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书评

院系:历史学院

1

《三国志》书评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的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无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其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哲理思想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会有很大的帮助。读完《三国志》后,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它作出评价。

一.作者的巧妙安排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3)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丁廙的儿子乞 2

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

二、艺术特色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英雄刘备,人杰曹操,英杰孙策、孙权,奇才诸葛亮、周瑜、鲁肃,高俊庞统,奇士程昱、郭嘉、董昭,令士董和、刘巴,美士和洽、常林,才士徐邈、胡质,彦士王粲、秦宓,虎臣关羽、张飞、程普,黄盖,良臣陈震、董允,良将张辽、乐进。

《三国志》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 “名扬诸侯”。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曹操还有一个最伟大的创举就是实行屯田制,就是因为这一制度使曹操的势力一天天的壮大,最后成为乱世中的雄主。即使是遭遇赤壁之战的大败,也没有使曹伤筋动骨,任然是三足鼎立中的霸主,这都要归功于屯田制。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三国志》中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 3

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刘备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重情重义,孙小妹嫁给刘备属于政治婚姻自然一百个不愿意,所以嫁给刘备后刁蛮任性,刘备虽为一国之主却对这孙小妹百依百顺、情深意重。还有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全然不顾诸葛亮、赵云的阻拦反对,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伐吴并非明智之举,但为了兄弟他算是豁出去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的败笔在于他老年时的奢华了。《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风流人物周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三国志》得失

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事实的却如此。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总之,《三国志》是一本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军事价值很高的书籍,不管是史学界的人还是非史学界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对以后人生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院系:历史学院

1

《三国志》书评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的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无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其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哲理思想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会有很大的帮助。读完《三国志》后,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它作出评价。

一.作者的巧妙安排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3)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丁廙的儿子乞 2

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

二、艺术特色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英雄刘备,人杰曹操,英杰孙策、孙权,奇才诸葛亮、周瑜、鲁肃,高俊庞统,奇士程昱、郭嘉、董昭,令士董和、刘巴,美士和洽、常林,才士徐邈、胡质,彦士王粲、秦宓,虎臣关羽、张飞、程普,黄盖,良臣陈震、董允,良将张辽、乐进。

《三国志》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 “名扬诸侯”。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曹操还有一个最伟大的创举就是实行屯田制,就是因为这一制度使曹操的势力一天天的壮大,最后成为乱世中的雄主。即使是遭遇赤壁之战的大败,也没有使曹伤筋动骨,任然是三足鼎立中的霸主,这都要归功于屯田制。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三国志》中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 3

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刘备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重情重义,孙小妹嫁给刘备属于政治婚姻自然一百个不愿意,所以嫁给刘备后刁蛮任性,刘备虽为一国之主却对这孙小妹百依百顺、情深意重。还有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全然不顾诸葛亮、赵云的阻拦反对,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伐吴并非明智之举,但为了兄弟他算是豁出去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的败笔在于他老年时的奢华了。《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风流人物周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三国志》得失

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事实的却如此。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总之,《三国志》是一本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军事价值很高的书籍,不管是史学界的人还是非史学界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对以后人生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相关内容

  • 历史书评[三国演义]
  • 历史书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读过,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明贤德的刘备,奸诈骠勇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那么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共同构建出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将我们的思绪一同带回东汉末年那 ...

  • 中国史研究百期总目
  •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 ...

  • 仰望"历史"的星空
  • 摘 要: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读<三国演义>后的收获,使学生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课外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读书交流: 活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63-001 一. ...

  • 一句话书评
  • 一句话书评(5字以上) 最佳答案 <诗经>-------------先民的歌唱 <左传>-------------诸侯争盟记 <山海经>-----------神话的故乡 <楚辞>-------------泽畔的悲歌 <孙子兵法>------ ...

  • 精品阅读: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附书评)
  •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 鱼樵 大学毕业一年以后,我养成了拖延的毛病,做事常常能拖则拖,不逼近最终日期,永远不会开始行动. 我给自己找理由--可能是因为自己不爱那件事,所以马马虎虎勉强将就.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心中少了些渴望,可能是因为松懈已久,对所谓理想的东西有了隔阂,也少了一份追逐的热力. 我曾是不拖 ...

  • 2015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人信息及备考建议
  • 命题组长: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王华宝, 成员: 徐师大秘书, 苏大杨旭辉(应该是负责诗歌鉴赏的,唐诗的可能性很大), 苏州中学 黄厚江, 南京工业大学文学院院长, 连云港新海中学一老师 宿迁中学蔡光磊 2015高考备考 关注南通卷,基本明确两点:1.延续2014卷的风格与特点,注意创新:2 ...

  • 向着光亮那方-黄山日报-数字报刊
  • 视野阅读 书中正义 远得要命的爱情 一辈子都不曾说出口的爱 问母亲,难道不了解不接触就敢和对方结婚 <远得要命的爱情>啊?母亲说,什么敢不是一步都市爱情偶像敢的啊!我们那个年代剧,讲述的是原本不再都是这样的,父母同意相信爱情的沈岸在偶遇就行了.是的,那时候,孟初夏后,终于迎来了是没有多余 ...

  • 四大名著,精彩点评
  • [微知道]四大名著,精彩点评 关于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 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 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 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 言简意赅,思之有理. 1.总结与感慨 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 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 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 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 三国玩的是心计, 水浒玩的义气, 红楼玩 ...

  • 阅读书目以及推荐理由
  • 阅读书目以及推荐理由 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了解中国文化之源流,洞察社会历史之根基,是一部让你读之感慨万端的大书.(可配套阅读,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零<丧家狗>.钱穆<孔子传>.南怀瑾<论语别裁>.<老子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