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解析

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0年山西中考语文试题较去年有变化。试题考查全面,简约规范,难易

适中,灵活开放,选材贴近生活而富教育意义,命题新颖朴素而独具匠心。

一、主要特点:

(一)培养精神塑人格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诗词的默写到阅读的选文,再到作文题目,无一不

体现了这一点。诗词默写多考查名言警句,文言文的选文出自《送东阳马生序》,

我认为试题不仅仅发挥着考查功能,还有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功能,这样的选文

一定会让学生在参加考试中有所思,有所得。

(二)夯实基础立根基

整套试题难度不大,但是在落实三维目标上清晰地表现出以下特点:在知识

与技能方面,整套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很广,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文

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均有涉及,要求学生要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过

程与方法方面,整套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试题在多处注重打通课本和生活的联系,初三学生到总复

习阶段往往抛开教材,一味做题,但是本次作文题回归课本的意图很明确。作文

题乍一看似乎有点儿绕,但是细品起来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

(三)紧扣时代脉搏

试题还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命制了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试题,例如

第4题: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

是建筑师的大比武,对世界建筑的推进有划时代的意义。请对以上文字加以赏析

(可选择一词,或一句,也可整体赏析)。这道题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可

以从修辞角度赏析“盛宴”这个词所表现出来的建筑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赏

析口号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实际(如中国馆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的特色谈一谈

整句话的含义。多元的角度便于展示学生多元的风采。

全套试卷无疑不在暗示考生:关注生活,运用语文,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终极

意义。

二、知识点覆盖

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阅读、写作三大模块。其中积累

20分,阅读50分,写作50分,共计120分。

(一)积累部分共6个小题。

(二)阅读部分共三篇阅读,分别是文言文阅读、小说、议论文。

(三)写作部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本套试题考点全面,布局合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关注得到充分体现,凸

显了识字与写字、语法和修辞教学的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整套试题的逐题解析:

一.积累(20分)

1.元代赵孟頫(fǔ)潜心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境地。有人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来评价赵孟頫书

法。

请把他写的两个字临摹在田字格内(注重间架结构)。(2分)

【答案】:霜 雪

【解析】:此题考察根据拼音书写汉字能力。写完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保证

不出错字。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

端端正正!

2.下列注音、书写、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惬(qiè)意】称心,满意。

【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B.【恻(cè)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不卑不亢(kànɡ)】既不自卑,也不高傲。

C.【匀称(chènɡ)】均匀,比例和谐。

【捉襟见纣(zhǒu)】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音、形、意的考查。要认真细致,注意

区分音近字、形似字及词的意思。

3.下面属于说明性的一项是( )。(2分)

A.母爱像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

B.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

C.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D.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区分,明确各方式的异同。说明性语言

要准确严谨,尤要注意不可用修辞。

4.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是

建筑师的大比武,对世界建筑的推进有划时代的意义。

请对以上文字加以赏析(可选一词,或一句,也可整体赏析)。(2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赏析题。需要正确判断句子在修辞、描写或语言

等方面的特点,进而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首先可采用抓关键词法进行词语赏析;

然后再用情境法进行修辞方法赏析,要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请仿照示例,引用一句歌词或一句现代诗作为开头,写一句连贯的话(60字

以内)。(2分)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在即,我们将带着亲人、老

师、同学的微笑和祝福奔向新的征程。

【答案】:略。

【解析】:本题为仿写题,在注重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的写

作,要符合语境,思想性一致。

6.默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8)齐王下令进谏初期,描写群臣进谏场景的一个成语是 。(《邹忌

讽齐王纳谏》)

(9)《论语》中使你终身受益的警句是 。

(10)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

中的一句诗是 。

【答案】:(1)山岛竦峙。

(2)悠然见南山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月有阴晴圆缺

(6)大漠孤烟直

(7)弓如霹雳弦惊

(8)门庭若市

(9)任意默写《论语》中的警句即可。

(10)东风不与周郎便。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和现代文默写。(1)—(7)小题属于古诗词一般性默

写,注意书写要清楚、规范、准确;第(8)、(9)、(10)小题,均要结合语境作

答,注意句意,这样就容易根据要求解答了。

二.阅读(50分)

(一)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7~11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

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7.语段选自课文《 》。(2分)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本题为基础知识考查,当不失分。

8.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2分)

余幼时即嗜学( ) 。 .

