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读列宁的《论粮食税》所感

《论粮食税》,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序论

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经济(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社会主义经济。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

2 .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

1 .以根食税代替余根收集制的迫切性

2 .粮食税的实质

3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 .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租借制

5 .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部分:结论: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该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意义及条件作了充分的论证。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市场关系,允许商品交换,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第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第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列宁由此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同时该文章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要有商品货币关系,要有自由贸易,要利用资本主义等思想,丰富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而且至今发挥着重要影响。

无独有偶,中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与苏联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国进行改革,内容有:第一,从实践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第三,发展商品经济,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第四,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第五,学习和利用国外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来建设和发展本国社会主义。同样地,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首先,二者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 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 加强商品流转, 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

第三, 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习, 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 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

第四,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 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 而邓小平同志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然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学习,更多的是创新与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列宁虽然主张用非社会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社会主义应该加以发展的。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将来的社会主义不应该有这些东西存在。列宁虽然指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他却认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和让步,今后将只会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存在,其它形式的经济成分将被消除。

而邓小平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二)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深知学习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和自身认识的制约,列宁始终认为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对苏维埃政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此,列宁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苏维埃政权对外贸的垄断权。在国际交往中,列宁也始终持有对外“输出革命”和防止帝国主义入侵的观点,对西方国家保持高度警惕。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普遍排斥。所以.列宁时期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主张.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

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而不是临时的措施。认为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技术,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邓小平平还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2001年12月l1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再推进改革开放的配套措施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持久和有效的推进,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其配套措施。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推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却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高度集中地政治体制,没有推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新经济政策的运行失去良好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新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调配套。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

总之,两国的政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邓小平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又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大胆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读列宁的《论粮食税》所感

《论粮食税》,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序论

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经济(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社会主义经济。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

2 .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

1 .以根食税代替余根收集制的迫切性

2 .粮食税的实质

3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 .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租借制

5 .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部分:结论: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该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意义及条件作了充分的论证。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市场关系,允许商品交换,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第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第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列宁由此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同时该文章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要有商品货币关系,要有自由贸易,要利用资本主义等思想,丰富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而且至今发挥着重要影响。

无独有偶,中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与苏联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国进行改革,内容有:第一,从实践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第三,发展商品经济,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第四,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第五,学习和利用国外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来建设和发展本国社会主义。同样地,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首先,二者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 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 加强商品流转, 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

第三, 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习, 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 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

第四,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 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 而邓小平同志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然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学习,更多的是创新与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列宁虽然主张用非社会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社会主义应该加以发展的。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将来的社会主义不应该有这些东西存在。列宁虽然指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他却认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和让步,今后将只会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存在,其它形式的经济成分将被消除。

而邓小平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二)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深知学习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和自身认识的制约,列宁始终认为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对苏维埃政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此,列宁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苏维埃政权对外贸的垄断权。在国际交往中,列宁也始终持有对外“输出革命”和防止帝国主义入侵的观点,对西方国家保持高度警惕。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普遍排斥。所以.列宁时期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主张.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

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而不是临时的措施。认为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技术,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邓小平平还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2001年12月l1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再推进改革开放的配套措施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持久和有效的推进,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其配套措施。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推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却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高度集中地政治体制,没有推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新经济政策的运行失去良好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新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调配套。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

总之,两国的政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邓小平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又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大胆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关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 下,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 ...

  • 苏联原因和教训
  •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的, 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并没有盲目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 而是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并在此过程中常常扬弃和矫正自己以前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对列宁的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他领导 ...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_孙红艳
  • 理 论 探 讨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 孙红艳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新样式,它是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超越苏联模式的结果.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全面地看待苏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在中国 ...

  •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田其治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苏联模式的兴衰及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不仅 必须改革,而且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指出那种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结为苏联模式失败 ...

  •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黄宗良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616: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036-06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现代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增加了我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并进一步的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特色教案
  • 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黄仲明教材.教案.学案"三合一"特色教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重点 赫鲁晓夫改 革 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比较.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 苏联解体的关系.右图是 20 ...

  • 论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摘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 ...

  •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 ...

  • 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当务之急
  • 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当务之急 --以苏俄兴亡为鉴 国际关系学院 王兴 2011200690 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当务之急 --以苏俄兴亡为鉴 一.何为中国梦? 对于"中国梦",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者和专家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也许刚刚上任的习总书记对此的答案更为"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