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摘要: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关键词:诗本义;欧阳修;诗经学;诗经

“诗本义”指《诗经》三百篇中各篇诗歌的本来意旨即诗人之“志”。换言之,就是诗人创作时所要言说和表达的最初意思。后来“诗本义”理论扩展到整个经学、诗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

一、“诗本义”说的提出

(一)欧阳修与“诗本义”说

确切地说,欧阳修在《论九经正义中删去谶纬劄子》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诗本义”说。此文具有经典性意义,在诗经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欧阳修在该文中对汉唐以来的传、序、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朝廷有必要对历史上纷纭杂说的“诗经学”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判断。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也在于他能够将理论贯诸实践。为了提出系统的诗本义理论,强调其理论的重要性,欧阳修专门撰写了一部“诗经学”著作——《诗本义》,对诗本义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本义》的内容及理论意义的评定如下:

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日]废,推原,所始实于修。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臣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当今学者对欧阳修诗本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多持肯定态度。如谭德兴先生说:“欧阳修的《诗本义》是宋代诗学变革的先声。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诗》

学乃《诗本义》的重要创新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经学与文学的互动。”蒋立甫先生则认为,欧阳修的《诗本义》最先打破唐以来《诗经》研究的僵局,大胆批驳《诗序》和毛、郑说诗的谬误,提出依据文本、求诸人情、考之文理、以探求诗人之意;肯定“情欲心”的合理性,其对“淫诗”的解读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诗经》研究由经学转文学,欧阳修开拓之功不可没。

(二)“诗本义”说形成的背景

欧阳修“诗本义”说的提出有着相当浓厚的学术背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代疑古思潮的泛起。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若璩按谓欧阳永叔),毁《周礼》(按谓欧阳永叔、苏轼、苏辙),疑《孟子》(按谓李觏、司马光),讥《书》之《胤征》《顾命》(按谓苏轼),黜《诗》之‘序’(按谓晁说之)。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斯言可以箴谈经者之膏肓。”关于宋人疑古、疑经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的《宋人疑经的风气》论述十分详细,兹不赘言。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达、宋代文人的文学自觉意识普遍增强也是“诗本义”说产生的重要背景。较之汉唐,宋代文人其文人身份的自觉意识非常明显,甚至连欧阳修、朱熹这样非常正统的学者,也格外留意于从文学角度关注经学,特别是“诗经学”。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贵族势力人宋以后趋于没落,代之以君主独裁下的庶民实力的上升;经济上也是货币经济大为发展而取代实物交换;文化方面也从训诂之学而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而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则直接导致“诗经学”从经学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有了重新回归文学本来面目的可能。香港学者李家树《从经学到文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读后》对此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论述。

再次,文学与政治的轻度松绑,这也是宋代诗经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宋代以后的文化逐渐摆脱中世旧习的生活样式,形成了独创的、平民化的新风气,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在宋代,文学不再肩负全部重大的政治使命,逐渐成为士大夫们政治生活之外的一种自我调节。这使得文人关注《诗经》的目光有机会从政治化的诗经经学中游离出来,而从文学的角度反观“诗经学”。因此也就能够从文学作品出发,来阐释诗之本义。

最后,“诗本义”说的形成也是朝廷重新厘定经典的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统治下,赵宋朝廷比较注重文化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这就需要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文化经典加以重新厘定和阐释。仅北宋前半段,朝廷就编订了大量的类书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大型书籍。这之中,对于诗经及其诗经学的厘定与重新阐释,则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思想的学者,欧阳修自然也会对诗经学十分重视。

