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迅速从贫穷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发展中大国,并一步步向强国迈进。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是时代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极大成果的今天,我们也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时代价值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改革标准的论述,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制定的。第一次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步入正轨,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次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弥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早期探索社会主义过程当中的错误来否定党的领导,为了稳定政局,邓小平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第三次在20世纪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遭到了不小的打击,不少人怀疑我们也会走上苏联的老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总是要考虑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显得畏首畏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三次关于改革标准的讨论,都是显示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跨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无论深度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这样的战略机遇期,学习研究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对帮助我们清除各种障碍,平稳推进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见,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抄照搬来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深一层的动因,是贫穷,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国家和民族就难以摆脱贫困,更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这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期,使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既要求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世界它国无法比拟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 267 亿美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4.16 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还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选择,它为我们能够顺利走向繁荣之路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探索,吸取了国内外经验的战略选择。经历过党的历史上“左”倾道路以及“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邓小平,深知在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他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毅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中共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蔓延到中国的各个地区,解放了一直以来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尝试,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我们走这条路的正确性。多年来的改革经验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的探索,开辟出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原则。

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在改革开放目的和效果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通过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同样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目的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体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措施、手段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新经济政策 ” 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首先从农村开始。 苏俄实行粮食税,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在城市,允许个人开办小型工业企业和从事商品流通,对于国有、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原则,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4年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 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由此看出,中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是从“新经济政策”中找到理论渊源和历史借鉴的。

(三)体现在改革开放的重点选择和重大突破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列宁“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创新在于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发展市场经济的尝试。 他虽然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作出明确和深刻的概括,但却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邓小平同志在借鉴列宁创新思想的基础上, 解决了列宁没有来得及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样就破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 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的基础上, 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明确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3、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社会主义生产理论。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5、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强调统筹兼顾

6、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而在实践上最突出的贡献,

就是历尽艰辛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义道路。中国改革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理论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三、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的,是指各民族、国家由于普遍交往,整个世界开始形成为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历史, 即世界整体化的历史。[5]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总会形成一种潮流。 这种潮流一旦出现就将席卷全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抗拒,都必须遵守,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马克思认为那些对这种潮流毫无认识因而未能主动跟上历史潮流的国家和民族注定要蒙上被宰割的命运。 史料表明,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东方社会时,曾对东方一些国家未能主动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将最终会走上衰落而提出警告。结果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不幸被马克思所言中了。历史证明,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时候,都是国家较为繁荣的时期。

2、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是与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三、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1、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继续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3、继续深化改革,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4、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把给改革与开放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5、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6、改革开放是激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唯一选择

邓小平曾经提到:“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改革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国家开放,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中国正是以这种全方位的改革态度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应当改什么?如何改?已成为其改革的推动力量。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对其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合理借鉴。中国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未來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更加自觉、自信地坚持改革幵放,以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开放中大胆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在开放中形成、在幵放中完善、在开放中发展。我国 33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要贡献,就是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改革。即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新的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主

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 33 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 年 12 月—1984 年 10 月)、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1984 年 10 月—1988 年 9 月)、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1988 年 9 月—1992 年 2 月)、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 年 2 月—2003 年 10 月)和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2003年 10 月至今)。33 年来,改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主要围绕六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个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二个是所有制问题,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是分配问题,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第四个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第五个是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第六个是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第五个发展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动力,全面推进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制度创新,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今天,新的经济制度、财产制度、分配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不仅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的配合。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发展理论产生了飞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宝贵经验中最根本、 最关键的一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实现了发展理论的两次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发展理论的第一次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发展理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站在时代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同时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 无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展理论探索的时代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改革开放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首先,30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今天我们已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发展和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到既立足中国,又从世界看中国。对什么是“中国具体实际”、什么是中国国情、怎样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已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时代主题和特征得出科学判断,把立足中国国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其次,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强调民族化、强调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还不够,还必须和马克思主

