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案

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孔明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 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

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孔明说:“只消三日。” (第2段)

(说明他当时已经知道三日内必定有大雾,所以这么肯定而自信地说“只消三日”。这说明他知天文的能力。写出了孔明自信的品质。)

2、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日不办好,甘当重罚。” (第2段)

(说明他心中早有把握。他当时确定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孔明这次必死无疑。将两人的态度、举止、态度进行对比,写出了周瑜胸襟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和孔明自信豁达的品质。)

3、孔明说:“望你借我二十只船……我的计划就失败了。”(第4段)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周密谋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第4段)

(“果然”一词说明诸葛亮了解鲁肃,确信鲁肃不会出卖自己,突出他的知人识人,这也是他“神”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性格。)

4、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第5段)

(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给人设下悬念,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5、当夜大雾……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第6段)

孔明又令船只调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第7段)

(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说明孔明料事如神,知天文,晓地理。)

6、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第6段)

(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表现出孔明自信、从容的大将风度。)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总结:孔明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地方?(也是“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的答案)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识人心。利用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晓地理,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课外读物。

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孔明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 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

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孔明说:“只消三日。” (第2段)

(说明他当时已经知道三日内必定有大雾,所以这么肯定而自信地说“只消三日”。这说明他知天文的能力。写出了孔明自信的品质。)

2、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日不办好,甘当重罚。” (第2段)

(说明他心中早有把握。他当时确定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孔明这次必死无疑。将两人的态度、举止、态度进行对比,写出了周瑜胸襟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和孔明自信豁达的品质。)

3、孔明说:“望你借我二十只船……我的计划就失败了。”(第4段)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周密谋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第4段)

(“果然”一词说明诸葛亮了解鲁肃,确信鲁肃不会出卖自己,突出他的知人识人,这也是他“神”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性格。)

4、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第5段)

(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给人设下悬念,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5、当夜大雾……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第6段)

孔明又令船只调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第7段)

(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说明孔明料事如神,知天文,晓地理。)

6、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第6段)

(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表现出孔明自信、从容的大将风度。)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总结:孔明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地方?(也是“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的答案)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识人心。利用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晓地理,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课外读物。


相关内容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
  •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 ...

  • 空城计(教案2)
  • <空城计>教案 北海市第一中学 冯 玲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

  • [失街亭]教案
  • <失街亭>教案 一. 目的要求 1. 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 生动的语言 3. 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正确处理原则:赏罚重明, 死搬教重危害大 二.教学重点: 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继情 培养学生 ...

  •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通过描写看人物 一.指导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2.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 ...

  • 壮丽的三峡
  • 课题:壮丽的三峡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2.学习本文以空间转换为说明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的写法. 3.重点学习瞿塘峡及巫峡部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以空间转换为说明 ...

  • 2015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生命安全教育教案1-19课
  •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六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维护学生生命安全.为学生终身有质量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保障的宗旨,以<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生命安全意识,尊重和珍爱生命,掌握必 ...

  • 23隆中对(教案)
  •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2 ...

  • 六年级语文上册19-30教案
  • 19. 阳光下的皮肤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 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 ...

  •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目录 小学语文北京版第十一册
  •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目录 小学语文北京版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开国大典 2 枣核 3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4 钱学森归国 第二单元 5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6 城市的标志 7 黄河之水天上来 8 地球万岁 第三单元 9 顶碗少年 10 "钢琴之王"的微笑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