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类描述方法

碎屑岩描述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1、颜色描述

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2、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

2.1粒级划分标准

2.2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 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粒级含量均

<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 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

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 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

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 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如表:

2.3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

2.3.1 粒度分类:

a. 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

b. 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

c. 砾石含量在10-30%之间者为砾质砂(泥)岩

d. 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

2.3.2 圆度分类

砾岩:圆状、次圆状砾石含量≥50%

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

2.3.3 成分分类

a. 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

(角砾)岩。

b. 复成分砾(角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

组成,亦统称砾岩(角砾岩)。

3 碎屑岩成分命名

3.1成份分类

a. 按杂基含量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

含量<15%。

b. 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见下图)

Ⅰ、石英砂岩

Ⅱ、长石石英砂岩

Ⅲ、岩屑石英砂岩

Ⅳ、长石砂岩

Ⅴ、岩屑长石砂岩

Ⅵ、长石岩屑砂岩

Ⅶ、岩屑砂岩

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它硅质岩岩屑等,反映成分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岩等岩屑 。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映大地构造状况。

3.2 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分。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钻井地质中构造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 以某粒级含量≥50%为基本名称。如:细粒石英砂岩

b. 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细砂岩

c. 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如含铜砂岩

d. 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

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

e. 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

称不等粒砂(砾)岩。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放后。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粉砂级占45%,称细-粉砂岩。

4 磨圆及分选

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划分为四级

a. 棱角状:棱角明显。

b. 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

c. 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

d. 圆状:磨圆良好。

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

a. 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

b. 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c.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

5.1 胶结物的成分

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一般可用简易试验鉴定。

5.2 胶结类型及程度

胶结类型可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大都需在放大镜下判定。现场可观察胶结程度,一般分为四级:

a. 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常呈粒状。

b. 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 )胶结,岩石容易捻碎。

c. 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要为泥质,有时少量灰质胶结,

岩石用手可以捻碎成颗粒状,但较困难。

d. 致密:胶结物含量多,多为灰质、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

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粒。

6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

一般描述颜色、厚度、可塑性、造浆性、吸水性、硬度、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加酸反应等。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

6.1 软硬程度

a. 软:用指甲可刻动。

b. 较硬:用小刀可刻画。

c. 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

6.2 可塑性

a. 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

b. 中等: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易断裂。

c. 硬: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6.3断口:爱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

a. 平坦状:断口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

b. 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 c. 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

d. 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

e. 锯齿状:断口象锯齿。

7.煤的描述方法

7.1 煤的描述内容

一般描述颜色、光泽、断口、可燃性等。

7.2煤的分类及各种煤的特征

煤主要按级别和物理结构分类,前者主要根据煤的变质程度分类,后者主要是生物岩石学分类。目前煤的常用糊类别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烛煤及藻煤等,其主要特征如下:

(1)、褐煤:褐色或褐黑色、光泽暗淡、断口粗糙、燃烧快、火焰带烟,通常具木质构造残留:

(2)、烟煤: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快,火焰带烟,常具明暗相间的纹层。

(3)、无烟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略慢,火焰矩,少烟,热量大。

(4)烛煤及藻煤:灰-灰黑色,油脂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燃,火焰长带烟,无层理。其中烛煤常由孢子、树脂木片等微小碎屑及暗煤组成。藻煤则常含大量油质海藻。

其中烟煤有四种变种:镜煤、亮煤、暗煤、丝煤。其特征如下:

(1) 镜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碎,部

分易污手,(形似玻璃或玉)有时有形似植物的条纹,

常具薄的水平纹理。

(2)

(3)

亮煤:亮黑色,具丝绢光泽,断口光滑,常具次级纹层。 暗煤:黑色或铅灰色,光泽晦暗,断口粗糙,纹理稳定,

外观松散或似土状。

(4) 丝煤:光泽暗淡,断口粗糙。孔隙发育,并常充填有方

解石或(矿物木炭)、黄铁矿。

8.岩石构造

描述内容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岩层倾角等。

8.1 单层分类名称

单层厚度大于2m称块状:2-0.5m称厚层状:0.5-0.1m称中层状:0.1-0.01m称薄层状:小于0.01m称页状。

8.2 层的组合分类 名称

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厚互层;2:1_5:1者称略等厚互层;5:1-10:1者称不等厚互层;>10:1者称夹层。

