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毕业论文:

报名号:

姓名:

成绩:

初审:

意见:

评审:

意见:

备注: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 指导老师签名: 评审老师签名: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奇迹的创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拉动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民营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无序、融资渠道不畅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一、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的现状分析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的选择

(一)、早期的内源融资与发展壮大的外源融资

(二)、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几种外源融资

1、 债务融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的选择

2、 股权融资也是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王学政

>------Modigliani M.Miller

>----张 轶

>-------《安徽科技》2002.4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一、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折旧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损耗,它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留存盈利是企业内源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点。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外源融资将成为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二、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的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民营企业必须具有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对市场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创办民营企业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创业资本而把大量的资金需求量寄托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途径,那么企业的生命力也是难以持久的。我国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单一的民营企业融资大都依靠自我积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尚不可能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众所周知,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至今,已经被赋予了为国有企业服务的一项特定功能,尤其是前几年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为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活力,我国股票市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在政策如此严重倾斜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还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

业。民营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营规模偏小,且大多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性企业,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共有1571家,民营企业大约占10.68%,且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的。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办法,每年由政府部门确定债券的发行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在具体确定年度债券发行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重点原材料与城市公共设施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债券发行办法还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且还要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单位作担保。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二板市场的建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融资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大,但近期仍不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而实现融资的一种途径,它具有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等特性,是民营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旨在强化对民营企业发放银行信贷的政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极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间接融资即债务融资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理性地讲,在没有政策障碍的前提之下,民营企业是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还是间接融资方式,应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企业发展前景而定。对于从事高科技产业类的民营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技术含量也较高,可考虑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对于传统产业类的民营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小,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一般,可主要采取银行信贷方式进行间接融资。

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占57%,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占16%。我国现实情况也基本趋同,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自身积累、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股份等5种融资途径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6%、76.7%、52.9%、3.5%和11.4%。由此可知,尽管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的环境还不理想,但银行信贷方式目前仍是民营企业的首选与钟爱。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的选择

(一)、早期的内源融资与发展壮大的外源融资

民营企业融资也是一个随经济的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的交替变换过程。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由于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规模有限,难以承担高额负债成本。因此十分重视自有资

本的积累,避免过度的负债经营,从而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来积累资金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时,外源融资则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考虑到外源融资的成本代价,民营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内部积累。辩证地讲,内源融资是外源融资的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必须以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不顾内源融资的能力而盲目地进行外源融资,不但无益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将使企业陷入扩张与稳定的困境之中。

(二)、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几种外源融资

1、债务融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的选择

如前所述,民营企业外源融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途径。现阶段,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管理不够规范,就决定了间接融资将是它们的主要外源融资途径。其一,直接融资要求资金使用者的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民营企业大都难以做到。直接融资由于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直接进行交易,就要求资金提供者亲自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了解与判断。而资金使用者只有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会计、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资金提供者才能够据此做出决策,才有可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上述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难以做到。这是因为,不管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为达到较高的透明度所需支付的信息披露、社会公证等费用差别不大,民营企业需要的外部融资规模通常较小,单位外部资金所需要支付的信息披露费用相对就大得多,没有足够实力承担此项费用。其二,信息的不透明,决定了资金提供者要选择的是高收益项目。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资金提供者让渡资金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能够支付高资金使用成本的,必然会是那些高收益(同时往往也是高风险)的企业。一般说来,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可能就是高科技企业。据调研,我国民营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融资的高成本,必然将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其三,间接融资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外源融资选择。在间接融资过程中,由于金融媒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约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在事后则继续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因此这种融资途径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民营企业经营活动透明度较差,银行信贷方式就成为它们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前已述及,当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就必然选择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的所有者(或提供者)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因此在资金的使用状况上资金使用者比资金提供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从事交易活动的

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难以相同,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严重的后果,即资金使用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签约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属性上讲,逆向选择的发生通常具有事前性。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但是,在资金借贷市场上,作为借款者的民营企业通常比贷款者(商业银行)更清楚信贷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借款者通常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而隐瞒对自己获得贷款不利的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在这期间便存在一个决策风险,为了平衡这一风险可能给银行贷款这一资产业务所带来的损失,其所要求的利率就比较高。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使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随之提高。还有,当利息率达到一定承受能力后继续上升,又会导致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借款者减少或不再借款,以避免承担较重的利息负担。所以,银行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认识:最有可能偿还贷款的最优借款者不会前来借款,而前来借款的借款者的不偿还风险加大。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商业银行就很可能不发放贷款或少发放,从而形成了逆向选择。很明显,若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配置,银行往往宁可不贷也不去冒风险。另外一种情况会发生在抵押贷款行为中。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显然,企业对于自己各种可供抵押的资产比银行更加了解,更加知道底细。由于抵押协议的抵押物很有可能是企业的低质量资产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当银行贷款资金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资金损失,不良资产就形成了。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完成之后发生的。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贷款者不期望进行的经营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导致贷款难以归还。比如,借款者获得一笔贷款后,受高利润的吸引,他们很可能改变合同中规定的贷款用途,转而去从事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项目,或干脆将银行贷款用于消费。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降低借款者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到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是贷款者贷款意愿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路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会选择多种技术手段和资金配置战略来处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考虑以下两种基本做法:第一,采取某种措施缩小交易双方的信息差距,使得企业的信息优势不足以获得较多的机会主义收益。例如建立各种贷款审查制度、项目评估制度、派驻信贷

