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读国学经典 感受智慧之光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国学典籍作为国之瑰宝,理应摆放在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案边、枕边。阅读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朗诵那一首首优秀的诗篇,就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就是在触摸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按照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拥有“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拥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国学,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渠道。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么,“五谷”和“六畜”指的是什么,国学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头牛,你会如何回报,是谁说的“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东汉人黄香几岁时就知道替父亲暖被窝。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
目录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
【百家姓】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文章通篇用韵。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立身正大。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
《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全书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后人并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塞教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
《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精彩书摘
【赵姓名人】赵云:三国名将,蜀国五虎将之一,字子龙。他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她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名为飞燕。
赵匡胤: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钱姓名人】钱元瑾: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皇帝,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
【孙姓名人】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章。他被后世推崇为“兵圣”。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世称中山先生。他创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改政体为民主共和制;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尊为国父。
【李姓名人】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期间,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爱民如子,不分华夷,并开创“贞观之治”。他是被中国人千年称颂的明君。
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周姓名人】周瑜:三国时东吴大都督,曾经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吴姓名人】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兵法家,著有《吴子六篇》。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淮安山阳人;所著《西游记》一书,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脍炙人口。
国学经典名句
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国学十六句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孟子》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4、《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5、《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8、《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9、《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2、《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4、《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5、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读国学经典 感受智慧之光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国学典籍作为国之瑰宝,理应摆放在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案边、枕边。阅读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朗诵那一首首优秀的诗篇,就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就是在触摸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按照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拥有“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拥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国学,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渠道。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么,“五谷”和“六畜”指的是什么,国学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头牛,你会如何回报,是谁说的“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东汉人黄香几岁时就知道替父亲暖被窝。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
目录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
【百家姓】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文章通篇用韵。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立身正大。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
《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全书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后人并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塞教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
《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精彩书摘
【赵姓名人】赵云:三国名将,蜀国五虎将之一,字子龙。他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她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名为飞燕。
赵匡胤: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钱姓名人】钱元瑾: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皇帝,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
【孙姓名人】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章。他被后世推崇为“兵圣”。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世称中山先生。他创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改政体为民主共和制;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尊为国父。
【李姓名人】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期间,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爱民如子,不分华夷,并开创“贞观之治”。他是被中国人千年称颂的明君。
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周姓名人】周瑜:三国时东吴大都督,曾经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吴姓名人】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兵法家,著有《吴子六篇》。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淮安山阳人;所著《西游记》一书,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脍炙人口。
国学经典名句
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国学十六句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孟子》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4、《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5、《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8、《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9、《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2、《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4、《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5、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