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造句训练
* 语文教育网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7期。略有改动。
能够组织通顺而得体的句子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这是一个中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方面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的训练。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造句”练习是经常做的,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原因何在,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过去那种“造句”练习,无论是“生词造句”,还是“联词造句”,着重点似乎都是在检查“用词”是否恰当,而不在训练“造句”的能力。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诚然,“用词”和“造句”是互有联系的;但词法和句法毕竟有区别,它们各有各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就得深入研究“句子”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训练目标、确定训练内容、设计训练方法,这才能真正取得实际的成效。
造句既有内部规律(句子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法则),也有外部规律(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法则)。造句涉及的知识,既有语法方面的,也有修辞、逻辑方面的,甚至还有音韵方面的。而所有这些规律和知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都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不可分割。要想把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从统一的语言现象中分离出来,然后排出一个序列,作为造句训练的内容,看来是既不妥当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应该是从常见的语言现象出发,找出我们汉民族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作为造句训练的内容。大体说来,这些所谓带规律性的东西,主要体现在语式、语序、语气、语感、语调等几个方面。现略述于后。
一、语式
所谓语式,就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从造句的角度说,就是句子的格式。汉语句子的格式大致可归纳成下面五种:
①束句。这是指那种组织严整、结构上骨架清晰、内容上血肉丰满的句子。例如:“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这句话的主干是“它要求我们„„进行„„工作”其余是枝叶。这类句子,主干突出,枝叶分明,形式上如同花枝一束,所以叫“束句”(用朱自清先生的说法);常出现在议论文或科学说明文中间。
②散句。这是指那种结构比较松散,词语组合比较自由,跳跃性比较大的句子。例如:“罗盛教嗖地站起来,甩掉帽子,飞也似的直冲过去,扑通一声,一头钻进了冰窟窿。”(《罗盛教》)这类句子,活泼自然,仿佛少受拘束;常用于小说、散文当中。
③对句。是指那种成双作对、语意相关的句子。例如:“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锣鼓不动。”(《地质之光》)“(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珍珠赋》)“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天山景物记》)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特产。由此而变通的对句,一方面保持了对偶句应有的整齐和和谐的美,一方面又稍有变化,不过于拘泥,因此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在写景、抒情、说理的某些关键地方,用上一组两组对句,有时能叫整段文章生色增辉。
④排句。是指那种包含着三个以上结构基本相同、词语大致相对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的句子。这类句子,普通的修辞书上都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⑤倒句。是指那种被颠倒了某些句子成分的正常位置的句子。例如:“谁不喜欢呢? 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歌声》)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倒句。而从造句训练的角度看,倒句的概念还不妨理解得略微宽泛一些。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一般说,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其正常位置应该紧贴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现在提到句首来了,提到主语前面来了,显然是“倒”了。这类“倒置”格式,在日常语言中大量存在,用处很大,中学生也应该有所了解。
汉民族语言的句子格式,可能还有一些;不过,择其要大概不外乎这五种。一个中学生要真正提高造句能力,要真正达到造句能“通”,首先得学会这五种句子格式,并能娴熟地驾驭它们。
二、语序
