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1-0026-06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万蕙1,2,唐雪琼

3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642;

3.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650224)

REVIEW ON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WANHui1,2,TANGXue-qiong3

(1.School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3.School of Landscap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algeographyintonewculturalgeography,andthevigorousde-velopmentofthefeministmovementandfeministtheory,westernfeministgeographyhavestartedtoprovidefeministperspectivetoanalyzethegeographyproblemsfromthefemaleexperience,genderrights,andfemaleinternaldifferencesaswellastodevelopfeministparadigmtodoubtandresisttheauthoritativediscourseofthemalesubject.Thispaperisstructuredtofollowthefeministgeographyofthemaintopicsofthebody,work,spaceandthenation.Ourdiscussionisorganizedaroundthreethemes.Firstly,wediscussthewaysfeministresearchexplodestheconceptofwork.Feministhaveexpandedworkbeyondsolelywagedworktoencompassunpaidreproductiveworkandtheworkofpoliticsandcommunityactivism.Secondly,wediscussfeministresearchidentifyingthemultitudeofwaysworkasgendered.Finallywediscussfeministgeogra-phers'importantcontributionstounderstandingthespatialityofworkintheprocessofeconomicrestructur-ing.Genderisalsorelatedwithspace.Feministgeographersmadeathoroughinquiryonprivateandpublicspace.Theyarguedthatbeingdefinedasawomanislikelytoentailfeelingconfinedinandconstrainedbyspace.Womenrarelycontrolspacebutinsteadarecaughtandconfinedbyit.Gender,sexualityandnationaresociallyconstructedandrevealtheintimaterelationshipexpressedthroughthenation.Women,asthebio-logicalandculturalreproducesofthenationalcollective,arenotequalinthenationbutplayasasymbolicrole.Nationalistsentimentisexpressedboththroughthegenderediconographyofmonumentsandlandscapesthatunthinkinglyreproducedistinctnationalidentities.FeministgeographyresearchinChinaisrelativelyweaknow.Throughtheintroductionofwesternscholars'studies,aswellasforeignresearchprogressreview,thispaperistoprovideausefullessonforthelocalresearch.

Keywords:newculturalgeography;feminist;feministgeography

提要: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1;41171125;40861005)

作者简介:万蕙(1982—),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地理学。E-mail:mamhei82@163.com。通讯作者:唐雪琼(1969—),女,云南弥勒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旅游地理。E-mail:tangxueqiong@163.com。收稿日期:2012-10-30;修订日期:2012-12-22

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文化地理学;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

26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大动荡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和衰退之中,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等共同构成了社会运动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研究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蓬勃发展,人本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来,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1]。

在这种社会和学术背景下,西方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女性运动,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女性主义地理学利用女性主义政治学及其理论探讨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相互影响之关系,企图在改变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目标下,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2]。人本主义地理学和福利地理学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针对1970年代越来越多的白人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之现象,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就业和薪酬的地区差别、性别隔离状况等话题,这也成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3]。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工具。该时期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关注妇女在工业重建和城市化空间中的性别划分与隔离,并思考空间对妇女的制约作用[4],此问题至今仍是女性主义地理学中的热门话题,如地理学家对在不同空间的女性健康问题、住房问题、福利问题、安全问题和暴力恐惧问题的研究。

1990年代至今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思潮下,对经济全球化、跨国界政治、跨区域移民、恐怖主义、区域暴力、全球性交易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5]。此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理论不断完善,LindaMc-Dowell、LizBondi和MonaDomosh等学者从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酷儿理论(queertheory)中吸入理论精华,其研究转向身体、距离、身份认同、地方想象和象征空间的微观地理[1]。其次,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愈发重要,也给传统的地理学科带来了重要的新视角。

本文主要根据Mcdowell的《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Gender,IdentityandPlace:Understanding,以及LiseNelson和JoniSeager合编FeministGeographies)

《女性主义地理学手册》(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里的章节分类,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话题大致分为身体研究、女性工作研究、空间研究和国家/民族研究。

要被超越的(transcended)的第二性[8]。西方学者在她的影响下,对身体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如福柯(MichelFoucault)质疑笛卡尔(ReneDescartes)世俗理性主义的身心二分,他认为将身体看成在进入社会关系以前就存在的启蒙观点是错误的。反之,他通过精密的历史分析,昭示道德态度、法律和制度结构,以及个人和人际间的态度与行为,探讨身体是如何产生性别化体现(embodiment)的形式,并发挥规范作用[9]。简言之,他认为自然身体并不存在,甚至身体的生物属性也是透过科学和其它论述而由社会建构。法国女性主义者伊丽格蕾(LuceIrigaray)亦认为,身体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文化中的主要规则、等级制度,甚至形而上的信念都记录在身体表面[10]。

布迪厄(PierreBourdieu)从身体和空间的角度入手,他相信文化创造了身体,身体再现了空间的权力关系。文化通过身体姿势、脸部表情、说话声音而体现,以及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与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变成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每个人都透过自信或含蓄、舒展或局促的举止姿态,宣称其权利的空间[11]。Okely认为,学校运动场是身体的游戏场,男女运动的差异,显示了不同的身体经验。英式橄榄球需要球员间的身体触碰,而女孩运动中,身体接触或身体的冲撞都不被允许。在学校空间里,女孩的身体姿态不断接受检视,无论何时,女学生都要坐、立或走得笔直,下巴抬高、背挺直、肩膀自然向后[12]。Longhurst以“空间中的怀孕身体”(PregnantBodyinSpace)作为博士论文主题,检视了孕妇对她们身体改变的反应,以及在某些公共空间里为何感觉不自在。他发现,当孕妇的身体与她们占用的空间关系改变时,许多孕妇会觉得很尴尬。当孕妇出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交场所、街头、商店,甚至在医院或医生诊所里,都觉得不得其所[13]。

在探讨身体的男/女性气质建构与文化地理的关系时,福柯有关“谱系学”的著作颇具启示作用。福柯指出驯服的身体(docilebody)受控于文化生活的规范,也是社会控制的中心所在[14]。身体受到训练、塑造,并铭刻上的各种流行形态,包括男性气概(如阳刚、坚毅、高大威猛等)和女性气质(阴柔、温顺、小鸟依人等)。对理想女性气质的追求使得女性的身体成为驯服的身体,并习惯于外界的规则、征服、变化和改良。理想女性气质通过关于身体的行为、饮食、妆容、服装等苛刻的社会规范而形成。Dirsuweit在研究南非女子监狱时发现,改造女犯人的手段是通过身体规训,建立起符合规范的女性气质,女犯人的反抗则通过对普世(normalization)性别身份的抵制而实现[15]。Mohammad从身处英国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女性之服饰出发,探讨女性贞操观念和穆斯林社区身份的植入过程[16]。对于文化地理中的男性气质建构,Evers则通过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男性冲浪者的研究发现,冲浪者之身体触觉(feeling)建构了他们坚毅(granite)、严峻(austere)以及不可侵犯的(inviolate)男性气概[17]。Waitt探讨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伊拉瓦拉湖如何被建构成白人的、基于异性恋的男性气概空间。但随着该地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冲浪的行列,解构了空间的性别意旨[18]。如同众多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拆解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视角

2.1身体研究

身体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谜团,它们深深根植于心理、符号和社会过程中,并具备物质性、自然性和文化性[6]。由于身体似是而非(paradoxical)的特点,关于身体的定义、身体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结论[7]。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和她的追随者从生物的性征(sex)视角出发,认为女人被身体所劳役,并把女性身体看成是有问题、差异的(男人身体是规范的身体)和需

