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也能"搂草打兔子"--谁毁了上海知名私人博物馆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赵一海

这场“搂草打兔子”式的强拆后。曾经古树茂密的博物馆,已是一片废墟。(资料图)

法院裁定强拆上海一580平方米的宅基地,房地产公司却把人家4500平方米的藏品价值逾一亿元博物馆却一起给拆了。

强拆突如其来

建造一个私人博物馆需要20年,毁了它,需要几个小时?

一座位于上海西南郊闵行区剑川路旁的奇石盆景博物馆,曾是七旬老人刘光嘉倾注晚年时光的所在。2012年4月27日,一场“司法强拆”让这个占地约七亩的博物馆被夷为平地。

2012年6月17日下午,一家紧靠上海戏剧学院的咖啡馆内,刘光嘉的儿子刘文浩仍对这场强拆倍感莫名:“法院裁定强拆580平米宅基地,为何连我家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一起拆了?”。

4月27日早上7点,十数名陌生壮汉闯入了刘家,将刘光嘉和老伴、一名保姆、四名花匠拖上了面包车,身上的手机被全部没收。下午5时左右,侥幸逃脱的保姆,用身上仅有的100元钱购买了一张电话卡,将一切告诉了彼时正陪着孩子在吴淞江入海口玩耍的刘文浩。

博物馆与沪闵公路之间有茂密的行道树,没有人能够完整描述拆迁的全过程。数位现场目击者向南方周末记者拼凑了一些细节,强拆发生在上午11点左右,警察拉起了黄色警戒线,近百人的拆迁队伍进入了博物馆。三小时之间,陆续有50辆卡车将能够搬走的东西全部拉走了。

刘文浩回忆,因为被分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保姆并不清楚父亲身在何处,当时并未急着保护财物,“最着急的是寻找父母的下落”,废墟之上,任由十多位拾荒者精心挑拣着自己心仪的宝贝。煎熬一夜后,4月28日上午11点,刘文浩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告知刘光嘉和老伴正在金平路上一个小区的毛坯房里。此时,距离被带走已近30小时。

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单位和个人声称对此事件负责,天价藏品至今下落不明。

为此,6月6日,刘文浩以父母的名义向闵行区法院申请国家赔偿1.2亿。“我们不知道到底是谁毁了博物馆,既然是以司法强制执行的名义,那我们只能向法院要求赔偿。”刘文浩说。据了解,这是闵行区第一起因司法强拆引发的国家赔偿案,1.2亿也是中国国家赔偿制度启动以来数额最高者。

刘家这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1990年,经过转包出让,刘光嘉接手了这块紧挨自家宅基地的养殖场,面积约4500平方米。此后,这位痴迷于盆景奇石的老人用红墙将院落围聚起来,利用养殖场的鱼塘和空地搭建起一座私人园林。

20年的光景,这座博物馆已经蔚为大观。三亩鱼塘上,按照八卦阵排列的石桥长短不一,桥面精心铺上五彩的鹅卵石,两千多盆以徽派风格为主的盆景摆放在桥上,桥下则是数千条日本锦鲤游荡其间,池水则通过空心桥墩为盆景补充水分。

刘文浩出示了一份详细的财产清单:20多件大型木雕、40多套红木家具、300多件明清瓷器字画、400多件玉器、、2300多盆盆景、40000多块奇石等。这些还不包括未列入清单的私人物品,

十多年来,承担了教化公众的功能,敲门要求参观者纷至沓来。率性的老父亲更是在2006年宣布,不再将藏品深藏闺中,志同道合者可前来免费参观。

于是,早上九点打开院门,晚上五点关门成了这七年间这座私宅的通例。此事也一度被多家沪上媒体报道,传为一时收藏界佳话。

580平方米与4500平方米

就在博物馆开门迎客的这一年,拆迁也开始向这座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迫近。

2006年3月,成立四年的啸宇地产公司拿下了这个博物馆所在地块的房屋拆迁许可证,距计划中的5号线轻轨站仅400米的这块土地,注定能够让开发商打造一个热销的楼盘。

更令拆迁者心仪的是,接近120亩的土地上,仅有六户人家,其余都是农田。“只谈六户,拆迁将会很快完成。”一闵行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开发商猜对了大半,其他5户人家如期在2006年年内完成了拆迁,仅剩下刘光嘉一家坚守于此。

几经交涉,拆迁无果。2007年年底,旁边的土地如期崛起了一个名为“畅馨园”的小区。

2009年10月,刘光嘉收到一纸来自闵行区房管局的裁决,申请人啸宇地产的请求,被房管局全数认可,刘光嘉也被要求15天内搬离住处。然而,这份裁决书上同样仅将宅基地纳入强拆裁决范围。

