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作者:钟少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2期
【摘要】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观察型科学活动实例的设计与组织,能够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本文从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入手分析,提出观察型科学活动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并得出教学总结。
【关键词】观察 科学活动 设计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2-02
幼儿是一个新生命力的象征,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其思维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他们总是在左顾右盼,缺乏有目的性的观察,或者说观察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他们的观察活动尤其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幼儿的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型,另一种是科学实验型(边做边学)(即在做中学)。以下将探讨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1.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
如何观察验证过程,以达到了解事物的最终结果呢。当然,其中包含一个单一的观察外部特征和变化的问题的理解。首先,要有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独特的观察任务?区分不同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观察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也就是让大班的幼儿区分公鸡与母鸡的不同。然后思考“组织幼儿的科学观察活动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积累观察技巧、把握讲述技巧、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使用从语言自由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儿童的基本技能需求。
2.运用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一、在玩中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玩游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很新鲜,充满好奇心。都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在大班的科学观察型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是带着幼儿们观察“轮子展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摸、看、滚,然后自己选个轮子玩,再鼓励幼儿讲述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玩完后发现,只有圆形的轮子才会滚动。这样就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在趣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认知世界、
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培养探索精神的基础。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去,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如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科学活动中,我选择了会变化的橡皮泥、千奇百怪的肥皂泡等幼儿感兴趣且亲身经历过的内容,通过幼儿的玩和讲述之后,使他们获得世界用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三、在疑中思。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们的激情。如在“认识弹性”这一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们随便玩玩具,可以捏、拉、压等,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松开手之后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提供有弹性的东西,做有一些游戏。最后让他们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分别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这样在惊奇、动感、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观察型活动的热情。
下面有一组儿童培训的演示:鼓励幼儿使用语言大胆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完成对象的观察,区分图片以及其他手段的观察结果。观察对象得到的科学知识:所观察到的物体。例如:识别金鱼和认识金鱼的明显特征。要承认观察对象的多样性,承认观察对象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科学观察活动材料需要避免缺乏可操作性。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小手的工作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最初的尝试,需要有形的活动与之相配合作为活动的“动因”。这种有形的活动指的就是科学活动的材料。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要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作科学活动材料,尤其是面对班级学生人数容量大的情况。幼儿科学活动经常会出现具有谈话性与示范性,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现象。因此,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不能过分调动儿童的感官参与。
2.科学活动的材料物理属性缺少适宜性。
科学观察型活动是讲究科学性的。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运算的阶段。形式运算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所以,需要借助相关的操作材料来向幼儿传递科学知识。在一个大班幼儿的《有趣的空隙》科学活动实例中,活动材料有沙子、小石头、大石头、瓶子与记录本。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物体的空隙,并且合理地摆放物品。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观察沙子、大小石头装在瓶子里的空隙以后,出现两种材料属性的干扰。石头与沙子的颜色十分接近,分辨性不强。如果材料换成黄豆、花生、葵花籽等,幼儿便能很快地分辨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把大班的幼儿分成四组,要求每组把沙子,大、小石头装进瓶子里,观察哪组的空隙大。像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材料的体积大小不一样,占用的空间大小也不一样,所剩的材料多少肯定也是不同的。
三、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1.大班观察科学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幼儿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应当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让幼儿可以清楚地记录自己发现的一切,为什么和怎样做一个记录。同时,也作为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基础,便于以后的分析、组织信息,因此,必须坚持观察和记录实际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
2.培养对幼儿随机记录信息的习惯与能力所应抓住的机会。 教师应保存好动机,引导好幼儿,从而激励、启发幼儿去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幼儿主动形成记忆。当然,在鼓励幼儿的方式过程中,要有创意,用不同的方法试图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3.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使用内部的思维活动,完成科学观察型活动。在幼儿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在同一时间,教师在幼儿的教学探索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幼儿最重要、最显着的现象。并进一步地避免不适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通过对幼儿教学的研究分析,探索真正适用于大班幼儿较好的观察型科学活动。比如在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的变化中,教师就可以凭借这种观察活动让幼儿形成观察的记忆,为幼儿留下更多的乐趣,从而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无穷快乐。
4.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
记录与分析紧密结合,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幼儿家长解释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内容和意义。证明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可以让幼儿用一个更为准确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言论,然后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科学活动在儿童早期的观察是很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在从小的时候,就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幼儿可以培养独立工作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精确、更有效的科学领域事物,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也可以发挥充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具体观察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25.
[2]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童年的秘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0.
[3]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M].幼儿教育,2006,(1) : 11.
[4]周淑惠.儿童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北: 心理出版社,2003: 188.
[5]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7.
