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3年我国的高温干旱天气

解读2003年我国的高温干旱天气

一、2003年我国高温干旱天气的特点

1 持续时间长

江南大部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一个多月,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日数超过10至15天,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北部、湖南、南疆等地达15天~40天,浙江丽水、福建南平和福州等地高温日数已经突破30天。7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的一些地区还连续出现38℃以上的酷热天气,7月13日~17日浙江丽水连续5天最高气温均在40℃以上;浙江南部遭遇50年一遇的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秋老虎”“虎威大作”,势头不减,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已经超过历史数值,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少见。

2 范围特别大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东北中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南疆等地都出现了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高温范围之大也是历史少见。另外,世界其他地区也遭遇了高温干旱袭击。欧洲各地的气温已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印度的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记录。

3 温度异常高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地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浙江丽水极端温度达到42 5℃。与历史同期相比,福建大部、浙江、江西中南部、广东北部及云南东部等地今年极端最高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最大值,南方大部地区不断刷新当地的高温记录,破记录站点之多,实在少见。

二、2003年高温干旱天气涉及的天气系统

今夏的异常高温天气是由副高持续偏强,北方冷空气偏弱,台风影响少等诸多天气系统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

1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中心气流下沉的天气系统,气流下沉绝热增温的结果是水汽不饱和,因而水汽不会凝结形成降雨,而是晴朗的天气。每年夏天,活动在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有规律的增强,向陆地加强西伸,就会造成较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天气。今年控制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强、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干旱的“罪魁祸首”。

2 北方冷气团

北方高纬地区是影响我国的冷气团发源地,不断地向低纬地区输送冷气团。夏季时冷气团势力虽没有冬季强,但也还是会南下,与南方海洋暖气流(夏季风)对峙,造成交绥地区出现降雨天气,缓解因副高控制而出现的晴朗高温、干旱天气。今年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北方南下的冷气团偏弱,与副高外缘的东南风产生降雨的几率很少,起不到往年应有的缓解作用。

3 东南沿海台风

台风多发于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当副高持续控制造成天气晴朗干旱的时候,台风可以带来凉意和降水。而今年台风数量偏少,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在持续20天~40天的夏季,没有起到缓解高温的作用,而使气温节节攀升,高温、酷暑,连着大旱。

4 梅雨期

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持续阴雨天气的统称。在江淮一带,每年6月~7月期间,准静止锋造成雨带由南到北先后控制这一区域,形成一个重要的梅汛期。时间长则1个多月,少则20多天。但也有异常的年份,如梅雨持续时间特别长或特别短(如空梅),就会分别造成洪水或紧接着7月~8月份伏旱期间的干旱天气。今年大旱的原因除持续高温少降水外,梅雨期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普遍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比正常年份降水大为偏少,水库蓄水普遍不足,加剧了旱情的形势。

5 全球气候变化

今年高温干旱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范围广,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半球,欧洲、中国、印度、北美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今年的高温是否属于地球进入温暖期的一次体现呢?还是与人为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步伐加快有关?英国气候学家说,他们的新证据显示,今年欧洲和北美遇到的酷暑无法用太阳黑子和火山活动等自然原因来解释,人为的污染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人工增雨的一次集中实践

2003年的高温大旱,使“人工增雨”成了“焦点”词语。作为缓解旱情的开源型对策,利用高科技人工增雨,成了重要的

选择。而今年的高温干旱,人工降雨更是久旱逢甘霖,大大缓解了干旱地区的旱情。

人工降雨是一种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使云中的冰晶和水滴增大而形成降水。目前人工降雨是用飞机把冷却剂(干冰或其他化学药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另一种是在云中播撒吸湿性强的凝结核(如食盐、氯化钙等)使云滴增大为雨滴降落下来。还有利用土炮、土火箭等工具向云层轰击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根据天气学原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人工降雨,云的存在是首要条件,这是内因;向云中输送催化剂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人工降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气象灾害与存在的商机

1 作为一种灾害

长时间连续的高温干旱造成了严重影响,已发展成为一种灾害。6月下旬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使灌浆后期的早稻遭受“高温逼熟”,导致籽粒不饱满、粒重下降;也使得脐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脱落严重,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福建、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旱情急剧发展,部分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河水断流;大部分地区晚稻移栽严重缺水,部分地区无法适时插秧,一季稻田也出现脱水现象。另外,高温、干旱对棉花、甘薯、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高温天气还导致用水用电的紧张局面,许多地方不得不拉闸限电,工厂企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生活饮用水发生困难,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2 作为一种商机

今年的高温对经济的不同部门,却有不同的影响。德国人发现,夏季气温上升1℃,就会新增230万瓶的啤酒销量;日本人发现,夏季30℃以上气温每多一天,空调销量就会增加4万台。这些规律在今年夏天得到较好的印证。生产啤酒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全国空调销售形势成了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可谓商机无限。

解读2003年我国的高温干旱天气

一、2003年我国高温干旱天气的特点

1 持续时间长

江南大部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一个多月,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日数超过10至15天,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北部、湖南、南疆等地达15天~40天,浙江丽水、福建南平和福州等地高温日数已经突破30天。7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的一些地区还连续出现38℃以上的酷热天气,7月13日~17日浙江丽水连续5天最高气温均在40℃以上;浙江南部遭遇50年一遇的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秋老虎”“虎威大作”,势头不减,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已经超过历史数值,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少见。

2 范围特别大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东北中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南疆等地都出现了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高温范围之大也是历史少见。另外,世界其他地区也遭遇了高温干旱袭击。欧洲各地的气温已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印度的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记录。