追溯这块宅基地的渊源,刘的儿子刘文浩坦陈,“这是政府对于父亲的奖励”,退休后,为了支持当地集体企业发展,本属于城市居民的刘光嘉,将在企业里的所有股权全部退出,镇政府因此划拨了这块宅基地给他。

听证会上,刘光嘉罗列了诸多理由不接受拆迁,但房管局的裁决书未支持其中一条,仅声明宅基地范围内的奇石盆景需经专业评估后,由刘与开发商协商赔偿。

这是刘光嘉寄望于公权救济的第一次失败。幸运的是,强拆并未如期发生,15天后,刘光嘉一家仍没有搬走,拆迁队同样没有到来。“前后两任镇党委书记都没有将话说死,承诺能保留尽量保留。”刘文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就这样,博物馆又安然度过了两年,2011年11月,房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时恰好新任的镇党委书记履新才一个月。

法院合议庭对之前由房管局给出的那份裁决书内容全数认可。于是,从“行政强拆”变为了“司法强拆”。

权力背景

多位闵行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强拆,法院裁定强拆580平方米宅基地,却连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一起“打包”拆了的原因,或与这家地产公司的权力背景有关。

“这家公司与闵行区一位官员家属的亲密关系已是圈子内公开的秘密。”一位闵行区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2年3月初,闵行区法院的三位工作人员来到了刘家。据刘光嘉回忆,来者态度明确,鱼塘并不在法院裁决范围内,但是宅基地和鱼塘必须一起拆,“他们让我们在五千万到一亿元之间报价”。

几乎与此同时,开发商已将这块土地上将要兴建的商品房卖与政府,用作其它地方动迁户的安置的消息已在闵行地产界传开。开发商已经确定在2012年5月1日后开工。

据一位闵行区地产界人士透露,由政府购买的意向大概在2011年年中达成。“交房期被定为2013年5月,所以啸宇房产迫不及待地让房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012年三四月间,刘文浩开始四处托人寻找郊区的空地,最终在邻近的奉贤区看中了一块面积十亩的土地,“8000万肯定不够,我再补贴一些钱,能搬走的东西搬走,为老人家重建一个博物馆。”

在这期间,法院工作人员、镇政府官员轮番登场后,开发商一位代表开始现身。与其交涉后,刘光嘉8000万的报价被认可,但必须在5月1日搬走。这位代表更是提出居中调解非常辛苦,要求200万佣金。

已无回绝余地的刘最终同意,并于2012年4月26日签订了佣金承诺合同书。至此,刘认为只需要等待与开发商签订最后的正式协议。

意想不到的是,4月27日早上7点,十数名陌生壮汉闯入了刘家,强拆发生。

研读了法律之后,被刘文浩死死咬住的是,法院强制执行的裁定书仅限于580平方米宅基地范围,为何在实际操作中被擅自扩大了十倍,4500平方米的养殖场一点法律手续都没有?

而谈到目前自己索要的这笔国家赔偿,刘文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获得赔偿后,将会把一笔钱投入公益基金。如果哪里发生恶性强拆,这个基金就会启动,负担经济困难的被拆迁户的维权费用,并为其聘请一流律师,“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家园被毁是啥滋味了”。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赵一海

这场“搂草打兔子”式的强拆后。曾经古树茂密的博物馆,已是一片废墟。(资料图)

法院裁定强拆上海一580平方米的宅基地,房地产公司却把人家4500平方米的藏品价值逾一亿元博物馆却一起给拆了。

强拆突如其来

建造一个私人博物馆需要20年,毁了它,需要几个小时?

一座位于上海西南郊闵行区剑川路旁的奇石盆景博物馆,曾是七旬老人刘光嘉倾注晚年时光的所在。2012年4月27日,一场“司法强拆”让这个占地约七亩的博物馆被夷为平地。

2012年6月17日下午,一家紧靠上海戏剧学院的咖啡馆内,刘光嘉的儿子刘文浩仍对这场强拆倍感莫名:“法院裁定强拆580平米宅基地,为何连我家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一起拆了?”。

4月27日早上7点,十数名陌生壮汉闯入了刘家,将刘光嘉和老伴、一名保姆、四名花匠拖上了面包车,身上的手机被全部没收。下午5时左右,侥幸逃脱的保姆,用身上仅有的100元钱购买了一张电话卡,将一切告诉了彼时正陪着孩子在吴淞江入海口玩耍的刘文浩。

博物馆与沪闵公路之间有茂密的行道树,没有人能够完整描述拆迁的全过程。数位现场目击者向南方周末记者拼凑了一些细节,强拆发生在上午11点左右,警察拉起了黄色警戒线,近百人的拆迁队伍进入了博物馆。三小时之间,陆续有50辆卡车将能够搬走的东西全部拉走了。

