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县2006年-2007年四大基地建设
发展规划
博野县农林局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年夯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迈大步”的要求,为加快我县农业发展,搞好“四大基地”建设,特制定“四大基地”建设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会议精神,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引导农民改变经营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向科技要效益,以调整谋发展,通过抓“四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村早日实现小康。
二、四大基地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现有龙头企业4个,其中粮食加工龙头企业1个,花生加工龙头企业1个,蔬菜龙头企业2个,龙头企业2005年销售额达到4万元,利税2800元,产业化经营率50%。
2、蔬菜、苗木花卉基地。一是蔬菜面积9.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万亩,年产蔬菜23吨,为龙头企业提供蔬菜加工原料18吨;二是优质果品花卉苗木基地。果品面积
3.2万亩,优质果品基地面积1.5万亩,产量1.4万吨,产值1550
万元,花卉苗木基地面积2.2万亩,年产值1800万元。三是优质小麦基地面积6.5万亩,产量2.6万吨。
3、畜牧养殖加工基地。
4、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现有东王各庄花生交易市场、八里庄瓜菜、苗木综合市场,南小王黄瓜辣椒市场,各类协会、中介组织35个,从业人员2600人,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达1.6亿元。
三、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单位:万亩、万吨、万元、个
(二)重点工作
1、抓品种更新,扩大蔬菜基地面积
我县的蔬菜基地已发展到9.5万亩,主要分布在博野镇、南小王乡和程委镇,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23万吨,龙头企业消化18万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今后三年,要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要求,更换适销对路品种,黄瓜主要发展津春5号、幸丰等,白萝卜发展日本大根,胡萝卜发展日本改良黑田5寸、7寸等品种。到2007年,全县蔬菜基地发展到10万亩,其中棚室蔬菜发展到1.5万亩,蔬菜品种包括脱水菜和腌渍菜,产值达到1.8亿元。
2、注册品牌、更新品种、稳固果品苗木花卉基地。 果品基地以博野镇的沙沃、王营、杜各庄和南小王的大北河优质梨,程委镇的凤凰堡优质桃等示范园区为重点,通过大搞储运增值,注册品牌商标,发挥品牌效益。到2007年,全县果树面积发展到3.5万亩,其中优质果品面积达3万亩,年果品产量3万吨,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
苗木花卉基地以城东乡万亩示范区为重点,压缩柳树、杨树面积,大力发展紫叶李、矮樱、香花槐、法桐等适销对路品种,全县苗木面积稳定在2.2万亩,2005年销售收入1100万元,到2007年销售收入2200万元。
3、调优品种,稳固关系,做强优质小麦基地。
优质小麦以小店、东墟、北杨村乡示范区为重点,发展优质饼干专用麦,2005年发展到10万亩,到2007年全县优质麦和优质饼干专用麦,发展到15万亩,产量6.2万吨。
4、抓完善提高,加强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对东王各庄花生米市场、南小王黄瓜辣椒市场、八里庄瓜菜花木综合市场进行扩建,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秩序,增强了辐射能力。二是在县城附近建一个大型蔬菜果品等农产品交易市场。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纪人和苗木专业运销公司、西瓜协会、蔬菜营销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民间流通组织,到2007年发展到60个,从业人员达5000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果品、西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量14万吨,交易额达7000万元。花生米交易量6万吨,交易额达1.8亿元。
5、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现实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方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在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重点是严管源头,狠抓基地。对南小王乡、博野镇的花生,小店镇、东墟乡、北杨村乡的优质专用小麦,博野镇、南小王乡、程委镇的蔬菜、瓜果等4个无公害生产区域,统一树立标牌、标识,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明确管理和技术责任,推动标准化生产健康发展。
6、以锻造出口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 引导龙头企业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延长农业产业链,发
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农产品出口。一是“出口关”。即引导出口创汇企业开发自己特色产品,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鼓励博江公司、麦可公司、外贸花生米加工厂等出口创汇企业与国际市场加快对接,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以会招商,以会促商,以会促销,扩大国外业务往来,加快我县农产品国际化进程。二是“进口关”。即严把出口企业加工原材料的质量关。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一体化思路,引导龙头企业与市场、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对接。农户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根据企业加工要求的规格、数量、质量进行标准化生产。企业为农户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产品贮运、种子优惠等服务,并以适当的保护价格进行收购。一是加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增强竞争能力。重点抓好麦可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脱水菜扩建项目和1.5亿元的二期真空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抓好博通公司四期改造后期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3条生产线建设和年产6万吨的面粉厂建设,逐步形成我县小麦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将博通公司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企业和效益企业。抓好博江公司投资500万元的小包装成品菜生产线建设。二是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依靠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引导外商、企业和私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加大对南小王乡、博野镇47家小型腌制厂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增加腌制数量,转化农产品初
级形态,逐步提升档次,扩大出口创汇数量,使其中5家发展成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合同、服务和产权为纽带,把三者之间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博江公司、县外贸花生米加工厂为主的“外商+公司+农户”型,以博通公司、麦可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型,以苗木购销公司、西瓜专业协会等为龙头的“市场+中介+农户”型,以刘陀店果品协会为主的“支部+协会”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打造博野品牌,创出名牌产品。
