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

论农业产业化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建议》还指出,落实这个方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发表山东省潍坊市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系列报道。我们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作为各地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参考。

为什么提出农业产业化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状态,不仅自身很难迅速发展,而且很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互相协调,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的内部来看,当前存在着两大突出矛盾。一个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越来越连通一气的大市场之间如何衔接?一是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保护农业和发展农业?

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16年来,已经有了若干举世注目的“单项突破”。例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各个单项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继续向前推进?

这一切都在呼唤着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它同样是我国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一个伟大创造。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从上面的论述看,从潍坊的经验看,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际上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运作。简言之,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是潍坊一个地方,也存在着各种具体的方式方法。但归纳起来,构成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如下六个要素:一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要立足于当地优势;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四要形成经济规模;五要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六要实行企业经营。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可能把我国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这中间,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在潍坊,无论是像寿光那样建立市场也好,像诸城那样发展龙头企业也好,像寒亭那样搞“一户一品”、“一村一品”也好,都首先是为了这两者的衔接。在这个连接与衔接过程中,农业得到了改造,企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得到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顺利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循环,这样,解决农业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才有了前提。

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如何?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它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

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

观念要更新,态度要积极,运作要稳妥。这是基本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拉潍坊的经验看,具体实施中必须把握这样几条:一、农业产业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有一个过程,各种要素组合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潍坊原来就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他们已经做了不少产业化的前期工作,到1992年才明确提出产业化的战略方针。因此,要及早谋划,抓住机遇,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二、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大概念”,具体的方式方法,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多样化,不能“一刀切”。三、善于抓住关键。潍坊采取了“抓龙头带全面”的办法就比较好。四、在操作和管理上,要尽量采取规范化、法制化的办法。五、注意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学习现代企业的运营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在我国一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际已经有了若干年的实践,各地使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大路子基本相同,且都有自己的创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实验证明,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搞,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搞。当然,就全国来看,这还是一个新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也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报拟拿出相当的版面,继续报道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潍坊的系列报道只是一个开头,希望大家关心这个问题,并参与这个有重要意义问题的讨论。

必由之路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一

人民日报记者 艾丰 潘承凡

农业产业化,这个对一些人说来比较新鲜生疏的概念,已经在我国若干地方成为成功的全面的实践。

山东潍坊,就是推行农业产业化战略最早的地方之一。我们踏上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便情不自禁地被扑面而来的农业产业化热浪和它们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所感奋。这里的事实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和扩展,决非偶然,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它诞生的必然。

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它以后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创造出了中国农业历史上最为耀眼的辉煌。但此后农业发展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风顺船轻。1984年农业大丰收,却引发了影响久远的“仓容危机”,农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东也不收,西也不要。那年整个山东省棉花总产量达到最高记录3400万担,但棉花却卖不出去,严重积压,全省光为这些棉花多付的仓储费就高达3亿人民币。那一年潍坊大白菜丰收,但价格一路猛跌,最后跌到6分钱1公斤还是没人要,虽然全潍坊干部的肚子消化了不少“爱农大白菜”,最终还是有0.5亿公斤的大白菜烂在地里。

1984年以后,粮食产量6年徘徊,进入90年代再度低速增长;棉花产量再也没有接近过1984年那个高峰;农民收入增长一度停滞;城乡收入比由1983年1.7:1到1993年2.53:1;农业投入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摆脱“少了喊,多了砍”的怪圈。

经济理论界议论纷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烧成了夹生饭,还是农业发展由改革初期的突飞猛进,步入了平稳正常的发展阶段? 农民翘首企盼,希望中央再发几个像当初那样令他们欢欣鼓舞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没有继续出现,农村改革进入了更加复杂的阶段。

如何继续前进?潍坊人和全国一样,苦苦寻找着农业生产力再度喷薄迸发的突破口。 第二步:乡镇企业崛起和它以后

在我们对潍坊的采访中,曾不下10次从不同人的嘴巴里听到:“完成任务吃饱饭,怎么挣钱怎么干。”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所遇到的矛盾,实质就是产品和货币的关系问题。生产的产品不值钱,是个苦恼;生产多了变不成钱,也是苦恼。双重的苦恼,酿成了“突围”的浪潮。

第一个浪潮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住粮食生产的同时,把精力转向了更能来钱的经济作物。成效有,新的矛盾也跟着来了。到底什么东西挣钱,农民说不准,干部也说不准。看别人挣钱也跟着干,往往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反而搭了力气赔了钱。80年代后期,山楂热席卷中国,潍坊农民也抢着种,等他们种出山楂,山楂早已堆积成灾。

第二个浪潮集中反映在这样一句话上:“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其实质就是,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不仅要搞稳定社会的产业,也要搞能来钱的产业。于是,在潍坊大地上搞起了多种经营,响起了“商品经济大合唱”,青纱帐和红高梁地里冒出了一个个乡镇企业。

办乡镇企业确实加快了致富速度,经商也确实活了一方经济,但农、工、商之间怎么互相融合?潍坊的乡镇企业和其他地方一样,最多也是以反哺的形式沟通与农业的关系,农业本身的弱质地位并没有改变。乡镇企业由于与农业结合不够,也面临着迸一步发展的障碍。有些乡镇,挂出了农工商总公司的牌子,牌子上农工商统一了,但实际上农工商还是三条平行的经济系统,如此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会不会成为被割裂的、逐步分化的经济?