刘文浩回忆,因为被分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保姆并不清楚父亲身在何处,当时并未急着保护财物,“最着急的是寻找父母的下落”,废墟之上,任由十多位拾荒者精心挑拣着自己心仪的宝贝。煎熬一夜后,4月28日上午11点,刘文浩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告知刘光嘉和老伴正在金平路上一个小区的毛坯房里。此时,距离被带走已近30小时。

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单位和个人声称对此事件负责,天价藏品至今下落不明。

为此,6月6日,刘文浩以父母的名义向闵行区法院申请国家赔偿1.2亿。“我们不知道到底是谁毁了博物馆,既然是以司法强制执行的名义,那我们只能向法院要求赔偿。”刘文浩说。据了解,这是闵行区第一起因司法强拆引发的国家赔偿案,1.2亿也是中国国家赔偿制度启动以来数额最高者。

刘家这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1990年,经过转包出让,刘光嘉接手了这块紧挨自家宅基地的养殖场,面积约4500平方米。此后,这位痴迷于盆景奇石的老人用红墙将院落围聚起来,利用养殖场的鱼塘和空地搭建起一座私人园林。

20年的光景,这座博物馆已经蔚为大观。三亩鱼塘上,按照八卦阵排列的石桥长短不一,桥面精心铺上五彩的鹅卵石,两千多盆以徽派风格为主的盆景摆放在桥上,桥下则是数千条日本锦鲤游荡其间,池水则通过空心桥墩为盆景补充水分。

刘文浩出示了一份详细的财产清单:20多件大型木雕、40多套红木家具、300多件明清瓷器字画、400多件玉器、、2300多盆盆景、40000多块奇石等。这些还不包括未列入清单的私人物品,

十多年来,承担了教化公众的功能,敲门要求参观者纷至沓来。率性的老父亲更是在2006年宣布,不再将藏品深藏闺中,志同道合者可前来免费参观。

于是,早上九点打开院门,晚上五点关门成了这七年间这座私宅的通例。此事也一度被多家沪上媒体报道,传为一时收藏界佳话。

580平方米与4500平方米

就在博物馆开门迎客的这一年,拆迁也开始向这座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迫近。

2006年3月,成立四年的啸宇地产公司拿下了这个博物馆所在地块的房屋拆迁许可证,距计划中的5号线轻轨站仅400米的这块土地,注定能够让开发商打造一个热销的楼盘。

更令拆迁者心仪的是,接近120亩的土地上,仅有六户人家,其余都是农田。“只谈六户,拆迁将会很快完成。”一闵行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开发商猜对了大半,其他5户人家如期在2006年年内完成了拆迁,仅剩下刘光嘉一家坚守于此。

几经交涉,拆迁无果。2007年年底,旁边的土地如期崛起了一个名为“畅馨园”的小区。

2009年10月,刘光嘉收到一纸来自闵行区房管局的裁决,申请人啸宇地产的请求,被房管局全数认可,刘光嘉也被要求15天内搬离住处。然而,这份裁决书上同样仅将宅基地纳入强拆裁决范围。

追溯这块宅基地的渊源,刘的儿子刘文浩坦陈,“这是政府对于父亲的奖励”,退休后,为了支持当地集体企业发展,本属于城市居民的刘光嘉,将在企业里的所有股权全部退出,镇政府因此划拨了这块宅基地给他。

听证会上,刘光嘉罗列了诸多理由不接受拆迁,但房管局的裁决书未支持其中一条,仅声明宅基地范围内的奇石盆景需经专业评估后,由刘与开发商协商赔偿。

这是刘光嘉寄望于公权救济的第一次失败。幸运的是,强拆并未如期发生,15天后,刘光嘉一家仍没有搬走,拆迁队同样没有到来。“前后两任镇党委书记都没有将话说死,承诺能保留尽量保留。”刘文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就这样,博物馆又安然度过了两年,2011年11月,房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时恰好新任的镇党委书记履新才一个月。

法院合议庭对之前由房管局给出的那份裁决书内容全数认可。于是,从“行政强拆”变为了“司法强拆”。

权力背景

多位闵行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强拆,法院裁定强拆580平方米宅基地,却连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一起“打包”拆了的原因,或与这家地产公司的权力背景有关。

“这家公司与闵行区一位官员家属的亲密关系已是圈子内公开的秘密。”一位闵行区地产界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2年3月初,闵行区法院的三位工作人员来到了刘家。据刘光嘉回忆,来者态度明确,鱼塘并不在法院裁决范围内,但是宅基地和鱼塘必须一起拆,“他们让我们在五千万到一亿元之间报价”。

