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摘 要:根据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和平区、沈河区的分布,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同时对沈阳市
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进行电话访谈兼实地访
谈。调查中我们发现,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
人力资源不足、法律缺失、人口压力以及制度性障碍等多方面的困
难,建议采取规范全科医学培训、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建立医师责
任保险制度等措施推动新服务模式的推行。
关键词:全科医生 家庭服务 社区服务
1. 调查对象与研究过程
1.1调查对象的确定
目前沈阳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 我们根据沈阳市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在和平区、沈河区的分布,随机抽取12个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占和平区、沈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50%)作为访
谈对象。
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卫
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资源,及时取得所需资料,采用偶遇法,对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同时,为了方便卫生局工作负
责人接受访谈,对沈阳市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
进行电话访谈兼实地访谈。
1.2研究过程
①访谈提纲的设计
自行设计访谈提纲,我们根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施的家庭
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沈阳市2012年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工作要点》,最终确定了访谈提纲。并依据政策分析理论,
将访谈内容分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政策执行主体、客
体、环境以及政策内容四部分。
其中政策执行主体涉及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情况、培养机制;政
策执行客体涉及社区居民;政策执行环境涉及法律环境、人口状况
以及社会信任度;政策内容主要涉及服务内容、政策补偿机制以及
绩效评价机制,还包括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医疗事故防范等内容。
②访谈过程
我们首先对沈阳市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进行
访谈,了解了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政策设定,
以及沈阳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然后,对抽取的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全科医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沈阳市社区卫生
服务的现状,以及未来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的主要
问题。
2. 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困难
2.1政策执行主体面临的困难
①全科医生人员数量不足
人员不足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问题。以和平区为例,和平
区现有人口70多万人,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师组
织的标准,“在新世纪中,平均每 2 000 人口就要配备1 名家庭医
师”,[1]和平区需要全科医生约350人,而目前仅有210人左右,
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达100多人。2011年的数据显示,辽宁省共有
12902名基层医生参加了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获得全科医师岗位
合格证书的有7050人。[2]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
总体目标,“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前,辽
宁省还有四千人的全科医生缺口。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辽宁省的全科医生缺口将达万人以上。总之,人员不足将是未来推
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首要瓶颈。
②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不够
通过对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的调查,我们了
解到,目前沈阳市的全科医生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真正通
过规范的全科医学培训出身的全科医生几乎没有,在和平区210人
的全科医生队伍中,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规范全科医学培训出身的全
科医生。2011年,辽宁省首批接受“5+3”模式规范化培养的全科
医生才刚刚毕业,但人数仅仅是11人,各地级市平均还不到1人。
第二,在岗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人员
极其紧缺,培训医生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在岗培训,而且,培
训的内容、形式也存在诸多缺陷,培训效果难以保证。中华医学会
全科医学分会在沈阳的调查也显示,回答转岗培训对今后工作非常
有帮助者仅占23 %。[3]因此,需要通过更加规范的培训来提高基
层全科医生的实际医疗水平。
2.2政策执行客体存在的问题
①居民期望与社区医生服务水平的落差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居民享受医疗服务越来越方便。2011
年,沈河区开始推行“包户服务”,对于一些年级比较大、病症比
较轻或是长期卧床不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建立家庭病床并
提供上门服务,但由于社区医生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量重,结果难
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在我们的访谈中,社区医生表示,对上门
服务的过度期望,以为社区医生变成了私人医生,不仅加大了社区
医生的工作量,也造成了一些医疗资源的浪费。
②传统的健康及就医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无病即健康”,但居民健康的预防、保健是家
庭医生式服务的重要内容。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的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都积极开展了健康讲座、定期走访等活动,但这些“事前预防
性”服务在实施中却难以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落后的健康观念
不仅不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还会加大社会的医疗成本。
传统的就医观念也影响着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推行。目前大
部分居民只相信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对小医院,尤其是社区卫生医
院则缺乏基本的信任,信任缺失又影响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等政
策的推行。
2.3政策执行环境
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要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家庭
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推行,面临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
我们主要分析法律环境和人口状况以及社会信任度的影响。
①法律缺失
法律保障是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重要制度基础,但
目前的医疗规范中,对社区医生出诊时的医疗活动、人身安全以及
医疗纠纷的处理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
在我们的调查中,沈阳市某区曾最早推行了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
工作,但正是由于对家庭出诊时医疗纠纷的处理问题而最终放弃了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行。沈阳市全面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
