案的目的主要是给现代文书档案带来经验,以古为鉴,对古代的研究是为现代工作找经验,古代档案工作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现代档案工作是在古代档案工作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的,通过对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的研究来创新现代档案工作,这就是本文发表的意义所在,以及创

新处。

参考文献:

[1] 刘贯成《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适应与发展》中共淮南市委党校, 安徽淮南 2009;

[2] 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史及其影响》郑州大学兰台世界 2005年;

[3] 薛匡勇. 《档案馆论[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史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8.;

[5] 王金玉. 《中国档案史研究的缺憾与出路[J]》. 档案学研究,1998(4):3-6;

[6]邹家伟等:《中国档案工作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赵彦昌:《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李福敏. 《古代文档官吏与传统文化[J]》, 档案学通讯,2003( 4);

[9]王金玉. 《中国古代档案两大部类说[J]》, 档案学研究,2001( 3);

[10]李晓菊. 《洪迈《容斋随笔》所论古代文书问题[J]》,档案学通讯,2002( 1);

[11]徐威. 《浅析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历史演进[J]》,北京档案,2002( 4);

[12]杨树森. 《孔子编纂“ 六经”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贡献[J]》,

档案学研究;

[13]米切尔. 杜琴《欧洲档案与档案工作发展的由来》郦玉明编译 外国档案工作,2001.2;

[14] 张晋藩主编. 《中国官制通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第320页;

[15]张金铣. 《元代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6]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一版;

[17]梁继红《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学术传统与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18]洪嫚 季林鹏《浅谈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广东省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8;

[19]刘国能 《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形成阶段》档案与建设 2001.4;

[20]魏春彪《浅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几个特点》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21]刘文英《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探析》四川文物 2002年第1期;

[22]杨晓红《论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缓慢的文化因素》辽宁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

[23]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评审表

湖南商学院

学 年 论 文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

题 目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学生姓名 肖时胜

学 号 101010089

学 院 汉语言文学院

专业班级 中英1001班

指导教师 刘湘香

职 称 教授

年 月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已经走过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发展。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起源方面的档案,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轮廓清晰的历史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揭示了丰富的经验和古代档案管理的优良传统,为今天的档案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古代;档案;工作;发展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work has gone through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3000 year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scratc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 of archives , archives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development outline clear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work, reveal the rich experience and excellent tradition of ancient archives management, to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oday's archival work.

[KEY WORDS] The ancient; archives; work; development;;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背景

由于学界长期对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曲解和以现代学术眼光为取舍,导致档案学界长期对古代档案学研究的忽视、搁置与空缺。笔者以为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系统构建,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档案资料的全面把握,搜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众多文本,理清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发展演变的脉络,探寻中国古代档案学特有的表达形式,并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使用现代学术语言和论述方式,再现中国古代档案学的整体面貌和知识结构,诠释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价值和意义。

档案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档案工作学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此前的漫长历史是中国档案工作学产生的孕育或萌芽期。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从西方学术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学进行先入为主的审视,而非深入中国传统学术内部,对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内在发展道路作全面梳理。事实上,中国古代有悠久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历史,研究、解决与档案相连的各种问题,是古人无法回避的学术思考。可以说,20世纪初以前,中国档案学走过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术道路,我们不能以基于后起的西方学术特质的眼光去检视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成果。

(二)意义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是研究我国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它以历史时期为序,运用具体史料,阐明我国各个社会形态的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细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诣方面的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研究的宗旨在于提高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借鉴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经验来对现代档案指导意见和经验。

我国档案工作发展所作系统阐述,在于探求发展的规律,阐明其对于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以期总结历史经验,为当前档案工作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借此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历史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和档案工作的热爱。。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研究是为了革新研究思路,从纵向立体的方面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扩展档案工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

1、古代档案工作的起源阶段

刘国能在《论中国档案事业现成体系》中认为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 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他认为这种“由零星的记录向系统的记录发展’ 由不自觉记录向自觉的记录发展”’并把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以便保存和利用,是档案形成并有所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物质基础。所以,把档案的

