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育: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19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

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

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从南朝宋谢灵运《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历和韶”开始,直到晚清乃至近现代,咏清明节的诗俯拾即是,仅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数首传世。 这其中,有三首值得一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绝句开篇点题,交代特定的节日情景;次句写路上的行人在雨中备增惆怅的复杂心理状况;第三句写询问酒家处所,以躲雨避寒,消除春愁;末句写牧童指路作答,使行旅之人有了希望。全诗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语言流畅,情景交融,琅琅上口,余味无穷,是首千古传唱的佳作。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妻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七律通过雷鸣雨洒、桃开李绽、野田荒冢、贤愚难辨等几方面的描述和议论,表现了作者在清明节的所见所闻所感,寓情于景,启迪深思。见祭品而援引齐人乞食,因清明而缅怀介子焚死,联想自然,用典贴切,触景生情也就颇为顺理成章。

欣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写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极具表现力。风和日暖,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清明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半出城”三字,把清明节踏青的热闹景象,

状难绘之景如在目前。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

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

“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1、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

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2、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

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3、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

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4、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

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5、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

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6、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

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桂岭的客家人在清明节前都有做“艾糍”的传统习俗。曾经

听奶奶说,新鲜的艾草是一种“避邪”之物。如果在清明节吃用新鲜艾草做的并且冷的“艾糍”可以“避邪”。长年百病不侵!为什么要吃冷的而不吃热的呢?当然自有其中缘由。因为清明的前一日叫寒食节,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子非常接近,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节既成了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不动烟火,只吃冷的食品。说“避邪”也不无道理,因为艾草本身就是一种草药,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在清明这个氤氲漫天的季节来说,确实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等传染病的作用!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吃艾好季节。客家人有清明节吃艾糍的习俗。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发展到现在,人们喜欢在青团里包入自己喜欢的馅,做成美味可口的小吃——艾糍。最怀念家乡清明节前后大街 小巷飘满的艾糍香味。

艾的药用价值很高,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曰:“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五月五日鸡鸣时,采艾似人 形者揽而取之,收而灸病,甚验。是日采艾悬于户上祛毒气。”

艾,亦称艾蒿、家蒿、医草,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约含挥发油0.2%~0.33%,胆碱0.11%,腺嘌呤0.02%,以及维生素A、B、C、D、淀粉等多种成分。中医以艾叶入药,性味苦、辛、温,可以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止伤血,医疮疗癣,有明显的平喘镇 咳、祛痰消炎的作用,煎、捣汁服有止吐血、下痢、崩血带下的功效。

做法:

(一)和面团

1、将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少许油,目的是使艾草保持翠绿的颜色。

2、将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也可以。

3、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面粉和成面团。加面粉的目的是使做出来的艾糍不会太粘扁塌。

(二)、肉馅的做法

1、将猪肉剁烂,加盐、淀粉、五香粉、蚝油拌匀。

2、将冬菇放热水内浸发,去蒂剁粒。

3、将冬笋剥壳,切厚片,放清水内浸泡,中间换几次水,然后放锅内加水煲开,

再过清水去涩味。然后把笋剁成粒。

4、把冬菇粒、冬笋粒放肉馅里搅拌。

(三)、糖馅的做法

1、将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 2、将白芝麻炒香。

3、将椰蓉烘香。 4、将花生仁、白芝麻、椰蓉、白糖混合。

(四)、制作过程

1、将粉团分成小剂,然后分别包入猪肉馅和糖馅,包成不同形状。

2

、蒸碟内铺上纱布,然后把艾糍放上去。

3、

锅内放水烧开,后放入艾糍,盖上盖子隔水蒸10到15分钟左右(视情况而定)。

尽管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是羊城各大酒楼已经拉开了祭祖乳猪销售大战的序幕。记者昨日从广州酒家、莲香楼、南园酒家等传统粤菜酒楼处获悉,为了争夺客源,各酒楼比往年提前一周开始接受清明祭祖乳猪的预订,目前已经陆续接到机团单位的预订订单。

记者采访发现,各家酒楼都推出了各种优惠套餐以吸引更多市民购买。广州酒家不仅在各家连锁店门口打出“3月31日前预订乳猪可享受9折优惠”的告示,每头乳猪礼盒还赠送了一块大发糕,包装盒内还附带一本“乳猪小锦囊”,里面包括有放心乳猪品质的承诺书、乳猪的历史渊源以及乳猪鉴别方法,套盒内还不忘配送一套食用餐具,颇为人性化。南园酒家的乳猪礼盒也附送了一盒甜包,以方便消费者喝茶时食用。

