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略读"特点,加强技能训练--[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课例

把握“略读”特点,加强技能训练

——小学语文第11册《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课例

太师屯中心小学 李红亮 执教

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评析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喜欢的段落;感受松坊溪平时和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象,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前后对比、衬托的方法。(教学目标涉及内容、情感、表达方法三个层面,准确、全面。)

教学用时:1课时(略读课文)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这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又是学生应养成的预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准字词(2' )

这节课我们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一文。(板书课题)注意生字“坊”的读音。再读读如下其他生字所带的词语或句子:

山垄 玛瑙 云絮 赤裸 橙色 .....

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子成熟了。

(课前有布置,课上就该有检查。更何况这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前提。)

二、初读——整体感知(5' )

1.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说说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要求是什么?

教师补充:阅读写景文章,需弄清它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哪个地方的景色;了解这里的景物有何特点,感受字里行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顺序与方法。(此环节既强化了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要求,又为组织学生用法自学做了必要的准备。)

2.本文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哪个地方的景色,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启发学生浏览全文,然后说一说。(随机板书:松坊溪、平时、冬天、时间顺序)(此环节承上启下,并突现在引导整体把握全文基础上组织细读、精读的教学理念。)

三、细读——体悟欣赏(20' )

(一)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色(5' )

1. 放声朗读第3~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色,了解其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分别引读第3~6自然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溪石(形态各异)、鹅卵石(色彩缤纷)、溪水(清澈透亮且溪声悦耳)等景物的特点,感受融于描写之中的喜悦、赞美之情,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景物突出特点进行有序观察)、语言特色(比喻、排比、反复、拟人)以及段落的层次、条理(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分述语段又是先概括后具体)。

(既“读进去”又“读出来”;既为引导学生领悟全文前后对比、衬托之法作了铺垫,又最大程度地节省了教学用时,不因此而淹没后面的教学重点。)

(二)松坊溪冬天的迷人景色(15' )

1. 默读第7~22自然段,思考并批注:松坊溪的冬天又是怎样一番迷人的景色?字里行间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观察、描写方面又有怎样的特点?(这是教学重点部分,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使“自读”成为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基本环节,这既增加了教学密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规律。)

2. 引读(提示学生跟随教师加上肢体动作)第7~11自然段,指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松坊溪初冬特有的美丽风光,领悟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及“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天„„松坊溪岸边„„”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而山上的„„”

(导读形式妥帖,借助引读、肢体动作,使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意的同时,又自然领悟到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

3.指导朗读第12~22自然段,感受雪中、雪后松坊溪的动人景色。

(1)感受“大雪飘飞”的美丽图景:师生合读(加上肢体动作)第12~1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视野的变化(由空中到地面,由整个松坊村到眼前的松坊溪)以及语段中蕴含的惊喜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雪花的形状(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

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体会雪花由小到大、雪越下越大的景...

象,揣摩比喻的精当、语言的优美与节奏。(正因为把指导朗读与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紧密结合,学生才准确感受到句子所描写的具体景象并深刻领悟到课文描写语言的特色。)

(2)感受“雪中溪石”的美丽图景:引导学生将第16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描写大溪石的句子)对比朗读,在感受雪中溪石美好样子(形态、颜色),了解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语言变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积累优美语段。(将前后相关语段适时重组,使学生在前后对比、滚动性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同一环境、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景色,又领悟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还促进了语言的内化与积累。)

(3)感受“雪中石桥”的美丽图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并与第3自然段“溪上有一座石桥”一句比较,体会雪中石桥的美丽,领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精当的用词。

(4)感受山村“白雪世界”的美丽图景:教师引读第18~22自然段(带着肢体动作),指导学生在感受雪后山村美好景象、体会其中饱含赞美之情的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表达方法(动静结合、见闻与感受结合)及语言特色(排比、反复)。

“早晨,村子的„„都披着„„。山上的„„都披着„„。那高高的„„都披着„„”

“远山披着„„石桥披着„„溪石披着„„”

“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我看见„„我看见„„”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我又看见„„”

(由理解语段到想象图景,再到欣赏和积累语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感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四、精读——探究领会(3' )

再次浏览全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难问题?(预设问题: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课文主要描述的也是松坊溪冬天的迷人景色,可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象?通过组织研讨探究,进而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衬托、比较,突出松坊溪冬天动人景色的表达手法。)(为教负责,为学负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了第三学段“篇章”教学重点。)

