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雪忠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理解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与降水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之前学生已学的“气温分布”与“降水分布”有着十分的联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力求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相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课伊始,趣即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时播放一段反映“东北炖菜”“广东海鲜”“麻辣川菜”“新疆馕饼”四地不同饮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造成各地饮食风格差异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知,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在学生交流了四地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进一步了解这四地的气候差异。由同桌两人小组合作,读图完成四地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注:东北用黑龙江省替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湿区组合,教师再将中国温度带分布和中国干湿分区两张图进行叠加,引导学生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分布图了解四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进一步了解我国六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之二:多样的气候类型。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气候那么复杂多样呢?”并对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作适当解释。

这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视频中四个地方的温带度与干湿区分布及气候类型分布,再由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在复习温带度与干湿区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

三、列举实例,感受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认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初中学生必然无法真正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一条简单的结论。因此,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受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讨论“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举例说明”。在学生交流后,进行配对活动。如旅游景观与相应的地区(大漠孤烟直—新疆;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林海雪原—黑龙江;风吹草低现牛羊—内蒙古)、各地水果与相应的产地(香蕉—广东;苹果—山东;哈密瓜—新疆)等。

四、探究成因,归纳季风特点

学生再次观察气候分布图,教师提问:“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以哪一类气候为主?”引出我国气候的第二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出示世界季风气候分布图,复习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即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地区。

在学习季风的概念时,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季和夏季分别主要吹什么风?”,再让学生在教室里用教师自制的风向标(如图,夏季用红色箭头,冬季用蓝色箭头)演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地图上表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的风向箭头。

判别风向是一个连高中生都可能犯错的教学难点,但这又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技能。这里要求学生演示实际的风向,虽然可能会因学生的错误演示而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但这恰恰是其教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主要以分析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主线,逐步构建季风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教师出示“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纬度相近的齐齐哈尔与巴黎及北京与纽约两组城市比较,气温上有何差异?”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发现,1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低,而7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高。教师出示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有何不同?并以此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即“受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冬季风影响,使我国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受来自低纬度地区的夏季风影响,使我国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

第二步,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复习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即“夏季多,冬季少”。学生再次观察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尝试解释为什么我国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在上一环节的启示下,学生能得出这样结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冬季我国降水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夏季我国降水多。”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出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与其城市分布组合图”,复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东南多,西北少”。对于这一分布特点,教师还是可以结合季风作简单解释,“由于距海远近不同,从东南到西北内陆,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夏季风是否我国西北地区?并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教师出示“世界荒漠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北纬15°至30°范围内主要是什么景观?再出示开罗与上海两地迥异的景观,并强调“如果没有夏季风的影响,上海也会像开罗那样成为不毛之地”。

第三步,列表比较归纳季风特点。

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3

冬夏季风比较表

季风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从季风活动示意图中认识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而是突出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认知与探究的工具。

在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图表呈现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为什么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图表解决问题(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进行解释)。这样的探究学习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这部分的教学还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降水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地构建起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新知识被逐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且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实现了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意义学习”。“联系”的思维方式也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开罗

上海 ° °

4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雪忠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理解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与降水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之前学生已学的“气温分布”与“降水分布”有着十分的联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力求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相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课伊始,趣即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时播放一段反映“东北炖菜”“广东海鲜”“麻辣川菜”“新疆馕饼”四地不同饮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造成各地饮食风格差异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知,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在学生交流了四地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进一步了解这四地的气候差异。由同桌两人小组合作,读图完成四地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注:东北用黑龙江省替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湿区组合,教师再将中国温度带分布和中国干湿分区两张图进行叠加,引导学生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分布图了解四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进一步了解我国六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之二:多样的气候类型。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气候那么复杂多样呢?”并对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作适当解释。

这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视频中四个地方的温带度与干湿区分布及气候类型分布,再由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在复习温带度与干湿区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

三、列举实例,感受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认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初中学生必然无法真正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一条简单的结论。因此,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受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讨论“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举例说明”。在学生交流后,进行配对活动。如旅游景观与相应的地区(大漠孤烟直—新疆;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林海雪原—黑龙江;风吹草低现牛羊—内蒙古)、各地水果与相应的产地(香蕉—广东;苹果—山东;哈密瓜—新疆)等。

四、探究成因,归纳季风特点

学生再次观察气候分布图,教师提问:“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以哪一类气候为主?”引出我国气候的第二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出示世界季风气候分布图,复习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即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地区。

在学习季风的概念时,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季和夏季分别主要吹什么风?”,再让学生在教室里用教师自制的风向标(如图,夏季用红色箭头,冬季用蓝色箭头)演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地图上表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的风向箭头。

判别风向是一个连高中生都可能犯错的教学难点,但这又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技能。这里要求学生演示实际的风向,虽然可能会因学生的错误演示而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但这恰恰是其教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主要以分析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主线,逐步构建季风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教师出示“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纬度相近的齐齐哈尔与巴黎及北京与纽约两组城市比较,气温上有何差异?”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发现,1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低,而7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高。教师出示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有何不同?并以此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即“受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冬季风影响,使我国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受来自低纬度地区的夏季风影响,使我国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

第二步,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复习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即“夏季多,冬季少”。学生再次观察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尝试解释为什么我国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在上一环节的启示下,学生能得出这样结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冬季我国降水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夏季我国降水多。”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出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与其城市分布组合图”,复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东南多,西北少”。对于这一分布特点,教师还是可以结合季风作简单解释,“由于距海远近不同,从东南到西北内陆,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夏季风是否我国西北地区?并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教师出示“世界荒漠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北纬15°至30°范围内主要是什么景观?再出示开罗与上海两地迥异的景观,并强调“如果没有夏季风的影响,上海也会像开罗那样成为不毛之地”。

第三步,列表比较归纳季风特点。

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3

冬夏季风比较表

季风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从季风活动示意图中认识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而是突出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认知与探究的工具。

在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图表呈现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为什么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图表解决问题(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进行解释)。这样的探究学习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这部分的教学还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降水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地构建起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新知识被逐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且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实现了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意义学习”。“联系”的思维方式也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开罗

上海 ° °

4


相关内容

  • [2.2中国的气候]教案(1)
  • <2.2中国的气候>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

  • 气候教学反思
  • <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 我选的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中的是中国的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 在初中地理中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其内容跨度达到3-4个课时,要求掌握的内容囊括了中 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 ...

  • 地理七年级下教案
  •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 ...

  • 中国的气候 说课稿
  • 第14讲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高二 地理B 郭靖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 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把握我国气 ...

  •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
  • 教学目标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把握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 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 教学目标 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 ...

  •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抚顺市 李晓 (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至抚顺市的地理教师李利晓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说课内容:.二个子目"南北气候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人教 ...

  •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
  •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 一.紧扣课标--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气候复杂多样,教材从气温.降水两个主要方面进 ...

  •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教师:陈宝育 授课时间:第12周星期六第二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2004年6月第1版 第四章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9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资料和数据.图片知道 ...

  •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俄罗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 <俄罗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