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见自主学习手册p1页)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见自主学习手册p3页)

有毒 易燃 有腐蚀性 易爆

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试管: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酒精灯: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滴管:滴加少量的液体;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2、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等。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要领 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酒精灯

灯焰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②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

酒精灯。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1.3 科学观察(见自主学习手册p7页)

1.4 科学测量(重、难)

1、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

米(µm) 、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691米(m )=10分米(dm )=100厘米(cm )=1000毫米(mm )=10微米(m )=10纳米(nm )

2、 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3、 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

4、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见自主学习手册p10页)

2、体积的测量(重、难)

1、体积: 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3国际单位:立方米(m )

3常用单位:立方厘米(cm )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升(L )和毫升(ml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6 1立方米=10立方分米=10立方厘米

1升=l 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33lml =lcm , 1 L= ldm

2、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见自主学习手册p11页)

2)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

最低处(凹形液面中央下沿处) 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读数大于真实值); 仰视时,读数偏小(读数大于真实值)。

3 温度的测量(重、难)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 温度计的使用: (见自主学习手册p13页)

1.5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控制变量法、建立对照实验)

第2章 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见自主学习手册p18页)

1、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2个区别:

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重、难)

1、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包括病毒)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动物细胞 ↓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除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外还有)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 泡:含有细胞液。

5、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p23页)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 物像与实物上下左右全巅倒:如:“b ”->“q ”

2、 移像:像在左上角要想移到中央->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3、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 物镜放大倍数

4、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5、 光线好,小光圈;光线差,大光圈。 光线好,平面镜;光线差,凹面镜

6、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重、难)

1、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见自主学习手册p25页)

擦——滴——撕——展——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撕下洋葱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盖玻片一端必须与清水接触)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2、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最大区别: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不用清水是未来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

(2)用亚甲基蓝溶液进行染色。

2.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

2、受精卵 ——→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 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其它(见自主学习手册p27页)

2 组织(重、难) 定义:相同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1)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即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植物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见自主学习手册p29页)

(2)人体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人体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见自主学习手册p30页)

3、器官和系统(重、难)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植物的器官: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营养器官:根、茎和叶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3层。(如果损伤时流血了,说明最少伤到了真皮层,如果感到疼痛说明神经组织受到伤害。)

植物的叶:叶的表皮(保护组织), 叶肉(营养组织),叶脉中的筛管和导管(疏导组织)。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肠液)→大肠→肛门

4. 结构与层次

(1)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植物体

(2动物体(人体)

2.4 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1)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包含的动物越多。

2. 常见的脊椎动物(重、难)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见自主学习手册p37页)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 常见的无脊柱动物(重、难)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见自主学习手册p39页)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线形动物(蛔虫,晓虫)

软体动物(蜗牛,章鱼,蛤)

棘皮动物(海星,海参),节肢动物(蝗虫,蜈蚣,蜜蜂)

(2)昆虫的特征。

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典型昆虫一蜜蜂、蝴蝶)。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如虾、蜈蚣蜘蛛属于节肢动物,但不是昆虫。

2.5 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重、难)

(2)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又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如:郁金香、睡莲、玉兰、油菜、樟 裸子植物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四大器官。如:马尾松、黑松、水杉、银杏、苏铁、侧柏

2.6 物种的多样性

1. 单细胞生物

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2. 多细胞生物

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苔藓植物, 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 种类最多的动物:昆虫

最高等的动物:哺乳动物。

3.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见自主学习手册p50页)

1、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平线 月食 登高望远 帆船 天涯海角 时差 北极星

2、地球的内部结构: (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2 地球仪和地图(重、难)

一、地球仪(见自主学习手册p52页)

1.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

东经:从左往右增加的; 西经:从左往右减少的

2.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 )。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 )。南纬90°就是南极。 北纬:从上往下减少的; 南纬:从上往下增加的

3.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

二、地图(见自主学习手册p54页)

1.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

2. 比例尺

①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1厘米表示10千米以上。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见自主学习手册p56页)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见自主学习手册p58页)

1、火山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伏而待定,有序逃生,防震建筑。

3.5 泥石流(见自主学习手册p60页)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见自主学习手册p61页)

1、大陆漂移说:德国 魏格纳提出,大陆是漂移的

2、海地扩张说:

3、板块构造说:

(1)、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板洲板块

3.7 地形和地形图(见自主学习手册p62页)

1、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2、地形的变化: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重、难)

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第四章 物质的构成

4.1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4.2 质量的测量

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单位:千克( kg )。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 )、克(g )、毫克(㎎)。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3、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

68页)

4.3 物质的密度(重、难)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 密度的公式:

