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看古诗猜谜语,“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这首诗中蕴含着一个诗人的名字,他是谁?-----李白。

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我们学过李白的很多首诗你能背诵几句吗?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师生互动

师:“望”是什么意思? (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1、(课件出示古诗)师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岸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指导按节奏朗读。

师:刚刚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没有)

师:那为什么题目还叫《望天门山》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理解“中断”和“开”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带着感受读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长江)

师: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称为吴江。

4、搜集歌颂长江的名句。(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势?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气势来读一下第一句?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作者借山来描述水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壮阔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第二句,指读第二句。(课件出示)理解“回”字想象“回”字所描述的意境。从这两幅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激荡回旋。

我们可以想象,原来长江江面宽阔,流到这儿受天门山阻挡撞在岩石上,就会激起回旋。 通过“回”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江水翻滚拍打岩石的声音。)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水)借水有衬托了什么样的山?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瞧,第一句是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句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课件出示)

出示诗句,指读。(课件出示)理解“出”“来”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那李白的小船从哪里来呢?(日边)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方向悠然驶来。)

师:李白坐着小船从太阳那边驶过来,又感觉青山在欢迎自己,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谁来读读这两句,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心情很快乐,你读得真高兴,听你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两岸青山迎面而来,一只小船从太阳那边飘过来的画面。(课件出示小船在江中行驶的画面)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你会说……?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帘。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诗人情感)

有感情朗读全诗。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图片以及高山流水音乐)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学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三、 总结反馈: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天门山》。(课件出示)《天门山》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2、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漫游李白的山水世界。(课件出示)

1)当他站在庐山脚下,看到瀑布仿佛从天而降,他不禁吟出(全班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2)泛舟清溪,便有了(女生读)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李白)

3)面对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那又是(男生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4)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5)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引读:来到安徽省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3、 初感诗风

师:通过读这些李白的诗句,你对他这个人或者他的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汇报(豪迈、浪漫、夸张、山水之情)

师:(评价)你真出色,如果李白是饱览群山的话,你就是饱览群书。

通过读李白的诗,你已经感受他写诗的特点了,你真棒!

课时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也可以仿照李白的写法赞赞它们,多学、多写,说不定你们也能成为大诗人哟|!同学们,你们就是明日之星,让我们为成为大诗人而一起努力吧!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看古诗猜谜语,“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这首诗中蕴含着一个诗人的名字,他是谁?-----李白。

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我们学过李白的很多首诗你能背诵几句吗?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师生互动

师:“望”是什么意思? (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1、(课件出示古诗)师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岸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指导按节奏朗读。

师:刚刚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没有)

师:那为什么题目还叫《望天门山》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理解“中断”和“开”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带着感受读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长江)

师: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称为吴江。

4、搜集歌颂长江的名句。(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势?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气势来读一下第一句?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作者借山来描述水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壮阔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第二句,指读第二句。(课件出示)理解“回”字想象“回”字所描述的意境。从这两幅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激荡回旋。

我们可以想象,原来长江江面宽阔,流到这儿受天门山阻挡撞在岩石上,就会激起回旋。 通过“回”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江水翻滚拍打岩石的声音。)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水)借水有衬托了什么样的山?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瞧,第一句是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句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课件出示)

出示诗句,指读。(课件出示)理解“出”“来”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那李白的小船从哪里来呢?(日边)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方向悠然驶来。)

师:李白坐着小船从太阳那边驶过来,又感觉青山在欢迎自己,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谁来读读这两句,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心情很快乐,你读得真高兴,听你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两岸青山迎面而来,一只小船从太阳那边飘过来的画面。(课件出示小船在江中行驶的画面)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你会说……?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帘。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诗人情感)

有感情朗读全诗。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图片以及高山流水音乐)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学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三、 总结反馈: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天门山》。(课件出示)《天门山》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2、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漫游李白的山水世界。(课件出示)

1)当他站在庐山脚下,看到瀑布仿佛从天而降,他不禁吟出(全班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2)泛舟清溪,便有了(女生读)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李白)

3)面对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那又是(男生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4)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5)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引读:来到安徽省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3、 初感诗风

师:通过读这些李白的诗句,你对他这个人或者他的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汇报(豪迈、浪漫、夸张、山水之情)

师:(评价)你真出色,如果李白是饱览群山的话,你就是饱览群书。

通过读李白的诗,你已经感受他写诗的特点了,你真棒!

课时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也可以仿照李白的写法赞赞它们,多学、多写,说不定你们也能成为大诗人哟|!同学们,你们就是明日之星,让我们为成为大诗人而一起努力吧!


相关内容

  • [望天门山]教案
  •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4教案
  •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以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兴的心情以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

  • 语言的连贯(教案)
  • <语言的连贯>说课稿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语言连贯题的命题形式. 3.掌握语言连贯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1.讲授法:简单讲解考纲的要求和命题形式. 2.问答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重难点问题. 3.讲练结合法: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

  • 普通话朗读教案2
  • 天门职业学院教案 2014 -2015 学年度第 2 学期 开课院系 茶学院 课程名称 普通话 授课班级 14中职酒店 14中职幼师 任课教师 荣美 天门职业学院教案(理论教学首页) 天门职业学院教案(附页) (二)14篇 1. 领读14篇作品 注意字词:儿化音--圈儿.小心眼儿 注意轻重音:永远. ...

  • 西师大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歌词两首]教案
  • 歌词两首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 ...

  •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内容:1.欣赏:弥渡山歌 对鸟 幸福歌 2.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感受﹑体验﹑认识﹑理解我国南方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感受﹑体验﹑认 识﹑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体裁:学习掌握"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
  • 五年级阅读课教案 1.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伊索寓言>有整体而清晰的认识,接触更多的<伊 索寓言>小故事. 2.了解<伊索寓言>的作者. 3.听读<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了解其寓意. 教学准备: 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

  •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五单元 第一阶段 整体预习 第一课时 单元目标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目的是对第一单元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做一通览,进而对分课学习做个简单的规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单元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培养学生浏览的阅读能力,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促进他们重局 ...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十二生肖选拔会]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十二生肖选拔会>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认识十二生肖并知道其排列顺序和自己的属相. 2 通过学习知道故事中比赛的意义及小老鼠获胜的原因. 3 喜欢小动物,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十二生肖的图片 PPT 大镜子 <十二生肖的故事>和儿歌 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