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浅谈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作者:钟少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2期

【摘要】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观察型科学活动实例的设计与组织,能够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本文从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入手分析,提出观察型科学活动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并得出教学总结。

【关键词】观察 科学活动 设计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2-02

幼儿是一个新生命力的象征,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其思维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他们总是在左顾右盼,缺乏有目的性的观察,或者说观察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他们的观察活动尤其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幼儿的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型,另一种是科学实验型(边做边学)(即在做中学)。以下将探讨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1.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

如何观察验证过程,以达到了解事物的最终结果呢。当然,其中包含一个单一的观察外部特征和变化的问题的理解。首先,要有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独特的观察任务?区分不同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观察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也就是让大班的幼儿区分公鸡与母鸡的不同。然后思考“组织幼儿的科学观察活动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积累观察技巧、把握讲述技巧、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使用从语言自由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儿童的基本技能需求。

2.运用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一、在玩中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玩游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很新鲜,充满好奇心。都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在大班的科学观察型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是带着幼儿们观察“轮子展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摸、看、滚,然后自己选个轮子玩,再鼓励幼儿讲述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玩完后发现,只有圆形的轮子才会滚动。这样就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在趣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认知世界、

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培养探索精神的基础。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去,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如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科学活动中,我选择了会变化的橡皮泥、千奇百怪的肥皂泡等幼儿感兴趣且亲身经历过的内容,通过幼儿的玩和讲述之后,使他们获得世界用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三、在疑中思。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们的激情。如在“认识弹性”这一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们随便玩玩具,可以捏、拉、压等,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松开手之后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提供有弹性的东西,做有一些游戏。最后让他们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分别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这样在惊奇、动感、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观察型活动的热情。

下面有一组儿童培训的演示:鼓励幼儿使用语言大胆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完成对象的观察,区分图片以及其他手段的观察结果。观察对象得到的科学知识:所观察到的物体。例如:识别金鱼和认识金鱼的明显特征。要承认观察对象的多样性,承认观察对象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科学观察活动材料需要避免缺乏可操作性。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小手的工作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最初的尝试,需要有形的活动与之相配合作为活动的“动因”。这种有形的活动指的就是科学活动的材料。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要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作科学活动材料,尤其是面对班级学生人数容量大的情况。幼儿科学活动经常会出现具有谈话性与示范性,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现象。因此,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不能过分调动儿童的感官参与。

2.科学活动的材料物理属性缺少适宜性。

科学观察型活动是讲究科学性的。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运算的阶段。形式运算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所以,需要借助相关的操作材料来向幼儿传递科学知识。在一个大班幼儿的《有趣的空隙》科学活动实例中,活动材料有沙子、小石头、大石头、瓶子与记录本。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物体的空隙,并且合理地摆放物品。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观察沙子、大小石头装在瓶子里的空隙以后,出现两种材料属性的干扰。石头与沙子的颜色十分接近,分辨性不强。如果材料换成黄豆、花生、葵花籽等,幼儿便能很快地分辨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把大班的幼儿分成四组,要求每组把沙子,大、小石头装进瓶子里,观察哪组的空隙大。像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材料的体积大小不一样,占用的空间大小也不一样,所剩的材料多少肯定也是不同的。

三、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1.大班观察科学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幼儿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应当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让幼儿可以清楚地记录自己发现的一切,为什么和怎样做一个记录。同时,也作为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基础,便于以后的分析、组织信息,因此,必须坚持观察和记录实际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

2.培养对幼儿随机记录信息的习惯与能力所应抓住的机会。 教师应保存好动机,引导好幼儿,从而激励、启发幼儿去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幼儿主动形成记忆。当然,在鼓励幼儿的方式过程中,要有创意,用不同的方法试图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3.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使用内部的思维活动,完成科学观察型活动。在幼儿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在同一时间,教师在幼儿的教学探索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幼儿最重要、最显着的现象。并进一步地避免不适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通过对幼儿教学的研究分析,探索真正适用于大班幼儿较好的观察型科学活动。比如在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的变化中,教师就可以凭借这种观察活动让幼儿形成观察的记忆,为幼儿留下更多的乐趣,从而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无穷快乐。

4.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

记录与分析紧密结合,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幼儿家长解释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内容和意义。证明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可以让幼儿用一个更为准确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言论,然后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科学活动在儿童早期的观察是很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在从小的时候,就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幼儿可以培养独立工作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精确、更有效的科学领域事物,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也可以发挥充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具体观察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25.

[2]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童年的秘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0.

[3]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M].幼儿教育,2006,(1) : 11.

[4]周淑惠.儿童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北: 心理出版社,2003: 188.

[5]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7.