ρ=m/ v (公式变形: m=ρv 或v =m / ρ)

33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或厘米)

3333水银的密度为13.6×10千克/米,表示的意义:1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

3 3(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读作:千克每立方米)或克/厘米(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333-3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1000千克/米 1kg/m=1×10 g/cm

333(3)水的密度: 1×10千克/米或1克/厘米

3-63 6(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 = 1×10 m 1吨=1000千克=1×10 克

-3 -3 31毫升 = 1×10 升 1升=10m

4、密度的测量(测量盐水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

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4.4 物质的比热(重、难)

1、热量:物体吸收和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

2、比热: 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单位:焦/(千克. ℃)( J/(kg. ℃) )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4200 J/(kg. ℃) 表示的意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3、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4、水的比热的应用。

4.5 熔化与凝固(重、难)

一 、基本概念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气态---固态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固态--气态

二 、具体讲述

水浴法加热(使受热均匀)

※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晶体熔化凝固曲线: (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81页)

固液共存 固液共存

固态 固态

4.6 汽化与液化(重、难)

一、汽化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定义一: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得越快。 定义二:作用:致冷 (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

2、沸腾

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③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定义一: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注意:1标准大气压下状况。

二、液化

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4.7 升华与凝华(重、难)

实验一: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升华) ,遇冷后又直接变成碘晶体(凝华)。

干冰:二氧化碳的固态 雨: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

雪: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水 云: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雾:近地面中水蒸气---液化 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华

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气---液化

4.7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重、难)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区别: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 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见自主学习手册p1页)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见自主学习手册p3页)

有毒 易燃 有腐蚀性 易爆

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试管: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酒精灯: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滴管:滴加少量的液体;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2、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等。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要领 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酒精灯

灯焰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②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

酒精灯。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1.3 科学观察(见自主学习手册p7页)

1.4 科学测量(重、难)

1、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

米(µm) 、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691米(m )=10分米(dm )=100厘米(cm )=1000毫米(mm )=10微米(m )=10纳米(nm )

2、 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3、 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

4、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见自主学习手册p10页)

2、体积的测量(重、难)

1、体积: 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3国际单位:立方米(m )

3常用单位:立方厘米(cm )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升(L )和毫升(ml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6 1立方米=10立方分米=10立方厘米

1升=l 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33lml =lcm , 1 L= ldm

2、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见自主学习手册p11页)

2)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

最低处(凹形液面中央下沿处) 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读数大于真实值); 仰视时,读数偏小(读数大于真实值)。

3 温度的测量(重、难)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 温度计的使用: (见自主学习手册p13页)

1.5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控制变量法、建立对照实验)

第2章 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见自主学习手册p18页)

1、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2个区别:

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重、难)

1、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包括病毒)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动物细胞 ↓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除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外还有)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 泡:含有细胞液。

5、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p23页)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 物像与实物上下左右全巅倒:如:“b ”->“q ”

2、 移像:像在左上角要想移到中央->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3、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 物镜放大倍数

4、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5、 光线好,小光圈;光线差,大光圈。 光线好,平面镜;光线差,凹面镜

6、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重、难)

1、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见自主学习手册p25页)

擦——滴——撕——展——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撕下洋葱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盖玻片一端必须与清水接触)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2、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最大区别: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不用清水是未来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

(2)用亚甲基蓝溶液进行染色。

2.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

2、受精卵 ——→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 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其它(见自主学习手册p27页)

2 组织(重、难) 定义:相同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1)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即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植物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见自主学习手册p29页)

(2)人体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人体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见自主学习手册p30页)

3、器官和系统(重、难)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植物的器官: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营养器官:根、茎和叶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3层。(如果损伤时流血了,说明最少伤到了真皮层,如果感到疼痛说明神经组织受到伤害。)

植物的叶:叶的表皮(保护组织), 叶肉(营养组织),叶脉中的筛管和导管(疏导组织)。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肠液)→大肠→肛门

4. 结构与层次

(1)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植物体

(2动物体(人体)

2.4 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1)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包含的动物越多。

2. 常见的脊椎动物(重、难)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见自主学习手册p37页)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 常见的无脊柱动物(重、难)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见自主学习手册p39页)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线形动物(蛔虫,晓虫)

软体动物(蜗牛,章鱼,蛤)

棘皮动物(海星,海参),节肢动物(蝗虫,蜈蚣,蜜蜂)

(2)昆虫的特征。

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典型昆虫一蜜蜂、蝴蝶)。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如虾、蜈蚣蜘蛛属于节肢动物,但不是昆虫。

2.5 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重、难)