8.3 层理类型

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需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厚度。对不同类型的层理,描述重点也有所区别。层理类型分:1.块状层理;2.韵律层理;3.粒序层理;4.水平层理;5.平行层理;6.波状层理; 7.交错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层理的厚度分类:层理的厚度大于1m称特大型层理;1-0.1m称大型层理;0.1-0.03m称中型层理;0.03-0.01m称小型层理;小于0.01m称微细层理。

8.4 层面描述

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及侵蚀下切痕迹的特征以及揉皱构造、撹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其它一切能够观察到的构造特征都应详尽描述。

9. 接触关系

注意层序上的变化,以便发现他们之间的接触关系是不整合还

是假整合或整合,有无侵蚀面及断层等。要求系统观察下列情

况:

9.1 寻找岩层的沉积旋回特点及变化规律,注意岩性有无重复

出现或缺失的情况。

9.2 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无底砾岩、底砂岩、风化壳及侵蚀痕

迹等。

9.3 岩层倾角变化情况。

9.4 有无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

9.5 化石、岩性特征、矿物成分及岩石结构等特征的突变。

10. 应注意寻找古生物化石

要描述其门类、个体大小、数量、分布产状及保存情况等。

11. 裂缝发育情况

注意观察描述裂缝产状、数量、宽度、长度、充填情况、次生矿物种类、结晶情况和裂缝间连通情况等(详见碳酸盐岩裂缝部分)。

12 其它

在有岩浆岩产出的地区,应注意沉积岩石是否受岩浆岩烘烤、穿揷,

有无次含生变质、重结晶现象等。

13. 油、气、水情况

13.1 对岩芯含油的观察描述

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确定含油级别,分段描述: a.油砂(均匀含油)含油饱满,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90%以上,岩芯颜色为原油所改变,滴水成珠,油味浓。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50%-90%,岩芯中有少部分岩石本色,含油部分基本连通,含油部分滴水成珠或半珠状,油味较浓。

c. 油斑(斑状含油)含油部分互不连通,呈斑块状或斑点状,或沿层理面、节理面分布。大部分呈现岩石本来颜色。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占10%-50%。

d. 油迹(微含油)略具油味,仅见少部分岩芯为原油所浸染,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10%以下,或有油的殘迹者。

此外,凡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包括干照和湿照),不列入含油级别,但应有相应的描述记录。

13.2 对岩芯含气情况的观察描述

取出岩芯均应及时、仔细地观察有无气泡冒出,气泡逸出的部位、强弱及时间,有无油味等。

13.2 对岩芯含水情况的观察描述

取出岩芯后均应及时、仔细地观察岩芯的新鲜面上有无水湿或渗入现

象。尝尝有无咸味涩味。久置后是否仍具潮湿感或有无盐的结晶。 13.3 对岩屑含油情况的观察描述

根据岩屑含油饱满程度,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的百分比及荧光试验等综合考虑,确定含油级别。

a.油砂(均匀含油):岩屑含油饱满、油味浓、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75%以上,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成珠。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岩屑具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50%-75%%,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不渗。 c. 油斑(斑状含油):岩屑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10%-50%,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

d. 油迹(微含油)岩屑略具油味,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10%以下。

此外,岩屑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亦应详加记录。 含油岩屑应及时挑样封装起来,以供观察和采样。含油岩屑禁止用火烤。

1、岩性描述中,在描述各成份百分含量的同时,还应对长石风化程度、岩屑的组成成分等作相应描述。

2对构造、化石、含有物等地质现象和含油岩性应进行岩心照相和素描,并装订成“岩心照片图集” ,作为上交资料之一。

3、对岩心含油性的描述做到“准确、真实、详细”,除应对其正确确定含油级别处,还应着重分别描述含油部分和非含油部分的岩石粒度,结构构造,胶结物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说明造成含油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如:由于胶结物因素引起的岩性致密程度不同而造成原油呈斑块状分布的,其非含油部分可推断为主要是由物性变化差造成的。

