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9期(总第243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9.038
试析中国陶瓷文化的生命情怀
陈金香,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作为中国“生命的文化”的一种形式,陶瓷以其特有的形式蕴含着生命情怀。陶瓷与一般器物不同,它同时具有“利生”、“悦生”、“悟生”和“生生”等多重功能。在四种功能中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生命情怀:“利生”通过改善生存环境关照生命境况;“悦生”通过美化生活环境提升生命境界;“悟生”通过洞穿生命历史领悟人生真谛;“生生”则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实现“生生不已”和生命超越。
关键词:中国;陶瓷文化;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9-0199-05
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其重心落在人的生命上,关注生命的状态,即人能否生存?如何生存?生存(生活)得如何?如何实现生命不息?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中国陶瓷文化也非常关注这些问题。揭示陶瓷文化的生命情怀,对于理清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命:中国陶瓷文化的主题
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就蕴含着浓厚的生命情怀。传说最早制作的陶器并非一件容器,而是女人——人类的母亲。制作陶器就是造人:希望子孙繁衍。中国还有其他关于陶器产生的传说,如“女娲抟土造人”等。这些传说体现着古人对陶器蕴含的生命情怀的体认。
陶器的发明体现了远古先民欲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和对自我生命的关照。陶器是远古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陶器产生之前,先民们仅是通过简单加工制作木器和
收稿日期:2015-07-15
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的用具和工具。陶器的发明对先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仅有木器、石器两种生产、生活用具的窘迫境况,而且也改变了先民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
陶器的产生不仅改善了先民的生存条件,也加快了先民智力的发展。陶器制作过程中泥土湿水时的柔软和烧制之后的坚硬的鲜明对比所造成的无限遐想空间,强烈冲击了先民的智力,极大地促进了先民抽象思维的发展。陶器产生之后大约3000-6000年,我国先民就取得三个巨大成就。一是学会了冶炼金属,先后掌握了制造青铜器、铁器,甚至金银器等技术,而且冶炼技术相当高。二是创立了文字。山东
有力地证明省邹平县丁公村出土发现的龙山文字[1],
了我国文字早在陶器时代就已经诞生了。三是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三大成就直接促使中国由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陶器的产生对我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首先,影响我国文化发展方向:
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5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31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JY2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2YB156);景德镇陶瓷学院院自选课题“中国式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陈金香(1973-),男,安徽阜阳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李兴华(1964-),男,江西瑞昌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 199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
心“生命”,而非关心“自然”。我们不能说中国传
No.9.2015(Cumulatively,No.243)
疑更多地指陶器。在“道器”基础上,中国传统思想又演化出其他哲学范畴,如“理气”、“有无”、“体用”等,它们共同筑就中国传统哲学大厦。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从远古启程,千万年来历久不息,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不息,也贯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智慧和生命情怀。但陶瓷又与众不同。一般来说,一种事物只满足人的某一方面需求,如粮食只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诗歌等艺术只满足精神需求;而陶瓷器却同时具有“利生”、“悦生”、“悟生”和“生生”等多重功能。
二、利生:陶瓷的实用功能
利生本是佛教用语。禅宗六祖慧能说:“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坛经》),意为宣讲佛法普度众生。类似此语在儒家经典《尚书》中也有。《尚书·大禹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句的大致意思是,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物尽其用,让百姓过上富足祥和生活,实现富国安邦。本文取其二意而合之,意为:满足人们需求,有利于人们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人的生存所需。《周易》第五卦即为“需”卦。《周易·序卦传》:“需者,饮食之道也。”《象》曰:“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历史上,人们一直强调饮食生活的重要性。孔子曰:
[11]
汉郦食其讲:“民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统文化是在制陶基础上产生的,但可以肯定地说,陶器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樊浩说,“文化”是解决人的“生陶器的制作正是解决中国古人的“生存困境”的[3]。存困境”,体现了中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
[4]
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旨在“明于天之道,利”
[5]
,实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而察于民之故”
[6]