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天下”的时代,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取决于是否创出了名牌产品,是否成功地进行了品牌经营。结合博野实际,通过提高质量、开拓市场、创新管理等有效措施,在叫响“博通”牌饼干、“世博”牌蔬菜、“盛旺”牌酱菜、“菜缘”牌腌制菜、“农得实”牌果品,积极谋划优质梨、特色菜等优势产品的品牌申报,以品牌集中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抓班子,带队伍,大力实施教兴农战略。
一是按照“夯基础、创业绩、进位次、争一流”的要求,抓好班子建设,带出一流队伍,为“三农”搞好优质服务。二是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搞第二职业,可以领办农业企业,可以与农业企业签订合同,实行有偿服务。继续加强和拓宽与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使我县成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设农业课堂,加强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专业户、农民群众的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粮食、蔬菜、苗木花卉、果品等各个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形成生产新优势。四是大力推广各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等,做到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三大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抓好土地承包的续包工作;二是推动土地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有偿、合理、有序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民营企业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五)增加农民投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凡属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如水利、农村电网、农村公路、高科技、农村经
济发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人参与投入,凡属合乎国家政策规定的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以经营者投资为主,财政、信贷扶持为辅;凡属一般的经营性项目应由经营者作为投资主体。二是建立投资激励机制,信贷利率、收费、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个人、企业经营者、外商、引资开发农业项目。三是健全投资责任和风险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使经营者自担风险、依法经营,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四是建立投资中介机构,健全多渠道投资,引资机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约束。五是引进市场机制,改革金融信贷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项目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银行等农业相结合的资金融通新机制。
(六)切实加强对四大基地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县四大基地的发展,设立四大基地发展规划专门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和解决四大基地建设中的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四大基地规划落到实处。
2005年8月15日
博野县2006年-2007年四大基地建设
发展规划
博野县农林局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年夯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迈大步”的要求,为加快我县农业发展,搞好“四大基地”建设,特制定“四大基地”建设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会议精神,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引导农民改变经营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向科技要效益,以调整谋发展,通过抓“四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村早日实现小康。
二、四大基地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现有龙头企业4个,其中粮食加工龙头企业1个,花生加工龙头企业1个,蔬菜龙头企业2个,龙头企业2005年销售额达到4万元,利税2800元,产业化经营率50%。
2、蔬菜、苗木花卉基地。一是蔬菜面积9.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万亩,年产蔬菜23吨,为龙头企业提供蔬菜加工原料18吨;二是优质果品花卉苗木基地。果品面积
3.2万亩,优质果品基地面积1.5万亩,产量1.4万吨,产值1550
万元,花卉苗木基地面积2.2万亩,年产值1800万元。三是优质小麦基地面积6.5万亩,产量2.6万吨。
3、畜牧养殖加工基地。
4、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现有东王各庄花生交易市场、八里庄瓜菜、苗木综合市场,南小王黄瓜辣椒市场,各类协会、中介组织35个,从业人员2600人,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达1.6亿元。
三、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单位:万亩、万吨、万元、个
(二)重点工作
1、抓品种更新,扩大蔬菜基地面积
我县的蔬菜基地已发展到9.5万亩,主要分布在博野镇、南小王乡和程委镇,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23万吨,龙头企业消化18万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今后三年,要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要求,更换适销对路品种,黄瓜主要发展津春5号、幸丰等,白萝卜发展日本大根,胡萝卜发展日本改良黑田5寸、7寸等品种。到2007年,全县蔬菜基地发展到10万亩,其中棚室蔬菜发展到1.5万亩,蔬菜品种包括脱水菜和腌渍菜,产值达到1.8亿元。
2、注册品牌、更新品种、稳固果品苗木花卉基地。 果品基地以博野镇的沙沃、王营、杜各庄和南小王的大北河优质梨,程委镇的凤凰堡优质桃等示范园区为重点,通过大搞储运增值,注册品牌商标,发挥品牌效益。到2007年,全县果树面积发展到3.5万亩,其中优质果品面积达3万亩,年果品产量3万吨,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
苗木花卉基地以城东乡万亩示范区为重点,压缩柳树、杨树面积,大力发展紫叶李、矮樱、香花槐、法桐等适销对路品种,全县苗木面积稳定在2.2万亩,2005年销售收入1100万元,到2007年销售收入2200万元。
3、调优品种,稳固关系,做强优质小麦基地。
优质小麦以小店、东墟、北杨村乡示范区为重点,发展优质饼干专用麦,2005年发展到10万亩,到2007年全县优质麦和优质饼干专用麦,发展到15万亩,产量6.2万吨。
4、抓完善提高,加强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对东王各庄花生米市场、南小王黄瓜辣椒市场、八里庄瓜菜花木综合市场进行扩建,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秩序,增强了辐射能力。二是在县城附近建一个大型蔬菜果品等农产品交易市场。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纪人和苗木专业运销公司、西瓜协会、蔬菜营销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民间流通组织,到2007年发展到60个,从业人员达5000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果品、西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量14万吨,交易额达7000万元。花生米交易量6万吨,交易额达1.8亿元。