员制度等。第二,强化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过成本分析后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自觉按委托人意愿行事。例如实行贷款抵押或质押、评定企业信用等级、颁发贷款证等制度。但在我国,由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各种机制不甚完善,商业银行只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所以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和技术方面比较匮乏,面对各种风险,其最简单、最直接的反应便是信贷配给、惜贷甚至不贷这样的消极应对策略。

所谓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是这样一种情形:传统理论在解释信贷市场时,认为资金的价格一利率能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会使信贷市场最终产生一个均衡利率。在均衡利率水平上,借款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并不能完全引导银行的信贷供给,风险会对银行的预期收益产生很大影响,因而有许多情况,即使借款者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同时银行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银行还是不愿意提供贷款。

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间接债务融资中是很常见的,即使许多民营企业自愿以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水平获得贷款,银行也不会完全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

信贷配给虽然能暂时部分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的根源。而且,商业银行毕竟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不能总是消极避让,过分地依赖信贷配给等来解决问题。信贷配给不仅会使银行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使其负债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久而久之也会使银行的中介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到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往往会因为没有再启动资金,错失许多发展良机,其健康发展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制约。

2、股权融资也是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选择

股权融资按融资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我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3年赢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1)私募发售

私募发售在当前的环境下,是所有融资方式中,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占优势的融资方式。产权关系简单,无需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没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通过私募进行股权融资的交易成本和效率。私募成为近几年来经济活动最活跃

的领域。

对于企业,私募融资不仅仅意味着获取资金,同时,新股东的进入也意味着新合作伙伴的进入。新股东能否成为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对企业来说,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其影响都是积极而深远的。在私募领域,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我国有以下几类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

个人投资者,虽然投资的金额不大,一般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但在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起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这类投资人很复杂,有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有的人只是作为股东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这类投资者往往与企业的创始人有密切的私人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在获得相应的回报后,一般会淡出对企业的影响。

风险投资机构,是90年代后期在我国发展最快的投资力量,其涉足的领域主要与高技术相关。在2000年互联网狂潮中,几乎每一家.COM公司都有风险投资资金的参与。国外如IDG、Softbank、ING等,国内如上海联创、北京科投、广州科投等都属于典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能为企业提供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机构追求资本增值的最大化,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上市、转让或并购的方式,在资本市场退出,特别是通过企业上市退出是他们追求的最理想方式。上述特点决定了选择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好处在于:(1)没有控股要求;(2)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4)能改善企业的股东背景,有利于企业进行二次融资;(5)可以帮助企业规划未来的再融资及寻找上市渠道。但同时,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其不利之处,他们主要追逐企业在短期的资本增值,容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冲突,另外,风险投资机构缺少提升企业能力的管理资源和业务资源。

产业投资机构,又称策略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目的是希望被投资企业能与自身的主业的融合或互补,形成协同效应。该类投资者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有利之处非常明显:(1)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后续资金支持能力;(2)有品牌号召力;(3)业务的协同效应;(4)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上与被投企业比较接近,容易相处;(5)可以向被投企业输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其不利之处在于:(1)可能会要求控股;(2)产业投资者若自身经营出现问题,对被投企业会产生资者进入,影响企业的后续融资。负面影响;(3)可能会对被投企业的业务发展领域进行限制;(4)可能会限制新投资者进入,影响企业的后续融资。

上市公司,作为私募融资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有其特别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主营业务发展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时募集了大量资金,参与私募大多是是利用资金优势为企业注入新概念或购买利润,伺机抬高股价,以达到维持上市资格或再次圈钱的目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上市企业,因为看到了被投资企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

投资是为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但不管是哪类上市企业,他们都会要求控股,以达到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对这样的投资者,民营企业必须十分谨慎,一旦出让控股权,又无法与控股股东达成一致的观念,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