4、对岩心含气性的描述,除了应对出筒整理时气泡显示情况详细描述外,还应据此和含气试验进行“含气级别”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级,即富含气、含气、微含气,并在剖面左侧按规定符号画出。例如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大于15%、出筒时冒泡每秒大于5个并有明显“扑扑”响声、点燃时能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拱破漆皮的岩心定为“富含气”;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5%~15%、出筒时冒泡每秒2~5个并有轻微“扑扑”响声、点燃时难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拱破个别块号或某个块号漆皮一部分的岩心定为“含气”;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小于5%、出筒时冒泡小于每秒2个或只有将岩心放入水中才见气泡出现、无“扑扑”响声,不能点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未拱破块号漆皮的岩心定为“微含气”。

碎屑岩描述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1、颜色描述

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2、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

2.1粒级划分标准

2.2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 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粒级含量均

<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 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

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 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

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 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如表:

2.3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

2.3.1 粒度分类:

a. 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

b. 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

c. 砾石含量在10-30%之间者为砾质砂(泥)岩

d. 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

2.3.2 圆度分类

砾岩:圆状、次圆状砾石含量≥50%

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

2.3.3 成分分类

a. 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

(角砾)岩。

b. 复成分砾(角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

组成,亦统称砾岩(角砾岩)。

3 碎屑岩成分命名

3.1成份分类

a. 按杂基含量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

含量<15%。

b. 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见下图)

Ⅰ、石英砂岩

Ⅱ、长石石英砂岩

Ⅲ、岩屑石英砂岩

Ⅳ、长石砂岩

Ⅴ、岩屑长石砂岩

Ⅵ、长石岩屑砂岩

Ⅶ、岩屑砂岩

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它硅质岩岩屑等,反映成分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岩等岩屑 。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映大地构造状况。

3.2 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分。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钻井地质中构造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 以某粒级含量≥50%为基本名称。如:细粒石英砂岩

b. 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细砂岩

c. 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如含铜砂岩

d. 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

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

e. 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

称不等粒砂(砾)岩。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放后。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粉砂级占45%,称细-粉砂岩。

4 磨圆及分选

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划分为四级

a. 棱角状:棱角明显。

b. 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

c. 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

d. 圆状:磨圆良好。

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

a. 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

b. 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c.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

5.1 胶结物的成分

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一般可用简易试验鉴定。

5.2 胶结类型及程度

胶结类型可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大都需在放大镜下判定。现场可观察胶结程度,一般分为四级:

a. 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常呈粒状。

b. 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 )胶结,岩石容易捻碎。

c. 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要为泥质,有时少量灰质胶结,

岩石用手可以捻碎成颗粒状,但较困难。

d. 致密:胶结物含量多,多为灰质、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

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粒。

6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

一般描述颜色、厚度、可塑性、造浆性、吸水性、硬度、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加酸反应等。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

6.1 软硬程度

a. 软:用指甲可刻动。

b. 较硬:用小刀可刻画。

c. 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

6.2 可塑性

a. 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

b. 中等: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易断裂。

c. 硬: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6.3断口:爱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

a. 平坦状:断口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

b. 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 c. 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

d. 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

e. 锯齿状:断口象锯齿。

7.煤的描述方法

7.1 煤的描述内容

一般描述颜色、光泽、断口、可燃性等。

7.2煤的分类及各种煤的特征

煤主要按级别和物理结构分类,前者主要根据煤的变质程度分类,后者主要是生物岩石学分类。目前煤的常用糊类别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烛煤及藻煤等,其主要特征如下:

(1)、褐煤:褐色或褐黑色、光泽暗淡、断口粗糙、燃烧快、火焰带烟,通常具木质构造残留:

(2)、烟煤: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快,火焰带烟,常具明暗相间的纹层。

(3)、无烟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略慢,火焰矩,少烟,热量大。

(4)烛煤及藻煤:灰-灰黑色,油脂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燃,火焰长带烟,无层理。其中烛煤常由孢子、树脂木片等微小碎屑及暗煤组成。藻煤则常含大量油质海藻。

其中烟煤有四种变种:镜煤、亮煤、暗煤、丝煤。其特征如下:

(1) 镜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碎,部

分易污手,(形似玻璃或玉)有时有形似植物的条纹,

常具薄的水平纹理。

(2)

(3)