第三步:提出农工商一体化和它以后

“农工商一体化”,潍坊人又提出了进一步前进的目标。

问题是怎么个“化”法?他们认为,贸、工、农如果还是利益在工、商环节,农民并不是贸工农平均利润分享者;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者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把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当作公司经营的目标。这样农村经济还不能从整体上搞活,广大农民还不能更好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至此,潍坊人已走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大门口,回头看,步履是清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业生产体制问题,但没有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问题。乡镇企业的崛起,找到了农村工业的生长点,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结构,但农村各业怎样有机结合和农村经济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若干局部的突破和成功,呼唤着纵横捭阖、总揽全局的大视野。

现实生活启发着他们的思路,潍坊有这么两种传统肉类出口产品:肉兔和肉鸡。早在1975年,全市肉兔出口量就达到4268万吨,肉鸡1536万吨。近20年后肉兔出口量下降到原来的1/3,肉鸡出口量却增加了20倍。家兔生产之所以不断下滑,是因为家兔饲养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基本以农户纯自然状态散养为主,外贸拿到定单,便到市场收购,除此之外对家兔饲养不闻不问。而肉鸡饲养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动肉鸡生产的龙头企业及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布局,把肉鸡生产纳入产业化的生产体系之中,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肉鸡生产能力提高,刺激了肉鸡出口的扩张,肉鸡生产和出口由此步入良性循环。

肉兔和肉鸡的对比,使潍坊人的思想豁然开朗。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千百年来首次遭到革命性的否定,农业产业化的思维雏形就在肉鸡和肉兔的比较中成型。潍坊人保留了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框架,打破了贸工农三方利益板块,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并于1992年正式明确地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更加自觉地推行这个战略,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当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面临着由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由平行前进到有机结合的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潍坊的农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顺应历史之必然,豪迈地、不失时机地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步伐。

造就一种新关系新格局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二

人民日报记者 艾 丰 潘承凡

农业产业化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怎样才算农业产业化?

记者在潍坊农村跑,从直观上,发现这里有三多:塑料大棚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这三多,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遍地的塑料大棚,960处农副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1.8万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们宛似一组强大的变速齿轮,互相啮合在一起运转,推动当地农村经济这辆车。

其实,直观形象还不能真正说明产业化形成的农村经济各个方面的内部关系和它与大市场的联系。同样的塑料大棚,如今已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成了产业化序列里或按照龙头企业下达的计划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白色”车间。

潍坊市市长王大海等这样介绍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专家们分析起来,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包含着六个缺一不可的要素:一、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依托当地优势;三、实行专业化分工;四、形成经营规模;五、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六、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优势,尤其表现在这样的三个环节或三个作用上:连接、改组、提高。

连接

主管农业的潍坊市委副书记刘峰岫和副市长王伯祥告诉我们,他们构思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个矛盾,时时处处在刺激着他们。曾经出现的“卖粮难”、“卖棉难”就是这个问题的反映。潍坊人在芦笋、苎麻、辣椒、西瓜、蛋鸡、生猪、蚕茧、水绍等产品上,都曾因生产与市场连接错位陷入困境。

潍坊人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两个“不能改变”。其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我国农村的基本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千家万户”的状况不能改变;其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面对的是“越来越大” 的国内外市场,这个趋势也是不能改变的。在两个不能改变面前,农业产业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两者连接起来。于是,寻找分散的农业生产与广阔的商品市场的最佳连接,成了潍坊人10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最主要的探索目标。

连结的形式,在潍坊丰富多样:有公司连结农户,如诸城外贸公司,覆盖了潍坊40个乡镇,仅诸城市23万农户就被它带动了18万户,其肉鸡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1/3;

有市场连结农户,如中国第一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江北第一大西瓜批发市场以及诸如此类、遍布全市的批发市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内停满了外地牌号的汽车,在这儿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

有协会连结农户,如诸城的后官庄绿宝蔬菜协会。它不仅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还负责会员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

有行业连结农户,比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特征的行业连结;

最普遍的还是龙头企业的连结带动。寒亭区朱里镇的精品蔬菜加工厂,带动了该镇27个村,1.6万亩的蔬菜基地,占全镇土地的1/3。

全市85%以上的农民被这些形式连结,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通过这种连结,农民顺利地走向国内外市场。

改组

连接的形式虽然有直接、间接多种形式,但这种连接,决不是把两个或几个板块简单地拼在一起。连接必然引起改组。这种改组,既表现在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的内涵上,又表现在每个环节内部的变化上。

龙头企业成为“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的中介体,这种方式引起的变化最为突出。潍坊市的诸城外贸公司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该公司经理王金友对农业产业化当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作了十分简洁的说明:龙头企业一家连两头,一头是农户,一头是市场,农户与市场的连结就是通过公司实现的。

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连接,在农业产业化之前就有了雏形,但那时的连接是松散的,基本上是收购和被收购的关系。市场行情好,龙头企业就多收点,反之就少收或者不收,市场风险基本由农民消化和承受;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仍然不能安全地转化为商品。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旧有连结形式获得了改组、改造,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通过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和以股份制形式为主的产权纽带关系,超出了简单的买卖关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农户承担市场风险,龙头企业独享利益大头的局面,双方都能够得到平均利润,共同承担市场风险。

记者采访过的所有龙头企业,都对联结的农户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绝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将经营利润的50%返还给农民,这一切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所有相关条款都写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合同契约里。

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使龙头企业增加了压力,也增加了活力,因为它在农业生产者中获得了稳固的基础。农民的身份实际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集市贸易上的农副产品自产自销者,变成了或紧密或松散地囊括在龙头企业之中的生产成员,他们今天生产的农副产品,明天就能在千百公里外的餐桌上出现。

农业产业化促成的改组、改造,同样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环节中去。“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出现,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一品”、“一业”,既有专业化的内涵,又有规模经济的内涵。没有农业产业化造成的需求和条件,农业生产的这种改组是难以出现的。

