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13分)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 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小题1】地震灾区的快速重建。

【小题1】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

【小题1】这是一个事实,举例证明了“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的观点。(或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去概括,但要注意有时标题作为文章的论题,不同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先确定“这”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前后文找出指代的内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解答此题的方法:方法+道理,但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13分)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 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小题1】地震灾区的快速重建。

【小题1】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

【小题1】这是一个事实,举例证明了“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的观点。(或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去概括,但要注意有时标题作为文章的论题,不同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先确定“这”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前后文找出指代的内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解答此题的方法:方法+道理,但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相关内容

  • 实现伟大中国梦征文(2篇)
  • 实现伟大中国梦征文 近期,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四川泸州也在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泸州的主题教育主要内容有:一是开展"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主题教育:二是开展"优化环 ...

  • 凤凰论丨汶川地震八周年:回忆是一种力量
  •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距2008年5月12日,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八年的时间,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已经成了小学生,一个而立的中年已经渐至不惑--但一个生命可以演化出的任何可能,对于那69227名遇难者,都成了轻浮的想象.汶川地震八年祭,是中国这一天无法回避的主题. 那是永远跨不过的沟坎,那是一直高悬的警钟 ...

  • 家园重建 精神引领(对话价值观·(构建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35))
  •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9日   06 版) ',1)"> 标题书法:苏显龙 新北川鸟瞰图. 莫定友摄(新华社发) 汶川县水磨镇民俗表演. 王 飞摄(新华社发) 引子 这些年,四川先后经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q ...

  •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阅读答案
  •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 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 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 处 ...

  • 颂党恩,跟党走
  • 颂党恩 跟党走 记得小时候经常唱这样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而现在,当我生活在经历过5.12特大地震洗礼的四川,看到灾后重建所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灾区的发展条件极大改善,基础设施重建工作顺利进行,重建美好的家园就在眼前,数百万受灾群众安居乐业,积极投入到阳光而 ...

  • [上海世博主题问答]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 ...

  •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
  • 篇一: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福建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5.截止2012年,福建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 ...

  • 茫党(2010)51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 茫党(2010)51号 茫拉乡2010年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各村村委会.乡属各单位: 宣传教育工作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遏制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是纠正党风政风的关键环节.2010年全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 ...

  • 关于奉献的颁奖词10字
  • 一十 吴一男 孩子们,还记得你们刚入校时的样子吗,还记得你们第一天住校时的情况吗,用小手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服,哭着说别走,现在,爸爸妈妈送来的时候,你们会很自然地说"爸爸妈妈,再见",老师看到了你们的成长与坚强,应该给你们发一个大大的成长鼓励奖,真为你们的变化而高兴.老师觉得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