浅谈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作者:钟少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2期
【摘要】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观察型科学活动实例的设计与组织,能够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本文从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入手分析,提出观察型科学活动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并得出教学总结。
【关键词】观察 科学活动 设计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2-02
幼儿是一个新生命力的象征,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其思维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他们总是在左顾右盼,缺乏有目的性的观察,或者说观察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他们的观察活动尤其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幼儿的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型,另一种是科学实验型(边做边学)(即在做中学)。以下将探讨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1.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
如何观察验证过程,以达到了解事物的最终结果呢。当然,其中包含一个单一的观察外部特征和变化的问题的理解。首先,要有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独特的观察任务?区分不同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观察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也就是让大班的幼儿区分公鸡与母鸡的不同。然后思考“组织幼儿的科学观察活动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积累观察技巧、把握讲述技巧、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使用从语言自由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儿童的基本技能需求。
2.运用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一、在玩中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玩游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很新鲜,充满好奇心。都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在大班的科学观察型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是带着幼儿们观察“轮子展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摸、看、滚,然后自己选个轮子玩,再鼓励幼儿讲述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玩完后发现,只有圆形的轮子才会滚动。这样就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在趣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认知世界、
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培养探索精神的基础。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去,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如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科学活动中,我选择了会变化的橡皮泥、千奇百怪的肥皂泡等幼儿感兴趣且亲身经历过的内容,通过幼儿的玩和讲述之后,使他们获得世界用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三、在疑中思。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们的激情。如在“认识弹性”这一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们随便玩玩具,可以捏、拉、压等,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松开手之后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提供有弹性的东西,做有一些游戏。最后让他们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分别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这样在惊奇、动感、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观察型活动的热情。
下面有一组儿童培训的演示:鼓励幼儿使用语言大胆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完成对象的观察,区分图片以及其他手段的观察结果。观察对象得到的科学知识:所观察到的物体。例如:识别金鱼和认识金鱼的明显特征。要承认观察对象的多样性,承认观察对象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科学观察活动材料需要避免缺乏可操作性。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小手的工作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最初的尝试,需要有形的活动与之相配合作为活动的“动因”。这种有形的活动指的就是科学活动的材料。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要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作科学活动材料,尤其是面对班级学生人数容量大的情况。幼儿科学活动经常会出现具有谈话性与示范性,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现象。因此,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不能过分调动儿童的感官参与。
2.科学活动的材料物理属性缺少适宜性。
科学观察型活动是讲究科学性的。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运算的阶段。形式运算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所以,需要借助相关的操作材料来向幼儿传递科学知识。在一个大班幼儿的《有趣的空隙》科学活动实例中,活动材料有沙子、小石头、大石头、瓶子与记录本。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物体的空隙,并且合理地摆放物品。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观察沙子、大小石头装在瓶子里的空隙以后,出现两种材料属性的干扰。石头与沙子的颜色十分接近,分辨性不强。如果材料换成黄豆、花生、葵花籽等,幼儿便能很快地分辨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把大班的幼儿分成四组,要求每组把沙子,大、小石头装进瓶子里,观察哪组的空隙大。像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材料的体积大小不一样,占用的空间大小也不一样,所剩的材料多少肯定也是不同的。
三、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1.大班观察科学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幼儿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应当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让幼儿可以清楚地记录自己发现的一切,为什么和怎样做一个记录。同时,也作为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基础,便于以后的分析、组织信息,因此,必须坚持观察和记录实际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
2.培养对幼儿随机记录信息的习惯与能力所应抓住的机会。 教师应保存好动机,引导好幼儿,从而激励、启发幼儿去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幼儿主动形成记忆。当然,在鼓励幼儿的方式过程中,要有创意,用不同的方法试图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3.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使用内部的思维活动,完成科学观察型活动。在幼儿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在同一时间,教师在幼儿的教学探索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幼儿最重要、最显着的现象。并进一步地避免不适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通过对幼儿教学的研究分析,探索真正适用于大班幼儿较好的观察型科学活动。比如在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的变化中,教师就可以凭借这种观察活动让幼儿形成观察的记忆,为幼儿留下更多的乐趣,从而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无穷快乐。
4.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
记录与分析紧密结合,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幼儿家长解释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内容和意义。证明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可以让幼儿用一个更为准确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言论,然后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科学活动在儿童早期的观察是很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在从小的时候,就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幼儿可以培养独立工作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精确、更有效的科学领域事物,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也可以发挥充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具体观察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25.
[2]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童年的秘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0.
[3]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M].幼儿教育,2006,(1) : 11.
[4]周淑惠.儿童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北: 心理出版社,2003: 188.
[5]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