(2)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又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如:郁金香、睡莲、玉兰、油菜、樟 裸子植物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四大器官。如:马尾松、黑松、水杉、银杏、苏铁、侧柏

2.6 物种的多样性

1. 单细胞生物

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2. 多细胞生物

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苔藓植物, 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 种类最多的动物:昆虫

最高等的动物:哺乳动物。

3.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见自主学习手册p50页)

1、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平线 月食 登高望远 帆船 天涯海角 时差 北极星

2、地球的内部结构: (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2 地球仪和地图(重、难)

一、地球仪(见自主学习手册p52页)

1.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

东经:从左往右增加的; 西经:从左往右减少的

2.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 )。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 )。南纬90°就是南极。 北纬:从上往下减少的; 南纬:从上往下增加的

3.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

二、地图(见自主学习手册p54页)

1.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

2. 比例尺

①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1厘米表示10千米以上。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见自主学习手册p56页)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见自主学习手册p58页)

1、火山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伏而待定,有序逃生,防震建筑。

3.5 泥石流(见自主学习手册p60页)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见自主学习手册p61页)

1、大陆漂移说:德国 魏格纳提出,大陆是漂移的

2、海地扩张说:

3、板块构造说:

(1)、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板洲板块

3.7 地形和地形图(见自主学习手册p62页)

1、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2、地形的变化: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重、难)

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第四章 物质的构成

4.1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4.2 质量的测量

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单位:千克( kg )。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 )、克(g )、毫克(㎎)。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3、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

68页)

4.3 物质的密度(重、难)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 密度的公式:

ρ=m/ v (公式变形: m=ρv 或v =m / ρ)

33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或厘米)

3333水银的密度为13.6×10千克/米,表示的意义:1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

3 3(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读作:千克每立方米)或克/厘米(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333-3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1000千克/米 1kg/m=1×10 g/cm

333(3)水的密度: 1×10千克/米或1克/厘米

3-63 6(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 = 1×10 m 1吨=1000千克=1×10 克

-3 -3 31毫升 = 1×10 升 1升=10m

4、密度的测量(测量盐水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

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4.4 物质的比热(重、难)

1、热量:物体吸收和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

2、比热: 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单位:焦/(千克. ℃)( J/(kg. ℃) )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4200 J/(kg. ℃) 表示的意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3、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4、水的比热的应用。

4.5 熔化与凝固(重、难)

一 、基本概念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气态---固态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固态--气态

二 、具体讲述

水浴法加热(使受热均匀)

※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晶体熔化凝固曲线: (重、难)(见自主学习手册81页)

固液共存 固液共存

固态 固态

4.6 汽化与液化(重、难)

一、汽化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定义一: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得越快。 定义二:作用:致冷 (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

2、沸腾

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③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定义一: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注意:1标准大气压下状况。

二、液化

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4.7 升华与凝华(重、难)

实验一: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升华) ,遇冷后又直接变成碘晶体(凝华)。

干冰:二氧化碳的固态 雨: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

雪: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水 云: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雾:近地面中水蒸气---液化 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华

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气---液化

4.7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重、难)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区别: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 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


相关内容

  •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 华 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为了 ...

  •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作者:原来是你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 ...

  • 三年级科学教学经验文章
  • 三年级科学教学经验文章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 ...

  •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红星小学-----李彪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 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 ...

  • 四年级2014年秋科学期中质量检测分析
  • 商丹高新学校2014年秋 四年级科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四年级组方堃 本次质量检测知识考察范围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全部内容.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以基础知识考察为主(填空题第4题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判断题以生活常识.自然现象解释.人体器官认识 ...

  •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转变
  • 摘 要: 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和达成机构(Achieve)主导,携手26个州及广泛的基础工作团队共同完成的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于2013年4月9日公开发布.本文结合达成机构官方网站上的内容,对该标准进行简要分析,重点关注NGSS与以往的标准在结构和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在 ...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王 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科学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

  • 四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 2016-2017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肖堰完小 陶雪梅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试卷由选择.判断.探究.实验五种题型组成,题型较广泛,试题大部分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个别的拓展创新型题目,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

  • 四年级科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 四年级科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2010年学期末,我校进行了期末检测, 此次检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组织考试,成绩真实.有效.现结合学生实际,对四年级科学考试试卷做以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我校四年级有2个教学班参加考试,总的来说,成绩较为理想.四(1)班参考人数43人,总分3387分, ...

  • 小学六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 立岗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本次检测试卷共有六大题,题型分布广,份量适中,试题难易程度适合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面对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注意了坡度的平缓,试题的低中难题分布恰当.是一份比较合理的试卷.满分100分. (2)试题内容好,整份试卷分为填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