27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人文地理

二元结构一样,McEwan考察高尔夫运动中性别化的身体,他认为某些女高尔夫运动者打破了灵(男性)/肉(女性)、女(阴柔)/男(阳刚)的二元对立[19]。

此外,在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中,Grosz认为身体投射到社会文化环境,使得该环境既生产又反映了身体的形式与利益。在Grosz看来,城市为身体提供最根本的物质性支撑;而城市的形式、结构和规范,渗入且影响了构成身体表征的各种要素[20]。在身体被大众传媒管控和再现的城市中,身体的意义在表征的层次被探究、转化、争夺,以及重新铭刻。如Kern提到,城市将女性身体和性欲商品化,在城市的商业广告中,经由男性凝视,女性身体被表征为城市自由和欢愉[21]。相对应的是,身体转而重新铭刻了都市地景,城市被制造成身体的拟像。Sennett在《肉体与石头》(FleshandStone)一书中追溯了身体的医学知识、身体的形象和再现,以及城市形式与规划的关系。比如在哈德良皇帝(EmperorHadrian)时代,身体几何对称的罗马观念被转译为都市设计,中世纪基督城市中不洁的身体,引发城市圣殿的创建;在现代城市,诸如“血液循环”的医学发现,转化为都市设计里的类比,如通过城市“动脉”来改善交通循环,以促“健全”的城市成长[22]。

总之,身体的问题是认识性别关系的关键;它是差异的建构、管制和再现。一般而言,西方理论家都忽略了女性的身体,不是予以自然化,就是将它们视为缺乏或者缺席。当前的研究取向,则将身体视为与权力和知识交织变化的客体,这开启了地理探索和跨学科研究的丰富场域。2.2女性工作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通常从三个角度探讨“工作”:①重新审视工作的概念,扩展工作的外延,从有偿工作到无偿工作,以及家务工作和社区工作;②扩大工作的研究尺度,从区域生产到全球生产,分析女性从业者在全球化生产中的境遇;③研究工作中基于性别的差异和偏见,以及考察女性在工作场所颠覆偏见并自我赋权的过程[23]。

如何定义“工作”?一般认为,这与欧洲中心主义、工作的公私分野和工作报酬等密不可分,并与“家庭”泾渭分明。在家庭意识形态中,家是一个避难所,由没有工资的妇女来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工作的性质和作用时,就把妇女工作看得无足轻重。女人总是被认为是纯粹的消费者,她们的角色仅仅是用男人赚来的钱去买“资本主义工业所生产的合适商品”[24]。因此,工作被建构成阳刚的、有薪的、公共场合的和资本生产的;非工作则是阴性的、私人的、家务的。主流工作忽视或低估非正式的、家庭的和再生产工作;家务活、志愿活动、再生产活动、物物交换等都不在国家统计范围内[23]。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扩大了“工作”的外延,如家务活和非薪工作。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家务劳动付费的设想打破了主流经济学中“家务活非工作”的观点;家务劳动费用在国家经济统计里应占一席之地。付费家务活通常为底层女性到中产阶级家中劳动,有色人种女性到白人家里劳动[25]。因此,付费家务劳动也牵扯到种族、阶级和女性多样经验等问题。非薪工作包括志愿工作、社区活动和抚育工

作。长时间以来,妇女被看作是社区假设中的中坚分子;抚育工作被认为是爱心工作,对它的研究包括抚育中的阶级、种族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父亲必须参与家庭抚育[26]。

尺度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焦点话题,目前已成为对社会空间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核心概念,并与空间、地方、景观、网络等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概念体系。女性主义地理学者们亦关注相关的尺度问题。尺度小到身体,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在身体的尺度中,女性身体在男性主导的工作空间里不得其所,如投资银行、钢厂、男性化酒吧空间,女性从业者常会感到无所适从[27]。在区域尺度中,学者们研究妇女就业区域演变形态的地理学,如廉价的女性劳动力对产业地理重构的研究。Nelson指出美国的办公室职员的雇主们搬往郊区,以便接近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愿意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下做半日工作[5]。国家尺度中,研究者考察国家政府如何在它们的经济政策中压榨女工权益。哥伦比亚政府被怀疑其切花业是基于剥削廉价的女工劳动;多米尼加共和国政府把大量女性吸纳到非传统农业的出口制造业中,却大肆降低她们的薪酬以提高利润[28]。在全球尺度里,全球化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全球化包括经济治理、社会规范和劳动力结构从国家跨越到全球、标准化工作的出现、农业经济中农民的再工作、家务活的集约化和血汗工、信息厂、移民劳工的出现(包括跨国界精英和性工作者)化等。在社会结构适应全球化和自由化过程中,女性低廉的工作支撑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再分配;无名的女工、被污名化的女性服务业构成并支持了贫弱国家的全球化过程[29]。

第三,关于工作中基于两性的差异。McDowell强调“工作”并非性别中立,而是被塑造成适合男人或女人的工作;基于性别差异的工作划分构成并维系整套“男尊女卑”的父权制话语实践。女性从事的工作被限定和刻板化,如保姆、护士被理所当然看作是女性工种,男保姆、男护士则成为主流话语揶揄的对象;女性被限制进入领导岗位,这个被想当然地视为属于男人的领域;在女人扎堆的银行业里,做到领导职位的通常是男性[27]。在Boyer看来,甚至和女性工作相关的技术工具也被阴性化,如花朵图案修饰的打字机,以此吸引更多中产阶级妇女加入工作大军[30]。基于工作中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亦制造了两性间的工作报酬差别。有调查指出,相同学历、相同工作部门的男女同事之间,女性工资显着低于男性[24]。但是,仍有学者提出工作是女性自我赋权的重要方式。比如家务活让女性变得独立,家务活还成为维系家庭成员的纽带。在资本生产全球化过程中,女性颠覆父权和自我赋权渐成气候。如美国设在墨西哥的组装工厂里,女工在这里学到了技能和自信,也挑战了所谓阳性(尊贵)/阴性(卑贱)的工作,并重新形成了她们的政治理念、社区联盟和社会运动[31]。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外延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卷入各种形式的工作关系中。女性一方面在工作场所被两性差异的刻板印象所束缚,一方面又从工作中获得自我赋权的力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劳工仍被建构成较为拙劣的劳动力承担者,对这种处境的挑战与批判,依然是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28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2.3女性与空间

在性别研究和女权运动的趋势中,空间潮流日益强大。一方面,女性主义者从关注“家务劳动”、“公私领域二、“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身体政治”等议题,发展分”

出对不同层次空间的讨论;另一方面,女性主义研究者也分别在建筑、景观、都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以及都市社会学等与空间相关领域里,针对既有学术视野的性别盲点,发起女性主义批判。再者,即使非空间相关学域的学者,例如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也从空间隐喻和空间的文化再现着手,开展出广阔的“性、性别与空间”的研究课题。此外,随着女性主义、同志运动和酷儿理论的发展,“性欲特质”(sexuality)的研究也出现了空间的维度。由于篇幅所限,文章集中在女性主义地理学者们对私人空间(家)和公共空间(城市空间、野外休闲空间等)的探讨。

家是意义深远的字眼之一。哈维(DavidHarvey)经常回顾海德尔格(MartinHeidegger)的观点:寓居(dwelling)或家乃是人与物达成精神统一的关键位置;家带有庇护、安全、愉悦的意味,是人类自发产生归属感的关键元素[32]。法国人类学家Bahloul承认“家”在意义和主体性建构上非常重要;家庭空间是社会秩序的物质再现,社会再生产乃透过表征寓居的社会秩序来维系[33]。1968年以来的早期女性主义论述的焦点是拆穿家庭的迷思———家庭作为安全和休憩的场所,与工作的、残酷的外部世界区隔开来;女人在家受到保护,免被残酷竞争的资本主义世界伤害;并揭露迷思背后的假设———家事尤其是育儿,被当成女人神圣的本分。家被建构成爱、情感和同情所在。然而,Betty的《女性的奥秘》(TheMystiqueofFemale)和有关家庭暴力的研究表明,家庭空间对于女性可能是牢笼、陷阱和监狱,是被他者化的地方[34]。Hooks则进一步突破家庭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家”看成由差异造成的颠覆的、多样的、包容万千和彻底开放的“第三空间”。Hooks认为黑人的家庭空间是一个无须直接遭遇白人种族主义者侵犯的私人空间;家庭空间已经成为组织和促进政治团结的关键;家园已是反抗之所[35]。因此,“家”不仅只是一个空间,而是能够促成多样而不断变化之视角,是人们看待现实新方式的地方。

