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为:
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落实知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三角形定义的理解。难点确定为:三角形高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因此,对于作高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而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强才干。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活动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学到知识。
四、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将这节课的课堂安排如下:
一、揭示课题
出示三角形,询问:认识吗?
你对它了解多少?它有什么特点?
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指一指、摸一摸他们在哪里?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体系,让学生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为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点做好铺垫。]
二、借助旧知,探究特征
1、动手操作,建立三角形模型。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在空中画一个三角形,要求一边画一边思考,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画的时候要头尾相连、画的时候线要直,既要用线段画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围成”并板书。
2、画三角形。
自己动手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3、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刚才画三角形的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得出定义: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
指名读。说说在三角形定义中那个词最重要?将重音放在这个词上读一读。 重点说一说三条线段和围成。
自己检验自己的三角形有没有符合三角形的定义。
4、判断一下。
用定义来判断一下几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选择判断,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定义去说明。)
5、字母表示法。
发问: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这么多得三角形,你的三角形想叫什么名字?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可以用ABC表示三个顶点,那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ABC)
让学生也给自己的三角形的顶点处页标上大写字母。标好的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三角形。
[本环节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这里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画、说、判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让学习的知识真正落实到位。]
三、尝试操作,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导入,得出底和高。
课件出示一座房子。
问:瞧,这是一座房子,想知道它有多高吗?为了方便测量,(课件演示)我们从中抽象出它的纵截面图,并且告诉底下长方形长是6米,这座房子有多高?
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屋顶三角形(课件放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多高呢?引出必须通过画高来测量。
课件演示画高,并说明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并且通常情况下用虚线来画。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那么底和高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学生说出“垂直、成90度角”即可。
2、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这条高是2米,那这座房子有多高?
3、尝试画高。
让学生拿出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任意画出它的一条高?
4、展示汇报中,引发冲突,得出高的条数和对应底对应高。
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后,然后转动三角形,师:这么一转,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不管怎么转,画的这条依然是三角形的高及每一条边上有一条对应的高。
课件验证三条高。
5、归纳高的说法。
让学生说说怎么区分这三条高?
数学讲究的是简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成BC边上的高。每一条边作为底,都有着对应的高。
6、三角形高的位置。
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画三条高,就像刚才要求房屋的高度一样,只要量出特定边上的高就行了。
那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呢?
课件演示。慢慢变化三角形,并请学生来说一说,高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出:高有可能在三角形内、和边重合、也有可能在三角形外面。
[本环节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房子引入,激发学生测量高的必要性。由生活味的数学过度到数学味的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的原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简单化。]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从生活中的三角形中引出问题。
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用手比划比划三角形。
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体的一部分都钟爱于三角形呢?
2、动手实验,发现特性。
用自己的学具试试拉拉看,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老师说明:刚才我们是通过动手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再做一个实验:这有三根小棒,谁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上台围好后,让学生记住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并想一想,还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请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前面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落实真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抽象的,故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而数学又是要求精确科学的,所以又必须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知识的准确性。]
五、机动练习,巩固落实
1、利用特性,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四第2题。 2、练习画高(P86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核对,指导。
[为落实知识,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落实本课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加深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拓展延伸
1、埃菲尔铁塔。
2、动物和人对三角形特性的利用。
3、延伸结束新课。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为:
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落实知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三角形定义的理解。难点确定为:三角形高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因此,对于作高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而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强才干。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活动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学到知识。
四、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将这节课的课堂安排如下:
一、揭示课题
出示三角形,询问:认识吗?
你对它了解多少?它有什么特点?
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指一指、摸一摸他们在哪里?
[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体系,让学生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为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点做好铺垫。]
二、借助旧知,探究特征
1、动手操作,建立三角形模型。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在空中画一个三角形,要求一边画一边思考,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画的时候要头尾相连、画的时候线要直,既要用线段画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围成”并板书。
2、画三角形。
自己动手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3、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刚才画三角形的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得出定义: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
指名读。说说在三角形定义中那个词最重要?将重音放在这个词上读一读。 重点说一说三条线段和围成。
自己检验自己的三角形有没有符合三角形的定义。
4、判断一下。
用定义来判断一下几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选择判断,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定义去说明。)
5、字母表示法。
发问: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这么多得三角形,你的三角形想叫什么名字?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可以用ABC表示三个顶点,那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ABC)
让学生也给自己的三角形的顶点处页标上大写字母。标好的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三角形。
[本环节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这里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画、说、判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让学习的知识真正落实到位。]
三、尝试操作,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导入,得出底和高。
课件出示一座房子。
问:瞧,这是一座房子,想知道它有多高吗?为了方便测量,(课件演示)我们从中抽象出它的纵截面图,并且告诉底下长方形长是6米,这座房子有多高?
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屋顶三角形(课件放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多高呢?引出必须通过画高来测量。
课件演示画高,并说明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并且通常情况下用虚线来画。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那么底和高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学生说出“垂直、成90度角”即可。
2、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这条高是2米,那这座房子有多高?
3、尝试画高。
让学生拿出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任意画出它的一条高?
4、展示汇报中,引发冲突,得出高的条数和对应底对应高。
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后,然后转动三角形,师:这么一转,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不管怎么转,画的这条依然是三角形的高及每一条边上有一条对应的高。
课件验证三条高。
5、归纳高的说法。
让学生说说怎么区分这三条高?
数学讲究的是简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成BC边上的高。每一条边作为底,都有着对应的高。
6、三角形高的位置。
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画三条高,就像刚才要求房屋的高度一样,只要量出特定边上的高就行了。
那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呢?
课件演示。慢慢变化三角形,并请学生来说一说,高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出:高有可能在三角形内、和边重合、也有可能在三角形外面。
[本环节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房子引入,激发学生测量高的必要性。由生活味的数学过度到数学味的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的原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简单化。]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从生活中的三角形中引出问题。
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用手比划比划三角形。
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体的一部分都钟爱于三角形呢?
2、动手实验,发现特性。
用自己的学具试试拉拉看,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老师说明:刚才我们是通过动手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再做一个实验:这有三根小棒,谁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上台围好后,让学生记住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并想一想,还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请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前面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落实真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抽象的,故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而数学又是要求精确科学的,所以又必须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知识的准确性。]
五、机动练习,巩固落实
1、利用特性,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四第2题。 2、练习画高(P86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核对,指导。
[为落实知识,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落实本课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加深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拓展延伸
1、埃菲尔铁塔。
2、动物和人对三角形特性的利用。
3、延伸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