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谈中国青年

张五常谈中国青年

中国愤青为什么爱骂人

互联网无疑是人类的一个奇怪发明。对我们这些写稿先生,这发明提供了机会,也惹来是非。可不是吗?一篇专栏文章在刊物发表后,传到网上去,不几天扩散到无数网页。不知世界上有多少个中文网站。一位同学说,年多前我发表的《悼小凯》有一万四千个网页转载。搞不清「站」与「页」之分,但一篇文章于一「处」的点击少是数十,多达数万,逾十万的久不久出现。

自己不用计算机——没有兴趣,也懒得学。网上的言论是同学们提供的。同学说,区区在下的文章的点击率往往列前茅,可喜,但又说,往往给网上青年骂个半死,可悲!无所谓,但要是我没有横眉冷对万夫指之能,说不定早就一命呜呼。不用计算机,一于懒理,是生存之道。有时不懂先进科技是上帝的祝福。

不管不读,但同学说的我有时喜欢「八卦」一下。同学说,有了互联网的发明,要成名易过借火。一个例子,有口皆碑的,是不久前香港某非经济学的教授说整个中国数不出五个真的经济学家,在网上传开了,立刻成名。以数人头算知名度,这位教授只一句就把圣诞权杀下马来。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知名度高不一定可喜。同学说,今天在国内要成名,法门是骂,骂、骂、骂——骂名人,骂国家。

从国内的网页看,凡骂国家多遭赞同,凡赞国家多遭责骂。这现象使在国内网上喜欢乱骂一通的青年被称为「愤青」——愤怒青年之谓也——也有好事之徒把「愤」字改为另一个谐音字,不雅,这里不便写出来。

香港的网站也有转载区区在下的文章的。同学说,香港网上客的意识与国内的很不一样:没有愤青,英语水平较高,论事较为客观。作为国际城市百多年,这区别不足为怪。但几天前的晚上我突然想到一个怪现象。那是香港网上的青年喜欢提问,但国内的却近于完全不问。为此我找两位常在网上跑的同学查询,一言惊醒梦中人,这两位大赞我的观察力,说果然如是:香港的网上青年喜欢提问而国内的差不多完全不问。

这是个严重问题。我曾经说过:学而不问非学问也。炎黄子孙的先天智能知名天下,但开放改革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算得上是大师的出现,搞思想的远不及弹钢琴的,难道这与喜欢骂、喜欢发表意见、喜欢批评,但不喜欢问的新文化有关乎?我又想到自己在国内的大学讲话不下六十次的经验中,面对的学子一般不是愤青,但到提问时间,他们喜欢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要问什么我要他们再问才知道。

无可置疑,与香港的青年相比,国内的青年——尤其是愤青——是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他们给我的感受,不是高傲,也不是无心向学,而是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之,把世界看得太简单了。他们通常不知道问题的所在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错分明,不考虑灰色地带,推理逻辑一塌糊涂。

先天有幸,怎会有这样不幸的后天现象呢?想了好一阵,我的解释是愤青不问起于文革与思想教育。文革三十年前玩完了,但其后遗症可以隔代相传。那些霸气十足,有「清算」味道的文革意识,今天国内的青年有之。至于国内还在推行的思想教育,是教答而不教问。有点改进,但当年的思想教育,是要受教而不准问的。

告诉国内的青年一个秘密吧。你要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难倒我这个老人家,成功机会是零。但如果你提出一个天真的浅问题,有机会盲拳打死老师傅。当年我就是这样求学,这样杀出重围的。(张五常 二○○六年一月六日)

中国青年要冷静下来

最近反日怒潮高涨。国内的青年比香港的激动。

热血青年要骂就骂吧,但我认为他们要冷静下来,不要再「激烈」下去。提供如下数点给同学们考虑。

(一)当年日本侵华,我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日军惨无人道的行为,于今思之犹有余悸。但昔日的罪犯早已作古,今天日本的人民一般是朋友。要报复,我们不应该找朋友出气。当年日本发了疯,其所作所为不可饶恕。但那是上两代的事,我们惟有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日本篡改历史明显不过,是胡作非为。为什么在中日贸易发展得头头是道的今天,他们要推出这怪招呢?可能是政治上的需要,我不懂。我认识的日本朋友没有一个不知道日军侵华的史实,很尴尬。为什么政治上日本有篡改历史的需要呢?少说几句不是很好吗?今天的中国再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没有谁不知道。

(三)钓鱼岛是头痛问题。上帝从天上看,不可能是日本国土的一部分。为了捕鱼不会争得那样激烈。石头一块,争什么呢?最可能是怀疑邻近的海底有石油。机会不高。我认为中国人对该石头谁属的表达足够了。实际行动应由国家外交处理。

(四)转谈最重要的一点吧。我希望中国的青年冷静下来,主要是因为一个历史规律:一个经济富强的国家,国际上的地位一定提升。无情的历史说,一个贫穷国家的人民在国际上不会受到尊重。今天的中国还算不上是富有,但朋友们都说,中国人到欧洲旅游受到的礼待,前所未见。

