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人忧患意识

论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便流传着居安思危这个成语,它告诫我们不要被安全舒适的环境所麻痹心智,要时时未雨而绸缪,防止祸患的发生。其实很多这样的言论都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即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炎黄子孙们秉承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借着高远的目光而不安于舒适勇于进取的伟大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从而,忧患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敦促我们永远要充满危机感,并奋发向上。

在古代的社会中,这种忧患意识更加表现在文人阶层中,即文人们将所处时代中切身感受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管诗词曲还是画中处处都可见。而在岁月流逝和朝代更替之中,文人作品所传达的忧患意识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自我人生状态和发展的反思追求;对广大劳动者命运的担忧及对统治者们荒淫腐败的劝诫和鄙视;对外族入侵国土的英勇抵抗以及忘国后的悲痛。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强调一切先从自我修起,只有自身拥有好的知识和品德后才能向更高处拓展,即治国平天下。于是很多文人在作品中都抒发了对自我成长的重视,体现了自我在追求才德过程中的一些美好愿望或者教训。 对人生美好品德的向往在《论语》之中表现的尤为之多。论语是孔子口述而由其弟子总结编撰而成,其中描写了一些孔子与其弟子们发生的小故事,而孔子之言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美德。其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为人以德的重要性。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表现君子以不光明磊落为戒,做人要坦坦荡荡。“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这里面反映了社会角色中所应该遵从的品德,即竭尽全力孝顺父母,对国君应该用生命来奉献,而对待朋友必须守信。“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常常自我反思的表现,要是时常反省自己是不是为人不正直了?和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失信了?先辈的知识是否学习了?论语中很大一部分都表现了孔子对君子之美德向往,同时也充满忧患意识,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一个令人不齿的小人。而《论语》流传至广,她已经作为一项中华传统典范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尤其在古代,一些帝王将论语作为正统,文人们深受其影响。他们时常拿君子来与自己比较,以远大的忧患意识提醒着自己用美好的品德修身养性。

盛唐诗人李白在诗的造诣上可谓出神入化,有诗仙之美称,而在他很多的诗中反映了对自我精神的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深深的自信,以及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有表现了李白对时光匆匆的感叹,劝诫自己及世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这句诗表现了他不肯做阿谀奉承的小人,且向往人生自由的洒脱。它深深的表现了一个人心灵的高贵,同时对谄媚的小人予以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对自身发展的忧患意识使得李白能够清水出芙蓉一般清洁而高尚。

明代有一位堪比岳飞的清官猛将于谦,他在仕途及军事上的成就都与其早年的修身正

德分不开。在少年时他有一诗名为《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出自深山,经过烈火焚烧和浑身碎骨之后才得以成为洁白如雪的石灰。此诗中作者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了清白正直的美德不怕任任何艰难险阻的高尚人格。与于谦相似的在清代有郑板桥,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但在诗画上造诣颇深。他最擅长画兰竹,兰花清新高雅,翠竹挺拔坚韧。作者正是以兰竹之品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作为自己的人生学习目标和追求。在《竹石图》中他描绘了竹子扎根在石间坚忍不拔的生长的景象,同时画边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这形象的表现了竹子的坚韧,即使再大的风雨也不能撼动其一根一毫。作者以竹自励,时时警戒自己不要随风而倒,而要坚强的面对人生的苦难还有坚定的面对小人的流言蜚语。正是这种对自我的忧患意识使他在充满勾心斗角的官场中能够保持正直,赢得了后人们的尊敬。

古代文人们在自我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对广大的劳动人民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常常在诗词中表现出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们腐败堕落的的鞭策和痛斥,其中也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前程命运的忧虑,这更能表现出文人在社会中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以言论提醒广大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所表现的更多是对自我精神的追求。然而和他并称“李杜”的杜甫则历经了社会的动荡,生活贫困且身体多病,他的诗词更多的则表现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多统治者荒淫无度的抨击。他没有李白那么超脱,但一种大爱、现实主意精神以及诗词的造诣更表现了古代文人的这种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其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荡岁月中各个社会阶层的景象。有官吏、老者、新妇以及征人等,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在统治者压迫下一幕幕惨剧。杜甫将这些现实中的题材描绘出来,深深的表现了他的赤子之心以及对统治者们的劝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描写的及其犀利,富贵之人的家里酒肉多的都发臭了,然而路上却到处都是因为贫苦而冻死饿死的人。富人与穷人对比表现了那个社会对于广大群众是多么的残酷,表现出深深的痛心以及自我命运的担忧。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沉郁悲怆,动慨千古。这时候安禄山攻入长安,唐玄宗和杨贵妃奔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好战的武皇的鞭笞,她只顾开边却不顾广大劳动者的生命,杜甫以其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从中看到了危机,用诗词表达这种感情,寄希望于统治者以人民和平安定为重,但一切都是徒劳,只好发出深深的慨叹。这一切都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未来自我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宋朝的范仲淹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一位清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在诗词这一方面也常常反映其对民对国的思想,表现出这位伟大的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赠钓者》一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而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加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官员,他总是不忘居安思危,在天下忧到来之前自己已经对之未雨绸缪,而享乐却把自己放在最后。这种为国为民而不顾自己的奉献精神在此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古代上很多文人都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此类感情,他们一方面感叹自己不被知遇,另一方面又鞭笞统治者们目光短浅。其中也流露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艰苦生活的悲痛,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劝诫统治者们以天下为念,如果继续荒淫无度必将内忧外患,