广州酒家乳猪一头498元

记者调查发现,

乳猪的进货成本也是接连上扬。一周前,供往酒楼的乳猪批发报价为50元/公斤,昨天下午的最新报价已经涨到60多元/公斤,而去年同期,每公斤乳猪的进货价只要20多元/公斤,酒楼乳猪进货成本蹿升了近两倍。

上游批发价格高企,今年清明乳猪零售市场大幅涨价的局势已成定型。昨天,各家酒楼向记者提供的乳猪报价也显示,老广今年清明祭祖购买乳猪的花费要多支出200多元。据介绍,广州酒家面对今年近2倍的成本增幅,在消化大部分成本压力后,清明乳猪统一定价从一周前的398元/头调至昨天的498元/头。南园酒家的乳猪报价亦为398元/头;莲香楼目前报价为

388元/头,比去年268元/头的售价每头贵出120元,预计临近清明时还会微幅上调10元左右。

肉菜市场和大型超市的自制乳猪也将于4月1日前后上市,预计售价也会有所上浮,“乳猪的价格肯定比去年贵,估计每斤要贵出20多元吧!”东川新街市烧腊档档主告诉记者。

乳猪价格飙升没能阻挡各大机团单位的团购潮。莲香楼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他们共售出乳猪200只。今年的预订工作刚一启动,就有30多只的预订量,预计今年乳猪销售行情将比去年还要好。广州酒家也表示,去年清明期间共售出乳猪过万头,今年预订行情也很火爆,有关负责人预计,乳猪销售预订高峰将在下周末,也就是本月29日~30日。 (摘至网络)

烧乳猪在种类上分麻皮与光皮两种:光皮乳猪用火较慢,烧时涂油少,有的可在猪身上烧出花纹图案,观感较好;麻皮乳猪用旺火,用行话说是“抢火”,烧制时不断涂油,乳猪表皮遍布油爆出的气泡,烧制后乳猪皮色金黄,皮层酥脆,入口则消。由于口感方面的优势,麻皮乳猪较受欢迎。

先将花雕酒150

克调稀芝麻酱50克,再加入磨豉酱250克调匀,再加海鲜酱75克,ok汁50克,红腐乳汁15克,蚝油25克,以及洋葱莉25克,陈皮末15克,大蒜泥15克,调匀即成。

一、烤乳猪的做法

1.脆皮烤乳猪

特点:色泽大红,油光明亮,皮脆酥香,肉嫩鲜美,风味独特。

原料:净乳猪,五香盐,糖醋,白糖,豆酱,红腐乳,千层饼,酸甜菜,葱

球,蒜泥,芝麻酱,花生油,甜面酱,汾酒,木炭。

过程:将乳猪洗净,从背上切口挖出内脏和猪脑;用各种调料腌好,再用沸水

淋遍猪皮,最后涂上糖醋;用特制的烧叉从臀部插入,置木炭火上烤, 烤制时不停转动烤叉,并均匀地涂上花生油,烤至猪皮呈大红色便成; 将烤好的猪同千层饼,酸甜菜,葱球,甜面酱一起食用。

2.明炉烤乳猪

特点:乳猪色泽大红,油光明亮,皮脆酥香、肉嫩鲜美,风味独特。

原料:净乳猪1只(约五千克重),五香盐(由五香粉1克、八角末1只、精盐

35克、白糖15克拌匀即成),烤乳猪糖醋150克(用饴糖50 克、白醋 75克、糯米酒10克调匀、加热烧浓即成),白糖65克,豆酱100克, 红腐乳25克,千层饼125克,酸甜菜150克,葱球150克。蒜泥5 克, 芝麻酱25克,甜酱100克,汾酒7、5克,花生油25克,木炭7、5 千克左右。

制作:(1)将乳猪放在砧板上(胸朝上),从嘴巴开始颈部至脊背骨尾部,沿胸

骨中线劈开(表皮勿破),挖出内脏,内外洗净沥干,使猪壳成平板 形。挖出猪脑,把两边牙关节各劈一刀,使上下分离,取出第三条 肋骨,划开扇骨关节,取出扇骨,并将扇骨部位的厚肉和臀肉轻轻 划上几刀。

(2)将五香盐均匀地涂在猪腔内,用铁钩挂起,腌约三十分钟,晾干水 份,然后再把豆酱、腐乳、芝麻酱、汾酒、蒜泥、白糖25克拌匀, 涂在猪腔内,二十分钟后,用特制的烧叉从臀部插入,跨穿一到扇

