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启示
[提要] 日本较早引入环境会计,并在实施推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基于对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分析,提出我国推动环境会计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日本;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的分支,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相对迟,却十分迅速,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环境省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定义是: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保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高效率地推进环保事业,企业应了解自身业务活动的环保成本与效益,从而定量地加以测定,并向社会公众公开这些数据。环境会计明确表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以及经济活动和环保效率的关系。与国民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相比,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一个微观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一、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连续发生了三重县四日市煤尘事件和富士县神通川、新泻县阿贺野川和熊本县水俣市有机水银中毒事件。这些事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当受害者诉诸法律时,当事公司全部败诉。从此以后,各公司都转向了考虑环境因素的经营方针。
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提出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的战略规划,后又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等规划,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消费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社会、民众和企业也逐步开始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使用可循环的商品,多数上市企业都要公布环境会计报告,社会从整体上对环境的识别能力增强。除此之外,日本还积极学习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等,为其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20世纪末,日本企业受到欧美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提出了向以" 最优生产、最优
消费和最少废弃" 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 循环型经济社会" 转变。自此,日本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如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日本政府的环境会计促进机制
(1)多主体协作机制。日本环境会计是以国家政府部门(环境省) 为主体,经济产业省、企业界、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和学术团体之间共同协作开展,几者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环境省在1997年开始实施环境会计项目计划,组成了环境会计委员会,并于1999年发布了" 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 。环境省指南注重于外部公开功能,而经济产业省环境会计指南注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功能,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友好投资的决策方法、环境友好的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成本规划) 、物流成本会计、环境友好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
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发布了" 考虑环境因素下公司管理的环境成本信意的利用" 和" 环境报告书保证业费指南" 等指导文本。公认会计士们必须承担起环境报告的保证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行深入调研。为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日本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报告,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迅速推广。由环境省颁发的《环境会计指南》是日本第一份官方环境会计报告。编委员会中有高校理论研究者,有公认会计士协会成员,有行业协会的企业家等。从委员构成上就充分体现了协作和沟通。
(2)环境教育机制。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环境会计人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日本各高校现在均设有专门的环境会计课程来培养本国的环境会计人才,以供给各单位对环境会计人员的需求。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小学就出现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环保实践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文部省又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此外,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性,很多大学都设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
(3)环境审计监督机制。为获得公众的认可,日本还非常重视推进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方认证。进一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果。
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为适应社会需要,执行环境审计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会计师事务所、环境检察部门、环境研究所、同业协会中的环境监查委员会、咨询公司等。审查的重点包括环境信息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全面性、环境对策的适当性、环境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但由于环境审计至今尚未制度化,环境审计报告书的格式也并未完全统一。在此次调查中,编制环境报告书的1,160家企业中,有近17.8%的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或审核。通过接受第三方环境审查,既避免了企业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促进了企业环境经营的改善,确保了社会公众的确认。
三、日本环境会计立法和相关准则的细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环境会计的推进实施奠定法律基础。迄今为止,日本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7,000余种,并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为推进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表1)
日本的环境会计在亚洲发展最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境省的研究推广工作。日本会计界把1999年称为" 环境会计元年" ,原因是环境省在同年3月公布《关于环境成本公示指南》,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环境会计实践方面跨出了规范性的一步,初步建立了环境会计框架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得到了普及。
之后,日本环境省发布大量环境会计法规。例如,2000年5月公布《引进环境会计体系的指南(2000年版) 》、2000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编写《环境会计指南》、2001年2月颁布《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绩效指标-2000年》、2001年5月发布《环境会计手册Ⅱ》、2002年3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2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2年――为了理解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4年修订、发布《环境活动评价计划(2004年版) 》等。多项研究表明,环境省的《环境报告指南》对企业影响非常大,80%以上的日本企业参照该《指南》编制环境报告。
四、普及环境报告书
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
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发布,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
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 。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 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 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
日本最早的环境报告是1993年本田汽车与东京电力公司两家企业发布的。近年来,日本发布环境报告的公司数量直线上升。根据日本的地球环境战略协会(IGES)调查,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1,400多家公司中,有297家发行了环境报告,超过了20%。2004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和雇员超过500人的机构共有6,000家,其中约700家发布了环境报告。日本内阁于2003年3月发布《促进可持续社会建设主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5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30%的雇员超过500人的未上市公司,应发布环境报告(日本环境省,2004) 。日本超大型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居于世界第一位。
五、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启示