形成定在奴隶社会是较为合适的。洪嫚在《浅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中认为殷商时期,统治者事巨细都要求神问卜,方法是将龟甲、兽骨之类的器物放在火上烧烤,然后由占卜师观其裂纹,进行解释。占卜结果被刻记在龟甲、兽骨等上面,这样形成的文字记录即是今天所称的甲骨档案。周学恒在《中国档案史》认为商代的史官是巫史, 档案工作服务于巫这种宗教职能,宗教职能是构成奴隶制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不管民事、政事和军事, 都要涂上“ 神事” 的色彩, 但他们如何才能与鬼神相通, 获知神义, 而当时有知识的史便充当了这个沟通天地间的半神半人角色。他们用自己专门的知识和经验, 解释天道, 占卜人事, 指导社会, 慰藉人生。商代甲骨卜辞中的“ 贞人” ,即为当时巫史的一种。而贞人占卜记事的卜辞, 即为当时的档案工作。他还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最早记录,也是我国档案工作的起源。

魏春彪在《浅谈我国档案工作的几个特点》中提到,自奴隶社会后期始,为了维持秩序,同时也是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开始出现了档案工作制度。秦汉制定了不少档案工作管理规章和行政法规。夏商周三代,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和官制的设置,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工作制度, 于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档案工作也随之产生。周学恒在《古代政治和文档官吏》中指出夏商和西周国家机关在管理活动中形成了大批的策命、文告、法典、盟辞、券书等公文档案,有的书于兽骨上,有的则书于青铜器物上。古人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青铜器的产生促使了金文档案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到三代时期,铸器的目的由使用变为勒铭,所谓“ 因文而见器,籍器以传文”,器物完全成为一种记事载体。古人称铜为金,故后世人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金文是王和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是保存于宗族或宗庙的重要历史记录,记载着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的重大事件,如册命、赏赐、志功、征战、诉讼等,具有明显的史记性质,故其被今人称之为金文档案。如公元前536 年、513 年,郑国子产、晋国赵鞅分别铸刑书于鼎,则是具有典型书史性质的金文档案。在殷商、西周时代,与甲骨、金文并存的还有简册档案,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间的往来文书, 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尊崇法治、以法为本、以法教民,制定了不少档案工作管理规章和行政法规,例如,对法律档案有如下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柜封印,

妥善保存。秦王朝严格控制档案,档案正本放置中央禁室,封以禁印,擅自违禁者,均为死罪。副本由专门官吏保管,重要的档案,保存在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秦在档案工作上所采取的态度是:凡有利秦统治的都加强力度进行保护,不利秦统治的则极力破坏销毁。这由公元前213 年“ 焚书”事件可见一斑,此做法无疑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摧残,致使先秦文献所剩无几,但秦对档案工作的严格管理,对后世档案工作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阶段

刘文英《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探析》提到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及丞相房玄龄十分重视文牍典籍的收集, 并利用他们来编史修志, 成就斐然。如贞观十年五史俱成、贞观二十年成《晋书》、后又修《五代史志》等,仅二十四史, 就有八部在贞观年间编成。同时,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 甲库,甲库有着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贞观年间,文书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从撰拟、令签、分拣到销毁、保密、传递等过程都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唐还规定全国各主要官府的档案材料都要录送史馆,为此, 唐王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颁发全国,要求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和地方州县认真按《事例》规定之范围报送档案材料,这是唐朝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据《唐会要》所记征集档案种类有18 项之多。这充分说明了唐朝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 也为唐代史书编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黄子庚《中国古代文书之最》中说我国最早档案和文书分工是在唐代,唐代是我国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健全时期,又是我国文书和档案工作明确分工时期。贴黄制度——是唐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唐代的敕书是用黄纸书书写的,故称之谓贴黄,这是首创文书改错制度。杨晓红在《论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指出隋唐时代, 封建国家要求档案工作更密切地服务于官僚机器的各种职能。 据《唐六典》载: “ 晋置门下令史, 品第九。宋及梁陈并同晋氏。后魏北齐门下并有令史及书令史。自汉以来, 令史皆有品秩, 至隋开皇初始降为流外行署。” 隋代令史地位特别低, 且文案繁杂。据《隋书· 刘炫传》载: “ 弘尝从容向炫日: 案周礼士多而府史少, 今令史百倍于前, 判官减则不济, 其故何也? 炫对曰: 古人委任责成, 岁终考其殿最, 案不重校, 文不繁悉, 府史之任, 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 恒虑砚治, 锻炼若有不密, 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 若此之相悬也, 事繁政弊, 职此之由。” 按牛弘时为吏部尚书, 这段