【答案】:Shì 特别爱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音和意,复习时应已重点复习。

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的活用,例题为古今用法不同,ABD均为古今用法不

同,而C为通假字。

10.任选下面一句翻译。(2分)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 。

我选B句,翻译: 。

【答案】: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与积累情况,只要

平时认真复习,就不难作答。

11.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2分)

【答案】: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着追求等。(答出两

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本题要全面、

准确,语句要通畅。

(二)

阅读小说,完成12~19题。(22分)

我们一样爱他们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

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

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

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

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

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

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

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

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

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

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

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

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

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

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

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

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

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1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答案】:年轻人捐助特困生。或者:年轻人通过抓阄的方法资助特困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概括能力。回答本题要全面、准确,语句要通畅。

13.题目中的“他们”在文中指哪些人?(2分)

【答案】: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考不及格的贫困生。

或:调皮捣蛋,天真无邪,心里编织着最美丽梦想的贫困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要把握好对人物的

准确表达。

14.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

垫(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常识,及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打牢基础。

15.第二段写到“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读完全文,写出“客人”

的“特别”之处。(3分)

【答案】:①独自走路上山;②不要欢迎仪式;③不要捐赠仪式;④抓阄决定资

助对象;⑤向没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表示歉意。(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把握“特别”进行对比即可。

16.在确定“资助名单”上,方子儒和年轻人的标准和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方子儒:

年轻人:

【答案】:方子儒:标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成绩好的贫困生)。方式:千挑万

选。

年轻人:标准:所有贫困生(贫困生;答出“贫困生,包括那些生性顽劣,调皮

捣蛋的贫困生”亦可;若只答“生性顽劣,调皮捣蛋的贫困生”,则不得分)。方

式:抓阄决定(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体对内容考查,但需要注意知识点回答的准确与全面。

17.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年轻人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选文中选

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3分)

有点尴尬→( →( )→笑了→( )→满

怀歉意

【答案】:慌乱 沉默 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用信息的提炼能力。认真阅读,仔细寻找。

18.“思想可以撒播,爱心能够传递”。请从文中找出可以引发这种感触的句子,

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案】: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及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要点,理应不难。

19.假如你正好是受到年轻人的资助,而原本不在方校长推荐之列的四名学生之

一,你有何感受?(3分)

【答案】:示例: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对年轻人万分感激。命运如此眷顾我,

我一定化感动为行动,认真学习,以此回报捐助者,回报社会,并把这种爱心传

递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围绕“幸运,感谢,传递爱”即可。

(三)

阅读议论文,完成20~26题。(18分)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

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

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

“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

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

尔汗的一劫。

②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

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

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

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

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

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

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

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

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

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

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

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

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

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

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

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

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

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

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

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

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

“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

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

是 。(2分)

【答案】:熬住就是一切 举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1.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2分) 【答案】: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

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及重点语句作用。审清题,认真作答。

22.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

由。(3分)

【答案】: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

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

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注意回答的完整性,不能遗漏要点,每个点的内容要把握好。

23.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是 。(2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

【解析】:结构作用显而易见,加强练习。

24.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2分)

【答案】: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解析】:把握中心,则很明显。不限句子,吻合即可。

25.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

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

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

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此题尤要注意答题全面,两种情况对比,就顺理成章。

26.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

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7.打开初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就是走进一个世界,窥见一段人生,感悟一种智

慧,领受一片情感,感受一颗心灵。

请结合初中语文课文,按特别要求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感情自然、

朴实、真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拟题特别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

或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等,如《背影》、高尔基、小弗朗士、百草园

【解析】:写作指导:

一、回顾初中课文,精心筛选。

初中三年,所学课文将近二百篇,涉及的内容和题材相当广泛,再加上本次

作文还可涉及作者、文中的人物及课文标题中的词语,可以说是没有丝毫审题障

碍的。但是在考场上,如果考生一看到题目就急于下笔,选了自己熟悉的某一课

文题目、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去写,极有可能写不出新意。因为你熟悉的,大多

数考生也熟悉,你想到的,他们可能也会想到,这就需要考生慎重筛选。首先,

要做到在选材上出新、出彩,引人注目。比如,可避开大家印象深刻的《背影》

《孔乙己》,尽量不去写孔子、鲁迅,可以去写《我的第一本书》《吆喝》,也可

以回忆宋濂、法布尔等等。

二、选好切入角度,立意新颖。

当然,并不是说熟悉的篇目、伟人就不可以写。如果考生对这些内容有独到

的理解,能在认识上提升一个高度,能找准切入口,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来表现,

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比如,选择了“背影”,可不去写爸爸、妈妈、老师、同

学的背影,而去写自己三年来苦读的背影。再如写“狼”,可以写“狼”为自己

的自作聪明而后悔。

三、注重刻画细节,情真意切。

本文题明确要求感情自然、朴实、真切,其实这也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

现在的考场作文,大多只注重形式的新颖而忽略感情的真挚。其实在任何情况下,

感情真挚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也最能写出新意,因为这份情感只属于自己,

是源于考生内心独特的感悟,是很难跟别人雷同的。即使情感相通,即使事情类

似,但只要考生善于捕捉细节,并能精心刻画,化平凡为伟大,化朴素为精美,

考生必定会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0年山西中考语文试题较去年有变化。试题考查全面,简约规范,难易

适中,灵活开放,选材贴近生活而富教育意义,命题新颖朴素而独具匠心。

一、主要特点:

(一)培养精神塑人格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诗词的默写到阅读的选文,再到作文题目,无一不

体现了这一点。诗词默写多考查名言警句,文言文的选文出自《送东阳马生序》,

我认为试题不仅仅发挥着考查功能,还有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功能,这样的选文

一定会让学生在参加考试中有所思,有所得。

(二)夯实基础立根基

整套试题难度不大,但是在落实三维目标上清晰地表现出以下特点:在知识

与技能方面,整套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很广,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文

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均有涉及,要求学生要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过

程与方法方面,整套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试题在多处注重打通课本和生活的联系,初三学生到总复

习阶段往往抛开教材,一味做题,但是本次作文题回归课本的意图很明确。作文

题乍一看似乎有点儿绕,但是细品起来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

(三)紧扣时代脉搏

试题还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命制了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试题,例如

第4题: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

是建筑师的大比武,对世界建筑的推进有划时代的意义。请对以上文字加以赏析

(可选择一词,或一句,也可整体赏析)。这道题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可

以从修辞角度赏析“盛宴”这个词所表现出来的建筑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赏

析口号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实际(如中国馆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的特色谈一谈

整句话的含义。多元的角度便于展示学生多元的风采。

全套试卷无疑不在暗示考生:关注生活,运用语文,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终极

意义。

二、知识点覆盖

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阅读、写作三大模块。其中积累

20分,阅读50分,写作50分,共计120分。

(一)积累部分共6个小题。

(二)阅读部分共三篇阅读,分别是文言文阅读、小说、议论文。

(三)写作部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本套试题考点全面,布局合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关注得到充分体现,凸

显了识字与写字、语法和修辞教学的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整套试题的逐题解析:

一.积累(20分)

1.元代赵孟頫(fǔ)潜心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境地。有人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来评价赵孟頫书

法。

请把他写的两个字临摹在田字格内(注重间架结构)。(2分)

【答案】:霜 雪

【解析】:此题考察根据拼音书写汉字能力。写完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保证

不出错字。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

端端正正!