的宏伟志愿。这在以往的典籍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无论是神话、历史故事,还是文人思想都可以寻得踪迹。《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三皇五帝之所以被称为“圣王”为后人称颂,正是由于他们改善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其次,影响我国传统思维模式:认识自然,掌握其运行规律以造福人类,而不是把其推向神或上帝。“水火既济而土合”(《天工开物》)。陶器的制作对先民的冲击很大,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不但可以通过削剥打磨——改变物体的形状制作工具,也可以通过不相容的水、火的共同作用改变物质的形态、性质制作器物。既然令人生畏的水、火都能被掌握利用,并能通过它们制造新的器物,那么,万物也应该能被理解并掌握利用。于是,先民“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7][8]
,“开物成务,以冒天下之道”。观象万物之情”
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告子则更进一步认为饮食与情色共为人之本性,“食色,性也”(《四书章句集注》)。关注生存即是关注生命。
陶瓷的产生源于先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显性上陶瓷表现为实用性;而在实用性中隐含着生命关照。陶器为先民们提供了汲水器、储水器、储存器、饮器、食器等几乎所有生活实用器物,这极大地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先民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先民逐渐由动物式生活转向“人”的生活。
陶瓷产生以后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器具。商周秦汉,虽然青铜器在上层社会盛行,但广大民众生活用具仍以陶瓷器具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除生活用陶外,出现了建筑陶瓷——瓦当和冥用陶。秦汉时期,陶瓷有进一步提高,秦砖汉瓦是制陶史上的佳话。从六朝时期我国开始进入瓷器时代,瓷器逐渐取代陶器等器具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宋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期,陶瓷几乎取代了金
制器,“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典籍《周易》就是观察世界的总结。《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基本形成,并一脉贯之于后世。
最后,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周易》最早表达了这种思想并决定了后世文化的发展方向。《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即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在性状和价值上同构、互通和同一,更进一步说,即天道与人道是同一“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高范畴之一,与“器”相对应,是在现实事物——“器”的基础上抽象的范畴。“形而上者谓之
[9]
,这里的“器”虽指宇宙间所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0]
,无有有形物,但正如上文所说,“埏埴以为器”
- 200 -
2015年第9期(总第243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9.038
试析中国陶瓷文化的生命情怀
陈金香,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作为中国“生命的文化”的一种形式,陶瓷以其特有的形式蕴含着生命情怀。陶瓷与一般器物不同,它同时具有“利生”、“悦生”、“悟生”和“生生”等多重功能。在四种功能中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生命情怀:“利生”通过改善生存环境关照生命境况;“悦生”通过美化生活环境提升生命境界;“悟生”通过洞穿生命历史领悟人生真谛;“生生”则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实现“生生不已”和生命超越。
关键词:中国;陶瓷文化;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9-0199-05
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其重心落在人的生命上,关注生命的状态,即人能否生存?如何生存?生存(生活)得如何?如何实现生命不息?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中国陶瓷文化也非常关注这些问题。揭示陶瓷文化的生命情怀,对于理清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命:中国陶瓷文化的主题
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就蕴含着浓厚的生命情怀。传说最早制作的陶器并非一件容器,而是女人——人类的母亲。制作陶器就是造人:希望子孙繁衍。中国还有其他关于陶器产生的传说,如“女娲抟土造人”等。这些传说体现着古人对陶器蕴含的生命情怀的体认。
陶器的发明体现了远古先民欲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和对自我生命的关照。陶器是远古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陶器产生之前,先民们仅是通过简单加工制作木器和
收稿日期:2015-07-15
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的用具和工具。陶器的发明对先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仅有木器、石器两种生产、生活用具的窘迫境况,而且也改变了先民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
陶器的产生不仅改善了先民的生存条件,也加快了先民智力的发展。陶器制作过程中泥土湿水时的柔软和烧制之后的坚硬的鲜明对比所造成的无限遐想空间,强烈冲击了先民的智力,极大地促进了先民抽象思维的发展。陶器产生之后大约3000-6000年,我国先民就取得三个巨大成就。一是学会了冶炼金属,先后掌握了制造青铜器、铁器,甚至金银器等技术,而且冶炼技术相当高。二是创立了文字。山东
有力地证明省邹平县丁公村出土发现的龙山文字[1],
了我国文字早在陶器时代就已经诞生了。三是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三大成就直接促使中国由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陶器的产生对我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首先,影响我国文化发展方向:
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5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31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JY2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2YB156);景德镇陶瓷学院院自选课题“中国式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陈金香(1973-),男,安徽阜阳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李兴华(1964-),男,江西瑞昌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 199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
心“生命”,而非关心“自然”。我们不能说中国传
No.9.2015(Cumulatively,No.243)
疑更多地指陶器。在“道器”基础上,中国传统思想又演化出其他哲学范畴,如“理气”、“有无”、“体用”等,它们共同筑就中国传统哲学大厦。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从远古启程,千万年来历久不息,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不息,也贯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智慧和生命情怀。但陶瓷又与众不同。一般来说,一种事物只满足人的某一方面需求,如粮食只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诗歌等艺术只满足精神需求;而陶瓷器却同时具有“利生”、“悦生”、“悟生”和“生生”等多重功能。
二、利生:陶瓷的实用功能
利生本是佛教用语。禅宗六祖慧能说:“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坛经》),意为宣讲佛法普度众生。类似此语在儒家经典《尚书》中也有。《尚书·大禹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句的大致意思是,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物尽其用,让百姓过上富足祥和生活,实现富国安邦。本文取其二意而合之,意为:满足人们需求,有利于人们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人的生存所需。《周易》第五卦即为“需”卦。《周易·序卦传》:“需者,饮食之道也。”《象》曰:“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历史上,人们一直强调饮食生活的重要性。孔子曰:
[11]
汉郦食其讲:“民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统文化是在制陶基础上产生的,但可以肯定地说,陶器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樊浩说,“文化”是解决人的“生陶器的制作正是解决中国古人的“生存困境”的[3]。存困境”,体现了中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
[4]
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旨在“明于天之道,利”
[5]
,实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而察于民之故”
[6]
的宏伟志愿。这在以往的典籍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无论是神话、历史故事,还是文人思想都可以寻得踪迹。《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三皇五帝之所以被称为“圣王”为后人称颂,正是由于他们改善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其次,影响我国传统思维模式:认识自然,掌握其运行规律以造福人类,而不是把其推向神或上帝。“水火既济而土合”(《天工开物》)。陶器的制作对先民的冲击很大,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不但可以通过削剥打磨——改变物体的形状制作工具,也可以通过不相容的水、火的共同作用改变物质的形态、性质制作器物。既然令人生畏的水、火都能被掌握利用,并能通过它们制造新的器物,那么,万物也应该能被理解并掌握利用。于是,先民“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7][8]
,“开物成务,以冒天下之道”。观象万物之情”
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告子则更进一步认为饮食与情色共为人之本性,“食色,性也”(《四书章句集注》)。关注生存即是关注生命。
陶瓷的产生源于先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显性上陶瓷表现为实用性;而在实用性中隐含着生命关照。陶器为先民们提供了汲水器、储水器、储存器、饮器、食器等几乎所有生活实用器物,这极大地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先民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先民逐渐由动物式生活转向“人”的生活。
陶瓷产生以后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器具。商周秦汉,虽然青铜器在上层社会盛行,但广大民众生活用具仍以陶瓷器具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除生活用陶外,出现了建筑陶瓷——瓦当和冥用陶。秦汉时期,陶瓷有进一步提高,秦砖汉瓦是制陶史上的佳话。从六朝时期我国开始进入瓷器时代,瓷器逐渐取代陶器等器具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宋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期,陶瓷几乎取代了金
制器,“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典籍《周易》就是观察世界的总结。《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生命的文化”的基本形成,并一脉贯之于后世。
最后,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周易》最早表达了这种思想并决定了后世文化的发展方向。《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即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在性状和价值上同构、互通和同一,更进一步说,即天道与人道是同一“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高范畴之一,与“器”相对应,是在现实事物——“器”的基础上抽象的范畴。“形而上者谓之
[9]
,这里的“器”虽指宇宙间所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0]
,无有有形物,但正如上文所说,“埏埴以为器”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