自由主义理论家认为,每位公民都有置身公共场所的同等权利,但女性主义指出这项权利实际遭到否认,许多女性被排除在最宽广的公共空间和场域之外。主流文化将女人建构为经济上和道德上都依附男人,或是建构为次等人,以此减少她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自由权利。McDowell认为伦敦西提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配置,都象征了男性的权威,以及男人对这些空间的合法占有。街道与广场、交易厅和营业大厅的内部配置,均巩固理想化的男性气概,置身这些空间的女性普遍感觉排斥感和疏离感[27]。Burgess探讨民众对英格兰南部各种开放空间所持的态度,及其使用方式的社会文化面向,对亚裔和加勒比海裔女人而言,针对白种男人和青少年帮派种族攻击的恐惧,压抑了她们对林地的使用和享受[36]。

如上所述,许多文献提到女人在公共空间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旷野恐怖症以及街道等开放空间里的骚扰和攻击。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女人逃避男性支配、逃离现代社会

规范的重要场所。19世纪城市开始兴建大型百货公司,创造出女人可以逃避家庭限制及男性在场/控制的地方。Bowlby的研究显示,对中产阶级妇女,那些庞大如幻影般的百货公司营造梦幻世界,是逃避日常生活和家务例行工作的空间,成为第二个家。但是女性消费者的欲望受到男性企业家、所有权人、楼层巡视员监视和操控[37]。Kern认为在后工业城市里,中产阶级女人貌似成为空间的主体,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咖啡馆、精品店、零售商场、宴会等地抛头露面,但是这些空间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是男性,且女性的空间活动必须遵从父权制社会规则和秩序[38]。

然而,那些不服从或不安于室的女人,Baudelaire称之,包括诗人、拾荒者、为城市边缘人或女性游荡者(flaneur)

女同性恋和寡妇,以及性工作者,她们常被建构成邪恶和堕落,容易遭受虐待或易遭身体伤害,且被诸多城市空间排斥在外[27]。Wilson则认为游荡者形象不是主流女性气质的代表,她们实际上是一种性别认同不稳定的意象[39]。

总之,性别与空间之间,有一连串复杂繁琐的关系。对两性来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跟恐惧和喜悦、危险和自由相连。城市空间透过日常生活实践赋予意义,而女性正逐步走出私人的家庭空间,参与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符号资本的生产和运作中。2.4女性与国家/民族(nation)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常常指责传统政治地理学在讨论国家/民族问题时忽视了女性的视角。安德森在(Benedict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里提到,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它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而又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一个民族或国家之所以是想象的,是因为即使是最小的国家,市民也无法认识它的大部分成员、与他们相见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在他们的心中都存有共同体的影像。共同体由文化人工制品,如地图、旗帜、建筑物、纪念碑等,或共同习俗来建构,以便将公民纳入共同的计划[40]。但是McDowell认为安德森的论述忽视了性别问题。她援引Walter的例证,即英国民族特性和认同,往往忽略迁徙到英国的白种移民,如爱尔兰人。爱尔兰的民族认同研究中,对抗殖民和帝国权力是持续不歇的主题。家庭的譬喻在爱尔兰的民族叙事上很普遍,如家乡、母国、祖国、民族儿女;爱尔兰在象征上再现为保护和受难人物的爱尔兰母亲,是回应英国帝国主义的有力形象。但是,爱尔兰女人在民族主义叙述中仅限于隐喻世界,而非积极参与[27]。Domosh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商业扩张在缔造美国国家认同时的作用。美国商品广告采用异性恋、父权制之白人家庭意象,以此来表征美国式文明[41]。

如前所述,身体一直以来成为用以标示意义的地图。男人通常以他们自己、身为个体的模样出现,但女人却被用来表明另外的价值,而这往往是企盼许久、奋力争取的国家/民族认同感[42]。在Hewitt看来,国家最重要的象征便是货币,在这方面,女性形象是表征的常见意象。女性肖像代表了美丽、富饶、德行、自由和公平正义[43]。Warner在考察美国自由女神雕塑发现,自由之所以再现为女人,并非因为女性从古至今是自由的,而恰恰是相反的情形[42]。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29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人文地理

此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国家/民族研究也与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以美国阿拉伯裔教授EdwardSaid的《东方学》(Orientalism)为代表。后殖民主义以在西方社会占统治、优势地位的“白种男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作为批判对象,代表了弱势群体对强势集团的抗争[44]。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是西方20世纪以来兴起的重要思潮,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白人男性心目中,妇女与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相似性。他/她们都处在边缘、从属的位置,都被白人男性看作是异己的他者。正是这种相似性,使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合力,二者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交流和对话[45]。地理学者在后殖民主义的学术背景下有诸多建树。如研究者指出,欧美国家积极干预肯尼亚洛人族聚集区艾滋病防治却流于失败,其原因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偏见,将非洲女性身体和当地文化“他者化”,从而影响了公正、客观的医学判断和救治。在西方医学话语中,非洲被再现成阴性、黑暗、野蛮、乱性、贪婪和文化滞后[46]。在Dyck的案例中,移居加拿大的南亚裔妇女运用母国医学技术治疗病症,来抗拒白人精英化的医学话语[47]。Kwan考察了后911时代的美国穆斯林妇女,如何在种族主义的阴霾和偏见之下畏缩地生活[48]。

国家/民族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学研究领域。当今社会经济与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的运作,对性别关系造成了多样化的影响。各国的各项社会政策方针,似乎有可能提升女性的公民权。然而,在世界诸多地方,仍然大量存在基于国家/民族的对女性的偏见,并拒绝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要扩大全球女性的基本权益,地理学者们尚需持续不断的努力。

实体以及社会实践相联。

总的来看,女性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界蓬勃、持续发展,其研究话题层出不穷,理论和方法推陈出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以及关注女性独特经验的研究发展框架。

国内的人文地理学界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西方女性地理学理论,并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研究。目前国内的女性地理学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从城市地理角度,侧重于对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49]、女性经验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50]、城市居民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的性别差异[51]、女性移民的社会适应[52];旅游地理学,集中关注女性旅游市场研究[53]、旅游者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54]、旅游对目的地婚恋观的影响[55]、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56];文化地理学角度,则研究某些特殊女性人群的历史成因[57]及对女性人才地理学的研究[58]。从总体上看,国内的探讨还显单薄,将女性作为一个分析范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个学科都较少涉及女性内部差异和不同女性群体独特性的研究,还没有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论著出现。因此,国内研究需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以期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并体现出中国新文化地理学的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等.人文地理学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127.

[2]BondiL.Subjectives,KonwledgesandFeministGeographies[M].

Lanham:RowanandLittlefield,2002:55-82.

[3]McDowellL.Space,PlaceandGenderRelations:PartI.Feminist

EmpiricismandtheGeographyofSocialRelation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93,17(2):157-179.

[4]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M].Ox-

ford:Blackwell,2005:1-10.

[5]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地

理环境研究,2006,18(4):105-108.

[6]BordoS.UnbearableWeight:Feminism,WesternCulture,andthe

Body[M].Berk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1993:68.

