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9期2009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5No. 9
Sep. 2009
老年人需求心理试析
林文彬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人口老龄化日趋成为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的特殊需求日益增多,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这种需求心理常常无法得到满足. 本文对老年人需求心理的特殊性和老年人需求心理问题的特定根源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对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探寻,期许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老年人;需求心理;试析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09)09-0183-03
精满足度.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子女的亲情依赖. 人到老年,力、体力、脑力都逐渐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他照顾和护理. 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的关心、1.3
交往需求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通过交往得到思想的交流、情绪的宣泄、精神的安慰. 交往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老年人离开繁忙的工作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远离了同事和朋友,社交范围减少,人际关系淡化,经常无孤独,担心自己长此以往会所事事,由此常常会感到失落、形成沉默寡言、性情孤僻、心情抑郁的心理状况. 因此很多老年人都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能通过一定的平台、一定的渠道多接触人,多与人沟通,以达到消除孤独感、求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愉快的目的. 1.4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没有了原有可供支配的资源,缺少了以往的热闹场景,他们对是否受到尊敬非常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所必须遵守的公感. 这种尊敬需求,
序良俗. 因为老年人毕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几十年的贡献. 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他们常把原来人际交往当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当成他人是否尊敬自己来看待;常把周围不愉快的事情牵强地与自己联系起来,听风就是雨;常把是否有人跟他打招呼,是否有人跟他打电话等都提高到“是否尊敬”来考虑. 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有的老年人常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会对某些特定人产生强烈的不满,会产生低落、悲观的情绪,有的还可能从此不愿出门,拒绝与人接触. 1.5
工作需求
工作几十年的老年人,他们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政治理论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 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优势、
分的老年人身体条件尚好,精力充沛,渴望能凭借自己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继续充当一个社会角色,在教育传授、参谋咨询、生产经营、社会公益等方面,继续为社会我国自2000年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日趋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末,占总人口的12%;到2030年,全国60岁老龄人口1.6亿人,
我国老龄人口可能会占到20%甚至30%,到本世纪中期老龄人口可能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也日益增多. 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心理,解决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对深化改革、促进开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老年人需求心理的特殊性
1.1健康需求
对健康的渴望是老年人最迫切、最主要的心理需求. 人步入老年,各部分的器官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各项生理功能都变缓、减退,这必然导致他们的健康不能跟他们自己年轻时的身体条件相提并论,而是疾病从此慢慢伴随着几乎所有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是每况愈下,令人堪忧,这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 而从主观上来说,很多老是客观因素、
年人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即将落山的夕阳,时日无多,如果健康再出现了问题,他们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甚至为此忧心忡忡,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这种紧张心理,对老年人的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为疾病打开方便之门,引发真正的疾病. 因此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比起他人、甚或是比起他自己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为渴求而又急切. 1.2
亲情需求
人人都渴望亲情,因为它可以抚慰心灵,可以是避风雨的港湾;因为它朴实而又伟大. 在亲情面前,只要亲人间相敬互爱,相帮互谅,和睦相处,不论家庭多么艰苦,老年人在家老年人的亲情需求一方中也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我们知道,
面来自于对配偶的亲情寄托. 几十年共同生活已经使老年人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与配偶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相濡以沫、
他们之间结成为相互依存、相互照应、息息相通的共同体. 因--
1.6活动需求
人一旦到老,最怕的就是空闲. 老年人普遍希望能参与
富先老”的国家,保障措施还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保障保健、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无法的缺失,造成老年人在养老、得到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由此产生了谨慎、失望、焦虑、痛苦等心理问题. 2.4
情感的缺位
由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和精神压力都很重,他们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如果有也只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简单的几句问候和几件礼物无法排解老年人对子女的亲情渴求,他们更希望能与子女建立融洽的关系,能真正从子女身上得到浓浓的亲情和精神的慰藉. 这是其一. 其二,有的老年夫妻关系失和,长期争吵,造成双方情感冷漠,精神压力很大. 这种因失和而造成配偶的情感缺失,对老年人心理的危害程度可以说是丧偶对和睦相处几十年的健在一方来说,相当严重的. 其三,
是很难承受的,他(或她)往往会受到重大的精神打击. 这种因丧偶而造成配偶的情感缺失,往往需要以再婚的形式来填补. 但再婚与否却又是很多丧偶老年人所无法自主的,这子女的干涉、再婚的对象等各种因素其中有着社会的观念、的干扰. 3
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的解决途径
到各项活动中来,希望能参加适合老年人实际情况的各种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希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加生活乐趣,丰富晚年生活. 1.7
求知需求
社会总是不断在进步,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总是不断在涌现. 作为当代社会一分子的老年人,他们希望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之中,因此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较为系统地学习电脑、保健、书画等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使自己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脚步. 1.8
求助需求