骨关节,最后穿至腮部。上叉后将猪头向上斜放,用清水冲洗皮上 的油污,再沸水淋遍猪皮,最后涂上糖醋。

(3)将木炭放入烤炉点燃,放入乳猪用小火烤约十五分钟,至五成熟时

取出, 在前后腿部位分别用木条摆横撑开成工字形,使猪身向四 边伸展。将烤屈的前、后蹄用水草捆扎,用铁丝将前后腿分别对称 勾左右,至色红时,用花生油均匀地涂扁猪皮。木炭拨成直线形烤 猪身,烤约三十分钟,至猪皮呈大红色便成。烤制时烧叉转动要快, 有节奏,火候要均匀,如发现猪皮起细泡要用小铁针插入排气,但 不可插到肉里。

(4) 将烤好的乳猪连烧叉一道斜放在砧板旁,去掉前后蹄的捆扎物,

在耳朵下边脊北部和尾部和尾部脊背处各横切一刀,然后在横

切口两端从上到下各直切一刀,使成长文形。再沿脊中线直切

一刀,分成两边。在每边中线又各直切一刀,成四条猪皮。用

刀将皮片去(不要带肉),将每条皮切成八块,共计三十二块,

将乳猪放在盆中,把猪皮覆盖在猪身上,同千层饼、酸甜菜,

葱球、甜面酱和白糖分盛二碟,一起上桌食用。食完猪皮后,将猪取回再分别改刀装盆上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

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

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从南朝宋谢灵运《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历和韶”开始,直到晚清乃至近现代,咏清明节的诗俯拾即是,仅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数首传世。 这其中,有三首值得一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绝句开篇点题,交代特定的节日情景;次句写路上的行人在雨中备增惆怅的复杂心理状况;第三句写询问酒家处所,以躲雨避寒,消除春愁;末句写牧童指路作答,使行旅之人有了希望。全诗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语言流畅,情景交融,琅琅上口,余味无穷,是首千古传唱的佳作。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妻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七律通过雷鸣雨洒、桃开李绽、野田荒冢、贤愚难辨等几方面的描述和议论,表现了作者在清明节的所见所闻所感,寓情于景,启迪深思。见祭品而援引齐人乞食,因清明而缅怀介子焚死,联想自然,用典贴切,触景生情也就颇为顺理成章。

欣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写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极具表现力。风和日暖,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清明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半出城”三字,把清明节踏青的热闹景象,

状难绘之景如在目前。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

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

“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1、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

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2、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

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3、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

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4、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

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5、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

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6、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

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桂岭的客家人在清明节前都有做“艾糍”的传统习俗。曾经

听奶奶说,新鲜的艾草是一种“避邪”之物。如果在清明节吃用新鲜艾草做的并且冷的“艾糍”可以“避邪”。长年百病不侵!为什么要吃冷的而不吃热的呢?当然自有其中缘由。因为清明的前一日叫寒食节,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子非常接近,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节既成了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不动烟火,只吃冷的食品。说“避邪”也不无道理,因为艾草本身就是一种草药,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在清明这个氤氲漫天的季节来说,确实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等传染病的作用!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吃艾好季节。客家人有清明节吃艾糍的习俗。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发展到现在,人们喜欢在青团里包入自己喜欢的馅,做成美味可口的小吃——艾糍。最怀念家乡清明节前后大街 小巷飘满的艾糍香味。

艾的药用价值很高,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曰:“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五月五日鸡鸣时,采艾似人 形者揽而取之,收而灸病,甚验。是日采艾悬于户上祛毒气。”

艾,亦称艾蒿、家蒿、医草,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约含挥发油0.2%~0.33%,胆碱0.11%,腺嘌呤0.02%,以及维生素A、B、C、D、淀粉等多种成分。中医以艾叶入药,性味苦、辛、温,可以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止伤血,医疮疗癣,有明显的平喘镇 咳、祛痰消炎的作用,煎、捣汁服有止吐血、下痢、崩血带下的功效。

做法:

(一)和面团

1、将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少许油,目的是使艾草保持翠绿的颜色。

2、将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也可以。

3、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面粉和成面团。加面粉的目的是使做出来的艾糍不会太粘扁塌。