以上各种投资者,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或经营方向进行选择。

2)公开市场发售

通过公开市场发售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梦寐以求的融资方式,企业上市一方面会为企业募集到巨额的资金,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将给企业一个市场化的定价,使民营企业的价值为市场所认可,为民营企业的股东带来巨额财富。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企业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有突出的优点,(1)募集资金的数量巨大;(2)原股东的股权和控制权稀释得较少;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4)有利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的融资。但由于公开市场发售要求的门槛较高,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好赢利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考虑这种方式。

与银行贷款类似,民营企业上市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也面临不公正的对待,虽然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中找不到限制民营企业上市的规定,但在实际审批中,上市的机会绝大多数都给了国有企业,很多民营企业只能通过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的方式的办法绕过直接上市的限制进入资本市场,期待通过未来的配股或增发来融资。

近期,民营企业上市有发展越来越快的趋势,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以2001年上半年为例,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先后有天通股份、康美药业、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和广东榕泰5家民营企业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这些公司股票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股权高度集中,在市场上广受投资者的追捧。

除了国内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之外,随着中国国际化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上市也开始迈出国门,香港联交所、美国那斯达克市场已出现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不同的股票市场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则,对企业有不同的利弊,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但无疑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为民营企业通过公开市场方式进行融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5年3月12日

毕业论文:

报名号:

姓名:

成绩:

初审:

意见:

评审:

意见:

备注: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 指导老师签名: 评审老师签名: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奇迹的创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拉动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民营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无序、融资渠道不畅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一、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的现状分析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的选择

(一)、早期的内源融资与发展壮大的外源融资

(二)、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几种外源融资

1、 债务融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的选择

2、 股权融资也是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王学政

>------Modigliani M.Miller

>----张 轶

>-------《安徽科技》2002.4

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

一、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折旧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损耗,它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留存盈利是企业内源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点。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外源融资将成为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二、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的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民营企业必须具有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对市场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创办民营企业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创业资本而把大量的资金需求量寄托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途径,那么企业的生命力也是难以持久的。我国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单一的民营企业融资大都依靠自我积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尚不可能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众所周知,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至今,已经被赋予了为国有企业服务的一项特定功能,尤其是前几年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为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活力,我国股票市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在政策如此严重倾斜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还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

业。民营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营规模偏小,且大多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性企业,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共有1571家,民营企业大约占10.68%,且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的。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办法,每年由政府部门确定债券的发行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在具体确定年度债券发行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重点原材料与城市公共设施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债券发行办法还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且还要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单位作担保。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二板市场的建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融资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大,但近期仍不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而实现融资的一种途径,它具有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等特性,是民营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旨在强化对民营企业发放银行信贷的政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极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间接融资即债务融资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理性地讲,在没有政策障碍的前提之下,民营企业是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还是间接融资方式,应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企业发展前景而定。对于从事高科技产业类的民营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技术含量也较高,可考虑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对于传统产业类的民营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小,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一般,可主要采取银行信贷方式进行间接融资。

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占57%,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占16%。我国现实情况也基本趋同,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自身积累、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股份等5种融资途径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6%、76.7%、52.9%、3.5%和11.4%。由此可知,尽管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的环境还不理想,但银行信贷方式目前仍是民营企业的首选与钟爱。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的选择

(一)、早期的内源融资与发展壮大的外源融资

民营企业融资也是一个随经济的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的交替变换过程。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由于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规模有限,难以承担高额负债成本。因此十分重视自有资

本的积累,避免过度的负债经营,从而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来积累资金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时,外源融资则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考虑到外源融资的成本代价,民营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内部积累。辩证地讲,内源融资是外源融资的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必须以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不顾内源融资的能力而盲目地进行外源融资,不但无益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将使企业陷入扩张与稳定的困境之中。

(二)、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几种外源融资

1、债务融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的选择

如前所述,民营企业外源融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途径。现阶段,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管理不够规范,就决定了间接融资将是它们的主要外源融资途径。其一,直接融资要求资金使用者的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民营企业大都难以做到。直接融资由于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直接进行交易,就要求资金提供者亲自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了解与判断。而资金使用者只有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会计、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资金提供者才能够据此做出决策,才有可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上述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难以做到。这是因为,不管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为达到较高的透明度所需支付的信息披露、社会公证等费用差别不大,民营企业需要的外部融资规模通常较小,单位外部资金所需要支付的信息披露费用相对就大得多,没有足够实力承担此项费用。其二,信息的不透明,决定了资金提供者要选择的是高收益项目。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资金提供者让渡资金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能够支付高资金使用成本的,必然会是那些高收益(同时往往也是高风险)的企业。一般说来,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可能就是高科技企业。据调研,我国民营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融资的高成本,必然将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其三,间接融资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外源融资选择。在间接融资过程中,由于金融媒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约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在事后则继续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因此这种融资途径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民营企业经营活动透明度较差,银行信贷方式就成为它们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前已述及,当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就必然选择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的所有者(或提供者)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因此在资金的使用状况上资金使用者比资金提供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从事交易活动的