一个句子内部词语的组合,有一定的次序,这就是所谓语序。在汉语里面,同样的几个词语,由于组合的次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情味也就不同,例如“屡战屡败”是窝囊废,“屡败屡战”却是硬骨头;“他争取我”,主动者是“他”,“我争取他”,主动者又成了“我”。可见,语序是汉语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一个有高度语言修养的人,他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去安排语序的;在他需要修改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味的时候,他又可以自如地去调整语序,使之与改变了的意思和情味相适应。严格地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要表达某个意思或某种情味,最恰当的语序只能有一个。例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的开头是:“毛主席视察黄河,一张留影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把“消息”的内容──毛主席视察黄河──提到了最前面。他既不说“一张留影告诉了我毛主席视察黄河的消息”也不说“一张留影告诉了我一个消息,毛主席视察黄河”。因为“毛主席视察黄河”是文章抒写的中心内容,篇首揭出,突出醒目,且能充分反映出藏克家同志兴奋自豪的感情。同样的道理,袁鹰的《井冈翠竹》,开头一句是:“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句话的语序可以作多种的变化,但从表现井冈山特有的风貌和井冈山人民的特殊的功勋来说,目前这样的语序是最恰当的。
通过“语序”部分的训练,要使学生解决如下几个主要问题:①语序是可以变化的,建立“语序可变”的观念;②语序的变化得根据需要,建立“语序不可乱变”的观念;③语序变化后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优劣,建立“语序本身无所谓优劣”的观念。一个中学生,如果能把有关“语序”的这些知识转化为熟练技巧,那么,语言就将真正成为他们手中可以任意驱遣、运用自如的工具了。
三、语气
一个句子总该有一定的语气。平时说话,可以借助手势、表情以及声调的高低快慢来表达某种语气;造句撰文,则需要依靠某些表示特殊感情色彩的语词,再加上必要的标点符号,才能显示出一定的语气来。
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句子的语气大概有这么几种:
①陈述语气不带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只是平直地作叙述、下判断;一般用句号。
②疑问语气不管有疑而问,还是无疑而问(设问或反诘),都属疑问语气。句子常带疑问代词(什么、谁、怎样之类),句末惯用疑问语气词(吗、呢之类);加问号。
③感叹语气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句中常带某些不定副词(多么、何等之类),句末往往有感叹词(啊、呀之类);用感叹号。
④祈使语气表示命令、希望、要求的语气,句中不一定用什么特殊的词语(有时也用“请”、“愿”之类),句末却常用“吧”以显示祈使语气;强烈的用感叹号,一般的用句号。
⑤婉言语气表示一种推测估计或婉转陈词的语气,常用一些表程度、表推测、表可能之类的副词或能愿动词(几乎、也许、大概、可能之类),句末也有用“呢”、“吧”这些词儿的;通常加句号。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表现说话结巴、断续、跳跃等特殊语气的句子,一般用叠字,用省略号或破折号来表示。
语式、语序和语气,是造句训练的三项基本内容。一个中学生,能在这三个方面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他笔下出现的句子就能达到大体准确、完整、连贯和得体的要求,并为进一步提高造句能力奠定基础。
四、语感
语感,这里是指语言所给予人们的感受。造句而能注意语感,是要求较高的训练内容。
语感不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应该具有可以把握的物质内容,试列举其要如下:
①概括的与形象的。对客观事物作必要的科学概括,句子准确、简洁而富有概括力;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形象描写,所用句子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过去有人把前者称为逻辑句,后者称为艺术句。这两大句类给人的语感,是截然不同的。
②动态的与静态的。动态描写着眼在客观事物在特定时间内的变化、推移和发展,句子中常出现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使人感受到的是某种“过程”;静态描写着眼在客观事物在特定空间内的姿态、布局和情状,句子中常出现一系列形容、修饰的词语,使人感受到的是某种“画面”。
③舒缓的与急促的。一个动作、一种情状、一幅画面,用多重修饰语来形容、描摹,勾勒细致,进展迟缓,变化不大,这样的句子给人以舒缓的感觉。与此相反,一个动作、一种情状、一幅画面,瞬息数变,令人目不暇接,句子短促,节奏明快,就给人以急促的感觉。
④书面的与口语的。有些句子结构严谨、规整,选词精确、凝练,用的是书面语言,洋溢着雅洁的书卷气息,给人以严正、雅致、庄重的感觉。有些句子结构松散、自由,选词通俗、明朗,用的是口头语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活泼、清新、刚健的感觉。
当然,上面所举的这些造成不同语感的、相互对立的因素,既是各有特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组织什么样的句子来给人以某种相应的语感,这需要一定的匠心;而这种匠心的获得,却有赖于平时严格的训练。
五、语调
句子的“通顺”,既指语意的通达,还指语调的顺畅。几句话连在一起,有语意虽通而语调不顺的;也有语意根本不通而语调却相当流畅的。所以,造句撰文不能不注意语调。
汉语中直接影响到语调的,主要是: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它们的比喻词却各不相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但在排句中,却不但不避重复,而且还经常利用这种重复以增强语言的节奏。例如《天山景物记》中有一段话,也用了三个比喻,比喻词却完全一样:“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类重复的词语,处理得不当,就会造成语调的滞塞、拗口。
②句间节奏的调整。汉语语句惯于两个音节一顿,例如古文《张衡传》中一段:“(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语体文中,由于双音节词越来越多,所以在用字上虽不必如古文那么简约,在节奏上却仍然保留着两个音节一顿的习惯。