义现代化、时代化相结合。 正是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战略思想,在概括时都着重突出了它们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界定,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界定,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界定,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界定,无不反映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新认识,即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进到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外围首先发展起来,这和马克思等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是不一致的。虽然历史地来看,当时具体的国际国内环境具备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发生是有其客观历史根据的,认为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甚至是“历史的怪胎”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发生,尤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使得革命取得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面对三个“绕不开”。首先“绕不开”的是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问题。因为革命首先是在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甚至很薄弱的外围地区爆发,对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不能产生根本动摇,不能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这表明,不可能通过一系列不间断的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长期与资本主义共存,并努力在建设的环境中实现竞争,积累力量以超越资本主义,这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市场经济绕不开,两种社会制度要长期共存,必须进行经济交往。由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比资本主义落后,不可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因而必须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活力,搞市场经济就绕不开。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绕不开。从发展的角度看,在相对落后的区域搞社会主义,自我封闭没有出路。而要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没有别的方式,只有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才能打开国门搞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唯一的出路。“三个绕不开”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不努力面对并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激发生机活力,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焕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源泉,就在于它以一系列崭新的矛盾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一是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的国家,不可能沿用统一的模式,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②社会主义要特色化,马克思主义要民族化,能否成功解决这一课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性、世界性事业。之所以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就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和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面作战:既反对用社会主义的国际性抹杀“中国特色”,又反对用现实社会主义的多样性、民族特色抹杀“社会主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不断解决,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是向资本主义学习

批判抵制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必须善于向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国家学习,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则是社会主义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①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看,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而不是引进资本主义瓦解社会主义,一方面要以我为主,渐进式改革,有序地扩大开放,另一方面必须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守的三大“底线”是:

第一,基本价值不认同。我们学习资本主义,主要是在工具理性层面,一般不涉及价值理性层面,尤其是核心价值方面。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批判抵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基本制度不照搬。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决不照搬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不断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继续前进。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构建,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四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第三,发展道路不重复。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现代化,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代价巨大、发展迟缓、痛苦和灾难深重,而且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衰亡,因而行不通。我们之所以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通过制造社会严重阶级对立、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扭曲人性、牺牲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总之,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可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总之,通过改革开放应对时代新挑战,才能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走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迅速从贫穷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发展中大国,并一步步向强国迈进。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是时代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极大成果的今天,我们也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时代价值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改革标准的论述,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制定的。第一次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步入正轨,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次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弥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早期探索社会主义过程当中的错误来否定党的领导,为了稳定政局,邓小平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第三次在20世纪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遭到了不小的打击,不少人怀疑我们也会走上苏联的老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总是要考虑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显得畏首畏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三次关于改革标准的讨论,都是显示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跨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无论深度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这样的战略机遇期,学习研究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对帮助我们清除各种障碍,平稳推进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见,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抄照搬来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深一层的动因,是贫穷,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国家和民族就难以摆脱贫困,更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这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期,使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既要求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世界它国无法比拟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 267 亿美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4.16 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还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选择,它为我们能够顺利走向繁荣之路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探索,吸取了国内外经验的战略选择。经历过党的历史上“左”倾道路以及“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邓小平,深知在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他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毅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中共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蔓延到中国的各个地区,解放了一直以来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尝试,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我们走这条路的正确性。多年来的改革经验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的探索,开辟出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原则。

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在改革开放目的和效果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通过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同样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目的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体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措施、手段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新经济政策 ” 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首先从农村开始。 苏俄实行粮食税,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在城市,允许个人开办小型工业企业和从事商品流通,对于国有、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原则,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4年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 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由此看出,中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是从“新经济政策”中找到理论渊源和历史借鉴的。

(三)体现在改革开放的重点选择和重大突破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列宁“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创新在于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发展市场经济的尝试。 他虽然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作出明确和深刻的概括,但却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邓小平同志在借鉴列宁创新思想的基础上, 解决了列宁没有来得及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样就破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 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的基础上, 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明确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3、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社会主义生产理论。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5、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强调统筹兼顾

6、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而在实践上最突出的贡献,

就是历尽艰辛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义道路。中国改革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理论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三、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 而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的,是指各民族、国家由于普遍交往,整个世界开始形成为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历史, 即世界整体化的历史。[5]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总会形成一种潮流。 这种潮流一旦出现就将席卷全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抗拒,都必须遵守,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马克思认为那些对这种潮流毫无认识因而未能主动跟上历史潮流的国家和民族注定要蒙上被宰割的命运。 史料表明,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东方社会时,曾对东方一些国家未能主动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将最终会走上衰落而提出警告。结果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不幸被马克思所言中了。历史证明,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时候,都是国家较为繁荣的时期。

2、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是与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三、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1、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继续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3、继续深化改革,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4、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把给改革与开放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5、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6、改革开放是激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唯一选择

邓小平曾经提到:“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改革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国家开放,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中国正是以这种全方位的改革态度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应当改什么?如何改?已成为其改革的推动力量。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对其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合理借鉴。中国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未來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更加自觉、自信地坚持改革幵放,以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开放中大胆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在开放中形成、在幵放中完善、在开放中发展。我国 33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要贡献,就是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改革。即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新的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主