亮煤:亮黑色,具丝绢光泽,断口光滑,常具次级纹层。 暗煤:黑色或铅灰色,光泽晦暗,断口粗糙,纹理稳定,

外观松散或似土状。

(4) 丝煤:光泽暗淡,断口粗糙。孔隙发育,并常充填有方

解石或(矿物木炭)、黄铁矿。

8.岩石构造

描述内容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岩层倾角等。

8.1 单层分类名称

单层厚度大于2m称块状:2-0.5m称厚层状:0.5-0.1m称中层状:0.1-0.01m称薄层状:小于0.01m称页状。

8.2 层的组合分类 名称

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厚互层;2:1_5:1者称略等厚互层;5:1-10:1者称不等厚互层;>10:1者称夹层。

8.3 层理类型

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需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厚度。对不同类型的层理,描述重点也有所区别。层理类型分:1.块状层理;2.韵律层理;3.粒序层理;4.水平层理;5.平行层理;6.波状层理; 7.交错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层理的厚度分类:层理的厚度大于1m称特大型层理;1-0.1m称大型层理;0.1-0.03m称中型层理;0.03-0.01m称小型层理;小于0.01m称微细层理。

8.4 层面描述

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及侵蚀下切痕迹的特征以及揉皱构造、撹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其它一切能够观察到的构造特征都应详尽描述。

9. 接触关系

注意层序上的变化,以便发现他们之间的接触关系是不整合还

是假整合或整合,有无侵蚀面及断层等。要求系统观察下列情

况:

9.1 寻找岩层的沉积旋回特点及变化规律,注意岩性有无重复

出现或缺失的情况。

9.2 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无底砾岩、底砂岩、风化壳及侵蚀痕

迹等。

9.3 岩层倾角变化情况。

9.4 有无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

9.5 化石、岩性特征、矿物成分及岩石结构等特征的突变。

10. 应注意寻找古生物化石

要描述其门类、个体大小、数量、分布产状及保存情况等。

11. 裂缝发育情况

注意观察描述裂缝产状、数量、宽度、长度、充填情况、次生矿物种类、结晶情况和裂缝间连通情况等(详见碳酸盐岩裂缝部分)。

12 其它

在有岩浆岩产出的地区,应注意沉积岩石是否受岩浆岩烘烤、穿揷,

有无次含生变质、重结晶现象等。

13. 油、气、水情况

13.1 对岩芯含油的观察描述

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确定含油级别,分段描述: a.油砂(均匀含油)含油饱满,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90%以上,岩芯颜色为原油所改变,滴水成珠,油味浓。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50%-90%,岩芯中有少部分岩石本色,含油部分基本连通,含油部分滴水成珠或半珠状,油味较浓。

c. 油斑(斑状含油)含油部分互不连通,呈斑块状或斑点状,或沿层理面、节理面分布。大部分呈现岩石本来颜色。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占10%-50%。

d. 油迹(微含油)略具油味,仅见少部分岩芯为原油所浸染,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10%以下,或有油的殘迹者。

此外,凡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包括干照和湿照),不列入含油级别,但应有相应的描述记录。

13.2 对岩芯含气情况的观察描述

取出岩芯均应及时、仔细地观察有无气泡冒出,气泡逸出的部位、强弱及时间,有无油味等。

13.2 对岩芯含水情况的观察描述

取出岩芯后均应及时、仔细地观察岩芯的新鲜面上有无水湿或渗入现

象。尝尝有无咸味涩味。久置后是否仍具潮湿感或有无盐的结晶。 13.3 对岩屑含油情况的观察描述

根据岩屑含油饱满程度,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的百分比及荧光试验等综合考虑,确定含油级别。

a.油砂(均匀含油):岩屑含油饱满、油味浓、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75%以上,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成珠。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岩屑具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50%-75%%,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不渗。 c. 油斑(斑状含油):岩屑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10%-50%,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

d. 油迹(微含油)岩屑略具油味,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10%以下。

此外,岩屑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亦应详加记录。 含油岩屑应及时挑样封装起来,以供观察和采样。含油岩屑禁止用火烤。