3 温度异常高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地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浙江丽水极端温度达到42 5℃。与历史同期相比,福建大部、浙江、江西中南部、广东北部及云南东部等地今年极端最高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最大值,南方大部地区不断刷新当地的高温记录,破记录站点之多,实在少见。

二、2003年高温干旱天气涉及的天气系统

今夏的异常高温天气是由副高持续偏强,北方冷空气偏弱,台风影响少等诸多天气系统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

1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中心气流下沉的天气系统,气流下沉绝热增温的结果是水汽不饱和,因而水汽不会凝结形成降雨,而是晴朗的天气。每年夏天,活动在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有规律的增强,向陆地加强西伸,就会造成较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天气。今年控制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强、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干旱的“罪魁祸首”。

2 北方冷气团

北方高纬地区是影响我国的冷气团发源地,不断地向低纬地区输送冷气团。夏季时冷气团势力虽没有冬季强,但也还是会南下,与南方海洋暖气流(夏季风)对峙,造成交绥地区出现降雨天气,缓解因副高控制而出现的晴朗高温、干旱天气。今年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北方南下的冷气团偏弱,与副高外缘的东南风产生降雨的几率很少,起不到往年应有的缓解作用。

3 东南沿海台风

台风多发于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当副高持续控制造成天气晴朗干旱的时候,台风可以带来凉意和降水。而今年台风数量偏少,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在持续20天~40天的夏季,没有起到缓解高温的作用,而使气温节节攀升,高温、酷暑,连着大旱。

4 梅雨期

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持续阴雨天气的统称。在江淮一带,每年6月~7月期间,准静止锋造成雨带由南到北先后控制这一区域,形成一个重要的梅汛期。时间长则1个多月,少则20多天。但也有异常的年份,如梅雨持续时间特别长或特别短(如空梅),就会分别造成洪水或紧接着7月~8月份伏旱期间的干旱天气。今年大旱的原因除持续高温少降水外,梅雨期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普遍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比正常年份降水大为偏少,水库蓄水普遍不足,加剧了旱情的形势。

5 全球气候变化

今年高温干旱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范围广,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半球,欧洲、中国、印度、北美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今年的高温是否属于地球进入温暖期的一次体现呢?还是与人为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步伐加快有关?英国气候学家说,他们的新证据显示,今年欧洲和北美遇到的酷暑无法用太阳黑子和火山活动等自然原因来解释,人为的污染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人工增雨的一次集中实践

2003年的高温大旱,使“人工增雨”成了“焦点”词语。作为缓解旱情的开源型对策,利用高科技人工增雨,成了重要的

选择。而今年的高温干旱,人工降雨更是久旱逢甘霖,大大缓解了干旱地区的旱情。

人工降雨是一种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使云中的冰晶和水滴增大而形成降水。目前人工降雨是用飞机把冷却剂(干冰或其他化学药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另一种是在云中播撒吸湿性强的凝结核(如食盐、氯化钙等)使云滴增大为雨滴降落下来。还有利用土炮、土火箭等工具向云层轰击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根据天气学原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人工降雨,云的存在是首要条件,这是内因;向云中输送催化剂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人工降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气象灾害与存在的商机

1 作为一种灾害

长时间连续的高温干旱造成了严重影响,已发展成为一种灾害。6月下旬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使灌浆后期的早稻遭受“高温逼熟”,导致籽粒不饱满、粒重下降;也使得脐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脱落严重,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福建、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旱情急剧发展,部分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河水断流;大部分地区晚稻移栽严重缺水,部分地区无法适时插秧,一季稻田也出现脱水现象。另外,高温、干旱对棉花、甘薯、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高温天气还导致用水用电的紧张局面,许多地方不得不拉闸限电,工厂企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生活饮用水发生困难,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2 作为一种商机

今年的高温对经济的不同部门,却有不同的影响。德国人发现,夏季气温上升1℃,就会新增230万瓶的啤酒销量;日本人发现,夏季30℃以上气温每多一天,空调销量就会增加4万台。这些规律在今年夏天得到较好的印证。生产啤酒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全国空调销售形势成了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可谓商机无限。


相关内容

  •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 1.形成和结构 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 ...

  •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第27卷第5期2008年09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ol.27,No.5Sept.,2008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程建刚,解明恩 (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摘 要: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 ...

  • 高温干旱将推涨粮食价格?
  • 毛木子+收听 近期国内持续高温干旱,又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由于去年美国俄罗斯等国大旱气候对国际粮价产生巨大的推涨作用,由此也引发了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大涨的担忧.不过国内主要农产品库存充足,因此价格走势并不明显. 但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结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可以发现,对外依存度越高 ...

  • 宁波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解读
  • 主要内容解读 <宁波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七章,四十条,自2010年3月1日起实施. 一.总体框架 1.总则,主要规定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职责.部门职责.宣传教育等. 2.防御规划与预防措施,主要规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普查,气象灾害防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总括篇 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自1988年以来 ...

  •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1―2020) 南通市气象局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 录 前言----------------------.1 (一) 目的和意义----------------2 (二) 编制依据----------------3 (三) 适用范围-----------------3 ...

  • 高中地理易错题汇总
  • 学生易错题汇集 易错题 1: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 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²年) 图.据此回答(1) 一(2)题. (1)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 R 可能是 A .2900 (2)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副热带高压 B .纬度位置 C .地形地势 ...

  • SRESB2情景下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
  • 摘要: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已经.正在.未来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预估未来极端天气事件致灾危险性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潜在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两个因素,选取地表湿润指数为指标,对SRES B2情景下未来(2011- ...

  •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体系 2.1国家应急指挥机制 2.2地方应急指挥机制 3监测预警 3.1监测预报 3.2预警信息发布 3.3预警准备 3.4预警知识宣传教育 4应急处置 4.1信息报告 4.2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