(1)发挥政府环境管理的强制功能。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法规、准则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体系不尽完善、内容较空泛、可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够等。2007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35号令,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在该办法中,一方面强制规定有关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从2008年度报表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或内容并没有增多,为此,政府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2)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国外政府往往与会计专业团队合作,在技术规范上出台统一的标准,确保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战略,标志着环境会计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理论界提供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平台。此后,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在环保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但现行的用于指导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的一些法规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对于上市公司也主要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有一些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而对后续的定期报告则很少有环境方面的具体披露要求。激励机制是促使企业进行环境会计计量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应由国家环保总局或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予以奖罚,同时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将环保绩效考核纳入企业负责人的有关体系中。
(3)建立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环境意识的终身教育。要加强环境教育法制建设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定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目标、宗旨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制定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的环境教育法制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4)环境会计实务要尽早在上市公司实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比较健全,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也比较高,且需求公司信息的公众面广,公司的影响力大,因此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做起。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促使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实施环境会计,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环境问题的核算、计量、报告上可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模式。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先对上市公司拟定环境会计披露的一般性要求和指导,这种要求应以简易操作为主。可以把污染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可以先在污染行业中重点试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而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则要待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成熟以后再实施。
(5)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科学院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成长的GDP 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拉动GDP 增长的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导致了GDP 的虚增,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而环境会计能将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中发生的相关活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充分的揭示,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07年初,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考虑环境损失的GDP 估算报告。根据报告,我国需要8,40亿美元来清理2004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相当于2004年当年GDP 的3%。因此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当共同关注和推动环境会计。同时,公开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提供格式规范具有可比性的环境报告书,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使其决策更加理性。我国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本身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我国企业一直坚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特别是2008年5月1
日开始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了法规依据,不过还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因此,环境信息公开在整体上还需要制度方面的提升和执行方面的监管。
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启示
[提要] 日本较早引入环境会计,并在实施推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基于对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分析,提出我国推动环境会计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日本;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的分支,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相对迟,却十分迅速,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环境省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定义是: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保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高效率地推进环保事业,企业应了解自身业务活动的环保成本与效益,从而定量地加以测定,并向社会公众公开这些数据。环境会计明确表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以及经济活动和环保效率的关系。与国民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相比,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一个微观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一、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连续发生了三重县四日市煤尘事件和富士县神通川、新泻县阿贺野川和熊本县水俣市有机水银中毒事件。这些事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当受害者诉诸法律时,当事公司全部败诉。从此以后,各公司都转向了考虑环境因素的经营方针。
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提出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的战略规划,后又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等规划,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消费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社会、民众和企业也逐步开始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使用可循环的商品,多数上市企业都要公布环境会计报告,社会从整体上对环境的识别能力增强。除此之外,日本还积极学习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等,为其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20世纪末,日本企业受到欧美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提出了向以" 最优生产、最优
消费和最少废弃" 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 循环型经济社会" 转变。自此,日本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如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日本政府的环境会计促进机制
(1)多主体协作机制。日本环境会计是以国家政府部门(环境省) 为主体,经济产业省、企业界、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和学术团体之间共同协作开展,几者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环境省在1997年开始实施环境会计项目计划,组成了环境会计委员会,并于1999年发布了" 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 。环境省指南注重于外部公开功能,而经济产业省环境会计指南注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功能,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友好投资的决策方法、环境友好的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成本规划) 、物流成本会计、环境友好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
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发布了" 考虑环境因素下公司管理的环境成本信意的利用" 和" 环境报告书保证业费指南" 等指导文本。公认会计士们必须承担起环境报告的保证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行深入调研。为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日本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报告,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迅速推广。由环境省颁发的《环境会计指南》是日本第一份官方环境会计报告。编委员会中有高校理论研究者,有公认会计士协会成员,有行业协会的企业家等。从委员构成上就充分体现了协作和沟通。
(2)环境教育机制。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环境会计人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日本各高校现在均设有专门的环境会计课程来培养本国的环境会计人才,以供给各单位对环境会计人员的需求。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小学就出现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环保实践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文部省又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此外,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性,很多大学都设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
