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钉子户碰上了"反公地悲剧"

0 闹市钉子户碰上了“反公地悲剧”

2010-07-02 12:40:34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10616 次 | 评论 16 条

闹市钉子户碰上了“反公地悲剧”

文/魏英杰

位于北京曙光西路的那家闹市“钉子户”最近火了。先是有网友把照片发上网,又有人给市领导留言反映情况,近日央视《新闻1+1》出手,对这几间破旧平房的前生今世进行全景式解读,试图找出钉子户求着有关部门搞拆迁的深层原因。

正如报道所述,这户人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钉子户,而是被钉子户了。2003年的时候,这里搞房产开发,由于两兄弟对相关补偿表示不满,未能达成协议。之后高楼拔地而起,用不着这块地,也就没有部门来管他们。到了2005年这里开始道路施工建设,出于若干原因,道路经过此处被迫瘦身,但也没人找上门来。直到今天,这几间破旧的平房仍然挺立在马路边上,既堵车又堵心。

究其原因,并不是这户人家想当钉子户,也不全因为“过了这村没这店”,而实在是这几间平房太不给有关部门面子——它凑巧位于一个三不管地带,属于谁管还说不清楚。相关部门的说法无非是,东家说这归西家管,西家又说这该东家负责。更有趣的是,这条道路“竣工”三年,由于这户人家尚未搬离,负责道路项目的办公室也一直不能搬走。几个方面就这么对峙着,共同创造了这一闹市钉子户的奇观。

如果说各地不顾民众利益而发生的强拆事件是法治社会的悲剧,挺立在北京闹市街头的这处钉子户,却是公共利益受损的一个标本。

这表明,于公共利益的庞大身躯下,还隐藏着这样那样的部门利益。那些以公共利益名义进行的拆迁活动,或许只有当它与部门利益或商业利益互相一致的时候,才能获得坚决果断乃至于蛮横无理地执行;否则的话,即便是实实在在影响了公共利益的问题,也可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问题所牵涉的部门越多,情况越复杂,维护公共利益的难度也就越大。

在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形,就叫作“反公地悲剧”。许多人熟知的“公地悲剧”理论,描述了人们不受限制地过度利用公共资源的后果。1998年,美国迈克尔·赫勒教授所提出的“反公地悲剧”理论则指出:如果在公地内存在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者互相设置使用障碍,从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这就可能发生“反公地悲剧”,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扇安装了十几把钥匙才能打开的大门,这些钥匙分别归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同一时间到齐。显然,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也就非常低。虽然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理论,主要涉及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的界定等问题,但把这个概念用到政府部门运作及如何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同样具有很强的阐释性,而且人们并不感到陌生。

北京闹市钉子户碰上的就是类似的困局。虽然房子的产权并无疑问,然而涉及房屋拆迁,它既可以归乡政府管,也有理由找市政道路部门交涉,再加上部门变动、人事变迁及地价上涨等因素,结果多头管理变成了互相推托、无人问津。在这其中,受损的何止是当事人,还有看得见的公共利益。每天那么多车辆,那么多人打这里经过,抱怨连天却无济于事,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反公地悲剧”吗?

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起来其实也不麻烦。既然有关部门互相推托,那么只有由上级部门出面,召开协调会,让各部门有所牺牲、互相妥协,合力促使问题获得解决。这样的话,固然可能牺牲一点部门利益,却成全了公共利益,也免得这户人家到处求人来拆自家房子。

2010年7月1日

0 闹市钉子户碰上了“反公地悲剧”

2010-07-02 12:40:34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10616 次 | 评论 16 条

闹市钉子户碰上了“反公地悲剧”

文/魏英杰

位于北京曙光西路的那家闹市“钉子户”最近火了。先是有网友把照片发上网,又有人给市领导留言反映情况,近日央视《新闻1+1》出手,对这几间破旧平房的前生今世进行全景式解读,试图找出钉子户求着有关部门搞拆迁的深层原因。

正如报道所述,这户人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钉子户,而是被钉子户了。2003年的时候,这里搞房产开发,由于两兄弟对相关补偿表示不满,未能达成协议。之后高楼拔地而起,用不着这块地,也就没有部门来管他们。到了2005年这里开始道路施工建设,出于若干原因,道路经过此处被迫瘦身,但也没人找上门来。直到今天,这几间破旧的平房仍然挺立在马路边上,既堵车又堵心。

究其原因,并不是这户人家想当钉子户,也不全因为“过了这村没这店”,而实在是这几间平房太不给有关部门面子——它凑巧位于一个三不管地带,属于谁管还说不清楚。相关部门的说法无非是,东家说这归西家管,西家又说这该东家负责。更有趣的是,这条道路“竣工”三年,由于这户人家尚未搬离,负责道路项目的办公室也一直不能搬走。几个方面就这么对峙着,共同创造了这一闹市钉子户的奇观。