后,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会更加普遍,但如果风险难以规避,又缺
乏制度保障,使得社区医生本身就对“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存
在顾虑,也就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新服务模式的开展。
②人口压力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尤其是城市
流动人口的增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沈阳市总人口
为81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来增长90万人,
增长 12.53%,这其中,外来人口又是沈阳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推
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沈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不仅要面临人口增
长的压力,流动人口也为社区卫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
服务难度。
③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影响医生工作的开展
社会信任度和安全感的下降,必定影响”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
的推广。一方面,社区居民需要更加全面、细致、连续的医疗服务,
但另一方面,受社会诚信和信任感下降的影响,又对社区卫生工作
保持警惕,使得人际关系愈加冷漠,医生工作遭遇“心理围墙”的
障碍。
2.4政策、制度性障碍
①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缺乏制度保障
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要以“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为基础。
沈阳市的医疗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很多问
题,以我们调查的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为例。首先,因为制度规
范的缺失,社区首诊难以真正实现。其次,沈阳市虽然在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但是在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之间,转诊则出现了一些困难。一
方面,转诊要考虑患者意愿,如果患者对转诊医院不满意,转诊也
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在二、三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
转诊的过程中,不愿意提供介绍病人病情的转诊书,这不仅造成了
一定的资源浪费,重新检查也会加重病人的医疗负担。
②政策补偿机制不健全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补偿机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社
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改革
方向是不断降低经济收益,强调其社会效益。在沈阳市和平区、沈
河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家庭随访、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
咨询以及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等服务都是免费的,而目前的补偿
机制并不能弥补这部分收入的减少以及所耗费的成本。
③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沈阳市进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考核评价,其中最主要
的是对全科医生及其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考核。在对沈阳市两区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有效
的绩效考核机制,第一,缺乏一种客观、合理的考核机制,难以真
实地体现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第二,绩效考核结果对全科医生的
激励作用不强,结果导致绩效考核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多渠道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①加快培养全科医生,规范全科医生培训
在全科医生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
导意见》已经提出了近期解决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需求的四个渠道,
“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
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
但是在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医疗人才的培训质
量,严格规范全科医生的准入制度。
②实行“双班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在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下,为了缓解全科医生人才的供需矛盾,
可以实行“双班制”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双班制”是在同一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下,将全体全科医生分为“社区服务”和“临床坐
诊”两班,并实行两班轮换。两班轮换,有利于提高社区医生的医
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
医生多点执业,既可以一人多用,又有利于人才流动,尤其是高
级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不仅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
质量,还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学人才的培养。
3.2确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分担风险,解决纠纷
建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担医生风险,为医生创造一种
宽松的行医环境,也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患者来说,
不但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保险公司的介入,使得医疗纠
纷的解决和赔付更加客观、合理。
建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要实行强制保险。在我国,应该规定法人
性质的医疗机构必须为其医师进行投保;个体诊所的医师必须自己
进行投保,否则不得执业。[4]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并保证
制度实施的效果。
3.3建立全面合理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碍
消除制度性障碍,主要是解决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政策补偿机
制、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等问题。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制度化
要以医保为基础,规定医保人员必须到社区首诊或进行转诊,或是
提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完善政策补偿机制重要
的是加大政府投入,并保证补偿到位;建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要
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而且要根据每年的工作任务,适时调整考核
标准和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医生的薪酬收入和晋升制
度相结合,合理反映医疗服务的水平,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不断提
高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薛锦花. 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j].社区医疗,2011,18(11).
[2]王敏娜. 我省全科医生缺口达数千人[n].辽宁日报,
2011-07-11.
[3]施萍,吴静雅,付肖冰,李萍,宋瑞清,顾湲. 建立全科医生
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
[4]杜康宁. 医师责任保险制度研究[j].湖南大学,2009.
