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 创新能力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要求,然后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旨在鼓励各位同仁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共同进步。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然是关键的关键。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性人才,就不可能在当代立足。因此我们党和国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强调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加以深刻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教学的改革。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应把这根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处处注重学生实践。
创新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与众不同的能力的同时也就是具备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精神,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人(即学生)上面,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创新型的新一代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试想在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下,学生的思维怎能活
跃起来?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又何来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应用电脑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老师一味管制学生一律应该这样或那样做,或把学生的操作限得死死的,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厌学,甚至跟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言堂,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发现,宽容对待提错了意见、说错了话、做错了操作的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讥笑学生。比如在以任务驱动学习设计名片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问“看上去这名片感觉怎么样?”有学生说“不怎么样”,再问“哪里有遗憾?如何你来设计你会怎么处理?”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背景颜色换成双色好看”、“图案太老套”、“最好插入自己的照片”、“字体不潇洒”“最好加上自己的格言或人生信条”等等不同的设计方法,教师应趁热打铁,在肯定学生建议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基本操作稍作指点之后,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创作名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这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就积极参与进去了,经常会有奇妙精彩的回答、新颖别致的作品。可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第二,教师要巧妙的处理教材,根据实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重点难点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和研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一定坡度的任务驱动,巧妙地安排每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他们寻找出解决方法之时,就是这堂课的高潮之
时,也就是学生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之际。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会顿悟,从而就理解了学习的重点难点。比如,教材第二章使用“Windows 帮助”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大胆取舍教材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学生操作实际,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针对多数学生没有使用打印机亲自打印文档而设计如何通过“Windows 帮助”获得“打印文档”的方法;针对学生机经常死机的现象,设计“如何退出没有响应的程序?”;针对学生喜欢听音乐而设计“如何使用CD 播放器播放CD 音乐?”进而要求学生分别使用“目录、索引、搜索”三种方法获得帮助。待找到方法后,再逐一验证按照提供的方法是否能顺利执行以上操作,学生通过寻求帮助、获得方法、实际验证操作后,兴趣陡增,不仅学会了三种打印文档等常用技能,而且学会了使用“Windows 帮助”。接着再鼓励学生说出一些操作电脑时遇到的疑惑,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树立了有困难找“Windows 帮助”的信念,让学生实地体会学习是为了运用、学习只怕有问题发现不到、不怕有问题解决不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质疑、求异、求新的意识,无形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
第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少给学生加些局限思维的框架,多给学生开辟学习渠道。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师应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上。试想:信息技术教学如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传统模式去教学生,学生即使学会了,充其量只不过是接受了前人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能不能把这些经验有创新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在今后所从事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经验呢?很难说。若教师注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有了创新能力,再把这种精神和能力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就了不起了,今后这一代学生主宰的社会将顶天立地,无与伦比。作为信息技术的执教者一定要鼓足勇气向传统说“不”,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如在教学制贺卡一节“绘制图形”教学时,教学目的是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利用绘图工具绘制自选图形,并成功实现图形的复制、翻转、旋转、组合、美化。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班情、学情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在学习基础一般的班上用示范——模仿教学方法,而在学习基础较好的班上可改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师在导入新课后,先出示贺卡的一部分“菱形”,让学生先从几何的角度思考如何绘制拼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想:绘制菱形——画对角线——设双线;有的想:绘制四个全等三角形——拼合;有的想:画垂直等分线段——再连结四顶点;还有的想:画两个等腰三角形——拼合。教师在肯定学生提议的同时问:“想不想用电脑绘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趁机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制、翻转、旋转、组合、美化)在学生接受效率最高的时刻化解掉。然后请学生按他们自己的绘制方案尝试操作,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比较哪种设计方案更简捷更方便。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便在学生的主动尝试、充分探究中融合到学生知识结构中去了,在学生求异思维中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学生按意愿充分尝试操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增强了。
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发挥创新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都应是平等的,教师要相信今后他们在某一方面都能有所建树。因为他们的身心在不断的发展着,学校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应该很
好地促进他们和谐的成长,而不应该强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但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让创新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直到生命的结束。课堂上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两头,在布置学生思考题时,有意设置一定的坡度。如在要求学生设计胸卡、编辑小报、制作幻灯片时,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不尽相同。对于优生要求他们的作品中要富有个性化的设计(材料可由他们去网上搜寻、下载),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完成规定的操作要点(追求一定的艺术),而对差生则要求他们完成大概轮廓(不求细化、美化)。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让他们在创新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只是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还不太深入的今天,在具体教学中,我想各位同仁一定还有更好的看法,愚借本文以期抛砖引玉。若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教育文摘、
江苏教育报、
K12网站、