提高

农业产业化,不仅着眼于连接,着眼于改组,更要着眼于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单项上,又体现在整体上。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首先的着力点。多年来,“农业”二字,似乎就是低水平、低效益的代名词。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潍坊,我们看到这里的农业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昌乐县尧沟镇,记者看到了平生所见到的最大一片塑料大棚,该镇4万亩土地全被大棚覆盖,车行其中,宛似穿行在白色的海洋里。一亩地的大棚,每年需投入100O—1500元,这个镇每年光大棚投入就得5000万元以上。该镇的刘书记告诉记者:这些投入基本由农户自己解决。在潍坊,我们还看到,塑料大棚不仅生产蔬菜,而且在培育特殊品种的瓜果。提前两三个月上市的蜜桃,提前上市的伊丽莎白香瓜,都在为农民创造着较高的收入。人们把塑料大棚的普及比喻为 “白色革命”。农业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这场生产力的革命。

农业效益的提高,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的弱质地位。潍坊的安丘市宿家埠村尽是山岗地,十分瘠薄,过去只种些地瓜,老天不帮忙时连地瓜也收不上来。农业产业化以后都种上安丘蜜桃,每亩桃树收入五六千元。我们问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宿明光,农药化肥涨价能不能承受?宿明光说不怕,一亩地多支出几十元,没什么。这句话显示了农业产业化和富裕后的农民增加了对市场风雨的抗击能力。

农业产业化同时推动着农村乡镇企业水平的提高。那些龙头企业,不仅要发展自身,还要带动广大农户,因此,它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许多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方式,极大地锻炼提高了农村干部管理水平。这种管理,从经验式的、随机式的,向着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契约化转变。潍坊不少干部向我们感叹:过去想都不敢想,农业生产竟然可以这样搞。在今年潍坊风筝会期间召开的鲁台经贸洽谈会上,成交的最大项目是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最多的项目也是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农业产业化还通过经济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组织程度,弥补了农民个体素质的缺陷。过去我们老是启发农民:既要埋头种地,还要抬头看市场,可是农民老是吃市场的亏。事实上农民作为分散的农副产品个体经营者,他们没有能力把握国内外大市场,农业产业化充当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载体。过去我们老埋怨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可是在潍坊,不少龙头企业的带头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我们还一直号召农民共同致富,可是农民的致富能力有高低,贫富差距自然拉开,而农业产业化提供的全程服务,使那些致富能力差的农民也能赚到钱。与此同时,农村基层政府和干部的威信相应提高,潍坊的不少乡镇、乡村干部一呼百应。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潍坊大地推行了多年,潍坊农业被推进到一个我们所目睹的较高境界:1994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瓜果蔬菜连年翻番,蛋、奶、水产品年增长保持在50%以上;肉鸡饲养突破3亿只,出口肉鸡6万多吨,占全省出口量的90%;去年农副产品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有700多万吨进入市场;去年农业总产值 153.1亿,通过深加工增值200多亿元。潍坊的高密市市委书记算了一笔帐:农民每增收100元钱,其中60元是农业产业化创造的。

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考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三

人民日报记者 艾丰潘承凡

潍坊的农业产业化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践,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做法和提法,但时间都不很长。对于全国,农业产业化更是刚刚引起人们注意的新发展、新趋势。所以,农业产业化理论上的研讨和概括,尚在交流和碰撞之中。

我们在潍坊采访的时候,恰好有几个单位在那里召开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会上的各种观点、看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开阔眼界,并引发我们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崛起以后,中国农业的路子应该怎么走?怎样才能把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实践之后,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这个观点是从这么三个方面论证的。

首先,从理论上说,通常人们习惯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划分,农业被划为第一产业。因此有人认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已经是一门“产

业”了,没有必要再提“产业化”。其实,三个产业划分方法是从现代西方借鉴而来的,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任何状态的农业,都是通常所谓的第一产业。而中国农业实际上正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向着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过渡的渐变过程之中,因此它还不是现代意义的第一产业。提出农业产业化,推行农业产业化,正是为了使它成为合乎现代意义的第一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发明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面貌。进入90年代后,农村改革和发展期盼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思路和战略出现,而农业产业化就是系统地、综合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它立足农业,促进工业;既是工业项目,又是农业项目;既有农业综合效益,又有乡镇企业的工业效益;既解决了生产力问题,又深化了农村改革。比如,农业产业化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还加速了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剩余劳力转移,还缩小了贫富差别,并提高了基层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最后,从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农民带进市场,靠市场经济致富。但是,先前的实践证明,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民,在越来越统一的大市场面前,不是进不去,就是进去了吃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保护弱质的农业?不少专家认为,潍坊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农民搭上产业化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洋;农业搭上这条大船,才能由弱变强,敢于面对市场经济中的任何风浪。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要有科学态度

在潍坊参加农业产业化研讨会的专家们有一种担心,担心农业产业化在推广中变形,并引起不必要的震荡。这里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实施农业产业化。潍坊的同志积累了很多经验,市委书记齐乃贵为我们作了介绍,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

一、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农业产业化,并不是平地而起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推倒别的东西另起炉灶的无本之木,它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继续。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继承以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中所创造的全部成功形式,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发展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总战略,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战术形式是可以多种式样的。不仅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就是同在潍坊地区,不同的乡镇也有不同的产业化组织类型。就龙头企业而论,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这里的带动能力很强的大江集团,就是私人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并不是某个人头脑发热捏合出来的。农业产业化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包含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在部署和实施农业产业化时,要把生产力放在首位来考虑。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如何选择,主要是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潍坊的同志就是这么做的,这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

四、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论是内部生产关系,还是外部商品交换关系,都要尽量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潍坊人认为:法制化、规范化,依法照章办事,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一切经济活动都将在混乱中停顿。在潍坊,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产销合同履约率很高。潍坊的诸城有个统计,去年履约率达到98%。有一回诸城刮龙卷风,14处鸡场、576间鸡舍被摧毁,龙头企业照样按合同收购被砸死的鸡。

五、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关系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三篇大文章,只有坚持“三篇文章”一起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潍坊的实践也已证明: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连为一体,实现了整个农村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充当龙头,同时又拉动小城镇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不仅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带动辐射功能。“三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前进、配套发展。