浅谈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作者:钟少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2期

【摘要】幼儿园观察型科学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观察型科学活动实例的设计与组织,能够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本文从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入手分析,提出观察型科学活动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并得出教学总结。

【关键词】观察 科学活动 设计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2-02

幼儿是一个新生命力的象征,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其思维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他们总是在左顾右盼,缺乏有目的性的观察,或者说观察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他们的观察活动尤其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幼儿的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型,另一种是科学实验型(边做边学)(即在做中学)。以下将探讨科学观察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

1.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

如何观察验证过程,以达到了解事物的最终结果呢。当然,其中包含一个单一的观察外部特征和变化的问题的理解。首先,要有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独特的观察任务?区分不同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观察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也就是让大班的幼儿区分公鸡与母鸡的不同。然后思考“组织幼儿的科学观察活动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积累观察技巧、把握讲述技巧、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使用从语言自由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儿童的基本技能需求。

2.运用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一、在玩中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玩游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很新鲜,充满好奇心。都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在大班的科学观察型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是带着幼儿们观察“轮子展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摸、看、滚,然后自己选个轮子玩,再鼓励幼儿讲述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玩完后发现,只有圆形的轮子才会滚动。这样就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在趣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认知世界、

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培养探索精神的基础。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去,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如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科学活动中,我选择了会变化的橡皮泥、千奇百怪的肥皂泡等幼儿感兴趣且亲身经历过的内容,通过幼儿的玩和讲述之后,使他们获得世界用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三、在疑中思。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们的激情。如在“认识弹性”这一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们随便玩玩具,可以捏、拉、压等,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松开手之后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提供有弹性的东西,做有一些游戏。最后让他们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分别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这样在惊奇、动感、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观察型活动的热情。

下面有一组儿童培训的演示:鼓励幼儿使用语言大胆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完成对象的观察,区分图片以及其他手段的观察结果。观察对象得到的科学知识:所观察到的物体。例如:识别金鱼和认识金鱼的明显特征。要承认观察对象的多样性,承认观察对象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大班科学观察型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科学观察活动材料需要避免缺乏可操作性。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小手的工作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最初的尝试,需要有形的活动与之相配合作为活动的“动因”。这种有形的活动指的就是科学活动的材料。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要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作科学活动材料,尤其是面对班级学生人数容量大的情况。幼儿科学活动经常会出现具有谈话性与示范性,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现象。因此,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不能过分调动儿童的感官参与。

2.科学活动的材料物理属性缺少适宜性。

科学观察型活动是讲究科学性的。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运算的阶段。形式运算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所以,需要借助相关的操作材料来向幼儿传递科学知识。在一个大班幼儿的《有趣的空隙》科学活动实例中,活动材料有沙子、小石头、大石头、瓶子与记录本。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物体的空隙,并且合理地摆放物品。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观察沙子、大小石头装在瓶子里的空隙以后,出现两种材料属性的干扰。石头与沙子的颜色十分接近,分辨性不强。如果材料换成黄豆、花生、葵花籽等,幼儿便能很快地分辨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把大班的幼儿分成四组,要求每组把沙子,大、小石头装进瓶子里,观察哪组的空隙大。像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材料的体积大小不一样,占用的空间大小也不一样,所剩的材料多少肯定也是不同的。

三、大班观察型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1.大班观察科学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幼儿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应当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让幼儿可以清楚地记录自己发现的一切,为什么和怎样做一个记录。同时,也作为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基础,便于以后的分析、组织信息,因此,必须坚持观察和记录实际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

2.培养对幼儿随机记录信息的习惯与能力所应抓住的机会。 教师应保存好动机,引导好幼儿,从而激励、启发幼儿去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幼儿主动形成记忆。当然,在鼓励幼儿的方式过程中,要有创意,用不同的方法试图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3.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使用内部的思维活动,完成科学观察型活动。在幼儿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在同一时间,教师在幼儿的教学探索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幼儿最重要、最显着的现象。并进一步地避免不适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通过对幼儿教学的研究分析,探索真正适用于大班幼儿较好的观察型科学活动。比如在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的变化中,教师就可以凭借这种观察活动让幼儿形成观察的记忆,为幼儿留下更多的乐趣,从而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无穷快乐。

4.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

记录与分析紧密结合,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幼儿家长解释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内容和意义。证明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可以让幼儿用一个更为准确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言论,然后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科学活动在儿童早期的观察是很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在从小的时候,就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幼儿可以培养独立工作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精确、更有效的科学领域事物,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也可以发挥充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具体观察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25.

[2]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童年的秘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0.

[3]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M].幼儿教育,2006,(1) : 11.

[4]周淑惠.儿童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北: 心理出版社,2003: 188.

[5]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7.


相关内容

  • (0552)[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 [0552]<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扫描法 2.幼儿园教育活动 3.幼儿园课程 4.艺术感染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对班里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适 ...

  •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否达到教育目 ...

  • 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及学科特点
  • 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及学科特点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概论: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具体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是幼儿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是使幼儿获得有关 ...

  •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之我见
  • 讲座<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六一幼儿园杨桦 2009-5-14 16:43:57 阅读数: 1406 网友评论:0 (顶:0,踩 :0) 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新教师的困惑:如何才能设计一节好的教育活动?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qu ...

  •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作业 (考试范围)
  • 作业1(绪论--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4.最近发展区 5.完整儿童 二.填空 1.科学的三个内涵是指科学是 .是过程.是态度. 2.科学知识的特点是 .经验性.可重复性. 3.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语言. .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身体动 ...

  • 幼教专业实践基础试题
  • 幼教专业实践基础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一百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50个小题,每小题两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 ...

  • 第六章幼儿园教学活动_学前教育学
  • 第六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识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含义:了解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2.理解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因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手段和方法. 3.学会运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及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方法和指导策略等理论,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 4.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 ...

  • 当今世界的竞争
  •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都把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也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基本战略.要想"科技兴国"首先要让人们掌握﹑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达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被人们 ...

  • 幼儿园知识考核点
  • 一.识记与理解 1.广义的和狭义的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是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则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