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摘 要:根据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和平区、沈河区的分布,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同时对沈阳市
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进行电话访谈兼实地访
谈。调查中我们发现,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
人力资源不足、法律缺失、人口压力以及制度性障碍等多方面的困
难,建议采取规范全科医学培训、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建立医师责
任保险制度等措施推动新服务模式的推行。
关键词:全科医生 家庭服务 社区服务
1. 调查对象与研究过程
1.1调查对象的确定
目前沈阳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 我们根据沈阳市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在和平区、沈河区的分布,随机抽取12个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占和平区、沈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50%)作为访
谈对象。
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卫
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资源,及时取得所需资料,采用偶遇法,对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同时,为了方便卫生局工作负
责人接受访谈,对沈阳市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
进行电话访谈兼实地访谈。
1.2研究过程
①访谈提纲的设计
自行设计访谈提纲,我们根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施的家庭
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沈阳市2012年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工作要点》,最终确定了访谈提纲。并依据政策分析理论,
将访谈内容分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政策执行主体、客
体、环境以及政策内容四部分。
其中政策执行主体涉及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情况、培养机制;政
策执行客体涉及社区居民;政策执行环境涉及法律环境、人口状况
以及社会信任度;政策内容主要涉及服务内容、政策补偿机制以及
绩效评价机制,还包括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医疗事故防范等内容。
②访谈过程
我们首先对沈阳市卫生局、和平区卫生局以及沈河区卫生局进行
访谈,了解了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政策设定,
以及沈阳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然后,对抽取的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全科医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沈阳市社区卫生
服务的现状,以及未来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的主要
问题。
2. 沈阳市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困难
2.1政策执行主体面临的困难
①全科医生人员数量不足
人员不足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问题。以和平区为例,和平
区现有人口70多万人,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师组
织的标准,“在新世纪中,平均每 2 000 人口就要配备1 名家庭医
师”,[1]和平区需要全科医生约350人,而目前仅有210人左右,
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达100多人。2011年的数据显示,辽宁省共有
12902名基层医生参加了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获得全科医师岗位
合格证书的有7050人。[2]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
总体目标,“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前,辽
宁省还有四千人的全科医生缺口。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辽宁省的全科医生缺口将达万人以上。总之,人员不足将是未来推
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首要瓶颈。
②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不够
通过对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的调查,我们了
解到,目前沈阳市的全科医生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真正通
过规范的全科医学培训出身的全科医生几乎没有,在和平区210人
的全科医生队伍中,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规范全科医学培训出身的全
科医生。2011年,辽宁省首批接受“5+3”模式规范化培养的全科
医生才刚刚毕业,但人数仅仅是11人,各地级市平均还不到1人。
第二,在岗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人员
极其紧缺,培训医生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在岗培训,而且,培
训的内容、形式也存在诸多缺陷,培训效果难以保证。中华医学会
全科医学分会在沈阳的调查也显示,回答转岗培训对今后工作非常
有帮助者仅占23 %。[3]因此,需要通过更加规范的培训来提高基
层全科医生的实际医疗水平。
2.2政策执行客体存在的问题
①居民期望与社区医生服务水平的落差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居民享受医疗服务越来越方便。2011
年,沈河区开始推行“包户服务”,对于一些年级比较大、病症比
较轻或是长期卧床不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建立家庭病床并
提供上门服务,但由于社区医生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量重,结果难
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在我们的访谈中,社区医生表示,对上门
服务的过度期望,以为社区医生变成了私人医生,不仅加大了社区
医生的工作量,也造成了一些医疗资源的浪费。
②传统的健康及就医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无病即健康”,但居民健康的预防、保健是家
庭医生式服务的重要内容。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的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都积极开展了健康讲座、定期走访等活动,但这些“事前预防
性”服务在实施中却难以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落后的健康观念
不仅不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还会加大社会的医疗成本。
传统的就医观念也影响着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推行。目前大
部分居民只相信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对小医院,尤其是社区卫生医
院则缺乏基本的信任,信任缺失又影响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等政
策的推行。
2.3政策执行环境
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要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家庭
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推行,面临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
我们主要分析法律环境和人口状况以及社会信任度的影响。
①法律缺失
法律保障是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重要制度基础,但
目前的医疗规范中,对社区医生出诊时的医疗活动、人身安全以及
医疗纠纷的处理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
在我们的调查中,沈阳市某区曾最早推行了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
工作,但正是由于对家庭出诊时医疗纠纷的处理问题而最终放弃了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行。沈阳市全面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