农业产业化勾画着美好前景

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宏观经济范畴中的二元结构,即较发达的、先进的工业与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的农业并存。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工农业交流不畅,城乡交流不畅,不仅影响农村发展,城里生产的产品也因农村市场萎缩导致积压,最终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龙头企业就是沟通城乡间、工农业间的最佳桥梁和纽带。

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城市市场的开拓上。潍坊已经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潍坊的农民,已经走出了集贸市场和地摊,昂首独立地进入最高范畴的统一大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普及,中国农民有序地、整建制地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道路已经打通。

农业产业化不仅促进了工农业之间的结合,更具体点说,它还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我们坚信,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出现在农村大地上,它必将大大促进和推动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积累及农民致富的步伐,并使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剥离,从而将加速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所以说,农业产业化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具体途径。

在潍坊采访,我们接触了工人、干部和农民,过去那种城乡差别已经开始缩小,不少地方农民的收入已超过工人、干部,城里人有的开始羡慕种田的乡下人。我们所到过的不少乡镇,农民户均年收入和户均存款都在万元以上,那些种植大户年收入则高达几十万。潍坊市委宣传部长郑金兰向我们感喟,她每隔几个月下乡,都会为农村和农民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叹。有一回她组织一个文化节,要昌乐县的尧沟镇出一个几十人摩托方队,结果呼啦啦开来五六百辆,而且还有不少报名者被组织者拒之门外。

农业产业化已经全面地、整体地推动着潍坊农村、潍坊农业和潍坊农民向现代化迈进。但是,潍坊人仍然非常清醒,他们反复地向我们、向外面来的人强调,他们是在实践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学习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上还不够系统,目前的水平还不够高。我们在这里采访的时候,碰上刚从日本洽谈农业产业化项目返回的高密市委书记张建国,一见面他就感慨:“跟日本农业相比,我们的农业产业化还是小儿科。”

然而,不管怎么说,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已经起步,已经迈出了成功的几步,人们在这儿,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农村又一伟大创举——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 潘承凡

1 9 9 3 年,农业产业化从山东潍坊这块膏腴丰饶的土地上破土而出,短短数年,它便从局部实践上升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为小生产连接大市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我国农副产品产出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很快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高潮:1 9 8 4 年与1 9 7 8 年相比,粮食增加了2 5 %左右,棉花增加近3 倍,油料增加了近2 倍,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了2 .3 倍。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但随着1 9 8 5 年的粮食第一次卖难出现,由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

的农业发展第一个高潮便开始减退。随之棉、麻、烟、糖、油料等亦出现剧烈波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下滑。于是有人怀疑,包产到户是不是不行了?有人说它在客观上起着维护传统小生产和牵制、蚕食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

实践证明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农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是改革、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农村改革应该沿着承包制改革的方向继续前进,而不是回头否定。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加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在农村出现,便是广大农民积极有益探索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则是这一系列探索的结晶,是亿万农民群众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和农户组成的生产基地为原料车间,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组织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农民生产什么,由龙头企业布置,由龙头企业保底收购。到了年终,龙头企业再向农民返还不等的经营利润。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农民,已不再是孤立的家庭小生产者和农产品原料的简单出售者,他们以承包经营的土地和生产的初级农产品为资本,成了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合伙经营者。他们今天生产的农副产品,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全国各地市场上,甚至国际市场上。

为弱质农业强身壮体

我国农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是一个需要扶助的弱质产业。

农业之所以成为弱质产业,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经营分散,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大部分生产还是手工操作为主等,这就带来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因而抗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也有更多非自身的原因;比如,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民不仅难以稳定进入市场,而且难以从市场得到准确的信息。再比如,在我

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回报快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农业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加之政策上,农业常常不被放在首要位置。这导致了农业体亏质弱。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农业只能通过自救才能身强体壮,农业产业化便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它打通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分工界限,农民们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发售,实现了农业利润最大化。据潍坊有关部门统计,初级农副产品就地加工流通,可增值6 倍。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特殊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最大化的利润在组织内部平均分配。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龙头企业膀大腰圆了,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农户,同样也体壮身强。农业靠农业产业化能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能较好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一定程度增强农民和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村不改变分散的家庭生产格局就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农业生产创制最佳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同样改革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经营体系,确定了新的经营体制,即“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但是由谁来“统”?怎么“统”?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新经营体制提出后直至今天,不少地方由于没有发育出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乡村两级党政组织不得不承担起“统”的责任。

乡村党政组织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今后不短的时间内,他们的作用和角色仍然不可替代。但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以他们的行政能力、手段,直接指挥组织农业生产,却常常事与愿违。事实证明,他们用行政手段和协调能力,全力以赴地发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统”生产,能避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因而使政府的威信急遽上升。

农业产业化的崛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其它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辟了快速通道。农业产业化组织竞相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普及一项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农民所需的社会化服务,能很快得到满足。

记者采访所到之处,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在认真地实践和探讨农业产业化,甚至在高寒的藏北草原,当地藏族干部也告诉记者,要用农业产业化组织畜牧业生产。接受过记者采访的专家、干部、农民都坚信:农业产业化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把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为了贯彻中发[2000]3号文件有关国家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神,现提出具体意见。

一、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是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其它工商企业不同,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

国家择优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需要,也是我国应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通过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必将有力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

从今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择一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这些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规模较大。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在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年销售额:东部地区在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在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

(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有的龙头企业虽然目前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具备下列条件的,也可纳入重点龙头企业加扶持:

1、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属高新技术产品或绿色食品,能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相关新产业形成。或是科技部认定的科技示范企业。

2、主营产品优势明显,出口创汇潜力大或进口替代能力强,能形成带动面较大的特色产业。

三、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

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将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一)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重点龙头企业,要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并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执行,原则上不上浮。对于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商业银行按照信贷原则和相关程序,予以优先安排。为了解决以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为原料的大型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定的合同,核定所需收购资金,根据授信授权原则,给予信贷支持。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可以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收购同基地农户签订合同的农产品。