史料很重要, 可说明这样三个情况:( 一) 由于力腆主义盛行, 文案特多, 需令史数百倍于前, 这本身反映令史标准的降低; ( 丁) 此时令史, 求名不得, 只有求利, 覆治锻炼文案, “老吏抱案死” , 虽有一定的事权也必然为一般士人所轻贱; ( 三) 令史以文案服务于机关各种职能, “ 万里追证百年归案” , 其大量时间要应付事务。文案繁冗, 加之官禄不及等因素行公事或拘私舞弊外, 对推进档案工作发展全无兴趣。唐代武则天时, 曾明文规定, 令史出身者官不得过三品, 即充分反映当时社会对令史的轻视。

3、古代档案工作的成熟阶段

樊如霞在《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档案是原始史料, 而非孽生史料; 是直接史料, 而非间接史料。因此章学诚曾积极建议与封建史学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可说, 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 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 为我国史 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 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综上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又一时期, 对档案的收集、保存和控制工作更加严密。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多次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朱元璋建明不久,即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 使六部直接听命于自己, 又专设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从而使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与加强, 对各种档案的收集和建设更为精心尽力。朱元璋特别注意保管起义以来的各种文书资料, 又配置起居官记注材料, 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照磨所和文书档案机构, 并大量增加照磨和管勾人员。洪武初年又建了收贮全国重要经济档案“ 赋役黄册”的后湖黄册库,为了利于黄册的长期保存,朝廷对册籍的用纸、装订、裱糊使用的材料,以及册籍的宽窄尺寸、贮册架阁的制造都有严格的要求,体现了按朝( 年) 、地区排列、贮藏的管理方法,并有周密的防卫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 明代有名可考的黄册架阁库就有300 多处,这样规模巨大的档案收藏机构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明王朝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皇家档案库, 这些档案库建造地区广, 库房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中。清王朝建立后,顺治对降清之明吏一概录用, 各项制度基本仿效明朝。康熙更懂得收买汉族知识分子的意义,在各级档案工作机构中根据事务繁简配有数量相当的满汉人员, 同时对文书档案的上缴、汇抄、缮修、保管以及对档案工作吏员的任用、奖惩等

各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从而使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与详审,档案工作不论中央地方署衙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清朝统治者对明朝档案工作的成就加以继承,例如,变明的皇史宬为清的御用档案库,沿袭运用元明时期的“ 照刷文卷”制,同时也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档案工作制度,雍正元年即令将朱批奏折“ 封固”回缴, 不得抄写隐匿,否则从重治罪。这一举措即防止了机密扩散和丢失, 又防奸胥猾吏隐藏改换之弊。雍正还开创了严格稽查文件的按月汇报办案情况制度。各衙门每月要将所奉事件分“ 已结”、“ 未结”声明情由送交内阁。内阁按日记档, 然后每月终汇齐奏报。雍正七年又建档案文件副本制。这对防止胥吏破坏和保证档案的安全都起有积极作用。同年,雍正令建军机房(后改军机处) ,军机处不久就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并规定这里的档案要定期修缮,并订有“ 清档”汇抄清查制度。每次清查都要统计总目、编制清册, 要将折片数目档册篇页一一记载清楚。雍正在档案工作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只提高了办事效率, 也大大促进了文书档案工作的开展,为后世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

(二)外国档案工作研究成果

1. 欧洲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源起

由郦玉明编译的《欧洲档案与档案工作发展的由来》提到欧洲档案工作的出现同人类其他文明出现一样, 是一种自然而有机的现象, 当人类开始在易损材料上书写文字时档案工作便随之产生。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拥有档案库的国家, 人们通常把罗马帝国作为研究欧洲法律、政治和化的源头。令人遗憾的是其所保存的档案在公元五、六、七世纪的侵略战争中全部遭损毁, 只有保存文件这一模糊的传统观念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起的较为进步或较为保守的王国中保留了下来, 但这些王国后来所产生的档案也没能留存于世。由于十世纪欧洲政治和经济的崩溃, 时为复兴罗马帝国的加洛林王国 在灭亡后也没留下多少档案。所以说在欧洲公元1000 年前的档案资料所存无几。在欧洲, 档案馆的复兴始于十一、十二世纪, 当时一种新的政治和宗教组织形式从前期混沌的欧洲大陆政体中显现出来。从这时起, 使用欧洲档案这一概念就不恰当, 除非它纯是地理概念上的含义, 因为所有君主国 、封建诸候、教会和地方机构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文件保存工作, 并逐步形成了地方或国家的传统与方法。这也是