几乎与此同时,开发商已将这块土地上将要兴建的商品房卖与政府,用作其它地方动迁户的安置的消息已在闵行地产界传开。开发商已经确定在2012年5月1日后开工。

据一位闵行区地产界人士透露,由政府购买的意向大概在2011年年中达成。“交房期被定为2013年5月,所以啸宇房产迫不及待地让房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012年三四月间,刘文浩开始四处托人寻找郊区的空地,最终在邻近的奉贤区看中了一块面积十亩的土地,“8000万肯定不够,我再补贴一些钱,能搬走的东西搬走,为老人家重建一个博物馆。”

在这期间,法院工作人员、镇政府官员轮番登场后,开发商一位代表开始现身。与其交涉后,刘光嘉8000万的报价被认可,但必须在5月1日搬走。这位代表更是提出居中调解非常辛苦,要求200万佣金。

已无回绝余地的刘最终同意,并于2012年4月26日签订了佣金承诺合同书。至此,刘认为只需要等待与开发商签订最后的正式协议。

意想不到的是,4月27日早上7点,十数名陌生壮汉闯入了刘家,强拆发生。

研读了法律之后,被刘文浩死死咬住的是,法院强制执行的裁定书仅限于580平方米宅基地范围,为何在实际操作中被擅自扩大了十倍,4500平方米的养殖场一点法律手续都没有?

而谈到目前自己索要的这笔国家赔偿,刘文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获得赔偿后,将会把一笔钱投入公益基金。如果哪里发生恶性强拆,这个基金就会启动,负担经济困难的被拆迁户的维权费用,并为其聘请一流律师,“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家园被毁是啥滋味了”。


相关内容

  • 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A747D
  • 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了年成交额约为586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仅秋拍的成交额就达380亿元人民币之多,与2009年的22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相比又超出了15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的增幅和涨势.<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 ...

  • 高端会所策划方案
  • 澜桂舫高端会所 策划方案 作者:*** 电话:186 6808**** 2012-12-24 注:由于了解贵公司的资料有限,根据面试时所了解的部分资料策划本方案,可能与公司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有偏差. 目录 一.市场分析 1.会所的发展„„„„„„„„„„„„„„„„„„„„„„„„„„„„„„„1 2 ...

  • [法律法规]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 [阅读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四川是我国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地区,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这些文物,对全省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我省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为了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根据国 ...

  • 舆情信息样本
  • 群众对杜青林接见 达赖喇嘛私人代表的思想反映 2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近日在北京接见达赖喇嘛私人代表甲日"洛迪.格桑坚赞一行.基层群众对此纷纷表达意见. 1.群众赞成杜青林代表中央表达对达赖的态度.国家利益不容侵犯,主权和领土问题不可能有任何商谈的空间,不可能有丝 ...

  • 上海市为什么要提"城市更新"
  • 上海市:为什么要提"城市更新" 新闻背景:<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将在5月正式实施.以往,人们听到较多的是"城市规划",很少听到"城市更新".什么是城市更新?巴黎.奥斯陆等西方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有哪些值得我国尤其是上海借鉴之处? ...

  • 失败的创业故事
  • 失败的创业故事 (1)宝钢集团 创业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有人说要想在最短时间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失败.不惜斥资140多亿元购买的项目,几年运作下来,却成了宝钢股份的一大累赘.读创业故事,从中汲取经验. 曾对全球所谓"最先进"的COREX炼铁工艺项目寄以厚望,不惜斥资140多亿元购买 ...

  • 十年新天地
  • 新天地因其历史文化的轮廓和内部空间的现代化,以及国际性的经营内容,使中老年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怀旧,年轻人则觉得时尚,外国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则觉得很洋气,很快成为沪上休闲文化有品位的标杆性消费场所.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风格代表. 2001年6月,从保护历史建筑.城 ...

  • [上海少女]荣归故里
  • 1979 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夫妇 一个和煦的秋日下午,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博物馆理事邓南威边喝茶边聊上海馆的进展及将来的打算.越聊越激动,邓南威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他和太太柳立收藏的陈逸飞唯一一件雕塑作品<上海少女>捐赠给观复博物馆上海馆所在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 ...

  • 泛珠三角旧厂房改造案例
  • 珠江•琶 醍啤酒文化艺术创意区 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介绍 珠江•琶醍 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以珠江-英博 国际啤酒博物馆为依托,在现磨碟沙隧道顶部及沿江区域建设成为"啤酒文化广场"和"沿江啤酒街",力求建成一处具有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艺术性.开放性.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