(二)为了引导龙头企业大范围的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的生产基地建设等,中央财政要继续给予支持,地方财政也要作出具体安排。

(三)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订立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保按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所生产的原料,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出现风险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损失,也将影响广大农户的收入,波及农村稳定。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和制度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

[1997]49号)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为了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办法,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执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所得税抵免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执行。

(五)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对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点龙头企业,应予以积极支持。按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参照国际通行的作法,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支持。

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出口所需流动资金贷款按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付金保函。

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按照国发[1997]37号文件《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出口。适当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资格,并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鼓励中外合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利用其销售网络,推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外的销售网点和分拨中心。

(六)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借鉴国内外投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后,可申请发行股票和上市。已经上市的重点龙头企业,应利用好农业类上市公司在配股方面的倾斜政策。应创造条件,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利用外资开展合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基金。

四、加强对待扶重点龙头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是新形势下政府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各级农业、计划、经贸、财政、外经贸、银行、国税、地税、证监会等部门要根据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加以解决。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关部门已经安排的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措施,要纳入整体部署和宏观政策安排,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各地也要根据本文件的精神,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已经制定政策的,要切实抓好落实。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与监督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指导和监督工作。对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要进行跟踪指导,按照本文件规定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另行发布。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管部门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努力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工作,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去落实好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政策性、精心组织,部署好有关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配备精干的工作人员,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2000年,农业部等八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同认定了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各地要认真落实《意见》中明确的优惠政策;要根据八部委《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配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随时研究分析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提出新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200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的制定要注意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十五”农业发展计划相结合;要广泛听取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专家的意见;要在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专家的意见;要在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目标和任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制定“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和目标。省级“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可作为全国“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子系统。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对保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200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研究的重点:一是研究分析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农户的类型和利益联结机制方式,提出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二是研究总结各部门、各地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带动作用的对策;三是研究提出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中介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工作内容。

五、做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为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跟踪管理与服务,2001年,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帮助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科技创

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的监测管理,每两年对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审定,定定不合格企业,取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要加强重点龙头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可通过召开重点龙头企业座谈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共同研究、分析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交流重点龙头企业在企业管理、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方面的经验;共同确定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任务。

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部的信息联网。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将牵头组织建立“中国农业产业化信息网”,作为宣传农业产业化政策、交流农业产业化工作经验、沟通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开展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并向相关地区和农民进行信息服务的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这也将成为今后我部指导产业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省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加入信息网,经常收集和报送各类农业产业化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实现信息共享。

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要带头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重视质量标准工作,遵守国家有关生产许可证管理、商标注册和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积极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在生产中带头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七、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统计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研究分析发展趋势,为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农业部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本次统计调查在1997年和1999年两次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数据要简化,要强调科学性和实用笥,2001年第一季度已将有关调查表格印发到各省,6月底以前完成全国数据汇总和分析,形成统计汇总报告。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调查工作将每两年进行一次。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十大关系

耿现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潍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十多年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转变领导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业自主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显明展示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诸多好形式、好做法,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十多年来,潍坊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认真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有效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了421万吨,增长27.2%,实现农业增加值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7元,增长13.1%。

一、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业产业化提出和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又为长期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它符合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必须长期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现在,双层经营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薄弱。因此, “完善”,重点是强化集体经营“统”的功能,建立健全以服务手段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机制,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联结点,在于统分结合经营体制的“统”字上,即集体经营层次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强化集体经济“统”的功能,使分散生产经营形成系列化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群体。从潍坊的实践看,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需要一个功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龙头企业的服务。象我市产业化发展较早的诸城外贸集团公司,在肉鸡生产经营上,发挥专业性服务的优势,把产、加、销各个环节连在一起,为鸡农提供系列化的配套服务,使肉鸡产业迅速膨胀。2005年,合同饲养户达到1500多户,出栏肉鸡近一亿只,十年来增长了近5倍。二是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主要是发挥各级涉农部门及乡镇公司、站、所、办、中心的职能,

从技术、物资、资金、运输、信息等方面为农户经营提供有效服务。三是社区性的服务。即通过产业化经营,把村级服务体系连接到一个产业链上。总之,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正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薄弱点。事实表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稳定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渠道,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有一层更深远更重要的意义是,社区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为农民提供服务,从切身利益上使农村党政组织与农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密切和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实施农业产业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有钱办事和有多钱办大事的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促进了基层政权的稳固。

二、农业产业化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系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面临的两大任务。粮食生产事关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决不能有丝毫放松,但就粮食抓粮食,粮食产量很难大幅度增加,只靠单一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较快增加农民收入;而对粮食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能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反过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从而确保粮食稳定发展。从潍坊的实践来看,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最为有效的途径。首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和保证粮食生产。因为就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加工储运、市场营销等方面来讲,在诸多产业中粮食最容易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快粮食产业迅速膨胀和升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快速发展。2000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005万亩,粮食总产量为367.6万吨。到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66万亩,粮食总产量为421万吨,5年内增加了53.4万吨。目前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粮食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其次,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优势互补,促进粮食的高产高效。这突出表现在粮食的转化增值上。目前,全市粮食除去足够的口粮、种子、储备以外,用于饲料、食品等加工转化的近250万吨,增值10亿多元,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大大提高,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兴办加工、储运、销售等后续产业,形成了农业内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粮食生产。近几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达300元以上,其中去年和前年都在500元以上。

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每年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达5亿元,这就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只会促进和加快粮食生产,而绝不会影响更不会降低粮食生产。