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但更多的时候统治者们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一味的享乐,最终引来了四方觊觎的敌人。唐代时边塞非常不稳定,时常发生战争。因而很多文人就此写了很多边塞诗,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 ,同时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岑参便是著名的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诗中表现了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同时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战场的悲惨,以此来劝诫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重视民生。《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渲染和夸张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也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南宋时,统治者治国无力。北方的金人大举侵宋,这时便涌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国家危亡之际,辛弃疾在诗词中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鹧鸪天》一篇“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他想要奋身前往战场杀敌的豪情壮志,但统治者们却软弱胆小,一位妥协,他也得不到重用。只有慷慨悲叹,本应该把自己的杀敌良策拿出,但却无奈地只能回家种树去。此种表现了他对统治者无尽的失望和鄙视,同时对不能杀敌的无限愤慨。因为他知道如果一位妥协最终意味着国家灭亡,这对一个如此爱国之人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古代文人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一副澎湃的精神画卷。忧患意识让他们执着的望向明天,并且坚信凭着一己之言和奋斗终会得到美好的明天。我想一个人,一个国家都需要这种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堕落,积极向上,为了理想奋然前行!

论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便流传着居安思危这个成语,它告诫我们不要被安全舒适的环境所麻痹心智,要时时未雨而绸缪,防止祸患的发生。其实很多这样的言论都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即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炎黄子孙们秉承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借着高远的目光而不安于舒适勇于进取的伟大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从而,忧患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敦促我们永远要充满危机感,并奋发向上。

在古代的社会中,这种忧患意识更加表现在文人阶层中,即文人们将所处时代中切身感受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管诗词曲还是画中处处都可见。而在岁月流逝和朝代更替之中,文人作品所传达的忧患意识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自我人生状态和发展的反思追求;对广大劳动者命运的担忧及对统治者们荒淫腐败的劝诫和鄙视;对外族入侵国土的英勇抵抗以及忘国后的悲痛。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强调一切先从自我修起,只有自身拥有好的知识和品德后才能向更高处拓展,即治国平天下。于是很多文人在作品中都抒发了对自我成长的重视,体现了自我在追求才德过程中的一些美好愿望或者教训。 对人生美好品德的向往在《论语》之中表现的尤为之多。论语是孔子口述而由其弟子总结编撰而成,其中描写了一些孔子与其弟子们发生的小故事,而孔子之言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美德。其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为人以德的重要性。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表现君子以不光明磊落为戒,做人要坦坦荡荡。“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这里面反映了社会角色中所应该遵从的品德,即竭尽全力孝顺父母,对国君应该用生命来奉献,而对待朋友必须守信。“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常常自我反思的表现,要是时常反省自己是不是为人不正直了?和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失信了?先辈的知识是否学习了?论语中很大一部分都表现了孔子对君子之美德向往,同时也充满忧患意识,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一个令人不齿的小人。而《论语》流传至广,她已经作为一项中华传统典范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尤其在古代,一些帝王将论语作为正统,文人们深受其影响。他们时常拿君子来与自己比较,以远大的忧患意识提醒着自己用美好的品德修身养性。

盛唐诗人李白在诗的造诣上可谓出神入化,有诗仙之美称,而在他很多的诗中反映了对自我精神的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深深的自信,以及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有表现了李白对时光匆匆的感叹,劝诫自己及世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这句诗表现了他不肯做阿谀奉承的小人,且向往人生自由的洒脱。它深深的表现了一个人心灵的高贵,同时对谄媚的小人予以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对自身发展的忧患意识使得李白能够清水出芙蓉一般清洁而高尚。

明代有一位堪比岳飞的清官猛将于谦,他在仕途及军事上的成就都与其早年的修身正

德分不开。在少年时他有一诗名为《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出自深山,经过烈火焚烧和浑身碎骨之后才得以成为洁白如雪的石灰。此诗中作者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了清白正直的美德不怕任任何艰难险阻的高尚人格。与于谦相似的在清代有郑板桥,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但在诗画上造诣颇深。他最擅长画兰竹,兰花清新高雅,翠竹挺拔坚韧。作者正是以兰竹之品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作为自己的人生学习目标和追求。在《竹石图》中他描绘了竹子扎根在石间坚忍不拔的生长的景象,同时画边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这形象的表现了竹子的坚韧,即使再大的风雨也不能撼动其一根一毫。作者以竹自励,时时警戒自己不要随风而倒,而要坚强的面对人生的苦难还有坚定的面对小人的流言蜚语。正是这种对自我的忧患意识使他在充满勾心斗角的官场中能够保持正直,赢得了后人们的尊敬。