[7]LonghurstR.SituatingBodies[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

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37-349.

·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二册)[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8]西蒙娜

出版社,1998:811-827.

[9]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7:193.

[10]IrigarayL.IstheSubjectofScienceSexed[J].Hypatia,1987,2(3):66.[11]BourdieuPD.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mentof

Taste[M].London:Routledge,1984:98.

[12]OkelyJ.OwnorOther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6:

140-144.

[13]LonghurstR.RefocusingGroups:PregnantWomen'sGeographical

ExperienceofHamiltonNewZealandAotearoa[J].Area,1996,28(2):143-149.

[14]FoucaultM.TheHistoryofSexuality(Volume1):AnIntroduction

[M].NewYork:RandomHouse,1978:5.

[15]DirsuweitT.Bodies,StateDisplineandthePerformanceofGender

3结论与启示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派别林立、门派众多,难以一言以蔽之,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努力消除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女性获得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以下四个主要结论:①女性主义地理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并且始终对地理研究中的客观中立持批判态度。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客观中立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女性问题的漠不关心,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传统的地理科学中建立了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理论,其间充满了男性的种种话语霸权,而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利益。②女性主义地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追踪日常生活所有方面的相互联系,因此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环境研究相连,它的学科贡献超越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参与到后结构、后殖民等后现代理论的建构中。③随着“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成为复杂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涉及复杂的权力关系运作。女性主义地理学热衷于研究各类场域、空间中性别身份和权力的再现与重构,揭露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质疑空间的自然特性,以此来反抗男性权威,批判社会权力关系。④女性主义地理研究不仅关乎女性,它关怀全部弱势群体,并和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

30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inaSouthAfricanWomen'sPrison[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50-362[16]MohammadR.

BritishPakistaniMuslimWomen:

Markingthe

Body,MarkingtheNation[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79-397.

[17]EversC.ThePoint:Surfing,GeographyandaSensualLifeofMen

andMasculinityontheGoldCoast.Australia[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9,10(8):893-908.

[18]WaittG.KillingWaves:Surfing,SpaceandGender[J].Socialand

CulturalGeography,2008,9(1):75-94.

[19]McEwanS.CrossingBoundaries:GenderedSpacesandBodiesin

Golf[M]//BondiL.Subjectives,Konwledges,andFeministGeogra-phies[C].Lanham:RowanandLittlefield,2002:90-105.

[20]GrozeE.Bodies-Cites[M]//ColominaB.SexualityandSpace.New

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1992:56.

[21]KernL.Sellingthe'ScaryCity':GenderingFreedom,FearandCon-

dominiumDevelopmentintheNeoliberalCity[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10,11(3):209-230.

[22]SennettR.FleshandStone:TheBodyandtheCityinWesternCivi-

lization[M].London:Faber,1994:128.

[23]EnglandK,LawsonV.FeministAnalysesofWork:Rethingthe

Boundaries,Gendering,andSpatialityofWork[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77-92.

·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24]罗斯玛丽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141.

[25]MacKinnonCA.AFeministCritiqueofMaxandEngels,Towarda

FeministTheoryofTheStates[M].Cambridge,Mass:Harvard,1989:75.

[26]McDowellL.Women'sPaidWorkandMoralEconomiesofCare[J].

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5,6(2):219-235.

[27]琳达·麦道威尔.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M].徐苔

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2006:169.

[28]PrattG,YeohB.Tranational(counter)topographies[J].Gender,Place

andCulture,2003,10(2):159-166.

[29]FriedmanSS.Mappings:FeminismandtheCulturalGeographiesof

Encounte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8:151.[30]BoyerK,EnglandK.Gender,WorkandTechnologyintheInforma-

tionWorkplace:FromTypewriterstoATMs[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8,9(3):241-256.

[31]CraveyAJ.Thepoliticsofreproduction:householdinMexicanin-

dustrialtransition[J].EconomicGeography,1997,73(2):166-186.·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32]戴维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9.

[33]BahloulJ.TheArchitectureofMemory:AJewish-MuslimHouse-

holdinColonialAlgeria,1937-1962[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1992:41-44.

[34]FriedanB.TheFeminineMystique[M].NewYork:Dell,1974:136.·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35]爱德华

程[M].陆扬,刘佳林,朱志荣,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2.[36]BurgessJ.Focusingonfear:theuseoffocusgroupsinaprojectfor

theCommunityForestUnit,CountrysideCommission[J].Area,1996,28(2):130-135.

[37]BowlbyR.Justlooking:consumercultureinDreiser,Gissingand

Zola[M].London:Methuen,1985:97.

[38]RadleyA,HodgettsBC.Fear,romanceandtransienceinthelivesof

homelesswomen[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6,7(2):437-461.

[39]WilsonE.TheSphinxintheCity[M].London:Virago,1991:63.[4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1]DomoshM.Gender,Race,andNationalism:AmericanIdentityand

EconomicImperialismattheTurnoftheTwentiethCentury[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534-549.

[42]WarnerM.MonumentsandMaidens:TheAllegoryoftheFemale

Form[M].London:Picador,1985:62.

[43]HewittV.BeautyandBanknote:ImagesofWomenonPaperMoney

[M].London:BrithMuseumPress,1994:155.

[44]雷颐.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

2004(3):115-120.

[45]章梅芳,刘兵.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

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6,22(11):70-77.[46]BrownM.IroniesofDistance:AnOngoingCritiqueoftheGeogra-

phiesofAIDS[J].EnvironmentandPlanningD:SocietyandSpace,1995,13(2):159-183.

[47]DyckI.TravellingTalesandMigratoryMeanings:SouthAsianMi-

grantWomenTalkofPlace,HealthandHealing[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6,7(1):1-17.

[48]KwanMP.FromOralHistoriestoVisualNarratives:Re-presenting

thePost-September11ExperiencesoftheMuslimWomenintheUSA[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8,9(6):653-667.[49]宋国臣,顾朝林.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J].

人文地理,1994,14(2):11-14.

[50]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

[J].城市规划,2003,27(6):81-85.

[51]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

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52]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上海市“外来媳妇”的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3):34-41.

[53]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

(1):44-49.

[54]范向丽,郑向敏.女性旅游者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3):

77-83.

[55]魏雷,朱竑,唐雪琼.与女游客婚恋关系下的摩梭男性文化身份建

构[J].地理研究,2011,30(11):2017-2028.

[56]唐雪琼.朱竑.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

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1):123-128.

[57]李宁利.相约独身:文化地理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4.

[58]任泉香,朱竑,李鹏.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J].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高岩辉责任编辑: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31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1-0026-06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万蕙1,2,唐雪琼

3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642;

3.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650224)

REVIEW ON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WANHui1,2,TANGXue-qiong3

(1.School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3.School of Landscap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algeographyintonewculturalgeography,andthevigorousde-velopmentofthefeministmovementandfeministtheory,westernfeministgeographyhavestartedtoprovidefeministperspectivetoanalyzethegeographyproblemsfromthefemaleexperience,genderrights,andfemaleinternaldifferencesaswellastodevelopfeministparadigmtodoubtandresisttheauthoritativediscourseofthemalesubject.Thispaperisstructuredtofollowthefeministgeographyofthemaintopicsofthebody,work,spaceandthenation.Ourdiscussionisorganizedaroundthreethemes.Firstly,wediscussthewaysfeministresearchexplodestheconceptofwork.Feministhaveexpandedworkbeyondsolelywagedworktoencompassunpaidreproductiveworkandtheworkofpoliticsandcommunityactivism.Secondly,wediscussfeministresearchidentifyingthemultitudeofwaysworkasgendered.Finallywediscussfeministgeogra-phers'importantcontributionstounderstandingthespatialityofworkintheprocessofeconomicrestructur-ing.Genderisalsorelatedwithspace.Feministgeographersmadeathoroughinquiryonprivateandpublicspace.Theyarguedthatbeingdefinedasawomanislikelytoentailfeelingconfinedinandconstrainedbyspace.Womenrarelycontrolspacebutinsteadarecaughtandconfinedbyit.Gender,sexualityandnationaresociallyconstructedandrevealtheintimaterelationshipexpressedthroughthenation.Women,asthebio-logicalandculturalreproducesofthenationalcollective,arenotequalinthenationbutplayasasymbolicrole.Nationalistsentimentisexpressedboththroughthegenderediconographyofmonumentsandlandscapesthatunthinkinglyreproducedistinctnationalidentities.FeministgeographyresearchinChinaisrelativelyweaknow.Throughtheintroductionofwesternscholars'studies,aswellasforeignresearchprogressreview,thispaperistoprovideausefullessonforthelocalresearch.