由于健康状况等原因,造成很多老年人行动不便,加上有的老年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这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些老年人渴望能得到帮助,他们除了希社区、邻望能得到子女们的帮助外,还希望能得到原单位、居和社会等方面的帮助. 2
老年人需求心理问题的特定根源
因需求心理无法得到满足,造成老年人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失落感、孤疑惑感、抑郁感、恐惧感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2]. 出现这独感、
些心理问题,有其特定的根源. 2.1
角色的转换
离退休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很多老年人在心理上很难适应. 他们在职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广的社会联系,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工作上,因此生活因工作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精彩. 但一旦离开了工作岗位,时间和精力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忙碌的工作变成了锅碗瓢盆,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难免会因远离人们的视线而缺乏归属感,会因轻闲生活而寂寞、无所适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感到很不习惯,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这种角色的巨大变化,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2
机体的衰老
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的操劳,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有的患有多种疾病,有的行动不方便等. 这些现象都是人的机体功能正常衰老的客观规律. 他们虽然还有着敏捷的思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宝贵的经验积累,还渴望能在有维能力、
生之年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 但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们虽是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但也只能是老而不能为. 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并为此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2.3
保障的缺失
有的老年人由于缺乏独立或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有的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及时就医;有的由于体弱多病,生活无法自理. 这些问题单靠老年人自身,或者靠老年老人的家庭,都无法从根本上给予解决,需要对老有所养、有所医、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方面做出制度上的规定,从、“由于老年人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忽视,同时也由于老年人不能很好地正确对待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不能适应自己离退休后的空闲生活,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至出现了老年人这些心理现象. 因此要注重老年人因需求心理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要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3.1
加强心理调适
对一个工作几十年的老年人来说,一朝离开了工作岗位,那种孤独和不适应常会骤然而生. 因此老年人离退休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调适好心态,使自己能以一种愉快乐观的情绪去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能以积极向上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尽可能地融入到和睦的家庭生活、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学习与活动之中. 要尽力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努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保持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要加强自我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自我积极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朝气勃勃,有利于健康;自我消极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绪低落,精神萎糜,有害于身心健康. 要正确处理矛盾和挫折,尽快寻求办法从矛盾和挫折中摆脱出来,千万不能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 要有不服老、不畏老的自我意识,学会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学会快乐地生活,时刻提防心理老化和空虚无聊. 要正确对待死亡,充分认识生生死死是人生一条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学会以泰然处之的态度时刻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 3.2
加强与人沟通
沟通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需要,是人解除内心的紧张,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态度,录求同情与友谊的重要手段. 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交往面窄小,与人接触不多. 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更应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与交流. 与人沟通交流,. 亲切待
-184-
人是从孤独中挽救自己的起步[3]. 对人宽厚,善待他人,不仅. 仁者寿”就为无数长寿老人的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实践所证实. 其次要珍视与配偶的关系,使双方的感情老而弥坚,彼此间真正成为对方相互依靠、相互勉励、相互支持保持与子女的密的坚强后盾. 第三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
切联系,关心子女的生活与工作,千万既不能以长辈的身份时时教训子女,也不能处处都依赖子女,给子女带来包袱. 第四要珍惜与老朋友的关系,老朋友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而结下来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经得起考验,真诚、可靠,要把他们当作倾诉对象,心里有话找他们说说,思想有疙瘩找他们聊聊. 第五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活圈,结交新朋友. 3.3坚持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尤其对老年人意锻炼要切合老年人的实际,既要注意适度,义就更大. 当然,
张弛有度,劳逸适合,又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千万不能逞一时之能,超出老年的身体极限. 锻炼方式可以选择诸如太极拳、快走、慢跑、舞蹈等运动. 通过锻炼,可以使自己体内的各项功能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延缓身体机能的衰老,保证健康,延年益寿. 同时与他人一起锻炼,还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目的,不愉快的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
3.4积极参加活动
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学会适时释放不良情绪,解除压抑,减轻痛苦,使自己的心情好转、开走出家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朗起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
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对大脑和其他器官来说是一种激励、一种锻炼、一种潜能的焕发. 老年人要保持一种好奇心和积极性,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及时更新观念,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和心理认识,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参加老年大学教育,学习保健、书画、电脑、花草栽培、饲养鸟禽等;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专长,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再做奉献;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文化、艺术和参观考察等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3.5完善保障机制