2.下列注音、书写、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惬(qiè)意】称心,满意。

【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B.【恻(cè)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不卑不亢(kànɡ)】既不自卑,也不高傲。

C.【匀称(chènɡ)】均匀,比例和谐。

【捉襟见纣(zhǒu)】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音、形、意的考查。要认真细致,注意

区分音近字、形似字及词的意思。

3.下面属于说明性的一项是( )。(2分)

A.母爱像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

B.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

C.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D.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区分,明确各方式的异同。说明性语言

要准确严谨,尤要注意不可用修辞。

4.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是

建筑师的大比武,对世界建筑的推进有划时代的意义。

请对以上文字加以赏析(可选一词,或一句,也可整体赏析)。(2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赏析题。需要正确判断句子在修辞、描写或语言

等方面的特点,进而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首先可采用抓关键词法进行词语赏析;

然后再用情境法进行修辞方法赏析,要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请仿照示例,引用一句歌词或一句现代诗作为开头,写一句连贯的话(60字

以内)。(2分)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在即,我们将带着亲人、老

师、同学的微笑和祝福奔向新的征程。

【答案】:略。

【解析】:本题为仿写题,在注重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的写

作,要符合语境,思想性一致。

6.默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8)齐王下令进谏初期,描写群臣进谏场景的一个成语是 。(《邹忌

讽齐王纳谏》)

(9)《论语》中使你终身受益的警句是 。

(10)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

中的一句诗是 。

【答案】:(1)山岛竦峙。

(2)悠然见南山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月有阴晴圆缺

(6)大漠孤烟直

(7)弓如霹雳弦惊

(8)门庭若市

(9)任意默写《论语》中的警句即可。

(10)东风不与周郎便。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和现代文默写。(1)—(7)小题属于古诗词一般性默

写,注意书写要清楚、规范、准确;第(8)、(9)、(10)小题,均要结合语境作

答,注意句意,这样就容易根据要求解答了。

二.阅读(50分)

(一)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7~11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

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7.语段选自课文《 》。(2分)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本题为基础知识考查,当不失分。

8.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2分)

余幼时即嗜学( ) 。 .

【答案】:Shì 特别爱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音和意,复习时应已重点复习。

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的活用,例题为古今用法不同,ABD均为古今用法不

同,而C为通假字。

10.任选下面一句翻译。(2分)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 。

我选B句,翻译: 。

【答案】: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与积累情况,只要

平时认真复习,就不难作答。

11.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2分)

【答案】: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着追求等。(答出两

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本题要全面、

准确,语句要通畅。

(二)

阅读小说,完成12~19题。(22分)

我们一样爱他们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

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

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

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

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

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

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

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

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

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

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

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

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

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

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

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

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

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1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答案】:年轻人捐助特困生。或者:年轻人通过抓阄的方法资助特困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概括能力。回答本题要全面、准确,语句要通畅。

13.题目中的“他们”在文中指哪些人?(2分)

【答案】: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考不及格的贫困生。

或:调皮捣蛋,天真无邪,心里编织着最美丽梦想的贫困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要把握好对人物的

准确表达。

14.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

垫(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常识,及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打牢基础。

15.第二段写到“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读完全文,写出“客人”

的“特别”之处。(3分)

【答案】:①独自走路上山;②不要欢迎仪式;③不要捐赠仪式;④抓阄决定资

助对象;⑤向没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表示歉意。(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把握“特别”进行对比即可。

16.在确定“资助名单”上,方子儒和年轻人的标准和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方子儒:

年轻人:

【答案】:方子儒:标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成绩好的贫困生)。方式:千挑万

选。

年轻人:标准:所有贫困生(贫困生;答出“贫困生,包括那些生性顽劣,调皮

捣蛋的贫困生”亦可;若只答“生性顽劣,调皮捣蛋的贫困生”,则不得分)。方

式:抓阄决定(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体对内容考查,但需要注意知识点回答的准确与全面。

17.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年轻人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选文中选

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3分)

有点尴尬→( →( )→笑了→( )→满

怀歉意

【答案】:慌乱 沉默 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用信息的提炼能力。认真阅读,仔细寻找。

18.“思想可以撒播,爱心能够传递”。请从文中找出可以引发这种感触的句子,

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案】: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及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要点,理应不难。

19.假如你正好是受到年轻人的资助,而原本不在方校长推荐之列的四名学生之

一,你有何感受?(3分)

【答案】:示例: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对年轻人万分感激。命运如此眷顾我,

我一定化感动为行动,认真学习,以此回报捐助者,回报社会,并把这种爱心传

递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围绕“幸运,感谢,传递爱”即可。

(三)