(3)环境审计监督机制。为获得公众的认可,日本还非常重视推进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方认证。进一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果。
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为适应社会需要,执行环境审计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会计师事务所、环境检察部门、环境研究所、同业协会中的环境监查委员会、咨询公司等。审查的重点包括环境信息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全面性、环境对策的适当性、环境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但由于环境审计至今尚未制度化,环境审计报告书的格式也并未完全统一。在此次调查中,编制环境报告书的1,160家企业中,有近17.8%的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或审核。通过接受第三方环境审查,既避免了企业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促进了企业环境经营的改善,确保了社会公众的确认。
三、日本环境会计立法和相关准则的细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环境会计的推进实施奠定法律基础。迄今为止,日本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7,000余种,并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为推进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表1)
日本的环境会计在亚洲发展最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境省的研究推广工作。日本会计界把1999年称为" 环境会计元年" ,原因是环境省在同年3月公布《关于环境成本公示指南》,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环境会计实践方面跨出了规范性的一步,初步建立了环境会计框架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得到了普及。
之后,日本环境省发布大量环境会计法规。例如,2000年5月公布《引进环境会计体系的指南(2000年版) 》、2000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编写《环境会计指南》、2001年2月颁布《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绩效指标-2000年》、2001年5月发布《环境会计手册Ⅱ》、2002年3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2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2年――为了理解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4年修订、发布《环境活动评价计划(2004年版) 》等。多项研究表明,环境省的《环境报告指南》对企业影响非常大,80%以上的日本企业参照该《指南》编制环境报告。
四、普及环境报告书
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
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发布,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
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 。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 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 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
日本最早的环境报告是1993年本田汽车与东京电力公司两家企业发布的。近年来,日本发布环境报告的公司数量直线上升。根据日本的地球环境战略协会(IGES)调查,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1,400多家公司中,有297家发行了环境报告,超过了20%。2004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和雇员超过500人的机构共有6,000家,其中约700家发布了环境报告。日本内阁于2003年3月发布《促进可持续社会建设主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5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30%的雇员超过500人的未上市公司,应发布环境报告(日本环境省,2004) 。日本超大型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居于世界第一位。
五、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启示
(1)发挥政府环境管理的强制功能。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法规、准则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体系不尽完善、内容较空泛、可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够等。2007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35号令,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在该办法中,一方面强制规定有关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从2008年度报表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或内容并没有增多,为此,政府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2)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国外政府往往与会计专业团队合作,在技术规范上出台统一的标准,确保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战略,标志着环境会计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理论界提供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平台。此后,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在环保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但现行的用于指导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的一些法规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对于上市公司也主要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有一些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而对后续的定期报告则很少有环境方面的具体披露要求。激励机制是促使企业进行环境会计计量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应由国家环保总局或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予以奖罚,同时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将环保绩效考核纳入企业负责人的有关体系中。
(3)建立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环境意识的终身教育。要加强环境教育法制建设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定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目标、宗旨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制定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的环境教育法制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4)环境会计实务要尽早在上市公司实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比较健全,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也比较高,且需求公司信息的公众面广,公司的影响力大,因此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做起。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促使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实施环境会计,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环境问题的核算、计量、报告上可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模式。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先对上市公司拟定环境会计披露的一般性要求和指导,这种要求应以简易操作为主。可以把污染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可以先在污染行业中重点试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而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则要待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成熟以后再实施。
(5)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科学院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成长的GDP 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拉动GDP 增长的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导致了GDP 的虚增,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而环境会计能将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中发生的相关活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充分的揭示,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07年初,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考虑环境损失的GDP 估算报告。根据报告,我国需要8,40亿美元来清理2004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相当于2004年当年GDP 的3%。因此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当共同关注和推动环境会计。同时,公开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提供格式规范具有可比性的环境报告书,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使其决策更加理性。我国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本身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我国企业一直坚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特别是2008年5月1
日开始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了法规依据,不过还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因此,环境信息公开在整体上还需要制度方面的提升和执行方面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