三、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农业产业化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从我们前段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主要农产品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直观上我市农业生产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从千村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原料型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增值率低,附加值低,增长方式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经营特征,长期下去必然受到自然资源、财力、物力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引导千家万户开展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同时,通过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上增大科技含量,从而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象这些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多种相关产品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一饲料一养殖一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一蔬菜一蔬菜加工系列等。象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仅以粮食为原料,面向生猪、肉鸭、肉鸡、蛋鸡、淡水养殖等生产的饲料加工厂就达324家,年产饲料达300万吨,转化粮食200多万吨,实现产值73亿元。“农字号”企业群体的兴起,已成为农村产业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的综合性、持续性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十大关系(2)(2009-04-08 22:46:22)

标签: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大关系 潍坊 杂谈

四、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立足农业抓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城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强劲的拉动力和联结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作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三篇文章”一起做。在“三篇文章”中,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农产品加工业是主导,小城镇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统盘安排,配套联动,整体推进。我们在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中,始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力量和龙头产业,摆在农村经济的突出位置抓住不放,促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对整个农村工作的拉动力。2005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龙头,更是农民尽快富裕的必由之路。建起一处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可以兴起一个优势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群众,拉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同时,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信息中心 ,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因此,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上,制订了跨世纪的规划,积极发展小城镇,出台了引导加工企业和务工经商人员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到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41处,其中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45处,工商企业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的20处,吸纳了近百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联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农业产业化与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

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包含了产加销各环节,农工商各领域,龙头、基地、农户各经营主体,即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全部内容。实施农业产业化,就是以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整体经营制取代农工商部门的分割对立制,这一新的生产经营形式,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主向立体开发、系列开发为主转变。对每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再象计划体制下农是农、工是工、商是商,相互脱节,各自为政,而是依据资源特点和产业构成,勇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构筑适应大市场的区域经济框架,培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大体形成了这样几种组织方式,即龙头带头式,市场联接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式,贸工农一体式,专业协会式,农科教结合式,各类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方式的核心是农户与经济组织的利益连接问题,连接的手段主要依靠社区性的系列服务、订立合同契约、实行股份合作等。无论那种方式,都坚持扶持生产、让利于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和依法按章办事的原则,这样就保证了产业体系持久、稳定、有序运行。 我们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农民自发合作、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等方式,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类合作组织2000多家,入会社员大11万人,遍布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机作业等产业。这些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良种物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

六、农业产业化与转变领导方式的关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关键在领导,这是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而产业化的发展,又对传统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领导方式尽快由直接管理转到间接指导上来。工作中,我们把党的优良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融入推行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努力使工作方式适应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领导分工。根据全市确定的16个主导产业,市里成立了16个领导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五大班子的领导牵头,吸收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一级打破原有站所界限,搞好分工组合。这样,从市到乡镇,在组织上一体化管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实行科、物、政结合,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其次,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抓点带面,搞好典型示范。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摆脱一切事务的纠缠,全力靠到产业化中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的工作方法,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抓典型、抓示范。每个领导者都铺下身子,选择一两个主导产业作为试验示范的典型,特别注意在推广科技这个环节上抓出样板,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象安丘市黄旗堡镇在推广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中,突出抓好样板示范园的建设,用明显增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和调动群众争学新技术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已发展无公害

蔬菜2万多亩,其中1500多亩直接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在领导内容上把着力点放在规划、政策、服务等方面。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使各主导产业实现持续、健康、迅速发展;通过出台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工作中我们还注意继承和发扬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科学运作,使产业化工作承前启后,不断发展、提高、完善。

七、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等诸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效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突出原料基地建设,围绕原料基地调结构,打牢产业链的基础;要突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的活力;要突出构建双赢的利益机制,保障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产品价值。从潍坊的实践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推进促进工业化的大发展。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不断膨胀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2005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14家,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偏低,根本在于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多以出售原料为主,没有形成多环节增值的良性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潍坊市围绕蔬菜、花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等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17元,增长幅度达到13.1%。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流通、中介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实现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潍坊市近三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85元。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八、农业产业化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基础。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能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我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首先是立足自然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花卉、苗木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取得省级以上认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了372处,面积463万亩,使80%以上的农户与基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其次是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市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坚持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来抓,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民办民营”的思路,加快以专业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和运销组织为主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市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012 个,入会会员 11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家庭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有效解决了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意识和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谐。三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在政府公共支出、二次分配支出时向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在扶贫、社会保险工作中,对特殊群体采取特殊政策。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

活条件,让农民与城市市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与保障农民的社会福利,让农民感受到党与国家的关怀与温暖。到2005年我市有46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和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64.1%,政府补偿资金1582万元,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08万农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占农业人口的18%,使农民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有效缓解了农村社会矛盾,促进了稳定和谐。

九、农业产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农村经营模式经营制度的自主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创新,实现了用管理现代化工业的方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潍坊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制度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出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该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农村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内在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研究探索解决这些矛盾中创新的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他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生产方式的创新。产业化经营,根据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基地把千万户连接来,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三是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到了广泛应用。我们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了良种的培育引进、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攻关206项,开发新项目318个,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423项,为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的效果;增长方式集约化,对农业生产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 生产组织社会化,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者智能化,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具备了上述特征,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是向现代化转变积累物质基础的量变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潍坊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针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积极实施农机大户“十、百、千”工程,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高。目前,全市固定资产过150万元的农机大户发展到69个,固定资产过60万元的农机大户208个,固定资产过20万元的农机大户1372个,农机总值达到57.3亿元,农机总动力903.9万千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确保食品安全。健全完善了农业质量标准、检验监测、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制定发布涉及蔬菜、禽肉、林果等农业标准规范206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社会公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协助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搞好优质产品品牌认证,去年有123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认证,优质农产品品牌达到531个,优质农产品达到463万亩。通过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坚持系列化推进科技进步,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去。建立了科研、推广、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了 “110”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专业技术培训331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全面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

论农业产业化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建议》还指出,落实这个方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发表山东省潍坊市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系列报道。我们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作为各地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参考。

为什么提出农业产业化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状态,不仅自身很难迅速发展,而且很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互相协调,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的内部来看,当前存在着两大突出矛盾。一个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越来越连通一气的大市场之间如何衔接?一是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保护农业和发展农业?