1、岩性描述中,在描述各成份百分含量的同时,还应对长石风化程度、岩屑的组成成分等作相应描述。

2对构造、化石、含有物等地质现象和含油岩性应进行岩心照相和素描,并装订成“岩心照片图集” ,作为上交资料之一。

3、对岩心含油性的描述做到“准确、真实、详细”,除应对其正确确定含油级别处,还应着重分别描述含油部分和非含油部分的岩石粒度,结构构造,胶结物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说明造成含油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如:由于胶结物因素引起的岩性致密程度不同而造成原油呈斑块状分布的,其非含油部分可推断为主要是由物性变化差造成的。

4、对岩心含气性的描述,除了应对出筒整理时气泡显示情况详细描述外,还应据此和含气试验进行“含气级别”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级,即富含气、含气、微含气,并在剖面左侧按规定符号画出。例如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大于15%、出筒时冒泡每秒大于5个并有明显“扑扑”响声、点燃时能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拱破漆皮的岩心定为“富含气”;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5%~15%、出筒时冒泡每秒2~5个并有轻微“扑扑”响声、点燃时难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拱破个别块号或某个块号漆皮一部分的岩心定为“含气”;可将取心时槽面气泡小于5%、出筒时冒泡小于每秒2个或只有将岩心放入水中才见气泡出现、无“扑扑”响声,不能点燃、涂漆块号时气泡未拱破块号漆皮的岩心定为“微含气”。


相关内容

  •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 Q/SH10200754-2010 代替Q/SH10200754-2006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2010-12–22发布2011-03–15实施 Q/SH10200754-2010前言 本标准代替Q/SH10200754-2006<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与Q/SH ...

  •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 野外观察记录工作方法 一.野外观察方法 地质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录露头,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判断其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采集矿物.岩石与化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等.在文字记录时, ...

  • 认识常见的沉积岩
  •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 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 粘土岩:页岩.泥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泥岩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碳酸盐岩: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等 石灰岩 泥灰岩 白云岩 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对照教材中所列沉积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 ...

  • 沉积岩的观察描述(1)
  • 沉积岩的观察 2009.03.15 一 砾(角砾)岩 1.颜色.①应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若碎屑与填隙物颜色不均匀时,将岩石标本置于距眼睛0.5m以远处,观察描述其整体颜色.②分别描述新鲜面与风化面的颜色. 2.砾石.应逐项观察描述下列内容:①砾石的组成.注意砾石常为岩石碎屑,由单矿物组成的砾石一般较 ...

  • 认识造岩矿物-B
  • 实验一 认识造岩矿物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和认识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初步掌握肉眼鉴定矿物的操作方法,为深入认识矿物及识别三大类岩石打下基础. 二.预习要点 复习有关矿物部分的内容,弄懂矿物的相关形态和物理性质方面的概念. 三.实验用品 1. 标本: 正长石K[AlSi3O 8]:斜长石NaAlS ...

  • 岩屑描述学习资料
  • 岩屑描述 一.鉴别方法: 采用面积百分比法或定量百分比法估计百分比. 在描述台上按顺序摊开十来包或几十包砂样,从宏观上找出颜色.岩性.含油情况有明显变化的界限,为下一步细描划出大的轮廓.如岩屑十分混杂,界限不明显,则要参考钻时或其它资料粗划分层界限. 二. 岩性段的划分: (一).分段(层)原则: ...

  •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 东北石油大学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 野外地质实习 实习单位 秦皇岛 实习起止时间2010年7月23日至2010年7月28日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 班 级 勘查技术与工程 09级 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目 录 一. 前言„„„„„„„„„„„„„„„„„„„„„„„„„ ...

  • 沉积学试题
  • 三.作业 1.从碎屑颗粒在水中的受力分析.尤尔斯特龙图解.搬运方式.斯托克公式等方面分析碎屑物质在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2.试比较牵引流和重力流在流体力学性质.搬运的驱动力.搬运及沉积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3.简述碎屑物质在海水.风和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4.阐述沉积分异原理. 5.简述沉积后作 ...

  • 矿物岩石学
  • <矿物岩石学> 上课班级: 学时 2005 年 上学期 2月28-7月6日 1) 第一章 矿物的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矿物 岩石的基本单位 有一定的化学成份 有一定的晶体结构 内部质点有规律的排列 例如: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黑云母. 石英 SiO2 钾长石 K[AlSi3O8] ,(3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