有时为了调整音节,使之符合两个音节一顿的要求,或者为了求得上下句之间音节的协调,人们常巧妙地利用“之”“的”“而”这些字眼作为衬字,例如:“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长江三峡》)“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绿》)这些加粗的字,都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③字词声韵的讲求。这牵涉到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如“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簌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风景谈》)叠词的配置,如“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天山景物记》)还有平仄声的安排,如“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上句落在仄声上,下句落在平声上,语调显得谐和。
上面就造句训练的主要内容勾了个粗线条的轮廓。
有了训练的目标和训练的内容,方法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这里不妨提出几条原则:
(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上文论述的训练内容一共有五项,每项又各有一些细目;可以依次制订训练计划,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破某个项目,务求有所得益,有所前进。
(二)讲练结合,严格要求。对于造句方面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在阅读课上应选择典型例句作具体的分析;在布置造句练习时,应对本次训练的重点和要求作明确的讲解。讲和练两方面要紧密结合,严格要求。
(三)“立意造句”,重在实用。对于过去习用的那种“生词造句”,我是素来怀疑它的训练效果的。因为一个陌生的词语,人们总是需要经过反复接触、多次揣摩之后才能真正有所理解,并进而学会运用;哪能接触一次两次就会用它来造句? 我以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恐怕还是“立意造句”:由教师规定一种情境,或指定一个范围,或确定一个中心,让学生写一段话;词语可以根据要求在已经学过的词汇中自由选用,不作硬性规定。每次的“立意造句”,都有明确而单一的训练内容,或要求练习某种句子格式,或要求学会表达某种语气,如此等等。这是一种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训练造句能力的方法,重在实用,比较有效。
(四)大胆创新,灵活多样。造句训练的内容既然有许多不同的项目,造句训练的方法相应地也必须灵活多样。不能认为只有凭空组织起一个句子来,才叫“造句”。其他如选词填空、病句纠正、给上半句联下半句、出上一句对下一句、把一句话中的语序作不同方式的变换、从若干句子中挑选出最合乎要求的一句、替一群层次紊乱的句子重新安排层次,如此等等,一概都是造句训练的方式。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在方法的设计上,也应该突破常规,大胆创新。
略论造句训练
* 语文教育网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7期。略有改动。
能够组织通顺而得体的句子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这是一个中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方面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的训练。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造句”练习是经常做的,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原因何在,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过去那种“造句”练习,无论是“生词造句”,还是“联词造句”,着重点似乎都是在检查“用词”是否恰当,而不在训练“造句”的能力。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诚然,“用词”和“造句”是互有联系的;但词法和句法毕竟有区别,它们各有各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就得深入研究“句子”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训练目标、确定训练内容、设计训练方法,这才能真正取得实际的成效。
造句既有内部规律(句子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法则),也有外部规律(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法则)。造句涉及的知识,既有语法方面的,也有修辞、逻辑方面的,甚至还有音韵方面的。而所有这些规律和知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都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不可分割。要想把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从统一的语言现象中分离出来,然后排出一个序列,作为造句训练的内容,看来是既不妥当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应该是从常见的语言现象出发,找出我们汉民族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作为造句训练的内容。大体说来,这些所谓带规律性的东西,主要体现在语式、语序、语气、语感、语调等几个方面。现略述于后。
一、语式
所谓语式,就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从造句的角度说,就是句子的格式。汉语句子的格式大致可归纳成下面五种:
①束句。这是指那种组织严整、结构上骨架清晰、内容上血肉丰满的句子。例如:“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这句话的主干是“它要求我们„„进行„„工作”其余是枝叶。这类句子,主干突出,枝叶分明,形式上如同花枝一束,所以叫“束句”(用朱自清先生的说法);常出现在议论文或科学说明文中间。