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16年来,已经有了若干举世注目的“单项突破”。例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各个单项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继续向前推进?

这一切都在呼唤着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它同样是我国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一个伟大创造。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从上面的论述看,从潍坊的经验看,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际上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运作。简言之,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是潍坊一个地方,也存在着各种具体的方式方法。但归纳起来,构成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如下六个要素:一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要立足于当地优势;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四要形成经济规模;五要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六要实行企业经营。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可能把我国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这中间,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在潍坊,无论是像寿光那样建立市场也好,像诸城那样发展龙头企业也好,像寒亭那样搞“一户一品”、“一村一品”也好,都首先是为了这两者的衔接。在这个连接与衔接过程中,农业得到了改造,企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得到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顺利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循环,这样,解决农业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才有了前提。

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如何?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它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

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

观念要更新,态度要积极,运作要稳妥。这是基本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拉潍坊的经验看,具体实施中必须把握这样几条:一、农业产业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有一个过程,各种要素组合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潍坊原来就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他们已经做了不少产业化的前期工作,到1992年才明确提出产业化的战略方针。因此,要及早谋划,抓住机遇,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二、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大概念”,具体的方式方法,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多样化,不能“一刀切”。三、善于抓住关键。潍坊采取了“抓龙头带全面”的办法就比较好。四、在操作和管理上,要尽量采取规范化、法制化的办法。五、注意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学习现代企业的运营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在我国一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际已经有了若干年的实践,各地使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大路子基本相同,且都有自己的创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实验证明,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搞,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搞。当然,就全国来看,这还是一个新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也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报拟拿出相当的版面,继续报道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潍坊的系列报道只是一个开头,希望大家关心这个问题,并参与这个有重要意义问题的讨论。

必由之路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一

人民日报记者 艾丰 潘承凡

农业产业化,这个对一些人说来比较新鲜生疏的概念,已经在我国若干地方成为成功的全面的实践。

山东潍坊,就是推行农业产业化战略最早的地方之一。我们踏上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便情不自禁地被扑面而来的农业产业化热浪和它们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所感奋。这里的事实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和扩展,决非偶然,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它诞生的必然。

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它以后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创造出了中国农业历史上最为耀眼的辉煌。但此后农业发展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风顺船轻。1984年农业大丰收,却引发了影响久远的“仓容危机”,农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东也不收,西也不要。那年整个山东省棉花总产量达到最高记录3400万担,但棉花却卖不出去,严重积压,全省光为这些棉花多付的仓储费就高达3亿人民币。那一年潍坊大白菜丰收,但价格一路猛跌,最后跌到6分钱1公斤还是没人要,虽然全潍坊干部的肚子消化了不少“爱农大白菜”,最终还是有0.5亿公斤的大白菜烂在地里。

1984年以后,粮食产量6年徘徊,进入90年代再度低速增长;棉花产量再也没有接近过1984年那个高峰;农民收入增长一度停滞;城乡收入比由1983年1.7:1到1993年2.53:1;农业投入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摆脱“少了喊,多了砍”的怪圈。

经济理论界议论纷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烧成了夹生饭,还是农业发展由改革初期的突飞猛进,步入了平稳正常的发展阶段? 农民翘首企盼,希望中央再发几个像当初那样令他们欢欣鼓舞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没有继续出现,农村改革进入了更加复杂的阶段。

如何继续前进?潍坊人和全国一样,苦苦寻找着农业生产力再度喷薄迸发的突破口。 第二步:乡镇企业崛起和它以后

在我们对潍坊的采访中,曾不下10次从不同人的嘴巴里听到:“完成任务吃饱饭,怎么挣钱怎么干。”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所遇到的矛盾,实质就是产品和货币的关系问题。生产的产品不值钱,是个苦恼;生产多了变不成钱,也是苦恼。双重的苦恼,酿成了“突围”的浪潮。

第一个浪潮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住粮食生产的同时,把精力转向了更能来钱的经济作物。成效有,新的矛盾也跟着来了。到底什么东西挣钱,农民说不准,干部也说不准。看别人挣钱也跟着干,往往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反而搭了力气赔了钱。80年代后期,山楂热席卷中国,潍坊农民也抢着种,等他们种出山楂,山楂早已堆积成灾。

第二个浪潮集中反映在这样一句话上:“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其实质就是,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不仅要搞稳定社会的产业,也要搞能来钱的产业。于是,在潍坊大地上搞起了多种经营,响起了“商品经济大合唱”,青纱帐和红高梁地里冒出了一个个乡镇企业。

办乡镇企业确实加快了致富速度,经商也确实活了一方经济,但农、工、商之间怎么互相融合?潍坊的乡镇企业和其他地方一样,最多也是以反哺的形式沟通与农业的关系,农业本身的弱质地位并没有改变。乡镇企业由于与农业结合不够,也面临着迸一步发展的障碍。有些乡镇,挂出了农工商总公司的牌子,牌子上农工商统一了,但实际上农工商还是三条平行的经济系统,如此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会不会成为被割裂的、逐步分化的经济?