(三)欧阳修以外其他人对“诗本义”说的推动

在欧阳修同时代,对诗经学予以关注的人很多。而从各种角度追寻诗歌之本义的研究工作,除欧阳氏之外,尚有刘放、苏轼、苏辙、晁说之等人,甚至还包括王安石、陆佃人,都对《诗经》之序传、笺注、注疏提出质疑。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学角度追求诗经之诗本义。如南宋郑樵(《诗辩妄》)、朱熹(《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及程大昌(《诗论》)都对毛序和郑笺提出驳议,并大胆从文学角度重新评点《诗经》。至明清两代,研究诗本义者仍然大有人在。其中,清代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崔述(《读风偶识》)成就特别突出。他们的研究成果较之宋人更进一步,思想也更为全面;当然也更为激进,几乎全面否定汉唐“诗经学”对《诗经》的解读。他们依然是本着欧阳修开启的思路,试图回到诗经时代,对诗歌进行还原解读。

二、欧阳修“诗本义”的理论建构

欧阳修“诗本义”具巨大的理论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批评的自觉

自魏晋六朝以来,文学逐渐走上自觉之路,文学批评也随之自觉进行。因此,人们对文学包括诗歌的创作和解读,都逐渐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理论。尤其是诗歌鉴赏理论,汉唐以来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则达到一个高峰阶段。欧阳修等人不仅撰写《诗话》,也撰写了《诗本义》。虽然欧阳氏没有摆脱序、传,但他打破“诗经学”僵局,从文学角度,尤

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摘要: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关键词:诗本义;欧阳修;诗经学;诗经

“诗本义”指《诗经》三百篇中各篇诗歌的本来意旨即诗人之“志”。换言之,就是诗人创作时所要言说和表达的最初意思。后来“诗本义”理论扩展到整个经学、诗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

一、“诗本义”说的提出

(一)欧阳修与“诗本义”说

确切地说,欧阳修在《论九经正义中删去谶纬劄子》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诗本义”说。此文具有经典性意义,在诗经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欧阳修在该文中对汉唐以来的传、序、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朝廷有必要对历史上纷纭杂说的“诗经学”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判断。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也在于他能够将理论贯诸实践。为了提出系统的诗本义理论,强调其理论的重要性,欧阳修专门撰写了一部“诗经学”著作——《诗本义》,对诗本义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本义》的内容及理论意义的评定如下:

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日]废,推原,所始实于修。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臣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当今学者对欧阳修诗本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多持肯定态度。如谭德兴先生说:“欧阳修的《诗本义》是宋代诗学变革的先声。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诗》

学乃《诗本义》的重要创新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经学与文学的互动。”蒋立甫先生则认为,欧阳修的《诗本义》最先打破唐以来《诗经》研究的僵局,大胆批驳《诗序》和毛、郑说诗的谬误,提出依据文本、求诸人情、考之文理、以探求诗人之意;肯定“情欲心”的合理性,其对“淫诗”的解读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诗经》研究由经学转文学,欧阳修开拓之功不可没。

(二)“诗本义”说形成的背景

欧阳修“诗本义”说的提出有着相当浓厚的学术背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代疑古思潮的泛起。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若璩按谓欧阳永叔),毁《周礼》(按谓欧阳永叔、苏轼、苏辙),疑《孟子》(按谓李觏、司马光),讥《书》之《胤征》《顾命》(按谓苏轼),黜《诗》之‘序’(按谓晁说之)。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斯言可以箴谈经者之膏肓。”关于宋人疑古、疑经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的《宋人疑经的风气》论述十分详细,兹不赘言。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达、宋代文人的文学自觉意识普遍增强也是“诗本义”说产生的重要背景。较之汉唐,宋代文人其文人身份的自觉意识非常明显,甚至连欧阳修、朱熹这样非常正统的学者,也格外留意于从文学角度关注经学,特别是“诗经学”。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贵族势力人宋以后趋于没落,代之以君主独裁下的庶民实力的上升;经济上也是货币经济大为发展而取代实物交换;文化方面也从训诂之学而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而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则直接导致“诗经学”从经学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有了重新回归文学本来面目的可能。香港学者李家树《从经学到文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读后》对此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论述。

再次,文学与政治的轻度松绑,这也是宋代诗经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宋代以后的文化逐渐摆脱中世旧习的生活样式,形成了独创的、平民化的新风气,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在宋代,文学不再肩负全部重大的政治使命,逐渐成为士大夫们政治生活之外的一种自我调节。这使得文人关注《诗经》的目光有机会从政治化的诗经经学中游离出来,而从文学的角度反观“诗经学”。因此也就能够从文学作品出发,来阐释诗之本义。

