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语文02

精粹语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走近苏轼

苏轼生平

生于仁宗景佑三年(公元一0三六年,约当北 愤宋中期),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识0一年),年六十六。谥文忠。 通 天苏轼自小聪敏好学,父苏洵远游在外,少年时 下字 , 籍,出口成章,备受称赞,不免有 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感触极 些飘飘然。 深,从此潜心苦读,不再心高气傲。 他在书房里撰了一副:「识通天下

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有天,一位老翁,向他问了几个钟(汴京)去游学,所以苏轼、苏辙

鼎文字,东坡都似懂非懂,回去之幼年都是由母亲程氏亲自教授学后赶紧在门联上联添加「发愤」,问。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又命他下联添加「立志」两字。成为:「发 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做老师。当时

良家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授业,苏轼却是在非常平凡的庶

民教育场所,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

书。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

弟,苏轼在私塾里度过童年,培养

了他的庶民性格。

滂传,感慨很深。不知觉地就叹息起来,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滂。母亲高兴不高兴 ?」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滂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 」。 范滂是东汉一位有气节大志的人物,最后为国家的事被宦官害死,可说是慷慨成仁,他的母亲以儿子的殉难为荣。

礼,能诗能文,年纪才十六岁。跟东坡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可惜红颜薄命。后来生下儿子苏迈,二十七岁就死了。后(公元1068年) 苏轼续娶王氏的堂妹王润之为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即为怀念王弗而作。

王朝云

宠爱。元丰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东坡与朝云子遯生,小名干儿,颀然颖异,东坡欣然,因作〈洗儿〉诗。 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二十一岁一举考取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兼

(监考官) 是当时著名的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

第二;( 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三」,欧阳修不知出自何书,询问之下才知是苏轼在考场上杜撰的一则典故,用来论证圣君必须谨慎刑罚,不可枉杀无辜的道理。苏轼认为圣君一定会这样做的,欧阳修

当时就断言苏轼「善读书,善用书」

,文章必能独步天下,后来果真证明他的慧眼识英雄。 见识其天纵之才后,向好友梅圣俞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并对家人说,三十年后,世

人将只知苏轼,不再记得有欧阳

修。可见得当时欧阳修拔擢后进的

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年二十七始发愤向学),结果未能中举,而过着怀才不遇的悲惨生涯。因此他对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后期他的仕途非常坎坷:

名的「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翌

政,被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网罗罪名,指称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有反对朝廷之嫌,要使他锒铛入狱。此为宋代历史上的重大冤案—「乌台诗案」。(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御史们上班

的地方,御史就是弹劾官吏。)

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于现在的警察副局长),其实只是个被放逐的罪人,等于被打落冷宫,由官衔上加有「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字样(不能擅离安置所在地黄州,不可以签办公文)可以知晓。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还要照顾一家大小,没有薪俸,于是他在东坡开荒种地,其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

士」。 功读书,因而在知识的领域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而深深体会他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此外,他还作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

壁赋>、〈承天寺夜游〉、〈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等好作品,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这时可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

高峰,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作

品。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并多次遭贬谪,先后到过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等地任官职,苏轼在各地兴修水利,救济灾民,为人民做了大量好

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 沿堤遍植芙蓉、杨柳 ,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一系列的整治措

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

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这条

长堤取名为“苏公堤”。 长留学士住西湖」,记录当地百姓对苏轼的钦敬与爱戴。

说的天涯海角——儋州(海南岛),是一个文明未及,瘴疠丛生之

地。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

读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 。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有时作诗自娱。更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在他六十六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但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吧!因为如此,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作品让我们后代人得以窥知他丰富的文学才华,领略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

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 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名师点评: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轼需要一定的识见与才华,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为: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文之风。三是很好

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

本期编辑:吴涛

精粹语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走近苏轼

苏轼生平

生于仁宗景佑三年(公元一0三六年,约当北 愤宋中期),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识0一年),年六十六。谥文忠。 通 天苏轼自小聪敏好学,父苏洵远游在外,少年时 下字 , 籍,出口成章,备受称赞,不免有 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感触极 些飘飘然。 深,从此潜心苦读,不再心高气傲。 他在书房里撰了一副:「识通天下

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有天,一位老翁,向他问了几个钟(汴京)去游学,所以苏轼、苏辙

鼎文字,东坡都似懂非懂,回去之幼年都是由母亲程氏亲自教授学后赶紧在门联上联添加「发愤」,问。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又命他下联添加「立志」两字。成为:「发 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做老师。当时

良家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授业,苏轼却是在非常平凡的庶

民教育场所,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

书。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

弟,苏轼在私塾里度过童年,培养

了他的庶民性格。

滂传,感慨很深。不知觉地就叹息起来,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滂。母亲高兴不高兴 ?」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滂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 」。 范滂是东汉一位有气节大志的人物,最后为国家的事被宦官害死,可说是慷慨成仁,他的母亲以儿子的殉难为荣。