目前面对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钓鱼岛,不是日本篡改历史,也不是日本能否「入常」,而是邓小平南巡之后的十三年的经济发展,可否再来一个十三年。如果可以,那么十三年后,今天中国青年要争的那一口气,不会再是困扰了。若如是,到那时大家回顾,会觉得今天的上街是多此一举。我可能没有机会见到了,但同学们来日方长。

可以继续高速增长十三年吗?如无意外,没有问题。树大招风会增加一点困难,他国约束中国货进口也会增加一点困难。这些不是大碍,总有化解或局部化解的方法。从北京的言论中我很担心他们的经济政策,但怎样说与怎样做往往是两回事。余下来真的值得担心的是青年与同学们过于热情,大举上街或打日本仔。今天见到的还可以接受,但搞大一点,外资与内资就会受到恐怖活动的效应。(2005年04月19日)

张五常谈中国青年

中国愤青为什么爱骂人

互联网无疑是人类的一个奇怪发明。对我们这些写稿先生,这发明提供了机会,也惹来是非。可不是吗?一篇专栏文章在刊物发表后,传到网上去,不几天扩散到无数网页。不知世界上有多少个中文网站。一位同学说,年多前我发表的《悼小凯》有一万四千个网页转载。搞不清「站」与「页」之分,但一篇文章于一「处」的点击少是数十,多达数万,逾十万的久不久出现。

自己不用计算机——没有兴趣,也懒得学。网上的言论是同学们提供的。同学说,区区在下的文章的点击率往往列前茅,可喜,但又说,往往给网上青年骂个半死,可悲!无所谓,但要是我没有横眉冷对万夫指之能,说不定早就一命呜呼。不用计算机,一于懒理,是生存之道。有时不懂先进科技是上帝的祝福。

不管不读,但同学说的我有时喜欢「八卦」一下。同学说,有了互联网的发明,要成名易过借火。一个例子,有口皆碑的,是不久前香港某非经济学的教授说整个中国数不出五个真的经济学家,在网上传开了,立刻成名。以数人头算知名度,这位教授只一句就把圣诞权杀下马来。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知名度高不一定可喜。同学说,今天在国内要成名,法门是骂,骂、骂、骂——骂名人,骂国家。

从国内的网页看,凡骂国家多遭赞同,凡赞国家多遭责骂。这现象使在国内网上喜欢乱骂一通的青年被称为「愤青」——愤怒青年之谓也——也有好事之徒把「愤」字改为另一个谐音字,不雅,这里不便写出来。

香港的网站也有转载区区在下的文章的。同学说,香港网上客的意识与国内的很不一样:没有愤青,英语水平较高,论事较为客观。作为国际城市百多年,这区别不足为怪。但几天前的晚上我突然想到一个怪现象。那是香港网上的青年喜欢提问,但国内的却近于完全不问。为此我找两位常在网上跑的同学查询,一言惊醒梦中人,这两位大赞我的观察力,说果然如是:香港的网上青年喜欢提问而国内的差不多完全不问。

这是个严重问题。我曾经说过:学而不问非学问也。炎黄子孙的先天智能知名天下,但开放改革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算得上是大师的出现,搞思想的远不及弹钢琴的,难道这与喜欢骂、喜欢发表意见、喜欢批评,但不喜欢问的新文化有关乎?我又想到自己在国内的大学讲话不下六十次的经验中,面对的学子一般不是愤青,但到提问时间,他们喜欢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要问什么我要他们再问才知道。

无可置疑,与香港的青年相比,国内的青年——尤其是愤青——是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他们给我的感受,不是高傲,也不是无心向学,而是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之,把世界看得太简单了。他们通常不知道问题的所在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错分明,不考虑灰色地带,推理逻辑一塌糊涂。

先天有幸,怎会有这样不幸的后天现象呢?想了好一阵,我的解释是愤青不问起于文革与思想教育。文革三十年前玩完了,但其后遗症可以隔代相传。那些霸气十足,有「清算」味道的文革意识,今天国内的青年有之。至于国内还在推行的思想教育,是教答而不教问。有点改进,但当年的思想教育,是要受教而不准问的。

告诉国内的青年一个秘密吧。你要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难倒我这个老人家,成功机会是零。但如果你提出一个天真的浅问题,有机会盲拳打死老师傅。当年我就是这样求学,这样杀出重围的。(张五常 二○○六年一月六日)