为什么到了现代欧洲仍存在着不同档案制度的原因。十三、十四世纪, 在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地方和国家行政管理从封建体制中脱胎而出, 其档案馆工作也随之发展, 这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承认被公共机构保存的文件的法律效力。 在匈牙利, 共档案馆同样被称着为 赋予所保存文件法律效力的地方 保存在档案馆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定义在欧洲许多国家影响很久, 直到1937 年詹金森在他著名的档案管理手册 中也这样阐述: 文件移交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才具有真实性, 因而进馆文件的鉴定工作非常重要。不过, 这一定义在法国等国家却从没存在过,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公共档案馆并不保证其典藏文件的真实性。

2. 欧洲档案工作的发展时期

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及其影响》谈到欧洲档案工作在十六世纪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档案开始集中于中央档案库统一保存, 并由专业档案工作者负责管理。这是王室在政府行政管理上革新的结果。现代国家档案馆原始雏形的代表是1542 年创立于西班牙的斯曼卡斯档案馆 。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议会档案、宫庭档案、大法官档案、枢密院档案、司库档案到1567 年基本上都移交到斯曼卡斯档案馆统一保管。1588 年制定的斯曼卡斯档案馆条例是已知的第一个档案法规。在欧洲档案工作历史上, 再一个重要事件是, 1610年英格兰詹姆一世任命赖卫纽曼克和汤姆斯威尔逊为英格兰档案文件库总管。此后英国产生的重要文件都集中保管在档案文件库, 它们现在已成了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核心档案。同样具有现代雏型的梵蒂冈档案馆也是于1610 年创立的。欧洲档案工作这一切变化都是顺应当时欧洲出现的君主国行政化管理这一政治气候而产生的。当时,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不断繁衍, 且分工越来越专业化, 因而各级机构运转产生的文件也越来越多。这样, 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对新近产生的大宗羊皮和纸质档案进行保存、管理、编目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 档案工作逐步被认作为是一种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

3. 欧洲档案工作的繁荣时期

尽管档案工作在十六世纪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但档案学到了十七世纪才逐步形成。历史学却不一样, 在文艺复兴时就被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勃尼法西奥1632 年发表的关于档案管理的文章被认作是最早的档案学论文。之后, 不少关于档案工作的文章和手册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问世。各国档案工作者对如何更好地整理档案、编目文件进行了辩论, 如在法国皋迪夫罗和切夫尼尔斯提出了年代整理法, 尽管大多数档案工作者习惯于根据文件的地名或其

隶属关系整理档案。十八世纪末,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了除英国和俄罗斯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在政治、行政和法律结构上发生了巨变, 欧洲的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815 年止, 欧洲各地档案馆先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革, 首先是法国( 在1789- 1790 年间) , 随之是荷兰、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法国于1794 年6 月25 日制定了法兰西樯7 日档案法令, 这个法令具有革命意义, 它确立了档案的年代和机构属性, 并首次宣布公民享有公共档案权。此前, 档案通常被严密地封存在库房里, 不对外开放, 只有少数享有特权的研究者为了公务才可查阅。法国大革命后, 公民利用档案进行研究这一观点开始被社会认同, 即使象奥匈帝国、普鲁士王国这样保守的国家也接受了这一作法。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欧洲许多国家废弃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因而, 旧体制下形成的档案只能由新政府接管。旧机构不复存在, 其档案的现行和直接价值也就随之失去, 历史价值变为第一位。档案的历史价值对当时档案工作来说还是新发现的特征。档案价值转变这一理论对后来档案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