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难以相同,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严重的后果,即资金使用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签约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属性上讲,逆向选择的发生通常具有事前性。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但是,在资金借贷市场上,作为借款者的民营企业通常比贷款者(商业银行)更清楚信贷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借款者通常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而隐瞒对自己获得贷款不利的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在这期间便存在一个决策风险,为了平衡这一风险可能给银行贷款这一资产业务所带来的损失,其所要求的利率就比较高。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使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随之提高。还有,当利息率达到一定承受能力后继续上升,又会导致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借款者减少或不再借款,以避免承担较重的利息负担。所以,银行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认识:最有可能偿还贷款的最优借款者不会前来借款,而前来借款的借款者的不偿还风险加大。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商业银行就很可能不发放贷款或少发放,从而形成了逆向选择。很明显,若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配置,银行往往宁可不贷也不去冒风险。另外一种情况会发生在抵押贷款行为中。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显然,企业对于自己各种可供抵押的资产比银行更加了解,更加知道底细。由于抵押协议的抵押物很有可能是企业的低质量资产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当银行贷款资金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资金损失,不良资产就形成了。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完成之后发生的。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贷款者不期望进行的经营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导致贷款难以归还。比如,借款者获得一笔贷款后,受高利润的吸引,他们很可能改变合同中规定的贷款用途,转而去从事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项目,或干脆将银行贷款用于消费。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降低借款者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到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是贷款者贷款意愿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路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会选择多种技术手段和资金配置战略来处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考虑以下两种基本做法:第一,采取某种措施缩小交易双方的信息差距,使得企业的信息优势不足以获得较多的机会主义收益。例如建立各种贷款审查制度、项目评估制度、派驻信贷

员制度等。第二,强化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过成本分析后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自觉按委托人意愿行事。例如实行贷款抵押或质押、评定企业信用等级、颁发贷款证等制度。但在我国,由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各种机制不甚完善,商业银行只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所以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和技术方面比较匮乏,面对各种风险,其最简单、最直接的反应便是信贷配给、惜贷甚至不贷这样的消极应对策略。

所谓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是这样一种情形:传统理论在解释信贷市场时,认为资金的价格一利率能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会使信贷市场最终产生一个均衡利率。在均衡利率水平上,借款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并不能完全引导银行的信贷供给,风险会对银行的预期收益产生很大影响,因而有许多情况,即使借款者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同时银行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银行还是不愿意提供贷款。

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间接债务融资中是很常见的,即使许多民营企业自愿以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水平获得贷款,银行也不会完全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

信贷配给虽然能暂时部分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的根源。而且,商业银行毕竟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不能总是消极避让,过分地依赖信贷配给等来解决问题。信贷配给不仅会使银行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使其负债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久而久之也会使银行的中介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到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往往会因为没有再启动资金,错失许多发展良机,其健康发展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制约。

2、股权融资也是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选择

股权融资按融资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我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3年赢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1)私募发售

私募发售在当前的环境下,是所有融资方式中,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占优势的融资方式。产权关系简单,无需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没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通过私募进行股权融资的交易成本和效率。私募成为近几年来经济活动最活跃

的领域。

对于企业,私募融资不仅仅意味着获取资金,同时,新股东的进入也意味着新合作伙伴的进入。新股东能否成为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对企业来说,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其影响都是积极而深远的。在私募领域,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我国有以下几类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

个人投资者,虽然投资的金额不大,一般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但在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起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这类投资人很复杂,有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有的人只是作为股东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这类投资者往往与企业的创始人有密切的私人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在获得相应的回报后,一般会淡出对企业的影响。

风险投资机构,是90年代后期在我国发展最快的投资力量,其涉足的领域主要与高技术相关。在2000年互联网狂潮中,几乎每一家.COM公司都有风险投资资金的参与。国外如IDG、Softbank、ING等,国内如上海联创、北京科投、广州科投等都属于典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能为企业提供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机构追求资本增值的最大化,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上市、转让或并购的方式,在资本市场退出,特别是通过企业上市退出是他们追求的最理想方式。上述特点决定了选择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好处在于:(1)没有控股要求;(2)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4)能改善企业的股东背景,有利于企业进行二次融资;(5)可以帮助企业规划未来的再融资及寻找上市渠道。但同时,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其不利之处,他们主要追逐企业在短期的资本增值,容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冲突,另外,风险投资机构缺少提升企业能力的管理资源和业务资源。