中国青年要冷静下来

最近反日怒潮高涨。国内的青年比香港的激动。

热血青年要骂就骂吧,但我认为他们要冷静下来,不要再「激烈」下去。提供如下数点给同学们考虑。

(一)当年日本侵华,我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日军惨无人道的行为,于今思之犹有余悸。但昔日的罪犯早已作古,今天日本的人民一般是朋友。要报复,我们不应该找朋友出气。当年日本发了疯,其所作所为不可饶恕。但那是上两代的事,我们惟有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日本篡改历史明显不过,是胡作非为。为什么在中日贸易发展得头头是道的今天,他们要推出这怪招呢?可能是政治上的需要,我不懂。我认识的日本朋友没有一个不知道日军侵华的史实,很尴尬。为什么政治上日本有篡改历史的需要呢?少说几句不是很好吗?今天的中国再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没有谁不知道。

(三)钓鱼岛是头痛问题。上帝从天上看,不可能是日本国土的一部分。为了捕鱼不会争得那样激烈。石头一块,争什么呢?最可能是怀疑邻近的海底有石油。机会不高。我认为中国人对该石头谁属的表达足够了。实际行动应由国家外交处理。

(四)转谈最重要的一点吧。我希望中国的青年冷静下来,主要是因为一个历史规律:一个经济富强的国家,国际上的地位一定提升。无情的历史说,一个贫穷国家的人民在国际上不会受到尊重。今天的中国还算不上是富有,但朋友们都说,中国人到欧洲旅游受到的礼待,前所未见。

目前面对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钓鱼岛,不是日本篡改历史,也不是日本能否「入常」,而是邓小平南巡之后的十三年的经济发展,可否再来一个十三年。如果可以,那么十三年后,今天中国青年要争的那一口气,不会再是困扰了。若如是,到那时大家回顾,会觉得今天的上街是多此一举。我可能没有机会见到了,但同学们来日方长。

可以继续高速增长十三年吗?如无意外,没有问题。树大招风会增加一点困难,他国约束中国货进口也会增加一点困难。这些不是大碍,总有化解或局部化解的方法。从北京的言论中我很担心他们的经济政策,但怎样说与怎样做往往是两回事。余下来真的值得担心的是青年与同学们过于热情,大举上街或打日本仔。今天见到的还可以接受,但搞大一点,外资与内资就会受到恐怖活动的效应。(2005年04月19日)


相关内容

  • 五常大米的辨别
  • 五常大米的辨别 产自黑龙江五常地区的五常大米早就美誉中国,然而,由于"假五常大米"接连被爆出,五常大米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那么,消费者如何保证自己购买到的是正宗的五常大米呢? 五常大米乱象丛生 似乎没有一种主食能像五常大米一样,不必经过复杂烹饪工序,就能以其诱人的香气和糯软的口 ...

  • 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
  •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理论体现了法家的君本位思想,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韩非子在此篇中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五常则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至汉代,董仲舒将 ...

  • 张五常预言中国未来发展农业人口要降到25%
  • 作者:程武 亚太经济时报 2002年06期 在日前举行的广州IBM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围绕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进行了演讲.张五常1997年被任命为美国西方经济学会的主席,业界预测他很可能成为首位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华人.他的讲演受到了与会人士的热烈欢迎. 在农业方面,张五常认为农业是最容易 ...

  •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恒常不 ...

  • 章剑锋:张五常与王岐山的一面之缘
  • 发布时间:2013-12-03 17:52 作者:章剑锋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959次 张五常于学术上的建树,有大名.热爱经济学的人,大抵都知晓.他自己讲他与费里德曼.科斯等一众诺贝尔奖得主属圈内人,私交好.而在中国,二十年前说话管用.给内地的改革吹风指点,有一时的风云. 他所谓管用,应该是指 ...

  • 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
  • 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 一头蓬乱的卷白头发,60多岁了,还张扬着一副顽童的神情,这就是张五常. 一本短论式的甚至不是纯学术的小书,但用质朴的语言讲述那平凡又深刻的真理,这就是<卖桔者言>. 初识张五常是在高三那个如火般的暑假,高考填志愿时在网上搜索经济学专业时很认真 ...

  • 张五常谈中国的经济制度
  • 张五常谈中国的经济制度 采访者:上海<东方>早报"书评"栏目记者吴慧 这是冬天,张五常赤脚穿一双拖鞋,捧一只不锈钢茶杯,头发比从前更花白,永远保持着怒发冲冠的姿态--的确有怒要言,虽然刚刚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中国经济制度>.但张先生说读这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黑土地的故事
  • 黑土地的故事 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 因为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的积累,所以土层中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 你知道世界三大黑土带在 ...

  • 经济学家张五常:中国经济发展要坚持走自己道路
  • 中新社昆明十月十七日电 (张丹)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今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昆明科技创新与应对金融危机论坛"上演讲时称,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提出应"变扩大内需为鼓励内供". 张五常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完全归功于符合中国 ...

  • 五常管理法
  • 五常管理法 i. 目前国际上虽然出现不少种类.不同的企业管理系统,但并不十分适合中国企业家使用,原因是那些系统太复杂和太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性.形象性.条理性,企业管理也一样.企业家们需要的不是长达数百页的目标与理论,而是需要具体化的怎么去做."五常管理"恰恰就是具体教人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