最后,“诗本义”说的形成也是朝廷重新厘定经典的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统治下,赵宋朝廷比较注重文化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这就需要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文化经典加以重新厘定和阐释。仅北宋前半段,朝廷就编订了大量的类书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大型书籍。这之中,对于诗经及其诗经学的厘定与重新阐释,则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思想的学者,欧阳修自然也会对诗经学十分重视。

(三)欧阳修以外其他人对“诗本义”说的推动

在欧阳修同时代,对诗经学予以关注的人很多。而从各种角度追寻诗歌之本义的研究工作,除欧阳氏之外,尚有刘放、苏轼、苏辙、晁说之等人,甚至还包括王安石、陆佃人,都对《诗经》之序传、笺注、注疏提出质疑。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学角度追求诗经之诗本义。如南宋郑樵(《诗辩妄》)、朱熹(《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及程大昌(《诗论》)都对毛序和郑笺提出驳议,并大胆从文学角度重新评点《诗经》。至明清两代,研究诗本义者仍然大有人在。其中,清代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崔述(《读风偶识》)成就特别突出。他们的研究成果较之宋人更进一步,思想也更为全面;当然也更为激进,几乎全面否定汉唐“诗经学”对《诗经》的解读。他们依然是本着欧阳修开启的思路,试图回到诗经时代,对诗歌进行还原解读。

二、欧阳修“诗本义”的理论建构

欧阳修“诗本义”具巨大的理论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批评的自觉

自魏晋六朝以来,文学逐渐走上自觉之路,文学批评也随之自觉进行。因此,人们对文学包括诗歌的创作和解读,都逐渐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理论。尤其是诗歌鉴赏理论,汉唐以来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则达到一个高峰阶段。欧阳修等人不仅撰写《诗话》,也撰写了《诗本义》。虽然欧阳氏没有摆脱序、传,但他打破“诗经学”僵局,从文学角度,尤


相关内容

  • 论李白"内儒外道"人格类型对其诗歌的影响
  • 摘 要: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经历了从冲突向互补转化的过程,而这是以人为转换中介的.杨乃乔先生把儒道冲突之悖立与互补之整合分为五种势态和方法,并提出了人在互补中构成的"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两种人格类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从 ...

  • 曹顺庆论毛诗序
  •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曹顺庆 王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本文论述了<毛诗序>学术话 ...

  • 儒家文艺美学
  •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儒家礼乐教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1先秦的国家与社会制度:国野制与宗法世袭制 1. 国.野.庶 由周朝的皇亲国戚率领全副武装的周民族及其同盟进驻被征服的地区,在那里建立城堡,即"国".周民族住在国中,成为"国人".而原先的 ...

  • 周公诫子 教案
  • 说教学主导思想及思路 从新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齐抓并举的境界,从而实现培养发展型人才的教育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做好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教学思路便是以人文性与工具性为总的指导思想,以抓好基础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为最低目标. 说教材 <周公诫子>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叶嘉莹比较诗学
  •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 理论 朱巧云 内容提要 著名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著作丰硕,阐发问题精微深刻,见解新颖独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叶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探讨并不多,从比较诗学角度探讨的就更少了.事实上,在中西比较诗学方面,叶先生不仅有大量的批评实践,也 ...

  •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20135000 徐雪婷 首先,与以往的诗学研究不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多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如何正确的研究中国诗歌.特别是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以来,对中国诗学乃至中国文学造成的莫大影响,对固有的.优良的诗学传统的摒弃,以及西方式的研究解构中国古诗美感 ...

  • [现代诗学]总序 语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诗学>总序陆耀东 中国诗学的理论形 态如何估计和评价,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说:它零星的感悟多,鉴赏性的随感 多,即使精彩,也不过是古光片羽,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也有人云:它比西方 的诗学更精彩,表面上看,它大多没有表达成严密的理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