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孔明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 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
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孔明说:“只消三日。” (第2段)
(说明他当时已经知道三日内必定有大雾,所以这么肯定而自信地说“只消三日”。这说明他知天文的能力。写出了孔明自信的品质。)
2、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日不办好,甘当重罚。” (第2段)
(说明他心中早有把握。他当时确定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孔明这次必死无疑。将两人的态度、举止、态度进行对比,写出了周瑜胸襟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和孔明自信豁达的品质。)
3、孔明说:“望你借我二十只船……我的计划就失败了。”(第4段)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周密谋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第4段)
(“果然”一词说明诸葛亮了解鲁肃,确信鲁肃不会出卖自己,突出他的知人识人,这也是他“神”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性格。)
4、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第5段)
(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给人设下悬念,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5、当夜大雾……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第6段)
孔明又令船只调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第7段)
(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说明孔明料事如神,知天文,晓地理。)
6、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第6段)
(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表现出孔明自信、从容的大将风度。)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总结:孔明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地方?(也是“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的答案)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识人心。利用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晓地理,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课外读物。
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孔明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 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
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孔明说:“只消三日。” (第2段)
(说明他当时已经知道三日内必定有大雾,所以这么肯定而自信地说“只消三日”。这说明他知天文的能力。写出了孔明自信的品质。)
2、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日不办好,甘当重罚。” (第2段)
(说明他心中早有把握。他当时确定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孔明这次必死无疑。将两人的态度、举止、态度进行对比,写出了周瑜胸襟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和孔明自信豁达的品质。)
3、孔明说:“望你借我二十只船……我的计划就失败了。”(第4段)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周密谋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第4段)
(“果然”一词说明诸葛亮了解鲁肃,确信鲁肃不会出卖自己,突出他的知人识人,这也是他“神”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性格。)
4、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第5段)
(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给人设下悬念,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5、当夜大雾……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第6段)
孔明又令船只调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第7段)
(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说明孔明料事如神,知天文,晓地理。)
6、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第6段)
(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表现出孔明自信、从容的大将风度。)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总结:孔明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地方?(也是“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的答案)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识人心。利用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晓地理,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