产业投资机构,又称策略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目的是希望被投资企业能与自身的主业的融合或互补,形成协同效应。该类投资者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有利之处非常明显:(1)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后续资金支持能力;(2)有品牌号召力;(3)业务的协同效应;(4)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上与被投企业比较接近,容易相处;(5)可以向被投企业输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其不利之处在于:(1)可能会要求控股;(2)产业投资者若自身经营出现问题,对被投企业会产生资者进入,影响企业的后续融资。负面影响;(3)可能会对被投企业的业务发展领域进行限制;(4)可能会限制新投资者进入,影响企业的后续融资。

上市公司,作为私募融资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有其特别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主营业务发展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时募集了大量资金,参与私募大多是是利用资金优势为企业注入新概念或购买利润,伺机抬高股价,以达到维持上市资格或再次圈钱的目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上市企业,因为看到了被投资企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

投资是为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但不管是哪类上市企业,他们都会要求控股,以达到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对这样的投资者,民营企业必须十分谨慎,一旦出让控股权,又无法与控股股东达成一致的观念,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

以上各种投资者,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或经营方向进行选择。

2)公开市场发售

通过公开市场发售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梦寐以求的融资方式,企业上市一方面会为企业募集到巨额的资金,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将给企业一个市场化的定价,使民营企业的价值为市场所认可,为民营企业的股东带来巨额财富。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企业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有突出的优点,(1)募集资金的数量巨大;(2)原股东的股权和控制权稀释得较少;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4)有利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的融资。但由于公开市场发售要求的门槛较高,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好赢利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考虑这种方式。

与银行贷款类似,民营企业上市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也面临不公正的对待,虽然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中找不到限制民营企业上市的规定,但在实际审批中,上市的机会绝大多数都给了国有企业,很多民营企业只能通过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的方式的办法绕过直接上市的限制进入资本市场,期待通过未来的配股或增发来融资。

近期,民营企业上市有发展越来越快的趋势,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以2001年上半年为例,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先后有天通股份、康美药业、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和广东榕泰5家民营企业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这些公司股票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股权高度集中,在市场上广受投资者的追捧。

除了国内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之外,随着中国国际化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上市也开始迈出国门,香港联交所、美国那斯达克市场已出现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不同的股票市场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则,对企业有不同的利弊,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但无疑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为民营企业通过公开市场方式进行融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5年3月12日


相关内容

  •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和途径选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和途径选择 作者:郭润生 来源:<中国经贸>2013年第12期 摘要:近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国家.地方出台了许多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意见,创新了一批直接投融资产品,力图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

  • 化工企业融资渠道
  • 化工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及股权融 资的调整等,给目前的经济态势打上沉重的记号.化工企业中,由 于融资途径受限于各种因素,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结合目前的 经济形势,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对策,确保企业经济的正常开展. 本文篇章中,笔者针对现阶段化工企业的融 ...

  •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分析
  • 摘 要:在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都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困境成为了妨碍各国中小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采取了各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相关措施,但是这一困境到现在也没有被彻底扭转.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受困 ...

  • 现代企业金融理论中的新融资结构理论综述
  • 摘要:本文对新融资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对该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企业金融 新融资结构理论 融资途径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MM定理和权衡理论将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从传统财务学领域扩展到了一般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扩大了成本和收益所包含的内容,将企业融资结构看成了在 ...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策略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策略 ▎来源<上海国资> 文丨王蔚松(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我国公司在海外并购中日趋成熟,融资策略得到了多样化的选择和综合应用. 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寻求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根据普华永道今年1月底发布的 ...

  • 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新探
  •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对这个严峻的课题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国家银监局也推出了多项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在目前这种新的融资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自身创新.发展风险创业基金 ...

  • [服务]关于私募(PRE-IPO)基金融资服务
  • 关于私募(PRE-IPO)基金融资服务: 私募(PRE-IPO)又称不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是指面向少数特点的投资人出让股份进行权益性融资的方式.企业以出让股份或增资扩股的形式,吸引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对其进行的投资.参与其管理的行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迅速壮大自己,为正式上市做好准备. 与公开上市( ...

  • [创业实务]教学大纲
  •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现制定"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供参考使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 (二)教 ...

  • 如何拓展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 弱,所以在经济增长上不如日本.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其过于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对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制约:技术创新的重点为"短.平.快"的结构综合性.功能移植型.局部革新型等:教育发展重点也放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忽视了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人才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