山西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 创新能力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要求,然后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旨在鼓励各位同仁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共同进步。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然是关键的关键。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性人才,就不可能在当代立足。因此我们党和国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强调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加以深刻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教学的改革。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应把这根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处处注重学生实践。
创新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与众不同的能力的同时也就是具备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精神,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人(即学生)上面,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创新型的新一代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试想在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下,学生的思维怎能活
跃起来?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又何来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应用电脑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老师一味管制学生一律应该这样或那样做,或把学生的操作限得死死的,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厌学,甚至跟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言堂,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发现,宽容对待提错了意见、说错了话、做错了操作的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讥笑学生。比如在以任务驱动学习设计名片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问“看上去这名片感觉怎么样?”有学生说“不怎么样”,再问“哪里有遗憾?如何你来设计你会怎么处理?”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背景颜色换成双色好看”、“图案太老套”、“最好插入自己的照片”、“字体不潇洒”“最好加上自己的格言或人生信条”等等不同的设计方法,教师应趁热打铁,在肯定学生建议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基本操作稍作指点之后,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创作名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这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就积极参与进去了,经常会有奇妙精彩的回答、新颖别致的作品。可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第二,教师要巧妙的处理教材,根据实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重点难点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和研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一定坡度的任务驱动,巧妙地安排每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他们寻找出解决方法之时,就是这堂课的高潮之
时,也就是学生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之际。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会顿悟,从而就理解了学习的重点难点。比如,教材第二章使用“Windows 帮助”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大胆取舍教材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学生操作实际,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针对多数学生没有使用打印机亲自打印文档而设计如何通过“Windows 帮助”获得“打印文档”的方法;针对学生机经常死机的现象,设计“如何退出没有响应的程序?”;针对学生喜欢听音乐而设计“如何使用CD 播放器播放CD 音乐?”进而要求学生分别使用“目录、索引、搜索”三种方法获得帮助。待找到方法后,再逐一验证按照提供的方法是否能顺利执行以上操作,学生通过寻求帮助、获得方法、实际验证操作后,兴趣陡增,不仅学会了三种打印文档等常用技能,而且学会了使用“Windows 帮助”。接着再鼓励学生说出一些操作电脑时遇到的疑惑,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树立了有困难找“Windows 帮助”的信念,让学生实地体会学习是为了运用、学习只怕有问题发现不到、不怕有问题解决不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质疑、求异、求新的意识,无形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
第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少给学生加些局限思维的框架,多给学生开辟学习渠道。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师应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上。试想:信息技术教学如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传统模式去教学生,学生即使学会了,充其量只不过是接受了前人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能不能把这些经验有创新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在今后所从事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经验呢?很难说。若教师注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有了创新能力,再把这种精神和能力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就了不起了,今后这一代学生主宰的社会将顶天立地,无与伦比。作为信息技术的执教者一定要鼓足勇气向传统说“不”,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如在教学制贺卡一节“绘制图形”教学时,教学目的是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利用绘图工具绘制自选图形,并成功实现图形的复制、翻转、旋转、组合、美化。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班情、学情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在学习基础一般的班上用示范——模仿教学方法,而在学习基础较好的班上可改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师在导入新课后,先出示贺卡的一部分“菱形”,让学生先从几何的角度思考如何绘制拼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想:绘制菱形——画对角线——设双线;有的想:绘制四个全等三角形——拼合;有的想:画垂直等分线段——再连结四顶点;还有的想:画两个等腰三角形——拼合。教师在肯定学生提议的同时问:“想不想用电脑绘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趁机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制、翻转、旋转、组合、美化)在学生接受效率最高的时刻化解掉。然后请学生按他们自己的绘制方案尝试操作,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比较哪种设计方案更简捷更方便。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便在学生的主动尝试、充分探究中融合到学生知识结构中去了,在学生求异思维中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学生按意愿充分尝试操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增强了。
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发挥创新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都应是平等的,教师要相信今后他们在某一方面都能有所建树。因为他们的身心在不断的发展着,学校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应该很
好地促进他们和谐的成长,而不应该强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但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让创新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直到生命的结束。课堂上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两头,在布置学生思考题时,有意设置一定的坡度。如在要求学生设计胸卡、编辑小报、制作幻灯片时,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不尽相同。对于优生要求他们的作品中要富有个性化的设计(材料可由他们去网上搜寻、下载),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完成规定的操作要点(追求一定的艺术),而对差生则要求他们完成大概轮廓(不求细化、美化)。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让他们在创新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只是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还不太深入的今天,在具体教学中,我想各位同仁一定还有更好的看法,愚借本文以期抛砖引玉。若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教育文摘、
江苏教育报、
K12网站、
山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