Keywords:newculturalgeography;feminist;feministgeography

提要: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1;41171125;40861005)

作者简介:万蕙(1982—),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地理学。E-mail:mamhei82@163.com。通讯作者:唐雪琼(1969—),女,云南弥勒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旅游地理。E-mail:tangxueqiong@163.com。收稿日期:2012-10-30;修订日期:2012-12-22

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文化地理学;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

26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大动荡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和衰退之中,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等共同构成了社会运动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研究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蓬勃发展,人本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来,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1]。

在这种社会和学术背景下,西方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女性运动,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女性主义地理学利用女性主义政治学及其理论探讨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相互影响之关系,企图在改变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目标下,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2]。人本主义地理学和福利地理学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针对1970年代越来越多的白人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之现象,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就业和薪酬的地区差别、性别隔离状况等话题,这也成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3]。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工具。该时期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关注妇女在工业重建和城市化空间中的性别划分与隔离,并思考空间对妇女的制约作用[4],此问题至今仍是女性主义地理学中的热门话题,如地理学家对在不同空间的女性健康问题、住房问题、福利问题、安全问题和暴力恐惧问题的研究。

1990年代至今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思潮下,对经济全球化、跨国界政治、跨区域移民、恐怖主义、区域暴力、全球性交易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5]。此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理论不断完善,LindaMc-Dowell、LizBondi和MonaDomosh等学者从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酷儿理论(queertheory)中吸入理论精华,其研究转向身体、距离、身份认同、地方想象和象征空间的微观地理[1]。其次,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愈发重要,也给传统的地理学科带来了重要的新视角。

本文主要根据Mcdowell的《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Gender,IdentityandPlace:Understanding,以及LiseNelson和JoniSeager合编FeministGeographies)

《女性主义地理学手册》(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里的章节分类,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话题大致分为身体研究、女性工作研究、空间研究和国家/民族研究。

要被超越的(transcended)的第二性[8]。西方学者在她的影响下,对身体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如福柯(MichelFoucault)质疑笛卡尔(ReneDescartes)世俗理性主义的身心二分,他认为将身体看成在进入社会关系以前就存在的启蒙观点是错误的。反之,他通过精密的历史分析,昭示道德态度、法律和制度结构,以及个人和人际间的态度与行为,探讨身体是如何产生性别化体现(embodiment)的形式,并发挥规范作用[9]。简言之,他认为自然身体并不存在,甚至身体的生物属性也是透过科学和其它论述而由社会建构。法国女性主义者伊丽格蕾(LuceIrigaray)亦认为,身体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文化中的主要规则、等级制度,甚至形而上的信念都记录在身体表面[10]。

布迪厄(PierreBourdieu)从身体和空间的角度入手,他相信文化创造了身体,身体再现了空间的权力关系。文化通过身体姿势、脸部表情、说话声音而体现,以及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与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变成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每个人都透过自信或含蓄、舒展或局促的举止姿态,宣称其权利的空间[11]。Okely认为,学校运动场是身体的游戏场,男女运动的差异,显示了不同的身体经验。英式橄榄球需要球员间的身体触碰,而女孩运动中,身体接触或身体的冲撞都不被允许。在学校空间里,女孩的身体姿态不断接受检视,无论何时,女学生都要坐、立或走得笔直,下巴抬高、背挺直、肩膀自然向后[12]。Longhurst以“空间中的怀孕身体”(PregnantBodyinSpace)作为博士论文主题,检视了孕妇对她们身体改变的反应,以及在某些公共空间里为何感觉不自在。他发现,当孕妇的身体与她们占用的空间关系改变时,许多孕妇会觉得很尴尬。当孕妇出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交场所、街头、商店,甚至在医院或医生诊所里,都觉得不得其所[13]。

在探讨身体的男/女性气质建构与文化地理的关系时,福柯有关“谱系学”的著作颇具启示作用。福柯指出驯服的身体(docilebody)受控于文化生活的规范,也是社会控制的中心所在[14]。身体受到训练、塑造,并铭刻上的各种流行形态,包括男性气概(如阳刚、坚毅、高大威猛等)和女性气质(阴柔、温顺、小鸟依人等)。对理想女性气质的追求使得女性的身体成为驯服的身体,并习惯于外界的规则、征服、变化和改良。理想女性气质通过关于身体的行为、饮食、妆容、服装等苛刻的社会规范而形成。Dirsuweit在研究南非女子监狱时发现,改造女犯人的手段是通过身体规训,建立起符合规范的女性气质,女犯人的反抗则通过对普世(normalization)性别身份的抵制而实现[15]。Mohammad从身处英国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女性之服饰出发,探讨女性贞操观念和穆斯林社区身份的植入过程[16]。对于文化地理中的男性气质建构,Evers则通过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男性冲浪者的研究发现,冲浪者之身体触觉(feeling)建构了他们坚毅(granite)、严峻(austere)以及不可侵犯的(inviolate)男性气概[17]。Waitt探讨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伊拉瓦拉湖如何被建构成白人的、基于异性恋的男性气概空间。但随着该地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冲浪的行列,解构了空间的性别意旨[18]。如同众多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拆解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视角

2.1身体研究

身体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谜团,它们深深根植于心理、符号和社会过程中,并具备物质性、自然性和文化性[6]。由于身体似是而非(paradoxical)的特点,关于身体的定义、身体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结论[7]。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和她的追随者从生物的性征(sex)视角出发,认为女人被身体所劳役,并把女性身体看成是有问题、差异的(男人身体是规范的身体)和需

27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人文地理

二元结构一样,McEwan考察高尔夫运动中性别化的身体,他认为某些女高尔夫运动者打破了灵(男性)/肉(女性)、女(阴柔)/男(阳刚)的二元对立[19]。

此外,在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中,Grosz认为身体投射到社会文化环境,使得该环境既生产又反映了身体的形式与利益。在Grosz看来,城市为身体提供最根本的物质性支撑;而城市的形式、结构和规范,渗入且影响了构成身体表征的各种要素[20]。在身体被大众传媒管控和再现的城市中,身体的意义在表征的层次被探究、转化、争夺,以及重新铭刻。如Kern提到,城市将女性身体和性欲商品化,在城市的商业广告中,经由男性凝视,女性身体被表征为城市自由和欢愉[21]。相对应的是,身体转而重新铭刻了都市地景,城市被制造成身体的拟像。Sennett在《肉体与石头》(FleshandStone)一书中追溯了身体的医学知识、身体的形象和再现,以及城市形式与规划的关系。比如在哈德良皇帝(EmperorHadrian)时代,身体几何对称的罗马观念被转译为都市设计,中世纪基督城市中不洁的身体,引发城市圣殿的创建;在现代城市,诸如“血液循环”的医学发现,转化为都市设计里的类比,如通过城市“动脉”来改善交通循环,以促“健全”的城市成长[22]。