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 33 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 年 12 月—1984 年 10 月)、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1984 年 10 月—1988 年 9 月)、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1988 年 9 月—1992 年 2 月)、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 年 2 月—2003 年 10 月)和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2003年 10 月至今)。33 年来,改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主要围绕六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个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二个是所有制问题,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是分配问题,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第四个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第五个是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第六个是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第五个发展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动力,全面推进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制度创新,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今天,新的经济制度、财产制度、分配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不仅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的配合。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发展理论产生了飞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宝贵经验中最根本、 最关键的一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实现了发展理论的两次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发展理论的第一次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发展理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站在时代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同时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 无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展理论探索的时代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改革开放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首先,30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今天我们已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发展和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到既立足中国,又从世界看中国。对什么是“中国具体实际”、什么是中国国情、怎样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已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时代主题和特征得出科学判断,把立足中国国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其次,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强调民族化、强调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还不够,还必须和马克思主

义现代化、时代化相结合。 正是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战略思想,在概括时都着重突出了它们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界定,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界定,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界定,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界定,无不反映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新认识,即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进到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外围首先发展起来,这和马克思等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是不一致的。虽然历史地来看,当时具体的国际国内环境具备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发生是有其客观历史根据的,认为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甚至是“历史的怪胎”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发生,尤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使得革命取得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面对三个“绕不开”。首先“绕不开”的是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问题。因为革命首先是在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甚至很薄弱的外围地区爆发,对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不能产生根本动摇,不能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这表明,不可能通过一系列不间断的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长期与资本主义共存,并努力在建设的环境中实现竞争,积累力量以超越资本主义,这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市场经济绕不开,两种社会制度要长期共存,必须进行经济交往。由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比资本主义落后,不可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因而必须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活力,搞市场经济就绕不开。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绕不开。从发展的角度看,在相对落后的区域搞社会主义,自我封闭没有出路。而要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没有别的方式,只有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才能打开国门搞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唯一的出路。“三个绕不开”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不努力面对并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激发生机活力,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焕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源泉,就在于它以一系列崭新的矛盾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一是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的国家,不可能沿用统一的模式,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②社会主义要特色化,马克思主义要民族化,能否成功解决这一课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性、世界性事业。之所以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就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和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面作战:既反对用社会主义的国际性抹杀“中国特色”,又反对用现实社会主义的多样性、民族特色抹杀“社会主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不断解决,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是向资本主义学习

批判抵制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必须善于向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国家学习,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则是社会主义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①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看,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而不是引进资本主义瓦解社会主义,一方面要以我为主,渐进式改革,有序地扩大开放,另一方面必须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守的三大“底线”是:

第一,基本价值不认同。我们学习资本主义,主要是在工具理性层面,一般不涉及价值理性层面,尤其是核心价值方面。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批判抵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基本制度不照搬。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决不照搬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不断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继续前进。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构建,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四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第三,发展道路不重复。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现代化,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代价巨大、发展迟缓、痛苦和灾难深重,而且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衰亡,因而行不通。我们之所以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通过制造社会严重阶级对立、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扭曲人性、牺牲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总之,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可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总之,通过改革开放应对时代新挑战,才能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走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关内容

  • 时代精神与人类文明大势
  • 作者: 文汇报 2008年04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强固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传承:时代精神则是精神导 ...

  • 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
  • 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 包心鉴(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研究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强固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础,着重 ...

  • 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
  • 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 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 ...

  • 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 ...

  • 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 作者:吴潜涛 工会信息 2014年11期 在我国改革.建设.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品德高尚.业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成为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学习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永久不衰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 作者:庄锡福 社会主义研究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14-04 一.从理论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性. 历史上剥削阶级提出的价值体系,在它们夺取政权阶段和夺取政权之 ...

  •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学都已经上了快两年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也从原来的懵懂无知变得渐渐的清晰起来,我想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谈谈我个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 ...

  •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发展性与时代性
  •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发展性与时代开放性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序号 指导老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邵慧鸿 3150101713 人文 周三下午123节74号 潘于旭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在这期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价值论作为马 ...

  • 从信息时代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实践课论文 论文题目:从信息时代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学院专业: 海南大学信息学院10通信 姓 名: 学 号: [1**********]085 从信息时代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

  • 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王 奎 清 (中原工学院 政法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