后,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会更加普遍,但如果风险难以规避,又缺
乏制度保障,使得社区医生本身就对“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存
在顾虑,也就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新服务模式的开展。
②人口压力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尤其是城市
流动人口的增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沈阳市总人口
为81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来增长90万人,
增长 12.53%,这其中,外来人口又是沈阳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推
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沈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不仅要面临人口增
长的压力,流动人口也为社区卫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
服务难度。
③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影响医生工作的开展
社会信任度和安全感的下降,必定影响”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
的推广。一方面,社区居民需要更加全面、细致、连续的医疗服务,
但另一方面,受社会诚信和信任感下降的影响,又对社区卫生工作
保持警惕,使得人际关系愈加冷漠,医生工作遭遇“心理围墙”的
障碍。
2.4政策、制度性障碍
①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缺乏制度保障
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要以“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为基础。
沈阳市的医疗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很多问
题,以我们调查的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为例。首先,因为制度规
范的缺失,社区首诊难以真正实现。其次,沈阳市虽然在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但是在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之间,转诊则出现了一些困难。一
方面,转诊要考虑患者意愿,如果患者对转诊医院不满意,转诊也
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在二、三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
转诊的过程中,不愿意提供介绍病人病情的转诊书,这不仅造成了
一定的资源浪费,重新检查也会加重病人的医疗负担。
②政策补偿机制不健全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补偿机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社
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改革
方向是不断降低经济收益,强调其社会效益。在沈阳市和平区、沈
河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家庭随访、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
咨询以及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等服务都是免费的,而目前的补偿
机制并不能弥补这部分收入的减少以及所耗费的成本。
③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沈阳市进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考核评价,其中最主要
的是对全科医生及其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考核。在对沈阳市两区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有效
的绩效考核机制,第一,缺乏一种客观、合理的考核机制,难以真
实地体现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第二,绩效考核结果对全科医生的
激励作用不强,结果导致绩效考核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多渠道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①加快培养全科医生,规范全科医生培训
在全科医生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
导意见》已经提出了近期解决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需求的四个渠道,
“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
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
但是在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医疗人才的培训质
量,严格规范全科医生的准入制度。
②实行“双班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在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下,为了缓解全科医生人才的供需矛盾,
可以实行“双班制”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双班制”是在同一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下,将全体全科医生分为“社区服务”和“临床坐
诊”两班,并实行两班轮换。两班轮换,有利于提高社区医生的医
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
医生多点执业,既可以一人多用,又有利于人才流动,尤其是高
级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不仅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
质量,还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学人才的培养。
3.2确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分担风险,解决纠纷
建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担医生风险,为医生创造一种
宽松的行医环境,也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患者来说,
不但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保险公司的介入,使得医疗纠
纷的解决和赔付更加客观、合理。
建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要实行强制保险。在我国,应该规定法人
性质的医疗机构必须为其医师进行投保;个体诊所的医师必须自己
进行投保,否则不得执业。[4]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并保证
制度实施的效果。
3.3建立全面合理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碍
消除制度性障碍,主要是解决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政策补偿机
制、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等问题。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制度化
要以医保为基础,规定医保人员必须到社区首诊或进行转诊,或是
提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完善政策补偿机制重要
的是加大政府投入,并保证补偿到位;建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要
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而且要根据每年的工作任务,适时调整考核
标准和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医生的薪酬收入和晋升制
度相结合,合理反映医疗服务的水平,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不断提
高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薛锦花. 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j].社区医疗,2011,18(11).
[2]王敏娜. 我省全科医生缺口达数千人[n].辽宁日报,
2011-07-11.
[3]施萍,吴静雅,付肖冰,李萍,宋瑞清,顾湲. 建立全科医生
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
[4]杜康宁. 医师责任保险制度研究[j].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