总之,身体的问题是认识性别关系的关键;它是差异的建构、管制和再现。一般而言,西方理论家都忽略了女性的身体,不是予以自然化,就是将它们视为缺乏或者缺席。当前的研究取向,则将身体视为与权力和知识交织变化的客体,这开启了地理探索和跨学科研究的丰富场域。2.2女性工作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通常从三个角度探讨“工作”:①重新审视工作的概念,扩展工作的外延,从有偿工作到无偿工作,以及家务工作和社区工作;②扩大工作的研究尺度,从区域生产到全球生产,分析女性从业者在全球化生产中的境遇;③研究工作中基于性别的差异和偏见,以及考察女性在工作场所颠覆偏见并自我赋权的过程[23]。

如何定义“工作”?一般认为,这与欧洲中心主义、工作的公私分野和工作报酬等密不可分,并与“家庭”泾渭分明。在家庭意识形态中,家是一个避难所,由没有工资的妇女来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工作的性质和作用时,就把妇女工作看得无足轻重。女人总是被认为是纯粹的消费者,她们的角色仅仅是用男人赚来的钱去买“资本主义工业所生产的合适商品”[24]。因此,工作被建构成阳刚的、有薪的、公共场合的和资本生产的;非工作则是阴性的、私人的、家务的。主流工作忽视或低估非正式的、家庭的和再生产工作;家务活、志愿活动、再生产活动、物物交换等都不在国家统计范围内[23]。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扩大了“工作”的外延,如家务活和非薪工作。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家务劳动付费的设想打破了主流经济学中“家务活非工作”的观点;家务劳动费用在国家经济统计里应占一席之地。付费家务活通常为底层女性到中产阶级家中劳动,有色人种女性到白人家里劳动[25]。因此,付费家务劳动也牵扯到种族、阶级和女性多样经验等问题。非薪工作包括志愿工作、社区活动和抚育工

作。长时间以来,妇女被看作是社区假设中的中坚分子;抚育工作被认为是爱心工作,对它的研究包括抚育中的阶级、种族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父亲必须参与家庭抚育[26]。

尺度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焦点话题,目前已成为对社会空间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核心概念,并与空间、地方、景观、网络等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概念体系。女性主义地理学者们亦关注相关的尺度问题。尺度小到身体,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在身体的尺度中,女性身体在男性主导的工作空间里不得其所,如投资银行、钢厂、男性化酒吧空间,女性从业者常会感到无所适从[27]。在区域尺度中,学者们研究妇女就业区域演变形态的地理学,如廉价的女性劳动力对产业地理重构的研究。Nelson指出美国的办公室职员的雇主们搬往郊区,以便接近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愿意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下做半日工作[5]。国家尺度中,研究者考察国家政府如何在它们的经济政策中压榨女工权益。哥伦比亚政府被怀疑其切花业是基于剥削廉价的女工劳动;多米尼加共和国政府把大量女性吸纳到非传统农业的出口制造业中,却大肆降低她们的薪酬以提高利润[28]。在全球尺度里,全球化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全球化包括经济治理、社会规范和劳动力结构从国家跨越到全球、标准化工作的出现、农业经济中农民的再工作、家务活的集约化和血汗工、信息厂、移民劳工的出现(包括跨国界精英和性工作者)化等。在社会结构适应全球化和自由化过程中,女性低廉的工作支撑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再分配;无名的女工、被污名化的女性服务业构成并支持了贫弱国家的全球化过程[29]。

第三,关于工作中基于两性的差异。McDowell强调“工作”并非性别中立,而是被塑造成适合男人或女人的工作;基于性别差异的工作划分构成并维系整套“男尊女卑”的父权制话语实践。女性从事的工作被限定和刻板化,如保姆、护士被理所当然看作是女性工种,男保姆、男护士则成为主流话语揶揄的对象;女性被限制进入领导岗位,这个被想当然地视为属于男人的领域;在女人扎堆的银行业里,做到领导职位的通常是男性[27]。在Boyer看来,甚至和女性工作相关的技术工具也被阴性化,如花朵图案修饰的打字机,以此吸引更多中产阶级妇女加入工作大军[30]。基于工作中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亦制造了两性间的工作报酬差别。有调查指出,相同学历、相同工作部门的男女同事之间,女性工资显着低于男性[24]。但是,仍有学者提出工作是女性自我赋权的重要方式。比如家务活让女性变得独立,家务活还成为维系家庭成员的纽带。在资本生产全球化过程中,女性颠覆父权和自我赋权渐成气候。如美国设在墨西哥的组装工厂里,女工在这里学到了技能和自信,也挑战了所谓阳性(尊贵)/阴性(卑贱)的工作,并重新形成了她们的政治理念、社区联盟和社会运动[31]。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外延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卷入各种形式的工作关系中。女性一方面在工作场所被两性差异的刻板印象所束缚,一方面又从工作中获得自我赋权的力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劳工仍被建构成较为拙劣的劳动力承担者,对这种处境的挑战与批判,依然是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28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2.3女性与空间

在性别研究和女权运动的趋势中,空间潮流日益强大。一方面,女性主义者从关注“家务劳动”、“公私领域二、“工作场所的性别歧视”、“身体政治”等议题,发展分”

出对不同层次空间的讨论;另一方面,女性主义研究者也分别在建筑、景观、都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以及都市社会学等与空间相关领域里,针对既有学术视野的性别盲点,发起女性主义批判。再者,即使非空间相关学域的学者,例如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也从空间隐喻和空间的文化再现着手,开展出广阔的“性、性别与空间”的研究课题。此外,随着女性主义、同志运动和酷儿理论的发展,“性欲特质”(sexuality)的研究也出现了空间的维度。由于篇幅所限,文章集中在女性主义地理学者们对私人空间(家)和公共空间(城市空间、野外休闲空间等)的探讨。

家是意义深远的字眼之一。哈维(DavidHarvey)经常回顾海德尔格(MartinHeidegger)的观点:寓居(dwelling)或家乃是人与物达成精神统一的关键位置;家带有庇护、安全、愉悦的意味,是人类自发产生归属感的关键元素[32]。法国人类学家Bahloul承认“家”在意义和主体性建构上非常重要;家庭空间是社会秩序的物质再现,社会再生产乃透过表征寓居的社会秩序来维系[33]。1968年以来的早期女性主义论述的焦点是拆穿家庭的迷思———家庭作为安全和休憩的场所,与工作的、残酷的外部世界区隔开来;女人在家受到保护,免被残酷竞争的资本主义世界伤害;并揭露迷思背后的假设———家事尤其是育儿,被当成女人神圣的本分。家被建构成爱、情感和同情所在。然而,Betty的《女性的奥秘》(TheMystiqueofFemale)和有关家庭暴力的研究表明,家庭空间对于女性可能是牢笼、陷阱和监狱,是被他者化的地方[34]。Hooks则进一步突破家庭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家”看成由差异造成的颠覆的、多样的、包容万千和彻底开放的“第三空间”。Hooks认为黑人的家庭空间是一个无须直接遭遇白人种族主义者侵犯的私人空间;家庭空间已经成为组织和促进政治团结的关键;家园已是反抗之所[35]。因此,“家”不仅只是一个空间,而是能够促成多样而不断变化之视角,是人们看待现实新方式的地方。

自由主义理论家认为,每位公民都有置身公共场所的同等权利,但女性主义指出这项权利实际遭到否认,许多女性被排除在最宽广的公共空间和场域之外。主流文化将女人建构为经济上和道德上都依附男人,或是建构为次等人,以此减少她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自由权利。McDowell认为伦敦西提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配置,都象征了男性的权威,以及男人对这些空间的合法占有。街道与广场、交易厅和营业大厅的内部配置,均巩固理想化的男性气概,置身这些空间的女性普遍感觉排斥感和疏离感[27]。Burgess探讨民众对英格兰南部各种开放空间所持的态度,及其使用方式的社会文化面向,对亚裔和加勒比海裔女人而言,针对白种男人和青少年帮派种族攻击的恐惧,压抑了她们对林地的使用和享受[36]。