面对一个“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要在政府的主导个人、政府、社会、单位、市场等方面及引导下,建立由家庭、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供养保障和医疗保障. 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包括城市、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统一,层次丰富,流动顺畅,待遇适度,发展持续”的改革目标[4];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坚持“国家救助、集体补贴、社会互助”相结合的
原则[5];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的改革方向. 通过这些健全的保障机制,使个人账户相结合”
老年人生活有保障、有提高,医疗有保障、有改善,最大程度地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6
加强养老服务
目前国际上90%以上的老年人最终都在家中养老,我国城乡老年人也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居家养老目前还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 当然老年人要想在家中能够安度晚年、幸福生活,就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要尽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年老最大努力在物质供养、
父母最大的满足,使老年人能随时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气氛和亲情的温暖. 但随着“四二一”或“八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增“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家庭养老功多,
能不断弱化. 这种情况下,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方式的必要补充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床位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50~70张功能的水平相差甚远[6]. 而且现有的养老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单一,资金短缺,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机构养老的引导、支持和投入,努力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不过进入21世纪,社区作为区域化的社会,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正在强化起来[7]. 社区要建立家庭服打扫卫生、洗衣、购物、陪护、聊务员制度,帮助老年人煮饭、天等一般家务;要在社区中建立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所,用市场化的办法引进各种专业的为老服务项目和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就近就便、实惠快捷、高效有序的服务,使更多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能有更多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潘岳. 完善养老保险,消除后顾之忧[N].人民日报,2009-
4-1(16).
〔2〕仝利民. 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86.
〔3〕刘烨. 心态的力量[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128.〔4〕郭士征. 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37.
〔5〕章晓懿. 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4:285.
〔6〕孙慧峰. 中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已开始显现[N].中国老年
报,2006-2-24(2).
〔7〕田雪原. 迎接老龄化,应对老龄化[A].李富成,万卫,陈功,
曾永钢. 从维也纳到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8.
--
第25卷第9期2009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5No. 9
Sep. 2009
老年人需求心理试析
林文彬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人口老龄化日趋成为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的特殊需求日益增多,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这种需求心理常常无法得到满足. 本文对老年人需求心理的特殊性和老年人需求心理问题的特定根源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对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探寻,期许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老年人;需求心理;试析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09)09-0183-03
精满足度.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子女的亲情依赖. 人到老年,力、体力、脑力都逐渐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他照顾和护理. 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的关心、1.3
交往需求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通过交往得到思想的交流、情绪的宣泄、精神的安慰. 交往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老年人离开繁忙的工作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远离了同事和朋友,社交范围减少,人际关系淡化,经常无孤独,担心自己长此以往会所事事,由此常常会感到失落、形成沉默寡言、性情孤僻、心情抑郁的心理状况. 因此很多老年人都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能通过一定的平台、一定的渠道多接触人,多与人沟通,以达到消除孤独感、求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愉快的目的. 1.4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没有了原有可供支配的资源,缺少了以往的热闹场景,他们对是否受到尊敬非常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所必须遵守的公感. 这种尊敬需求,
序良俗. 因为老年人毕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几十年的贡献. 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他们常把原来人际交往当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当成他人是否尊敬自己来看待;常把周围不愉快的事情牵强地与自己联系起来,听风就是雨;常把是否有人跟他打招呼,是否有人跟他打电话等都提高到“是否尊敬”来考虑. 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有的老年人常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会对某些特定人产生强烈的不满,会产生低落、悲观的情绪,有的还可能从此不愿出门,拒绝与人接触. 1.5
工作需求
工作几十年的老年人,他们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政治理论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 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优势、
分的老年人身体条件尚好,精力充沛,渴望能凭借自己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继续充当一个社会角色,在教育传授、参谋咨询、生产经营、社会公益等方面,继续为社会我国自2000年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日趋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末,占总人口的12%;到2030年,全国60岁老龄人口1.6亿人,
我国老龄人口可能会占到20%甚至30%,到本世纪中期老龄人口可能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也日益增多. 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心理,解决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对深化改革、促进开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老年人需求心理的特殊性