古代文人们在自我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对广大的劳动人民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常常在诗词中表现出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们腐败堕落的的鞭策和痛斥,其中也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前程命运的忧虑,这更能表现出文人在社会中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以言论提醒广大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所表现的更多是对自我精神的追求。然而和他并称“李杜”的杜甫则历经了社会的动荡,生活贫困且身体多病,他的诗词更多的则表现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多统治者荒淫无度的抨击。他没有李白那么超脱,但一种大爱、现实主意精神以及诗词的造诣更表现了古代文人的这种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其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荡岁月中各个社会阶层的景象。有官吏、老者、新妇以及征人等,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在统治者压迫下一幕幕惨剧。杜甫将这些现实中的题材描绘出来,深深的表现了他的赤子之心以及对统治者们的劝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描写的及其犀利,富贵之人的家里酒肉多的都发臭了,然而路上却到处都是因为贫苦而冻死饿死的人。富人与穷人对比表现了那个社会对于广大群众是多么的残酷,表现出深深的痛心以及自我命运的担忧。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沉郁悲怆,动慨千古。这时候安禄山攻入长安,唐玄宗和杨贵妃奔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好战的武皇的鞭笞,她只顾开边却不顾广大劳动者的生命,杜甫以其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从中看到了危机,用诗词表达这种感情,寄希望于统治者以人民和平安定为重,但一切都是徒劳,只好发出深深的慨叹。这一切都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未来自我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宋朝的范仲淹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一位清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在诗词这一方面也常常反映其对民对国的思想,表现出这位伟大的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赠钓者》一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而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加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官员,他总是不忘居安思危,在天下忧到来之前自己已经对之未雨绸缪,而享乐却把自己放在最后。这种为国为民而不顾自己的奉献精神在此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古代上很多文人都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此类感情,他们一方面感叹自己不被知遇,另一方面又鞭笞统治者们目光短浅。其中也流露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艰苦生活的悲痛,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劝诫统治者们以天下为念,如果继续荒淫无度必将内忧外患,

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但更多的时候统治者们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一味的享乐,最终引来了四方觊觎的敌人。唐代时边塞非常不稳定,时常发生战争。因而很多文人就此写了很多边塞诗,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 ,同时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岑参便是著名的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诗中表现了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同时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战场的悲惨,以此来劝诫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重视民生。《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渲染和夸张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也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南宋时,统治者治国无力。北方的金人大举侵宋,这时便涌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国家危亡之际,辛弃疾在诗词中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鹧鸪天》一篇“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他想要奋身前往战场杀敌的豪情壮志,但统治者们却软弱胆小,一位妥协,他也得不到重用。只有慷慨悲叹,本应该把自己的杀敌良策拿出,但却无奈地只能回家种树去。此种表现了他对统治者无尽的失望和鄙视,同时对不能杀敌的无限愤慨。因为他知道如果一位妥协最终意味着国家灭亡,这对一个如此爱国之人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古代文人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一副澎湃的精神画卷。忧患意识让他们执着的望向明天,并且坚信凭着一己之言和奋斗终会得到美好的明天。我想一个人,一个国家都需要这种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堕落,积极向上,为了理想奋然前行!


相关内容

  • 艾青诗的忧郁美
  • 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艾青诗的忧郁美及其表现艺术. 第一节 忧郁及忧郁美的结构形态 勿庸讳言,忧郁作为一种病态情绪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但是,为什么作为审美对象的忧郁却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呢?艾青的诗充满了忧郁情调却又给人一种智的启迪与力的美感呢?笔者认为这是由"忧郁"这种情感 ...

  •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 摘 要: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 ...

  • 简析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爱国诗篇
  • 爱国主义是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读者常常会被感染和打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也是如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材要"文以载道","道"蕴含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丰富.深刻.必要的爱国思想.将古代爱国主题的诗篇编入教材对培育学 ...

  • 山海_意象和弦_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 第23卷 第1期 Vol.23 No.1广东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2003年2月 Feb.2003 "山海"意象和弦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梁文宁 (,) :,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 ...

  • 论中国古代神仙小说的文化意蕴
  • 摘 要:中国古代神仙小说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意蕴,神仙小说的修道成仙.救世济世.仙凡婚恋.游历仙境等主题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深入具体地探讨神仙小说的文化意蕴,对于解剖中国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 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教师中心稿)
  • 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作者:廖开顺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quo ...

  • 古代文学史-中国小说发展史
  • 中国小说发展史 • 早出与晚熟:古代小说的历史轮廓 • 汩汩溪流,终成江海:演变情况 – 史前期:先秦 – 三个特点: • 1.依傍子.史,其语浅薄 • 2.内容驳杂,数量可观 1300多篇 • 3.真伪难辩,典型不存 – <穆天子传> » 词语古奥 » 记事周详:河北-昆仑 » 传情细 ...

  • [诗经]和[楚辞]有什么异同之处
  • <诗经>和<楚辞>有什么异同之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 ...

  • 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启发学生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