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庄中学:张彩侠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写法。 难点; 体会作者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三 教学方法 发现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法 。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结合学情,指导学生默读和圈点批注方法。学生 ; 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
2.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入 提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
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2、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
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 ,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 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
的爱。
三、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 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 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 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
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 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
较一下效果。?? 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
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
形图作小结。
问题组:
a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 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 妙在何处?
b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
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
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
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
“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
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 .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 .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
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 .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 .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
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
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啊!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四、拓展延伸: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
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
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
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五、、课堂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
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
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 ,使济南的冬天温暖安适 。
六、作业布置: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
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12、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
小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的远山
暖、绿、清、亮 山 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庄中学:张彩侠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写法。 难点; 体会作者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三 教学方法 发现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法 。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结合学情,指导学生默读和圈点批注方法。学生 ; 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
2.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入 提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
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2、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
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 ,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 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
的爱。
三、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 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 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 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
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 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
较一下效果。?? 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
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
形图作小结。
问题组:
a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 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 妙在何处?
b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
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
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
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
“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
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 .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 .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
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 .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 .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
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
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啊!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四、拓展延伸: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
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
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
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五、、课堂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
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
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 ,使济南的冬天温暖安适 。
六、作业布置: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
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12、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
小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的远山
暖、绿、清、亮 山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