1.1健康需求
对健康的渴望是老年人最迫切、最主要的心理需求. 人步入老年,各部分的器官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各项生理功能都变缓、减退,这必然导致他们的健康不能跟他们自己年轻时的身体条件相提并论,而是疾病从此慢慢伴随着几乎所有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是每况愈下,令人堪忧,这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 而从主观上来说,很多老是客观因素、
年人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即将落山的夕阳,时日无多,如果健康再出现了问题,他们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甚至为此忧心忡忡,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这种紧张心理,对老年人的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为疾病打开方便之门,引发真正的疾病. 因此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比起他人、甚或是比起他自己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为渴求而又急切. 1.2
亲情需求
人人都渴望亲情,因为它可以抚慰心灵,可以是避风雨的港湾;因为它朴实而又伟大. 在亲情面前,只要亲人间相敬互爱,相帮互谅,和睦相处,不论家庭多么艰苦,老年人在家老年人的亲情需求一方中也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我们知道,
面来自于对配偶的亲情寄托. 几十年共同生活已经使老年人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与配偶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相濡以沫、
他们之间结成为相互依存、相互照应、息息相通的共同体. 因--
1.6活动需求
人一旦到老,最怕的就是空闲. 老年人普遍希望能参与
富先老”的国家,保障措施还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保障保健、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无法的缺失,造成老年人在养老、得到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由此产生了谨慎、失望、焦虑、痛苦等心理问题. 2.4
情感的缺位
由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和精神压力都很重,他们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如果有也只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简单的几句问候和几件礼物无法排解老年人对子女的亲情渴求,他们更希望能与子女建立融洽的关系,能真正从子女身上得到浓浓的亲情和精神的慰藉. 这是其一. 其二,有的老年夫妻关系失和,长期争吵,造成双方情感冷漠,精神压力很大. 这种因失和而造成配偶的情感缺失,对老年人心理的危害程度可以说是丧偶对和睦相处几十年的健在一方来说,相当严重的. 其三,
是很难承受的,他(或她)往往会受到重大的精神打击. 这种因丧偶而造成配偶的情感缺失,往往需要以再婚的形式来填补. 但再婚与否却又是很多丧偶老年人所无法自主的,这子女的干涉、再婚的对象等各种因素其中有着社会的观念、的干扰. 3
老年人需求心理落差问题的解决途径
到各项活动中来,希望能参加适合老年人实际情况的各种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希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加生活乐趣,丰富晚年生活. 1.7
求知需求
社会总是不断在进步,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总是不断在涌现. 作为当代社会一分子的老年人,他们希望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之中,因此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较为系统地学习电脑、保健、书画等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使自己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脚步. 1.8
求助需求
由于健康状况等原因,造成很多老年人行动不便,加上有的老年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这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些老年人渴望能得到帮助,他们除了希社区、邻望能得到子女们的帮助外,还希望能得到原单位、居和社会等方面的帮助. 2
老年人需求心理问题的特定根源
因需求心理无法得到满足,造成老年人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失落感、孤疑惑感、抑郁感、恐惧感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2]. 出现这独感、
些心理问题,有其特定的根源. 2.1
角色的转换
离退休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很多老年人在心理上很难适应. 他们在职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广的社会联系,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工作上,因此生活因工作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精彩. 但一旦离开了工作岗位,时间和精力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忙碌的工作变成了锅碗瓢盆,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难免会因远离人们的视线而缺乏归属感,会因轻闲生活而寂寞、无所适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感到很不习惯,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这种角色的巨大变化,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2
机体的衰老
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的操劳,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有的患有多种疾病,有的行动不方便等. 这些现象都是人的机体功能正常衰老的客观规律. 他们虽然还有着敏捷的思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宝贵的经验积累,还渴望能在有维能力、
生之年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 但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们虽是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但也只能是老而不能为. 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并为此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2.3
保障的缺失
有的老年人由于缺乏独立或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有的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及时就医;有的由于体弱多病,生活无法自理. 这些问题单靠老年人自身,或者靠老年老人的家庭,都无法从根本上给予解决,需要对老有所养、有所医、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方面做出制度上的规定,从、“由于老年人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忽视,同时也由于老年人不能很好地正确对待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不能适应自己离退休后的空闲生活,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至出现了老年人这些心理现象. 因此要注重老年人因需求心理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要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3.1
加强心理调适
