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hpa738

《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

2012是清帝退位的100周年,《清亡启示录》重点叙述分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从1894年开始的维新时代到1901年开始新政到之后的君主立宪预备,清廷挣扎着改革,以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然后最后清廷的几个失误使得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使得大清走进历史。

关键词:马勇 清末 历史 改革http://pic.yule.sohu.com/detail-484004-2.shtml#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再认为晚清的十几二十年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已经做得不少了,君主立宪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即将成功,何以到了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自序(1)

自序(2)

第一辑 新世纪新选择

问题在于,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三十年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知识阶层和政治精英知耻而后勇,转身向东,向先前的敌人学习,启动了一场必将改变中国面貌的维新运动。所谓维新,其实就是期望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本位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清廷统治者实事求是的深刻反省。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1)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2)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3)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4)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5)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6)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7)

第二辑 走向宪政

过去很多人将摄政王塑造成一个懦弱的优柔寡断的王爷,一个对大清王朝终结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即便不是亡国之君,也是亡国之君的父亲。这些指责不仅稍嫌苛刻,最重要的是不合乎历史事实。

毁誉摄政王(1)

毁誉摄政王(2)

毁誉摄政王(3)

毁誉摄政王(4)

第三辑 政治改革的限度

如同近代中国一切新奇玩意儿一样,铁路也不是中国人创造的,而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了这项发明,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停留在争论铁路的利弊上,没有考虑引进,更不要说大规模修建了。大规模筹划修筑铁路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因为这个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可以自由到中国开办企业。根据利益均沾原则,列强相继将大量资金投入这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广袤市场。随着这轮经济腾飞,物流增加,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也就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1)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2)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3)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4)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5)

为什么是新军(1)

为什么是新军(2)

为什么是新军(3)

为什么是新军(4)

第四辑 别了,皇上

清廷的立宪运动对海内外知识精英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他们坚信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为中国问题所开的君主立宪处方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梁启超所提倡、鼓吹的国会制度、责任内阁、选举制度、预算制度、国库制度、审计制度,乃至银行、货币等问题,都是中国未来应该实行的优良制度,中国如果按照梁启超一班人的规划进行改革,就必然能够像西方国家一样,建设一个近代国家。

别了,皇上(1)

别了,皇上(2)

别了,皇上(3)

别了,皇上(4)

别了,皇上(5)

第五辑 晚晴的意义

我们刚刚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转眼又迎来南京临时政府创建、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等一百周年纪念日。在未来十年,我们还将迎来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新青年》创办及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在如此众多的百周年纪念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中国在过去一百年间的进与退,变与不变等问题,确认中国发展方向,清理前进中的问题。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1)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2)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3)

hpa738

《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

2012是清帝退位的100周年,《清亡启示录》重点叙述分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从1894年开始的维新时代到1901年开始新政到之后的君主立宪预备,清廷挣扎着改革,以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然后最后清廷的几个失误使得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使得大清走进历史。

关键词:马勇 清末 历史 改革http://pic.yule.sohu.com/detail-484004-2.shtml#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再认为晚清的十几二十年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已经做得不少了,君主立宪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即将成功,何以到了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自序(1)

自序(2)

第一辑 新世纪新选择

问题在于,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三十年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知识阶层和政治精英知耻而后勇,转身向东,向先前的敌人学习,启动了一场必将改变中国面貌的维新运动。所谓维新,其实就是期望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本位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清廷统治者实事求是的深刻反省。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1)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2)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3)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4)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5)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6)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7)

第二辑 走向宪政

过去很多人将摄政王塑造成一个懦弱的优柔寡断的王爷,一个对大清王朝终结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即便不是亡国之君,也是亡国之君的父亲。这些指责不仅稍嫌苛刻,最重要的是不合乎历史事实。

毁誉摄政王(1)

毁誉摄政王(2)

毁誉摄政王(3)

毁誉摄政王(4)

第三辑 政治改革的限度

如同近代中国一切新奇玩意儿一样,铁路也不是中国人创造的,而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了这项发明,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停留在争论铁路的利弊上,没有考虑引进,更不要说大规模修建了。大规模筹划修筑铁路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因为这个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可以自由到中国开办企业。根据利益均沾原则,列强相继将大量资金投入这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广袤市场。随着这轮经济腾飞,物流增加,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也就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1)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2)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3)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4)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5)

为什么是新军(1)

为什么是新军(2)

为什么是新军(3)

为什么是新军(4)

第四辑 别了,皇上

清廷的立宪运动对海内外知识精英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他们坚信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为中国问题所开的君主立宪处方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梁启超所提倡、鼓吹的国会制度、责任内阁、选举制度、预算制度、国库制度、审计制度,乃至银行、货币等问题,都是中国未来应该实行的优良制度,中国如果按照梁启超一班人的规划进行改革,就必然能够像西方国家一样,建设一个近代国家。

别了,皇上(1)

别了,皇上(2)

别了,皇上(3)

别了,皇上(4)

别了,皇上(5)

第五辑 晚晴的意义

我们刚刚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转眼又迎来南京临时政府创建、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等一百周年纪念日。在未来十年,我们还将迎来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新青年》创办及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在如此众多的百周年纪念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中国在过去一百年间的进与退,变与不变等问题,确认中国发展方向,清理前进中的问题。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1)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2)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3)


相关内容

  • 第16课 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 第16课 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最后一课,重点是讲清末的社会危机.标题为闭关锁国,教材从闭关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自大与封闭心理和闭关锁国产生的重重危机三方面来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闭关锁国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 ...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设计 各位专家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节课我计划按六个部分来说:1.说教材.2.说学情.3.说目标.4.说重难点.5.说教法学法.6.说教学流程. 一.首先我来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 ...

  • 道德与法律在明朝的对峙
  • 道德与法律在明朝的对峙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 ...

  • 中国近代衰弱给我们的启示
  • 中国近代衰弱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要提的是1840年的清朝的落后挨打,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人每个王朝到到了他的末期, 发展都不行, 清王朝的情况可以理解,清王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挨打,到他灭亡的1912年,有72年的时间,这说明当时的清王朝还没有到他没落的时候. 前面说的中国各朝代的没落时期对 ...

  •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 ...

  •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 思考美国崛起,创造中国未来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而美国, ...

  •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 ...

  • 司马光与王安石理财思想之比较
  • 阴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阴· 司马光与王安石理财思想之比较 薛俊丽黄静 渊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运城044000冤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在[摘要]北宋自中期以后,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司马光与王安石都认为非改革不可."理财"但是," ...

  • 2015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 2015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1.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2.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4.汉武帝时: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