如上所述,许多文献提到女人在公共空间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旷野恐怖症以及街道等开放空间里的骚扰和攻击。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女人逃避男性支配、逃离现代社会

规范的重要场所。19世纪城市开始兴建大型百货公司,创造出女人可以逃避家庭限制及男性在场/控制的地方。Bowlby的研究显示,对中产阶级妇女,那些庞大如幻影般的百货公司营造梦幻世界,是逃避日常生活和家务例行工作的空间,成为第二个家。但是女性消费者的欲望受到男性企业家、所有权人、楼层巡视员监视和操控[37]。Kern认为在后工业城市里,中产阶级女人貌似成为空间的主体,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咖啡馆、精品店、零售商场、宴会等地抛头露面,但是这些空间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是男性,且女性的空间活动必须遵从父权制社会规则和秩序[38]。

然而,那些不服从或不安于室的女人,Baudelaire称之,包括诗人、拾荒者、为城市边缘人或女性游荡者(flaneur)

女同性恋和寡妇,以及性工作者,她们常被建构成邪恶和堕落,容易遭受虐待或易遭身体伤害,且被诸多城市空间排斥在外[27]。Wilson则认为游荡者形象不是主流女性气质的代表,她们实际上是一种性别认同不稳定的意象[39]。

总之,性别与空间之间,有一连串复杂繁琐的关系。对两性来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跟恐惧和喜悦、危险和自由相连。城市空间透过日常生活实践赋予意义,而女性正逐步走出私人的家庭空间,参与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符号资本的生产和运作中。2.4女性与国家/民族(nation)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常常指责传统政治地理学在讨论国家/民族问题时忽视了女性的视角。安德森在(Benedict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里提到,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它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而又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一个民族或国家之所以是想象的,是因为即使是最小的国家,市民也无法认识它的大部分成员、与他们相见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在他们的心中都存有共同体的影像。共同体由文化人工制品,如地图、旗帜、建筑物、纪念碑等,或共同习俗来建构,以便将公民纳入共同的计划[40]。但是McDowell认为安德森的论述忽视了性别问题。她援引Walter的例证,即英国民族特性和认同,往往忽略迁徙到英国的白种移民,如爱尔兰人。爱尔兰的民族认同研究中,对抗殖民和帝国权力是持续不歇的主题。家庭的譬喻在爱尔兰的民族叙事上很普遍,如家乡、母国、祖国、民族儿女;爱尔兰在象征上再现为保护和受难人物的爱尔兰母亲,是回应英国帝国主义的有力形象。但是,爱尔兰女人在民族主义叙述中仅限于隐喻世界,而非积极参与[27]。Domosh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商业扩张在缔造美国国家认同时的作用。美国商品广告采用异性恋、父权制之白人家庭意象,以此来表征美国式文明[41]。

如前所述,身体一直以来成为用以标示意义的地图。男人通常以他们自己、身为个体的模样出现,但女人却被用来表明另外的价值,而这往往是企盼许久、奋力争取的国家/民族认同感[42]。在Hewitt看来,国家最重要的象征便是货币,在这方面,女性形象是表征的常见意象。女性肖像代表了美丽、富饶、德行、自由和公平正义[43]。Warner在考察美国自由女神雕塑发现,自由之所以再现为女人,并非因为女性从古至今是自由的,而恰恰是相反的情形[42]。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29

2013年第1期总第129期

人文地理

此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国家/民族研究也与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以美国阿拉伯裔教授EdwardSaid的《东方学》(Orientalism)为代表。后殖民主义以在西方社会占统治、优势地位的“白种男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作为批判对象,代表了弱势群体对强势集团的抗争[44]。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是西方20世纪以来兴起的重要思潮,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白人男性心目中,妇女与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相似性。他/她们都处在边缘、从属的位置,都被白人男性看作是异己的他者。正是这种相似性,使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合力,二者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交流和对话[45]。地理学者在后殖民主义的学术背景下有诸多建树。如研究者指出,欧美国家积极干预肯尼亚洛人族聚集区艾滋病防治却流于失败,其原因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偏见,将非洲女性身体和当地文化“他者化”,从而影响了公正、客观的医学判断和救治。在西方医学话语中,非洲被再现成阴性、黑暗、野蛮、乱性、贪婪和文化滞后[46]。在Dyck的案例中,移居加拿大的南亚裔妇女运用母国医学技术治疗病症,来抗拒白人精英化的医学话语[47]。Kwan考察了后911时代的美国穆斯林妇女,如何在种族主义的阴霾和偏见之下畏缩地生活[48]。

国家/民族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学研究领域。当今社会经济与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的运作,对性别关系造成了多样化的影响。各国的各项社会政策方针,似乎有可能提升女性的公民权。然而,在世界诸多地方,仍然大量存在基于国家/民族的对女性的偏见,并拒绝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要扩大全球女性的基本权益,地理学者们尚需持续不断的努力。

实体以及社会实践相联。

总的来看,女性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界蓬勃、持续发展,其研究话题层出不穷,理论和方法推陈出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以及关注女性独特经验的研究发展框架。

国内的人文地理学界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西方女性地理学理论,并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研究。目前国内的女性地理学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从城市地理角度,侧重于对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49]、女性经验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50]、城市居民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的性别差异[51]、女性移民的社会适应[52];旅游地理学,集中关注女性旅游市场研究[53]、旅游者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54]、旅游对目的地婚恋观的影响[55]、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56];文化地理学角度,则研究某些特殊女性人群的历史成因[57]及对女性人才地理学的研究[58]。从总体上看,国内的探讨还显单薄,将女性作为一个分析范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个学科都较少涉及女性内部差异和不同女性群体独特性的研究,还没有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论著出现。因此,国内研究需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以期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并体现出中国新文化地理学的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等.人文地理学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127.

[2]BondiL.Subjectives,KonwledgesandFeministGeographies[M].

Lanham:RowanandLittlefield,2002:55-82.

[3]McDowellL.Space,PlaceandGenderRelations:PartI.Feminist

EmpiricismandtheGeographyofSocialRelation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93,17(2):157-179.

[4]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M].Ox-

ford:Blackwell,2005:1-10.

[5]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地

理环境研究,2006,18(4):105-108.

[6]BordoS.UnbearableWeight:Feminism,WesternCulture,andthe

Body[M].Berk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1993:68.

[7]LonghurstR.SituatingBodies[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

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37-349.

·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二册)[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8]西蒙娜

出版社,1998:811-827.

[9]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7:193.

[10]IrigarayL.IstheSubjectofScienceSexed[J].Hypatia,1987,2(3):66.[11]BourdieuPD.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mentof

Taste[M].London:Routledge,1984:98.

[12]OkelyJ.OwnorOther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6:

140-144.

[13]LonghurstR.RefocusingGroups:PregnantWomen'sGeographical

ExperienceofHamiltonNewZealandAotearoa[J].Area,1996,28(2):143-149.

[14]FoucaultM.TheHistoryofSexuality(Volume1):AnIntroduction

[M].NewYork:RandomHouse,1978:5.