阅读议论文,完成20~26题。(18分)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

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

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

“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

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

尔汗的一劫。

②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

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

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

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

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

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

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

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

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

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

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

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

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

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

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

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

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

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

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

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

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

“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

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

是 。(2分)

【答案】:熬住就是一切 举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1.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2分) 【答案】: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

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及重点语句作用。审清题,认真作答。

22.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

由。(3分)

【答案】: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

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

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注意回答的完整性,不能遗漏要点,每个点的内容要把握好。

23.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是 。(2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

【解析】:结构作用显而易见,加强练习。

24.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2分)

【答案】: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解析】:把握中心,则很明显。不限句子,吻合即可。

25.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

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

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

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此题尤要注意答题全面,两种情况对比,就顺理成章。

26.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

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7.打开初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就是走进一个世界,窥见一段人生,感悟一种智

慧,领受一片情感,感受一颗心灵。

请结合初中语文课文,按特别要求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感情自然、

朴实、真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拟题特别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

或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等,如《背影》、高尔基、小弗朗士、百草园

【解析】:写作指导:

一、回顾初中课文,精心筛选。

初中三年,所学课文将近二百篇,涉及的内容和题材相当广泛,再加上本次

作文还可涉及作者、文中的人物及课文标题中的词语,可以说是没有丝毫审题障

碍的。但是在考场上,如果考生一看到题目就急于下笔,选了自己熟悉的某一课

文题目、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去写,极有可能写不出新意。因为你熟悉的,大多

数考生也熟悉,你想到的,他们可能也会想到,这就需要考生慎重筛选。首先,

要做到在选材上出新、出彩,引人注目。比如,可避开大家印象深刻的《背影》

《孔乙己》,尽量不去写孔子、鲁迅,可以去写《我的第一本书》《吆喝》,也可

以回忆宋濂、法布尔等等。

二、选好切入角度,立意新颖。

当然,并不是说熟悉的篇目、伟人就不可以写。如果考生对这些内容有独到

的理解,能在认识上提升一个高度,能找准切入口,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来表现,

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比如,选择了“背影”,可不去写爸爸、妈妈、老师、同

学的背影,而去写自己三年来苦读的背影。再如写“狼”,可以写“狼”为自己

的自作聪明而后悔。

三、注重刻画细节,情真意切。

本文题明确要求感情自然、朴实、真切,其实这也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

现在的考场作文,大多只注重形式的新颖而忽略感情的真挚。其实在任何情况下,

感情真挚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也最能写出新意,因为这份情感只属于自己,

是源于考生内心独特的感悟,是很难跟别人雷同的。即使情感相通,即使事情类

似,但只要考生善于捕捉细节,并能精心刻画,化平凡为伟大,化朴素为精美,

考生必定会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内容

  • [中考专题]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
  • 3月12日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大 中 小 [中考专题]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 (2012-03-12 09:50:21) 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及题型示例及答题方法解析 I.命题依据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 中高考政策
  •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 ...

  • 2015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 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 逐题详解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 ...

  • 2014年山西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 2014年山西省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3分)(2014•山西)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AB ∥CD ,∠1=110°,则∠2 等于( ) 4.( 3分)(2014•山西)如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解时给出的 ...

  • 2015 年山西省中考试卷(化学部分)
  • 2015 年山西省中考试卷(化学部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 小题 2分,共 20 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香水挥发 B. 蜡烛燃烧 C. 食物变质 D. 铁钉生锈 2.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 ...

  • 中考古诗词名句
  • 2005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 根据上下句或提示,填写出诗文原句.(8分) (1)静以修身, ( ) .(诸葛亮<诫子书>) (2)乱花渐欲迷人眼,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稻花 ...

  • 2013安徽省中考试题语文及答案
  • 2013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 文 (说明:个人解读,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 ...

  •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答案
  • 篇一: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答案 篇二: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答案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阅读答案(2013长沙中考试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 ...

  • 山西省历年中考作文题目
  • 2011年 ●一个好习惯,无论其大小,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有益于人的一生. ●如果你养成了好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份享用不完的财富. 文题:请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