(二)、肉馅的做法

1、将猪肉剁烂,加盐、淀粉、五香粉、蚝油拌匀。

2、将冬菇放热水内浸发,去蒂剁粒。

3、将冬笋剥壳,切厚片,放清水内浸泡,中间换几次水,然后放锅内加水煲开,

再过清水去涩味。然后把笋剁成粒。

4、把冬菇粒、冬笋粒放肉馅里搅拌。

(三)、糖馅的做法

1、将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 2、将白芝麻炒香。

3、将椰蓉烘香。 4、将花生仁、白芝麻、椰蓉、白糖混合。

(四)、制作过程

1、将粉团分成小剂,然后分别包入猪肉馅和糖馅,包成不同形状。

2

、蒸碟内铺上纱布,然后把艾糍放上去。

3、

锅内放水烧开,后放入艾糍,盖上盖子隔水蒸10到15分钟左右(视情况而定)。

尽管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是羊城各大酒楼已经拉开了祭祖乳猪销售大战的序幕。记者昨日从广州酒家、莲香楼、南园酒家等传统粤菜酒楼处获悉,为了争夺客源,各酒楼比往年提前一周开始接受清明祭祖乳猪的预订,目前已经陆续接到机团单位的预订订单。

记者采访发现,各家酒楼都推出了各种优惠套餐以吸引更多市民购买。广州酒家不仅在各家连锁店门口打出“3月31日前预订乳猪可享受9折优惠”的告示,每头乳猪礼盒还赠送了一块大发糕,包装盒内还附带一本“乳猪小锦囊”,里面包括有放心乳猪品质的承诺书、乳猪的历史渊源以及乳猪鉴别方法,套盒内还不忘配送一套食用餐具,颇为人性化。南园酒家的乳猪礼盒也附送了一盒甜包,以方便消费者喝茶时食用。

广州酒家乳猪一头498元

记者调查发现,

乳猪的进货成本也是接连上扬。一周前,供往酒楼的乳猪批发报价为50元/公斤,昨天下午的最新报价已经涨到60多元/公斤,而去年同期,每公斤乳猪的进货价只要20多元/公斤,酒楼乳猪进货成本蹿升了近两倍。

上游批发价格高企,今年清明乳猪零售市场大幅涨价的局势已成定型。昨天,各家酒楼向记者提供的乳猪报价也显示,老广今年清明祭祖购买乳猪的花费要多支出200多元。据介绍,广州酒家面对今年近2倍的成本增幅,在消化大部分成本压力后,清明乳猪统一定价从一周前的398元/头调至昨天的498元/头。南园酒家的乳猪报价亦为398元/头;莲香楼目前报价为

388元/头,比去年268元/头的售价每头贵出120元,预计临近清明时还会微幅上调10元左右。

肉菜市场和大型超市的自制乳猪也将于4月1日前后上市,预计售价也会有所上浮,“乳猪的价格肯定比去年贵,估计每斤要贵出20多元吧!”东川新街市烧腊档档主告诉记者。

乳猪价格飙升没能阻挡各大机团单位的团购潮。莲香楼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他们共售出乳猪200只。今年的预订工作刚一启动,就有30多只的预订量,预计今年乳猪销售行情将比去年还要好。广州酒家也表示,去年清明期间共售出乳猪过万头,今年预订行情也很火爆,有关负责人预计,乳猪销售预订高峰将在下周末,也就是本月29日~30日。 (摘至网络)

烧乳猪在种类上分麻皮与光皮两种:光皮乳猪用火较慢,烧时涂油少,有的可在猪身上烧出花纹图案,观感较好;麻皮乳猪用旺火,用行话说是“抢火”,烧制时不断涂油,乳猪表皮遍布油爆出的气泡,烧制后乳猪皮色金黄,皮层酥脆,入口则消。由于口感方面的优势,麻皮乳猪较受欢迎。

先将花雕酒150

克调稀芝麻酱50克,再加入磨豉酱250克调匀,再加海鲜酱75克,ok汁50克,红腐乳汁15克,蚝油25克,以及洋葱莉25克,陈皮末15克,大蒜泥15克,调匀即成。

一、烤乳猪的做法

1.脆皮烤乳猪

特点:色泽大红,油光明亮,皮脆酥香,肉嫩鲜美,风味独特。

原料:净乳猪,五香盐,糖醋,白糖,豆酱,红腐乳,千层饼,酸甜菜,葱

球,蒜泥,芝麻酱,花生油,甜面酱,汾酒,木炭。

过程:将乳猪洗净,从背上切口挖出内脏和猪脑;用各种调料腌好,再用沸水

淋遍猪皮,最后涂上糖醋;用特制的烧叉从臀部插入,置木炭火上烤, 烤制时不停转动烤叉,并均匀地涂上花生油,烤至猪皮呈大红色便成; 将烤好的猪同千层饼,酸甜菜,葱球,甜面酱一起食用。