5、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现实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方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在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重点是严管源头,狠抓基地。对南小王乡、博野镇的花生,小店镇、东墟乡、北杨村乡的优质专用小麦,博野镇、南小王乡、程委镇的蔬菜、瓜果等4个无公害生产区域,统一树立标牌、标识,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明确管理和技术责任,推动标准化生产健康发展。
6、以锻造出口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 引导龙头企业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延长农业产业链,发
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农产品出口。一是“出口关”。即引导出口创汇企业开发自己特色产品,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鼓励博江公司、麦可公司、外贸花生米加工厂等出口创汇企业与国际市场加快对接,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以会招商,以会促商,以会促销,扩大国外业务往来,加快我县农产品国际化进程。二是“进口关”。即严把出口企业加工原材料的质量关。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一体化思路,引导龙头企业与市场、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对接。农户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根据企业加工要求的规格、数量、质量进行标准化生产。企业为农户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产品贮运、种子优惠等服务,并以适当的保护价格进行收购。一是加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增强竞争能力。重点抓好麦可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脱水菜扩建项目和1.5亿元的二期真空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抓好博通公司四期改造后期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3条生产线建设和年产6万吨的面粉厂建设,逐步形成我县小麦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将博通公司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企业和效益企业。抓好博江公司投资500万元的小包装成品菜生产线建设。二是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依靠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引导外商、企业和私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加大对南小王乡、博野镇47家小型腌制厂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增加腌制数量,转化农产品初
级形态,逐步提升档次,扩大出口创汇数量,使其中5家发展成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合同、服务和产权为纽带,把三者之间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博江公司、县外贸花生米加工厂为主的“外商+公司+农户”型,以博通公司、麦可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型,以苗木购销公司、西瓜专业协会等为龙头的“市场+中介+农户”型,以刘陀店果品协会为主的“支部+协会”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打造博野品牌,创出名牌产品。
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天下”的时代,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取决于是否创出了名牌产品,是否成功地进行了品牌经营。结合博野实际,通过提高质量、开拓市场、创新管理等有效措施,在叫响“博通”牌饼干、“世博”牌蔬菜、“盛旺”牌酱菜、“菜缘”牌腌制菜、“农得实”牌果品,积极谋划优质梨、特色菜等优势产品的品牌申报,以品牌集中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抓班子,带队伍,大力实施教兴农战略。
一是按照“夯基础、创业绩、进位次、争一流”的要求,抓好班子建设,带出一流队伍,为“三农”搞好优质服务。二是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搞第二职业,可以领办农业企业,可以与农业企业签订合同,实行有偿服务。继续加强和拓宽与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使我县成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设农业课堂,加强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专业户、农民群众的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粮食、蔬菜、苗木花卉、果品等各个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形成生产新优势。四是大力推广各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等,做到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三大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抓好土地承包的续包工作;二是推动土地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有偿、合理、有序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民营企业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五)增加农民投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凡属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如水利、农村电网、农村公路、高科技、农村经
济发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人参与投入,凡属合乎国家政策规定的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以经营者投资为主,财政、信贷扶持为辅;凡属一般的经营性项目应由经营者作为投资主体。二是建立投资激励机制,信贷利率、收费、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个人、企业经营者、外商、引资开发农业项目。三是健全投资责任和风险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使经营者自担风险、依法经营,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四是建立投资中介机构,健全多渠道投资,引资机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约束。五是引进市场机制,改革金融信贷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项目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银行等农业相结合的资金融通新机制。
(六)切实加强对四大基地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县四大基地的发展,设立四大基地发展规划专门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和解决四大基地建设中的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四大基地规划落到实处。
200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