②散句。这是指那种结构比较松散,词语组合比较自由,跳跃性比较大的句子。例如:“罗盛教嗖地站起来,甩掉帽子,飞也似的直冲过去,扑通一声,一头钻进了冰窟窿。”(《罗盛教》)这类句子,活泼自然,仿佛少受拘束;常用于小说、散文当中。
③对句。是指那种成双作对、语意相关的句子。例如:“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锣鼓不动。”(《地质之光》)“(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珍珠赋》)“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天山景物记》)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特产。由此而变通的对句,一方面保持了对偶句应有的整齐和和谐的美,一方面又稍有变化,不过于拘泥,因此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在写景、抒情、说理的某些关键地方,用上一组两组对句,有时能叫整段文章生色增辉。
④排句。是指那种包含着三个以上结构基本相同、词语大致相对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的句子。这类句子,普通的修辞书上都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⑤倒句。是指那种被颠倒了某些句子成分的正常位置的句子。例如:“谁不喜欢呢? 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歌声》)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倒句。而从造句训练的角度看,倒句的概念还不妨理解得略微宽泛一些。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一般说,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其正常位置应该紧贴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现在提到句首来了,提到主语前面来了,显然是“倒”了。这类“倒置”格式,在日常语言中大量存在,用处很大,中学生也应该有所了解。
汉民族语言的句子格式,可能还有一些;不过,择其要大概不外乎这五种。一个中学生要真正提高造句能力,要真正达到造句能“通”,首先得学会这五种句子格式,并能娴熟地驾驭它们。
二、语序
一个句子内部词语的组合,有一定的次序,这就是所谓语序。在汉语里面,同样的几个词语,由于组合的次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情味也就不同,例如“屡战屡败”是窝囊废,“屡败屡战”却是硬骨头;“他争取我”,主动者是“他”,“我争取他”,主动者又成了“我”。可见,语序是汉语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一个有高度语言修养的人,他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去安排语序的;在他需要修改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味的时候,他又可以自如地去调整语序,使之与改变了的意思和情味相适应。严格地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要表达某个意思或某种情味,最恰当的语序只能有一个。例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的开头是:“毛主席视察黄河,一张留影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把“消息”的内容──毛主席视察黄河──提到了最前面。他既不说“一张留影告诉了我毛主席视察黄河的消息”也不说“一张留影告诉了我一个消息,毛主席视察黄河”。因为“毛主席视察黄河”是文章抒写的中心内容,篇首揭出,突出醒目,且能充分反映出藏克家同志兴奋自豪的感情。同样的道理,袁鹰的《井冈翠竹》,开头一句是:“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句话的语序可以作多种的变化,但从表现井冈山特有的风貌和井冈山人民的特殊的功勋来说,目前这样的语序是最恰当的。
通过“语序”部分的训练,要使学生解决如下几个主要问题:①语序是可以变化的,建立“语序可变”的观念;②语序的变化得根据需要,建立“语序不可乱变”的观念;③语序变化后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优劣,建立“语序本身无所谓优劣”的观念。一个中学生,如果能把有关“语序”的这些知识转化为熟练技巧,那么,语言就将真正成为他们手中可以任意驱遣、运用自如的工具了。
三、语气
一个句子总该有一定的语气。平时说话,可以借助手势、表情以及声调的高低快慢来表达某种语气;造句撰文,则需要依靠某些表示特殊感情色彩的语词,再加上必要的标点符号,才能显示出一定的语气来。
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句子的语气大概有这么几种:
①陈述语气不带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只是平直地作叙述、下判断;一般用句号。
②疑问语气不管有疑而问,还是无疑而问(设问或反诘),都属疑问语气。句子常带疑问代词(什么、谁、怎样之类),句末惯用疑问语气词(吗、呢之类);加问号。
③感叹语气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句中常带某些不定副词(多么、何等之类),句末往往有感叹词(啊、呀之类);用感叹号。
④祈使语气表示命令、希望、要求的语气,句中不一定用什么特殊的词语(有时也用“请”、“愿”之类),句末却常用“吧”以显示祈使语气;强烈的用感叹号,一般的用句号。
⑤婉言语气表示一种推测估计或婉转陈词的语气,常用一些表程度、表推测、表可能之类的副词或能愿动词(几乎、也许、大概、可能之类),句末也有用“呢”、“吧”这些词儿的;通常加句号。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表现说话结巴、断续、跳跃等特殊语气的句子,一般用叠字,用省略号或破折号来表示。
语式、语序和语气,是造句训练的三项基本内容。一个中学生,能在这三个方面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他笔下出现的句子就能达到大体准确、完整、连贯和得体的要求,并为进一步提高造句能力奠定基础。