2.明炉烤乳猪

特点:乳猪色泽大红,油光明亮,皮脆酥香、肉嫩鲜美,风味独特。

原料:净乳猪1只(约五千克重),五香盐(由五香粉1克、八角末1只、精盐

35克、白糖15克拌匀即成),烤乳猪糖醋150克(用饴糖50 克、白醋 75克、糯米酒10克调匀、加热烧浓即成),白糖65克,豆酱100克, 红腐乳25克,千层饼125克,酸甜菜150克,葱球150克。蒜泥5 克, 芝麻酱25克,甜酱100克,汾酒7、5克,花生油25克,木炭7、5 千克左右。

制作:(1)将乳猪放在砧板上(胸朝上),从嘴巴开始颈部至脊背骨尾部,沿胸

骨中线劈开(表皮勿破),挖出内脏,内外洗净沥干,使猪壳成平板 形。挖出猪脑,把两边牙关节各劈一刀,使上下分离,取出第三条 肋骨,划开扇骨关节,取出扇骨,并将扇骨部位的厚肉和臀肉轻轻 划上几刀。

(2)将五香盐均匀地涂在猪腔内,用铁钩挂起,腌约三十分钟,晾干水 份,然后再把豆酱、腐乳、芝麻酱、汾酒、蒜泥、白糖25克拌匀, 涂在猪腔内,二十分钟后,用特制的烧叉从臀部插入,跨穿一到扇

骨关节,最后穿至腮部。上叉后将猪头向上斜放,用清水冲洗皮上 的油污,再沸水淋遍猪皮,最后涂上糖醋。

(3)将木炭放入烤炉点燃,放入乳猪用小火烤约十五分钟,至五成熟时

取出, 在前后腿部位分别用木条摆横撑开成工字形,使猪身向四 边伸展。将烤屈的前、后蹄用水草捆扎,用铁丝将前后腿分别对称 勾左右,至色红时,用花生油均匀地涂扁猪皮。木炭拨成直线形烤 猪身,烤约三十分钟,至猪皮呈大红色便成。烤制时烧叉转动要快, 有节奏,火候要均匀,如发现猪皮起细泡要用小铁针插入排气,但 不可插到肉里。

(4) 将烤好的乳猪连烧叉一道斜放在砧板旁,去掉前后蹄的捆扎物,

在耳朵下边脊北部和尾部和尾部脊背处各横切一刀,然后在横

切口两端从上到下各直切一刀,使成长文形。再沿脊中线直切

一刀,分成两边。在每边中线又各直切一刀,成四条猪皮。用

刀将皮片去(不要带肉),将每条皮切成八块,共计三十二块,

将乳猪放在盆中,把猪皮覆盖在猪身上,同千层饼、酸甜菜,

葱球、甜面酱和白糖分盛二碟,一起上桌食用。食完猪皮后,将猪取回再分别改刀装盆上桌。


相关内容

  • [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合集)
  • 中华民族文化荟萃大全 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趣话系列大全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王岳川) 中国人的两大致命缺点 三糊涂: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集体趴下的 三糊涂: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理学分析 百家姓家训撷英 美文自读:中国关系论(戎 ...

  •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 清明节由来: 1.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

  •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 ...

  •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 1 <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 ...

  • 小学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方案
  • 节日 名称 教育主题 活动 年级 系列活动内容和目标 重点活动 春 节 勤劳 节俭 祥和 全 校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询查,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春节的由来.习俗等,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实践目标: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我向长辈拜个喜 ...

  • en清明节由来
  • 清 明 节(Tomb-Sweeping Day) Qing Ming Jie(All Souls' Day) 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 ...

  • "送寒衣"的由来
  • 农历十月初一,称之为"十月朝",又叫"祭祖节".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这一天也是冬天的第一天,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要把冥衣焚化给祖先,"送寒衣"由此得名.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差 ...

  • 二十四节气|24节气|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习俗|节日大全|二十四节气网
  • 二十四节气 关于本站 邮票目录 24节气网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节 中元节 重阳节 腊八节 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

  • 健康 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
  • 健康 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 ·见证饺子诞生的6个美味时刻    02月07日 08:18 ·"土豪"的选择 盘点世界最奢侈餐厅(组图)    11月29日 09:33 ·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没有核桃    02月05日 10:15 ·<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美食你都适合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