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入刊理由: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无疑将成为加快云南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然而,该如何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打赢“三大战役”呢?本文以科学的笔调,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主要措施及其存在的缺陷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打赢“三大战役”的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论来源主要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区际间非均衡发展理论,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s)的增长极理论,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   针对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以赫希曼为首的非均衡论者指出,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而理论上的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均衡使用资本和要素发展;赫希曼同时认为在非均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优先发展来带动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   美国学者威廉姆逊提出的增长与均衡间的倒“U”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非均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倾向于均衡成长,此期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成长从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这种非均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效益。而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非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产业间的连锁关系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应当将有限的资源和资本投入到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重点部门与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增加区域经济总量,这种发展战略模式被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优先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全面进步。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发展,并在资源分配和资本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均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而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汹涌澎湃,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有活力,就必然会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   事实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还有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的非均质性原因,有些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的初始优势,无论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而有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鉴于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所有区域按同一的速度与规模同步发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主要措施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关键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重点的选择与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的出台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资金、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把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于重点发展的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产生围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缺陷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实施这一战略,忽视了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容易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加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低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方面强调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低估了产业部门间非均衡发展造成的障碍与阻力,同时又高估了欠发达区域市场机制的作用。   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加剧了区域间差距的扩大。由于把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区域与产业,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具有初始优势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也具有既得优势,欠发达区域在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中往往总处于被动角色,造成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低级化,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区域的发展差距。   非均衡发展会引发社会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会因为经济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非均衡发展的时间长度难以精确判断。如果非均衡是为了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一个社会为了获得经济发展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就是说,什么是最优的非均衡,某些区域、产业、部门的优先发展的时间长度应如何界定?这些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发展实践中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先发区域通过什么途径来促进后发区域的发展,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先发区域对后发区域的支持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是通过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来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张 玥

  入刊理由: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无疑将成为加快云南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然而,该如何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打赢“三大战役”呢?本文以科学的笔调,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主要措施及其存在的缺陷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打赢“三大战役”的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论来源主要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区际间非均衡发展理论,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s)的增长极理论,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   针对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以赫希曼为首的非均衡论者指出,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而理论上的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均衡使用资本和要素发展;赫希曼同时认为在非均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优先发展来带动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   美国学者威廉姆逊提出的增长与均衡间的倒“U”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非均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倾向于均衡成长,此期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成长从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这种非均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效益。而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非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产业间的连锁关系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应当将有限的资源和资本投入到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重点部门与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增加区域经济总量,这种发展战略模式被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优先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全面进步。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发展,并在资源分配和资本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均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而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汹涌澎湃,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有活力,就必然会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   事实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还有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的非均质性原因,有些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的初始优势,无论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而有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鉴于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所有区域按同一的速度与规模同步发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主要措施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关键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重点的选择与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的出台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资金、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把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于重点发展的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产生围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缺陷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实施这一战略,忽视了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容易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加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低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方面强调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低估了产业部门间非均衡发展造成的障碍与阻力,同时又高估了欠发达区域市场机制的作用。   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加剧了区域间差距的扩大。由于把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区域与产业,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具有初始优势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也具有既得优势,欠发达区域在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中往往总处于被动角色,造成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低级化,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区域的发展差距。   非均衡发展会引发社会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会因为经济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非均衡发展的时间长度难以精确判断。如果非均衡是为了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一个社会为了获得经济发展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就是说,什么是最优的非均衡,某些区域、产业、部门的优先发展的时间长度应如何界定?这些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发展实践中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先发区域通过什么途径来促进后发区域的发展,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先发区域对后发区域的支持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是通过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来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张 玥


相关内容

  • 基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思考
  •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与旅游热点延展并存的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在广西旅游产业发展中突出表现为旅游安全保障.旅游服务质量.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基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探讨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则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博弈论理论角度入手,探索广西旅游产业 ...

  •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集中资源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实行重点推进某一区域生产力布局,以谋求某些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地区经济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区域经济二元结构,1950年以来西方兴起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对之提出了挑战.区域 ...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不均衡
  • 216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不均衡齐德广刘洋邑(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教务科重庆400038)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也更加关注,然而,随着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20世纪50-60年代普遍适用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逐渐与现代医学 ...

  •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
  • 作者:黄志亮 当代经济研究 2005年10期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 ...

  • 中心_外围模型的错误和再求解_对克鲁格曼解法的质疑
  • 第10卷第3期2011年4月经济学(季刊)ChinaEconomicQuarterlyVol110,No13April,2011 中心)外围模型的错误和再求解 )))对克鲁格曼解法的质疑 李君华 彭玉兰* 摘 要 本文对中心)外围模型的错误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角 点均衡求解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重新求解.结 ...

  • 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
  • 作者:袁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10)05-0666-07 经济学有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如果一个社会收入差异很大,其社会消费力为A:如果还是这个社会,收入差异很小,其社会消费力为B,那么显然有B&g ...

  • 华为模式:均衡就是生产力的最有效形态
  • 导读:对于所有企业来讲,持续地对利益的追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基因.但同时,企业必须保持内部"功"与外部"利"的均衡,华为的成功就源于均衡的发展模式,坚持"均衡就是生产力的最有效形态".6月4日-6日 ...

  • 华为成功背后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 华为成功背后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商业周刊>杂志评选出了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中,华为是中国唯一上榜企业.作为一个中国的.非上市的.民营的.高科技的企业.隐含于华为现象成功背后的经营与管理哲学与理念,则值得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思考. 一.把握住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底线 企业是什么?最简单的答案: ...

  • 探讨解决教育公平突出问题的思路
  • 探讨解决教育公平突出问题的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教育公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