[15]DirsuweitT.Bodies,StateDisplineandthePerformanceofGender

3结论与启示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派别林立、门派众多,难以一言以蔽之,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努力消除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女性获得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以下四个主要结论:①女性主义地理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并且始终对地理研究中的客观中立持批判态度。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客观中立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女性问题的漠不关心,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传统的地理科学中建立了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理论,其间充满了男性的种种话语霸权,而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利益。②女性主义地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追踪日常生活所有方面的相互联系,因此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环境研究相连,它的学科贡献超越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参与到后结构、后殖民等后现代理论的建构中。③随着“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成为复杂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涉及复杂的权力关系运作。女性主义地理学热衷于研究各类场域、空间中性别身份和权力的再现与重构,揭露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质疑空间的自然特性,以此来反抗男性权威,批判社会权力关系。④女性主义地理研究不仅关乎女性,它关怀全部弱势群体,并和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

30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万蕙,唐雪琼: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inaSouthAfricanWomen'sPrison[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50-362[16]MohammadR.

BritishPakistaniMuslimWomen:

Markingthe

Body,MarkingtheNation[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379-397.

[17]EversC.ThePoint:Surfing,GeographyandaSensualLifeofMen

andMasculinityontheGoldCoast.Australia[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9,10(8):893-908.

[18]WaittG.KillingWaves:Surfing,SpaceandGender[J].Socialand

CulturalGeography,2008,9(1):75-94.

[19]McEwanS.CrossingBoundaries:GenderedSpacesandBodiesin

Golf[M]//BondiL.Subjectives,Konwledges,andFeministGeogra-phies[C].Lanham:RowanandLittlefield,2002:90-105.

[20]GrozeE.Bodies-Cites[M]//ColominaB.SexualityandSpace.New

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1992:56.

[21]KernL.Sellingthe'ScaryCity':GenderingFreedom,FearandCon-

dominiumDevelopmentintheNeoliberalCity[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10,11(3):209-230.

[22]SennettR.FleshandStone:TheBodyandtheCityinWesternCivi-

lization[M].London:Faber,1994:128.

[23]EnglandK,LawsonV.FeministAnalysesofWork:Rethingthe

Boundaries,Gendering,andSpatialityofWork[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77-92.

·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24]罗斯玛丽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141.

[25]MacKinnonCA.AFeministCritiqueofMaxandEngels,Towarda

FeministTheoryofTheStates[M].Cambridge,Mass:Harvard,1989:75.

[26]McDowellL.Women'sPaidWorkandMoralEconomiesofCare[J].

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5,6(2):219-235.

[27]琳达·麦道威尔.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M].徐苔

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2006:169.

[28]PrattG,YeohB.Tranational(counter)topographies[J].Gender,Place

andCulture,2003,10(2):159-166.

[29]FriedmanSS.Mappings:FeminismandtheCulturalGeographiesof

Encounte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8:151.[30]BoyerK,EnglandK.Gender,WorkandTechnologyintheInforma-

tionWorkplace:FromTypewriterstoATMs[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8,9(3):241-256.

[31]CraveyAJ.Thepoliticsofreproduction:householdinMexicanin-

dustrialtransition[J].EconomicGeography,1997,73(2):166-186.·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32]戴维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9.

[33]BahloulJ.TheArchitectureofMemory:AJewish-MuslimHouse-

holdinColonialAlgeria,1937-1962[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1992:41-44.

[34]FriedanB.TheFeminineMystique[M].NewYork:Dell,1974:136.·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35]爱德华

程[M].陆扬,刘佳林,朱志荣,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2.[36]BurgessJ.Focusingonfear:theuseoffocusgroupsinaprojectfor

theCommunityForestUnit,CountrysideCommission[J].Area,1996,28(2):130-135.

[37]BowlbyR.Justlooking:consumercultureinDreiser,Gissingand

Zola[M].London:Methuen,1985:97.

[38]RadleyA,HodgettsBC.Fear,romanceandtransienceinthelivesof

homelesswomen[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6,7(2):437-461.

[39]WilsonE.TheSphinxintheCity[M].London:Virago,1991:63.[4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1]DomoshM.Gender,Race,andNationalism:AmericanIdentityand

EconomicImperialismattheTurnoftheTwentiethCentury[M]//NelsonL,SeagerJA.CompaniontoFeministGeography.Oxford:Blackwell,2005:534-549.

[42]WarnerM.MonumentsandMaidens:TheAllegoryoftheFemale

Form[M].London:Picador,1985:62.

[43]HewittV.BeautyandBanknote:ImagesofWomenonPaperMoney

[M].London:BrithMuseumPress,1994:155.

[44]雷颐.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

2004(3):115-120.

[45]章梅芳,刘兵.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

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6,22(11):70-77.[46]BrownM.IroniesofDistance:AnOngoingCritiqueoftheGeogra-

phiesofAIDS[J].EnvironmentandPlanningD:SocietyandSpace,1995,13(2):159-183.

[47]DyckI.TravellingTalesandMigratoryMeanings:SouthAsianMi-

grantWomenTalkofPlace,HealthandHealing[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6,7(1):1-17.

[48]KwanMP.FromOralHistoriestoVisualNarratives:Re-presenting

thePost-September11ExperiencesoftheMuslimWomenintheUSA[J].SocialandCulturalGeography,2008,9(6):653-667.[49]宋国臣,顾朝林.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J].

人文地理,1994,14(2):11-14.

[50]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

[J].城市规划,2003,27(6):81-85.

[51]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

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52]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上海市“外来媳妇”的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3):34-41.

[53]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

(1):44-49.

[54]范向丽,郑向敏.女性旅游者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3):

77-83.

[55]魏雷,朱竑,唐雪琼.与女游客婚恋关系下的摩梭男性文化身份建

构[J].地理研究,2011,30(11):2017-2028.

[56]唐雪琼.朱竑.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

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1):123-128.

[57]李宁利.相约独身:文化地理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4.

[58]任泉香,朱竑,李鹏.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J].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高岩辉责任编辑:

HUMAN GEOGRAPHY Vol.28.No.12013/2

31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747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一) 主持人:孙九霞 中山大学教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既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存续,也关乎乡村地区重构与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由于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产 ...

  • 女性的道德发展
  • 作者:肖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年12期 [内容摘要] 美国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审视批评了西方社会现有的人类道德发展理论对女性的忽视,通过访谈等方式对女性进行经验性研究,论述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上的不同,建立起了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学.她的理论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争论. [关键 ...

  • 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分析电影[走出非洲]
  • 题目: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是什么?你准备运用哪些核心概念,分析和说明电影<走出非洲>对非洲各种文化景观的呈现?这种分析有何现实意义? 一. (1)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和"他者化",其中他者化的过程是指 ...

  • 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的非理性因素
  • 2003年9月第24卷 第5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INNER MONGOLIA S OCIAL SCIENCES Sep. 2003Vol. 24 . 5 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的非理性因素 晏碧华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专业,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心理学从总体上出现了自然 ...

  • 雷磊:再访拉德布鲁赫公式
  • 摘要:  拉德布鲁赫公式具有普遍的法理论意义,既有研究可以分为描述.规范-分析与适用三个层面.在规范-分析的层面上,该公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否认公式与不能容忍公式.以二元论讨论框架为基础进行分析,否认公式是法概念命题,体现文化相对主义,属于观察者视角下理论理性的范畴.而不能容忍公式是法效力命题,体 ...

  •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
  • JOURNALOFNANJINGUNIVERSrI'Y I墅!竺出:墅型坚型塾丝生生坚塑2墼:!QQ2 ・风险理论研究・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 张海波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摘要: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研究在中国再度兴起.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来 看,社会 ...

  • 异于主流的阅读与批评:对位批评
  • 内容摘要:受德里达解构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的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的影响,赛义德后殖民对位批评主要关注的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以来在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文化的文本中的反映,并致力于揭示各类文本中所隐含的帝国 ...

  • _乡愁_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视角_成志芬
  • 2015年10月 第13卷第4期总50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ct.2015 Vol.13No.4Sum No.50 "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