礼,能诗能文,年纪才十六岁。跟东坡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可惜红颜薄命。后来生下儿子苏迈,二十七岁就死了。后(公元1068年) 苏轼续娶王氏的堂妹王润之为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即为怀念王弗而作。

王朝云

宠爱。元丰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东坡与朝云子遯生,小名干儿,颀然颖异,东坡欣然,因作〈洗儿〉诗。 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二十一岁一举考取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兼

(监考官) 是当时著名的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

第二;( 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三」,欧阳修不知出自何书,询问之下才知是苏轼在考场上杜撰的一则典故,用来论证圣君必须谨慎刑罚,不可枉杀无辜的道理。苏轼认为圣君一定会这样做的,欧阳修

当时就断言苏轼「善读书,善用书」

,文章必能独步天下,后来果真证明他的慧眼识英雄。 见识其天纵之才后,向好友梅圣俞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并对家人说,三十年后,世

人将只知苏轼,不再记得有欧阳

修。可见得当时欧阳修拔擢后进的

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年二十七始发愤向学),结果未能中举,而过着怀才不遇的悲惨生涯。因此他对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后期他的仕途非常坎坷:

名的「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翌

政,被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网罗罪名,指称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有反对朝廷之嫌,要使他锒铛入狱。此为宋代历史上的重大冤案—「乌台诗案」。(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御史们上班

的地方,御史就是弹劾官吏。)

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于现在的警察副局长),其实只是个被放逐的罪人,等于被打落冷宫,由官衔上加有「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字样(不能擅离安置所在地黄州,不可以签办公文)可以知晓。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还要照顾一家大小,没有薪俸,于是他在东坡开荒种地,其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

士」。 功读书,因而在知识的领域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而深深体会他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此外,他还作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

壁赋>、〈承天寺夜游〉、〈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等好作品,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这时可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

高峰,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作

品。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并多次遭贬谪,先后到过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等地任官职,苏轼在各地兴修水利,救济灾民,为人民做了大量好

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 沿堤遍植芙蓉、杨柳 ,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一系列的整治措

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

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这条

长堤取名为“苏公堤”。 长留学士住西湖」,记录当地百姓对苏轼的钦敬与爱戴。

说的天涯海角——儋州(海南岛),是一个文明未及,瘴疠丛生之

地。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

读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 。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有时作诗自娱。更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在他六十六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但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吧!因为如此,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作品让我们后代人得以窥知他丰富的文学才华,领略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

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 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名师点评: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轼需要一定的识见与才华,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为: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文之风。三是很好

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

本期编辑:吴涛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 ...

  •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3.8 拿来主义课后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8 拿来主义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诩(xǔ) 肖像(xiāo) .. 虔诚(qián) . B. 玄虚(xuán) . 冠冕(miǎn) . C. 羡慕(xiàn) . 脑髓(suí) . D. 出售(shîu) . 剔除(tī) . 答案:D 2 ...

  • 关于读书的活动方案
  • 方案一:关于读书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第1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为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激发青年学生读书热情,从学习中提高能力和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不断提 ...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答题方法精粹
  •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1. 文章体裁是什么?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能通过六要素理解记叙文. 3,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捕捉文 ...

  • 温馨提示图书角
  • 温馨提示 快乐中求知,幸福中成长 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又是一轮只争朝夕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老师非常感动,我们班的同学为我们班的图书角献上自己心爱的书籍,供我们每一个同学品读,为了我们的成长,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同学快乐中求知,在幸福中成长.我们会像爱护生命一样爱 ...

  • 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要点总结
  • 洪镇涛老师做客聊天室的谈话记录 xiaoping998: 请问老师 语文和综合科目考试有关系吗? 嘉宾: 高考语文是独立考试,高考语文不包括综合考试. kate: 请您说说语文两个字怎么解释?理解语文的含义是否对如何学习语文有帮助? 嘉宾: 现在这个回答有四种答案,有的说是语言文字,有的说是语言文学 ...

  • 小学语文为什么首先要学习诗经
  • 小学语文为什么首先要学习诗经 本文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议,期望通过对经典的<诗经>作为生动的文学教育的启蒙,在艺术.语言.历史和人性等方面向正在吸取营养的成长中的孩子,特别是中国孩子,展示中国基于传统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将这样的语言艺术植于孩子的心灵中,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

  • 我的学习故事
  • 14春计<会计>专科 姓名:胡珍 学号:[1**********]46 我的学习故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之类的劝我认真读书,多读书的大道理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耳边来回徘徊.我却总是屡教不改,一口咬定"生活 ...

  • 四五年级上册
  •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运用,把握本单元课文大意.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感知以"秋日情怀"为主题的诗文精粹.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习作者用优美诗句表达情感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