如果说各地不顾民众利益而发生的强拆事件是法治社会的悲剧,挺立在北京闹市街头的这处钉子户,却是公共利益受损的一个标本。

这表明,于公共利益的庞大身躯下,还隐藏着这样那样的部门利益。那些以公共利益名义进行的拆迁活动,或许只有当它与部门利益或商业利益互相一致的时候,才能获得坚决果断乃至于蛮横无理地执行;否则的话,即便是实实在在影响了公共利益的问题,也可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问题所牵涉的部门越多,情况越复杂,维护公共利益的难度也就越大。

在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形,就叫作“反公地悲剧”。许多人熟知的“公地悲剧”理论,描述了人们不受限制地过度利用公共资源的后果。1998年,美国迈克尔·赫勒教授所提出的“反公地悲剧”理论则指出:如果在公地内存在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者互相设置使用障碍,从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这就可能发生“反公地悲剧”,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扇安装了十几把钥匙才能打开的大门,这些钥匙分别归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同一时间到齐。显然,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也就非常低。虽然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理论,主要涉及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的界定等问题,但把这个概念用到政府部门运作及如何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同样具有很强的阐释性,而且人们并不感到陌生。

北京闹市钉子户碰上的就是类似的困局。虽然房子的产权并无疑问,然而涉及房屋拆迁,它既可以归乡政府管,也有理由找市政道路部门交涉,再加上部门变动、人事变迁及地价上涨等因素,结果多头管理变成了互相推托、无人问津。在这其中,受损的何止是当事人,还有看得见的公共利益。每天那么多车辆,那么多人打这里经过,抱怨连天却无济于事,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反公地悲剧”吗?

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起来其实也不麻烦。既然有关部门互相推托,那么只有由上级部门出面,召开协调会,让各部门有所牺牲、互相妥协,合力促使问题获得解决。这样的话,固然可能牺牲一点部门利益,却成全了公共利益,也免得这户人家到处求人来拆自家房子。

2010年7月1日


相关内容

  • "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
  • "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 摘要::传统经济学通过对符合个体最优的n个家庭羊的总饲养量与符合社会帕累托最优的总饲养量,进行简单的静态比较,得出了公地被过度放牧的结论.这一分析忽视了农户在决定羊的饲养量时,彼此之间存在的相互约束和牵制机制,因而"公地悲剧"的 ...

  • 公地悲剧论文
  • 公地悲剧 ○安宇宏 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基破坏.如果这个牧场是属于某一个金会宣布,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牧民拥有的,多放牧得不偿失,自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然不会做这样的蠢事.可是,如果及公共和环境事务学教授埃莉诺·奥这个牧场属于全体村民共同所有.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从 ...

  •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 内容提要:国有农场的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两种不同的土地公有制形式,都是完全不同于土地私有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责任制,极大地释放出了农业生产力,国有农场普遍学习农村分田到户的经验.进入21世纪后,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农业经营体制发生了重要分化,其中农村经营体制 ...

  • 公地悲剧的案例
  • 掉在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有人捡? 美国经济学界多年前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学富五车的经济学者教授和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助理教授一起外出吃午饭.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眼尖的年轻教授发现地上有张100美元的大面额钞票,便弯下腰准备把它捡起来.不料,那位老教授立刻出手拦住他说:"别捡了,这 ...

  • 避免"公地悲剧"
  • "公地悲剧"及其局限:产权形式与资源利用没有固定对应关系 1968年,美国学者加利特・哈丁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剧"观点――"任何一种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稀缺资源都会发生过度利用和环境退化".他认为,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在于"每个人从过量的 ...

  • [经济学100个有趣故事]-公地悲剧照亮现实
  • 设想一个中世纪小镇的生活.该镇的人从事许多经济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售用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 当我们的故事开始时,大部分时间里,羊在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公地.这块草地不归任何一个家庭所有,而是归镇上的居民集体所有,允许所有的居民在上面放羊 ...

  • 蜜蜂:企业公民的寓言
  • "公地的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 ...

  • 制度经济学考点
  • 三.NIE 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段时间孕育和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一) 产生的时代背景 (1)20世纪初至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计划经济体制实践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直接诱因. (2)20世纪以来垄断 ...

  • 环境保护视野下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型选择
  • 环境保护视野下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型选择 摘要:自然资源无人所有的状态是造成生态破坏和发展不可持续的症结所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在法律上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确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适用何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型选择应当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原则,以避免&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