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简明、严密、生动形象)。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型】:讲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解题

(一)梁思成(1901—1972)

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妻子林徽因是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撰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二)题目

“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9)

四、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20)

(二)弄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总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总体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三)明确说明方法

1、下定义。(如介绍斗拱、举架)

2、作比较。(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3、打比方。(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

四、重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了中国建筑的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拓展延伸:

比较中西方建筑的异同

六、作业布置: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家乡的建筑在那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那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简明、严密、生动形象)。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型】:讲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解题

(一)梁思成(1901—1972)

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妻子林徽因是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撰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二)题目

“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9)

四、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20)

(二)弄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总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总体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三)明确说明方法

1、下定义。(如介绍斗拱、举架)

2、作比较。(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3、打比方。(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

四、重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了中国建筑的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拓展延伸:

比较中西方建筑的异同

六、作业布置: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家乡的建筑在那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那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 ...

  • 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
  •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王剑)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 ...

  • 巍巍中山陵教案
  •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巍巍中山陵> 主备人:孙迎春 审核人:徐清远 日期:2013.03.21 教学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从 "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 ...

  • 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三年级(2)班(美术五册)教案 神木县第十小学 杨露霞 教学计划 一. 全册教学要求: 1. 重点:形.色.责感.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组合设计.装饰与欣赏. 2. 侧重探索美术与身边事物相连系的活动能力(创作.表演.展示.发展). 二. 教学课时安排: 1. 绘画(15)课时 2. 欣赏(2)课时 ...

  •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 <传统文化的继承> 平度一中 沈立刚 课前欣赏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 导入:作为国内第一档普及推广国学文化的大型电视节目,它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路.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 ...

  • 冀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 找教案 www.zhaojiaoan.com第 1 课:巧置换 第 2 课:自画漫画像. 第 3 课:漫画与生活 第 4 课:身边的风景 第 5 课:从不同的视角表现 第 6 课:操场上 第 7 课:盘泥条问题提出 第 8 课:瓶子巧装饰 9.以墨代色 10.看大戏 11.搭座塔 12.喂,你好 1 ...

  • 大班绘画活动教案:奇特的房子
  • 活动目标1,根据观察和想象设计的各种奇怪的房子,利用这些技能来学习建筑的性能和结构的性能. 2,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屏幕色彩丰富,协调.活动准备1,绘图纸,笔2,外壳形式,功能,门窗,顶部有一定的了解.活动过程1,通过问题,使孩子们回忆起建筑的基本特征... ... 活动目标 1,根据观察和想象 ...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案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 ...

  • 人教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