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国家早已统一计量标准,十两为一斤,但村里的木杆秤是混用的,有十两制的,有廿两制的,还有十六两制的,让我懂得半斤八两的含义。
传说秤的计量单位是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定的,十三颗星为十三两,作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在十三颗星作为一斤的基础上,又加上人间的“福、禄、寿”三星,共有十六颗星,十六两为一斤。如少一两要损福,少二两要伤禄,少三两要折寿。
邻居有一杆十六两制的秤。那时,隔壁大嫂每天用自家的大豆跟挑豆腐担的大妈换豆腐,兑比率是两勾半,也就是一斤大豆换两斤半豆腐。如果豆是整斤的,计算还算方便,如果有零头,那就复杂了。譬如一斤半豆,十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五两,换三斤七两半豆腐;廿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十两,换三斤十五两;十六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八两,换三斤十二两。卖豆腐的既不会打算盘,也不会笔算,只能口算,一会儿要对付十两制的秤,一会儿要对付十六两制的秤,一会儿要对付廿两制的秤,算来算去,糊里糊涂。
当时的钉秤匠,有的开店摆摊,坐地经营;还有的挑着担子,走家串户,一头是秤锤,一头是秤杆。计量准确,是钉秤匠的良心。不过,有的无良商家有特殊需求,同时备有两杆秤,买进卖出,分别使用。买进的时候,用分量偏轻一些的秤;卖出的时候,用分量偏重一点的秤。
旧时,家乡各集市所用的秤居然不同。譬如,现行市秤一百六十斤,合城里肉秤一百斤,傅宅市秤一百四十八斤,岩头市秤一百四十五斤,郑宅市秤一百五十三斤,黄宅、潘宅市秤一百五十斤。村民大多没有文化,不会换算,算来算去算不清楚,叫苦不迭,而专门吃这碗饭的店家行贩趁机浑水摸鱼,从中牟利。
在家乡,木杆秤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还是一种民俗礼器。以前,在洞房花烛夜,新郎用它掀起新娘的盖头来,成为幸福的使者;在民间,农家居新屋的时候,它更是一种必备的镇宅之宝。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六两制的秤率先淘汰,二十两制的秤随后也淘汰了,剩下十两制的秤。到了九十年代,市制的杆秤都改成了公制的公斤秤。如今,城乡普遍使用电子秤,既称重量,又算价钱,方便极了,钉木杆秤的工匠越来越少了。(王向阳《乡愁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小时候,国家早已统一计量标准,十两为一斤,但村里的木杆秤是混用的,有十两制的,有廿两制的,还有十六两制的,让我懂得半斤八两的含义。
传说秤的计量单位是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定的,十三颗星为十三两,作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在十三颗星作为一斤的基础上,又加上人间的“福、禄、寿”三星,共有十六颗星,十六两为一斤。如少一两要损福,少二两要伤禄,少三两要折寿。
邻居有一杆十六两制的秤。那时,隔壁大嫂每天用自家的大豆跟挑豆腐担的大妈换豆腐,兑比率是两勾半,也就是一斤大豆换两斤半豆腐。如果豆是整斤的,计算还算方便,如果有零头,那就复杂了。譬如一斤半豆,十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五两,换三斤七两半豆腐;廿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十两,换三斤十五两;十六两制的秤,折合成一斤八两,换三斤十二两。卖豆腐的既不会打算盘,也不会笔算,只能口算,一会儿要对付十两制的秤,一会儿要对付十六两制的秤,一会儿要对付廿两制的秤,算来算去,糊里糊涂。
当时的钉秤匠,有的开店摆摊,坐地经营;还有的挑着担子,走家串户,一头是秤锤,一头是秤杆。计量准确,是钉秤匠的良心。不过,有的无良商家有特殊需求,同时备有两杆秤,买进卖出,分别使用。买进的时候,用分量偏轻一些的秤;卖出的时候,用分量偏重一点的秤。
旧时,家乡各集市所用的秤居然不同。譬如,现行市秤一百六十斤,合城里肉秤一百斤,傅宅市秤一百四十八斤,岩头市秤一百四十五斤,郑宅市秤一百五十三斤,黄宅、潘宅市秤一百五十斤。村民大多没有文化,不会换算,算来算去算不清楚,叫苦不迭,而专门吃这碗饭的店家行贩趁机浑水摸鱼,从中牟利。
在家乡,木杆秤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还是一种民俗礼器。以前,在洞房花烛夜,新郎用它掀起新娘的盖头来,成为幸福的使者;在民间,农家居新屋的时候,它更是一种必备的镇宅之宝。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六两制的秤率先淘汰,二十两制的秤随后也淘汰了,剩下十两制的秤。到了九十年代,市制的杆秤都改成了公制的公斤秤。如今,城乡普遍使用电子秤,既称重量,又算价钱,方便极了,钉木杆秤的工匠越来越少了。(王向阳《乡愁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