周三代,档案主要由史官保管。西周出现了中央政府正规的档案机构——天府,保管文书档案的正本,负责管理天府的史官称“守藏史”,而文书档案的副本则由秘书机构太史寮中太史、内史、御史等保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档案的官员名称不一,赵国称御史,齐国称掌书,秦国称尚书。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九卿少府中的尚书是专管文书档案的官员。西汉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御史中丞主管宫中兰台图籍秘书,令史是实际的管理人员。东汉时尚书台则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档案由尚书主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三省制,并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外另设“秘书省”,主要管理历朝档案和本朝档案。隋朝在秘书省内设立了“史馆”,是专门的档案机构,唐代的史馆收集了大量历代和本朝档案,并根据档案资料编修了从晋到隋的八朝正史。宋代从中央政府各部门到各地方官府,普遍设置了专门保管档案的“架阁库”,其主管官员称“管勾”,档案人员称为“守当官”、“勾当官”。元朝和明朝都继承了宋朝的架阁库制度。清朝中央和地方档案工作机构一般称为“清档房”、“档房”,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保管档案的人员称为“书吏”。

在唐、宋之前,由于印刷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时档案和珍贵图书是不加

分别的,天府、兰台等机构,既是中央档案馆,也是王室、皇家的图书馆档案工作史的研究正向深度发展,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档案工作发展规律,诸如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索档案工作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互作用的规律、档案工作受不同社会制度制约的规律、档案工作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的发展规律、档案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发展规律、档案工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电子计算机管理方向的发展规律等。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开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使档案工作带有阶级性和局限性。第一,具有明显的御用性。古代档案文件的形成和管理,无一不是以维护封建皇权为中心,封建社会档案工作没有独立地位, 它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附于各朝统治者的家天下。第二,古代档案机构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机构,具有严密的封锁性和封闭性,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只有史官修史时才可翻阅,档案的社会性无从谈起。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腐败,官府各种弊端蔓延滋长,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虽然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欧洲档案工作还有许多障碍要克服, 如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以及档案馆法律地位, 档案工作者培训等问题,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有利于档案工作统一的积极因素, 即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国家间的档案工作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欧洲在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方面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不是所有档案传统和法则的发源地。今后无论档案工作向什么方向发展, 欧洲有两件东西不能丢弃: 一是悠久的档案工作传统历史; 二是十一、二个世纪以来产生的珍贵档案文献。欧洲古代文书档案工作还是可以给我们的档案工作带来很多经验。这也是研究欧洲文书档案工作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四.基本研究思路

(一)古代档案工作思想的研究不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历史人物或某几个人物,而是以一种线性的姿态呈现给我们,使我们能够理清中国古代档案思想发展的脉络,极大丰富了中国档案史的内容. 如处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重要转折期的唐宋研究数量比较薄弱,而这一时期也是古代编史修志的一个高峰期。但同时我们应该欣喜对于历史名人档案思想的研究已经“代不乏人”,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窥视古代档案思想的沿革和发展。从孔子编订六经开始,汉之司马迁、班固,唐之刘知几、吴兢,宋之郑樵、何执中、司马光,清之焦循、章学诚,民国之梁

启超、傅斯年,等等,他们在涉及史料的搜集、查选、考订、编排以及注释、序言、备考的编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思想,这就有利于我们从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今天所用。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深入,内容涉及到档案学文书学、目录学、方志学、考据学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使研究更加深入和有用。 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 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 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 对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档案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要求我们辩证看待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吸收其优秀的一面,否定其糟粕的一面,这才是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想法。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分成三个阶段这是演绎法,分别是档案工作的起源; 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阶段;古代文书档案工作成熟阶段;较之将档案工作按时代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的划分方法更简单有效,相对比较比按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体系的划分更合理,更容易读懂和理解;这比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划分要全面更符合实际档案工作的情况。

(二)创新处

先前对档案工作的研究按时代分,不符合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我国古代档案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起源,萌芽,发展,繁荣等四个阶段,而按先前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完全的平面,没有纵深的研究档案工作,完全将古代档案工作的自身原理抛弃,这是先前工作的缺点,只注意到档案工作的横向发展,没有注意到它的纵向研究以及立体分析古代文书档案的成就和不足,这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和表达的意思。研究古代文书档案的目的主要是给现代文书档案带来经验,以古为鉴,对古代的研究是为现代工作找经验,古代档案工作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现代档案工作是在古代档案工作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的,通过对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沿革的研究来创新现代档案工作,这就是本文发表的意义所在,以及创

