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

1、古诗两首(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概意思。

2、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我国唐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叫李白,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2、李白真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录音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多种朗读方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师生评价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自读古诗,理解字词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无影无踪。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厌,满足。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鼓励学生用想象理解这两句。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是好多只鸟?

(2)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有一片云?

(3)理解“尽”和“去”:

(4)品析:作者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不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5)感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7)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是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

(3)品析:

李白还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4)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5)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四、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诵读古诗。

2、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李白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 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1、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

2、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

2、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与导入: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

(1)板书课题:望洞庭。解题,你从题目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诗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指明说说读后的感受。

2、精读体会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指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三、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1、古诗两首(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概意思。

2、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我国唐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叫李白,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2、李白真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录音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多种朗读方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师生评价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自读古诗,理解字词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无影无踪。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厌,满足。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鼓励学生用想象理解这两句。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是好多只鸟?

(2)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有一片云?

(3)理解“尽”和“去”:

(4)品析:作者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不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5)感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7)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是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

(3)品析:

李白还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4)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5)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四、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诵读古诗。

2、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李白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 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1、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

2、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

2、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与导入: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

(1)板书课题:望洞庭。解题,你从题目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诗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指明说说读后的感受。

2、精读体会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指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三、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相关内容

  •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飘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飘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本诗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 ...

  •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一)回顾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

  • 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_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
  •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_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 ...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

  • 1-1独坐敬亭山教案
  •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意,感悟诗 ...

  •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 <古诗词三首>课文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独坐-表示诗人独坐时孤寂之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尽:完.相看:互相看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厌:满足. 诗意:许多 ...

  •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
  • 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 ...

  • 独坐敬亭山
  •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 ...

  • 必背古诗:独坐敬亭山
  • (点击上方的五个按键,经典解读) 必背古诗:独坐敬亭山 李 白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众 鸟 高 飞 尽 , gū yún dù qù xián 孤 云 独 去 闲 . 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相 看 两 不 厌 , zhǐ yǒu jìng tí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