四、语感
语感,这里是指语言所给予人们的感受。造句而能注意语感,是要求较高的训练内容。
语感不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应该具有可以把握的物质内容,试列举其要如下:
①概括的与形象的。对客观事物作必要的科学概括,句子准确、简洁而富有概括力;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形象描写,所用句子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过去有人把前者称为逻辑句,后者称为艺术句。这两大句类给人的语感,是截然不同的。
②动态的与静态的。动态描写着眼在客观事物在特定时间内的变化、推移和发展,句子中常出现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使人感受到的是某种“过程”;静态描写着眼在客观事物在特定空间内的姿态、布局和情状,句子中常出现一系列形容、修饰的词语,使人感受到的是某种“画面”。
③舒缓的与急促的。一个动作、一种情状、一幅画面,用多重修饰语来形容、描摹,勾勒细致,进展迟缓,变化不大,这样的句子给人以舒缓的感觉。与此相反,一个动作、一种情状、一幅画面,瞬息数变,令人目不暇接,句子短促,节奏明快,就给人以急促的感觉。
④书面的与口语的。有些句子结构严谨、规整,选词精确、凝练,用的是书面语言,洋溢着雅洁的书卷气息,给人以严正、雅致、庄重的感觉。有些句子结构松散、自由,选词通俗、明朗,用的是口头语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活泼、清新、刚健的感觉。
当然,上面所举的这些造成不同语感的、相互对立的因素,既是各有特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组织什么样的句子来给人以某种相应的语感,这需要一定的匠心;而这种匠心的获得,却有赖于平时严格的训练。
五、语调
句子的“通顺”,既指语意的通达,还指语调的顺畅。几句话连在一起,有语意虽通而语调不顺的;也有语意根本不通而语调却相当流畅的。所以,造句撰文不能不注意语调。
汉语中直接影响到语调的,主要是: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它们的比喻词却各不相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但在排句中,却不但不避重复,而且还经常利用这种重复以增强语言的节奏。例如《天山景物记》中有一段话,也用了三个比喻,比喻词却完全一样:“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类重复的词语,处理得不当,就会造成语调的滞塞、拗口。
②句间节奏的调整。汉语语句惯于两个音节一顿,例如古文《张衡传》中一段:“(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语体文中,由于双音节词越来越多,所以在用字上虽不必如古文那么简约,在节奏上却仍然保留着两个音节一顿的习惯。
有时为了调整音节,使之符合两个音节一顿的要求,或者为了求得上下句之间音节的协调,人们常巧妙地利用“之”“的”“而”这些字眼作为衬字,例如:“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长江三峡》)“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绿》)这些加粗的字,都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③字词声韵的讲求。这牵涉到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如“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簌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风景谈》)叠词的配置,如“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天山景物记》)还有平仄声的安排,如“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上句落在仄声上,下句落在平声上,语调显得谐和。
上面就造句训练的主要内容勾了个粗线条的轮廓。
有了训练的目标和训练的内容,方法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这里不妨提出几条原则:
(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上文论述的训练内容一共有五项,每项又各有一些细目;可以依次制订训练计划,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破某个项目,务求有所得益,有所前进。
(二)讲练结合,严格要求。对于造句方面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在阅读课上应选择典型例句作具体的分析;在布置造句练习时,应对本次训练的重点和要求作明确的讲解。讲和练两方面要紧密结合,严格要求。
(三)“立意造句”,重在实用。对于过去习用的那种“生词造句”,我是素来怀疑它的训练效果的。因为一个陌生的词语,人们总是需要经过反复接触、多次揣摩之后才能真正有所理解,并进而学会运用;哪能接触一次两次就会用它来造句? 我以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恐怕还是“立意造句”:由教师规定一种情境,或指定一个范围,或确定一个中心,让学生写一段话;词语可以根据要求在已经学过的词汇中自由选用,不作硬性规定。每次的“立意造句”,都有明确而单一的训练内容,或要求练习某种句子格式,或要求学会表达某种语气,如此等等。这是一种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训练造句能力的方法,重在实用,比较有效。
(四)大胆创新,灵活多样。造句训练的内容既然有许多不同的项目,造句训练的方法相应地也必须灵活多样。不能认为只有凭空组织起一个句子来,才叫“造句”。其他如选词填空、病句纠正、给上半句联下半句、出上一句对下一句、把一句话中的语序作不同方式的变换、从若干句子中挑选出最合乎要求的一句、替一群层次紊乱的句子重新安排层次,如此等等,一概都是造句训练的方式。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在方法的设计上,也应该突破常规,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