四、练笔——内化运用(10' )

1. 抄写文中你喜欢的两三个自然段,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感受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观察与表达的顺序,体会作者把眼前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2. 仿照课文第3~6自然段中的某一段,写一段话,把某种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把体现自主性、层次性的随堂练笔,与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相契合,在抄写或运用中消化并吸收课文的写作营养,这便确保了教学实效。) 教学板书:

松坊溪的冬天

一、平时景象 初冬

二、冬天美景雪中

雪后

(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衬托、情景交融)

【教学评析】

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常不知所措,或同于教读篇目,或视为自读文章。而这份设计精心、重点突出、实效明显的教学课例,便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先启发学生回顾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与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学生在回顾、迁移、运用学法的阅读实践中,也便逐步形成并提高了阅读的技能。

更加重视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启发学生浏览(全文)或认真默读、思考(重点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就是通过朗读、引读、对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想象松坊溪的迷人景色,体会融于描写之中的喜悦、赞美之情,领悟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及语言特色,内化、积累规范而优美的语言。这样,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充分彰显“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不失“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论教学目标的定位、文本重点的把握,还是朗读形式的运用、疑难问题的预设、课堂练笔的安排……都无不透视出教师的匠心、智慧。正因教师精心设计与指导,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有如此大的收获。 喜悦 热爱 赞美

把握“略读”特点,加强技能训练

——小学语文第11册《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课例

太师屯中心小学 李红亮 执教

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评析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喜欢的段落;感受松坊溪平时和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象,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前后对比、衬托的方法。(教学目标涉及内容、情感、表达方法三个层面,准确、全面。)

教学用时:1课时(略读课文)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这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又是学生应养成的预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准字词(2' )

这节课我们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一文。(板书课题)注意生字“坊”的读音。再读读如下其他生字所带的词语或句子:

山垄 玛瑙 云絮 赤裸 橙色 .....

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子成熟了。

(课前有布置,课上就该有检查。更何况这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前提。)

二、初读——整体感知(5' )

1.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说说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要求是什么?

教师补充:阅读写景文章,需弄清它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哪个地方的景色;了解这里的景物有何特点,感受字里行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顺序与方法。(此环节既强化了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要求,又为组织学生用法自学做了必要的准备。)

2.本文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哪个地方的景色,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启发学生浏览全文,然后说一说。(随机板书:松坊溪、平时、冬天、时间顺序)(此环节承上启下,并突现在引导整体把握全文基础上组织细读、精读的教学理念。)

三、细读——体悟欣赏(20' )

(一)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色(5' )

1. 放声朗读第3~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色,了解其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分别引读第3~6自然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溪石(形态各异)、鹅卵石(色彩缤纷)、溪水(清澈透亮且溪声悦耳)等景物的特点,感受融于描写之中的喜悦、赞美之情,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景物突出特点进行有序观察)、语言特色(比喻、排比、反复、拟人)以及段落的层次、条理(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分述语段又是先概括后具体)。

(既“读进去”又“读出来”;既为引导学生领悟全文前后对比、衬托之法作了铺垫,又最大程度地节省了教学用时,不因此而淹没后面的教学重点。)

(二)松坊溪冬天的迷人景色(15' )

1. 默读第7~22自然段,思考并批注:松坊溪的冬天又是怎样一番迷人的景色?字里行间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观察、描写方面又有怎样的特点?(这是教学重点部分,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使“自读”成为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基本环节,这既增加了教学密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规律。)

2. 引读(提示学生跟随教师加上肢体动作)第7~11自然段,指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松坊溪初冬特有的美丽风光,领悟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及“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天„„松坊溪岸边„„”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而山上的„„”

(导读形式妥帖,借助引读、肢体动作,使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意的同时,又自然领悟到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

3.指导朗读第12~22自然段,感受雪中、雪后松坊溪的动人景色。

(1)感受“大雪飘飞”的美丽图景:师生合读(加上肢体动作)第12~1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视野的变化(由空中到地面,由整个松坊村到眼前的松坊溪)以及语段中蕴含的惊喜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雪花的形状(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

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体会雪花由小到大、雪越下越大的景...