新处。

参考文献:

[1] 刘贯成《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适应与发展》中共淮南市委党校, 安徽淮南 2009;

[2] 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史及其影响》郑州大学兰台世界 2005年;

[3] 薛匡勇. 《档案馆论[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史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8.;

[5] 王金玉. 《中国档案史研究的缺憾与出路[J]》. 档案学研究,1998(4):3-6;

[6]邹家伟等:《中国档案工作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赵彦昌:《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李福敏. 《古代文档官吏与传统文化[J]》, 档案学通讯,2003( 4);

[9]王金玉. 《中国古代档案两大部类说[J]》, 档案学研究,2001( 3);

[10]李晓菊. 《洪迈《容斋随笔》所论古代文书问题[J]》,档案学通讯,2002( 1);

[11]徐威. 《浅析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历史演进[J]》,北京档案,2002( 4);

[12]杨树森. 《孔子编纂“ 六经”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贡献[J]》,

档案学研究;

[13]米切尔. 杜琴《欧洲档案与档案工作发展的由来》郦玉明编译 外国档案工作,2001.2;

[14] 张晋藩主编. 《中国官制通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第320页;

[15]张金铣. 《元代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6]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一版;

[17]梁继红《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学术传统与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18]洪嫚 季林鹏《浅谈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广东省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8;

[19]刘国能 《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形成阶段》档案与建设 2001.4;

[20]魏春彪《浅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几个特点》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21]刘文英《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探析》四川文物 2002年第1期;

[22]杨晓红《论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缓慢的文化因素》辽宁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

[23]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评审表


相关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九号) (相关资料: 法律18篇 行政法规21篇 部门规章325篇 司法解释3篇 地方法规2372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294篇 修订沿革 相关论文192篇 实务指南 修订沿革4篇 立法背景3篇 条文释义1篇 实务指南14篇 法学教程1篇 英文译本) < ...

  • 公文选读_自考笔记
  • 科目:公文选读 1.1.文种 1.2.公文程式 1.3.公文的文面款式1.4.公文的载体规格1.5.公文特定词语 1.6.上书 1.7.奏 1.8.疏 1.9.镶嵌格 1.10.联用格 1.11.避讳制度 1.12.借喻 1.13.夸张 1.14.拟人 1.15.换算 1.16.奏状 1.17.明喻 ...

  • [档案管理学基础]教案
  • 课 程 教 案 课程名称 档 案 管 理 学 基 础 教师姓名 高 劼 第一章 档案概论 档案起源与沿革 (一)起源(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 1.国家--文字--档案 2.文字--国家--档案 3.文字--档案--国家--有条理的档案 4.结绳.刻契 --档案--文字--国家 --有条理的档案 (二) ...

  • 司法局档案工作省一级达标情况汇报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司法行政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标准要求,我局近年来切实加强档案工作,在xx年通过了省二级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把档案管理升级工作作为我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落实。今年我局提出了全面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本局档案工作达到浙江省一级的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对本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认 ...

  •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 提出未来中国 ...

  • 学校档案管理总结
  • 一、以前档案状况说明   我校创建于xx年,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民工子弟的民办学校,建校至今已8年,xx年至xx年我校处于筹建阶段各项工作不规范,对档案工作不了解,所以未能收集档案资料,只留存一些教师业务和照片资料。xx年杭州市xx区新民学校成立后,,档案资料收集也不完整,整理不规范。逐年积累了学校的 ...

  • 中国法制史论文
  • .旧中国选举制度的实质---- 戴修瓒等<新华月报>1953年第7期 2.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魏宏运 <历史教学>1953年第9期 3.战国时代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形成---- 杨宽 <历史教学>1953年第10期 4.太平天国的乡官---- ...

  • 紫禁城与故宫学
  • 紫禁城与故宫学 郑欣淼 一."故宫学"的提出与故宫研究历程 "故宫学"的概念是2003年10月,我在庆祝南京博物院成立70周年举办的馆长论坛上提出来的,当时即引起一定的反响.作为提出者,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此还在进一步探索,形成的一些思路还须完善.今天 ...

  • 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 [摘要]检察档案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是记载检察机关全面发展的重要文献,同时它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的档案工作在整个检察工作中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对检察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完善亦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从对检查档案开发与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