对一个工作几十年的老年人来说,一朝离开了工作岗位,那种孤独和不适应常会骤然而生. 因此老年人离退休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调适好心态,使自己能以一种愉快乐观的情绪去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能以积极向上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尽可能地融入到和睦的家庭生活、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学习与活动之中. 要尽力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努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保持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要加强自我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自我积极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朝气勃勃,有利于健康;自我消极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绪低落,精神萎糜,有害于身心健康. 要正确处理矛盾和挫折,尽快寻求办法从矛盾和挫折中摆脱出来,千万不能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 要有不服老、不畏老的自我意识,学会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学会快乐地生活,时刻提防心理老化和空虚无聊. 要正确对待死亡,充分认识生生死死是人生一条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学会以泰然处之的态度时刻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 3.2
加强与人沟通
沟通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需要,是人解除内心的紧张,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态度,录求同情与友谊的重要手段. 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交往面窄小,与人接触不多. 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更应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与交流. 与人沟通交流,. 亲切待
-184-
人是从孤独中挽救自己的起步[3]. 对人宽厚,善待他人,不仅. 仁者寿”就为无数长寿老人的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实践所证实. 其次要珍视与配偶的关系,使双方的感情老而弥坚,彼此间真正成为对方相互依靠、相互勉励、相互支持保持与子女的密的坚强后盾. 第三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
切联系,关心子女的生活与工作,千万既不能以长辈的身份时时教训子女,也不能处处都依赖子女,给子女带来包袱. 第四要珍惜与老朋友的关系,老朋友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而结下来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经得起考验,真诚、可靠,要把他们当作倾诉对象,心里有话找他们说说,思想有疙瘩找他们聊聊. 第五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活圈,结交新朋友. 3.3坚持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尤其对老年人意锻炼要切合老年人的实际,既要注意适度,义就更大. 当然,
张弛有度,劳逸适合,又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千万不能逞一时之能,超出老年的身体极限. 锻炼方式可以选择诸如太极拳、快走、慢跑、舞蹈等运动. 通过锻炼,可以使自己体内的各项功能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延缓身体机能的衰老,保证健康,延年益寿. 同时与他人一起锻炼,还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目的,不愉快的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
3.4积极参加活动
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学会适时释放不良情绪,解除压抑,减轻痛苦,使自己的心情好转、开走出家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朗起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
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对大脑和其他器官来说是一种激励、一种锻炼、一种潜能的焕发. 老年人要保持一种好奇心和积极性,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及时更新观念,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和心理认识,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参加老年大学教育,学习保健、书画、电脑、花草栽培、饲养鸟禽等;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专长,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再做奉献;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文化、艺术和参观考察等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3.5完善保障机制
面对一个“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要在政府的主导个人、政府、社会、单位、市场等方面及引导下,建立由家庭、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供养保障和医疗保障. 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包括城市、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统一,层次丰富,流动顺畅,待遇适度,发展持续”的改革目标[4];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坚持“国家救助、集体补贴、社会互助”相结合的
原则[5];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的改革方向. 通过这些健全的保障机制,使个人账户相结合”
老年人生活有保障、有提高,医疗有保障、有改善,最大程度地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6
加强养老服务
目前国际上90%以上的老年人最终都在家中养老,我国城乡老年人也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居家养老目前还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 当然老年人要想在家中能够安度晚年、幸福生活,就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要尽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年老最大努力在物质供养、
父母最大的满足,使老年人能随时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气氛和亲情的温暖. 但随着“四二一”或“八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增“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家庭养老功多,
能不断弱化. 这种情况下,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方式的必要补充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床位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50~70张功能的水平相差甚远[6]. 而且现有的养老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单一,资金短缺,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机构养老的引导、支持和投入,努力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不过进入21世纪,社区作为区域化的社会,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正在强化起来[7]. 社区要建立家庭服打扫卫生、洗衣、购物、陪护、聊务员制度,帮助老年人煮饭、天等一般家务;要在社区中建立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所,用市场化的办法引进各种专业的为老服务项目和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就近就便、实惠快捷、高效有序的服务,使更多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能有更多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潘岳. 完善养老保险,消除后顾之忧[N].人民日报,2009-
4-1(16).
〔2〕仝利民. 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86.
〔3〕刘烨. 心态的力量[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128.〔4〕郭士征. 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37.
〔5〕章晓懿. 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4:285.
〔6〕孙慧峰. 中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已开始显现[N].中国老年
报,2006-2-24(2).
〔7〕田雪原. 迎接老龄化,应对老龄化[A].李富成,万卫,陈功,
曾永钢. 从维也纳到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