象,揣摩比喻的精当、语言的优美与节奏。(正因为把指导朗读与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紧密结合,学生才准确感受到句子所描写的具体景象并深刻领悟到课文描写语言的特色。)

(2)感受“雪中溪石”的美丽图景:引导学生将第16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描写大溪石的句子)对比朗读,在感受雪中溪石美好样子(形态、颜色),了解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语言变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积累优美语段。(将前后相关语段适时重组,使学生在前后对比、滚动性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同一环境、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景色,又领悟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还促进了语言的内化与积累。)

(3)感受“雪中石桥”的美丽图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并与第3自然段“溪上有一座石桥”一句比较,体会雪中石桥的美丽,领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精当的用词。

(4)感受山村“白雪世界”的美丽图景:教师引读第18~22自然段(带着肢体动作),指导学生在感受雪后山村美好景象、体会其中饱含赞美之情的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表达方法(动静结合、见闻与感受结合)及语言特色(排比、反复)。

“早晨,村子的„„都披着„„。山上的„„都披着„„。那高高的„„都披着„„”

“远山披着„„石桥披着„„溪石披着„„”

“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我看见„„我看见„„”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我又看见„„”

(由理解语段到想象图景,再到欣赏和积累语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感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四、精读——探究领会(3' )

再次浏览全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难问题?(预设问题: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课文主要描述的也是松坊溪冬天的迷人景色,可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松坊溪平时的美丽景象?通过组织研讨探究,进而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衬托、比较,突出松坊溪冬天动人景色的表达手法。)(为教负责,为学负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了第三学段“篇章”教学重点。)

四、练笔——内化运用(10' )

1. 抄写文中你喜欢的两三个自然段,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感受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观察与表达的顺序,体会作者把眼前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2. 仿照课文第3~6自然段中的某一段,写一段话,把某种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把体现自主性、层次性的随堂练笔,与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相契合,在抄写或运用中消化并吸收课文的写作营养,这便确保了教学实效。) 教学板书:

松坊溪的冬天

一、平时景象 初冬

二、冬天美景雪中

雪后

(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衬托、情景交融)

【教学评析】

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常不知所措,或同于教读篇目,或视为自读文章。而这份设计精心、重点突出、实效明显的教学课例,便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先启发学生回顾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与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学生在回顾、迁移、运用学法的阅读实践中,也便逐步形成并提高了阅读的技能。

更加重视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启发学生浏览(全文)或认真默读、思考(重点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就是通过朗读、引读、对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想象松坊溪的迷人景色,体会融于描写之中的喜悦、赞美之情,领悟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及语言特色,内化、积累规范而优美的语言。这样,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充分彰显“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不失“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论教学目标的定位、文本重点的把握,还是朗读形式的运用、疑难问题的预设、课堂练笔的安排……都无不透视出教师的匠心、智慧。正因教师精心设计与指导,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有如此大的收获。 喜悦 热爱 赞美


相关内容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说明书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程说明书 一.课程名称: 小学四年级语文 二.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三.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 四.课时数: 五.授课教师:方正炎 六.全册课程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

  • 略读课文教学
  • 略读课文教学 --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一. 略读课文的编排概览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尝试性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可我呢,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课文,占总数的25%: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 ...

  • 六上册教材分析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

  • 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建议
  • 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有课文32篇,分精读和略读两大类.其中精读课文每册各23篇,略读课文各9篇.每册教材将课文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 1.导语.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激发学 ...

  • 六年制第十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 教材分析: 本册共编有35课。其中看图学文2课,精读18课,略读15课。全册保留了原教材11篇课文,新选和从其他册调整了24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适合教学的课文,其中《大瀑布的葬礼》《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桃花心木》《“诺曼底”号遇难记》《乌塔》《军神》《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 ...

  •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 摘 要: 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例从小学中段开始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精读课文相对减少.从编排意图上,略读课文已经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实践中并不尽如人意.文章直视略读教学的误区,找准略读课文的定位,认真归纳略读课文教学的环节与策略,采用一些方法,使略读课文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关键词 ...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与磨合,我已适应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能做到得心应手。两个班级成绩差异不大,但班级风格、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一班比较活跃,二班比较稳重,用同样的授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也恰恰给予了我个人一个极其宝贵的锻炼机会 ...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五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8名.男生16名,女人32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学生聪明活泼,但课堂上依然缺乏主动积极的提出问题.探寻问题,缺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踊跃地表达自 ...

  • 六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 篇一: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 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安龙堡小学 周树 林 一. 班级学生情况 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 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1人 .多数学生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听话.说话和朗读.背 诵的能力,但课外读书较少,作文水平还较差. 从学习态度和习惯 方面看,一些优秀生学习积极主动,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