第三步:提出农工商一体化和它以后

“农工商一体化”,潍坊人又提出了进一步前进的目标。

问题是怎么个“化”法?他们认为,贸、工、农如果还是利益在工、商环节,农民并不是贸工农平均利润分享者;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者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把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当作公司经营的目标。这样农村经济还不能从整体上搞活,广大农民还不能更好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至此,潍坊人已走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大门口,回头看,步履是清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业生产体制问题,但没有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问题。乡镇企业的崛起,找到了农村工业的生长点,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结构,但农村各业怎样有机结合和农村经济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若干局部的突破和成功,呼唤着纵横捭阖、总揽全局的大视野。

现实生活启发着他们的思路,潍坊有这么两种传统肉类出口产品:肉兔和肉鸡。早在1975年,全市肉兔出口量就达到4268万吨,肉鸡1536万吨。近20年后肉兔出口量下降到原来的1/3,肉鸡出口量却增加了20倍。家兔生产之所以不断下滑,是因为家兔饲养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基本以农户纯自然状态散养为主,外贸拿到定单,便到市场收购,除此之外对家兔饲养不闻不问。而肉鸡饲养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动肉鸡生产的龙头企业及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布局,把肉鸡生产纳入产业化的生产体系之中,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肉鸡生产能力提高,刺激了肉鸡出口的扩张,肉鸡生产和出口由此步入良性循环。

肉兔和肉鸡的对比,使潍坊人的思想豁然开朗。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千百年来首次遭到革命性的否定,农业产业化的思维雏形就在肉鸡和肉兔的比较中成型。潍坊人保留了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框架,打破了贸工农三方利益板块,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并于1992年正式明确地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更加自觉地推行这个战略,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当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面临着由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由平行前进到有机结合的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潍坊的农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顺应历史之必然,豪迈地、不失时机地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步伐。

造就一种新关系新格局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二

人民日报记者 艾 丰 潘承凡

农业产业化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怎样才算农业产业化?

记者在潍坊农村跑,从直观上,发现这里有三多:塑料大棚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这三多,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遍地的塑料大棚,960处农副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1.8万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们宛似一组强大的变速齿轮,互相啮合在一起运转,推动当地农村经济这辆车。

其实,直观形象还不能真正说明产业化形成的农村经济各个方面的内部关系和它与大市场的联系。同样的塑料大棚,如今已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成了产业化序列里或按照龙头企业下达的计划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白色”车间。

潍坊市市长王大海等这样介绍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专家们分析起来,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包含着六个缺一不可的要素:一、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依托当地优势;三、实行专业化分工;四、形成经营规模;五、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六、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优势,尤其表现在这样的三个环节或三个作用上:连接、改组、提高。

连接

主管农业的潍坊市委副书记刘峰岫和副市长王伯祥告诉我们,他们构思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个矛盾,时时处处在刺激着他们。曾经出现的“卖粮难”、“卖棉难”就是这个问题的反映。潍坊人在芦笋、苎麻、辣椒、西瓜、蛋鸡、生猪、蚕茧、水绍等产品上,都曾因生产与市场连接错位陷入困境。

潍坊人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两个“不能改变”。其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我国农村的基本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千家万户”的状况不能改变;其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面对的是“越来越大” 的国内外市场,这个趋势也是不能改变的。在两个不能改变面前,农业产业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两者连接起来。于是,寻找分散的农业生产与广阔的商品市场的最佳连接,成了潍坊人10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最主要的探索目标。

连结的形式,在潍坊丰富多样:有公司连结农户,如诸城外贸公司,覆盖了潍坊40个乡镇,仅诸城市23万农户就被它带动了18万户,其肉鸡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1/3;

有市场连结农户,如中国第一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江北第一大西瓜批发市场以及诸如此类、遍布全市的批发市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内停满了外地牌号的汽车,在这儿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

有协会连结农户,如诸城的后官庄绿宝蔬菜协会。它不仅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还负责会员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

有行业连结农户,比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特征的行业连结;

最普遍的还是龙头企业的连结带动。寒亭区朱里镇的精品蔬菜加工厂,带动了该镇27个村,1.6万亩的蔬菜基地,占全镇土地的1/3。

全市85%以上的农民被这些形式连结,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通过这种连结,农民顺利地走向国内外市场。

改组

连接的形式虽然有直接、间接多种形式,但这种连接,决不是把两个或几个板块简单地拼在一起。连接必然引起改组。这种改组,既表现在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的内涵上,又表现在每个环节内部的变化上。

龙头企业成为“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的中介体,这种方式引起的变化最为突出。潍坊市的诸城外贸公司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该公司经理王金友对农业产业化当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作了十分简洁的说明:龙头企业一家连两头,一头是农户,一头是市场,农户与市场的连结就是通过公司实现的。

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连接,在农业产业化之前就有了雏形,但那时的连接是松散的,基本上是收购和被收购的关系。市场行情好,龙头企业就多收点,反之就少收或者不收,市场风险基本由农民消化和承受;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仍然不能安全地转化为商品。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旧有连结形式获得了改组、改造,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通过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和以股份制形式为主的产权纽带关系,超出了简单的买卖关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农户承担市场风险,龙头企业独享利益大头的局面,双方都能够得到平均利润,共同承担市场风险。

记者采访过的所有龙头企业,都对联结的农户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绝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将经营利润的50%返还给农民,这一切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所有相关条款都写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合同契约里。

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使龙头企业增加了压力,也增加了活力,因为它在农业生产者中获得了稳固的基础。农民的身份实际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集市贸易上的农副产品自产自销者,变成了或紧密或松散地囊括在龙头企业之中的生产成员,他们今天生产的农副产品,明天就能在千百公里外的餐桌上出现。

农业产业化促成的改组、改造,同样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环节中去。“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出现,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一品”、“一业”,既有专业化的内涵,又有规模经济的内涵。没有农业产业化造成的需求和条件,农业生产的这种改组是难以出现的。

提高

农业产业化,不仅着眼于连接,着眼于改组,更要着眼于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单项上,又体现在整体上。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首先的着力点。多年来,“农业”二字,似乎就是低水平、低效益的代名词。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潍坊,我们看到这里的农业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昌乐县尧沟镇,记者看到了平生所见到的最大一片塑料大棚,该镇4万亩土地全被大棚覆盖,车行其中,宛似穿行在白色的海洋里。一亩地的大棚,每年需投入100O—1500元,这个镇每年光大棚投入就得5000万元以上。该镇的刘书记告诉记者:这些投入基本由农户自己解决。在潍坊,我们还看到,塑料大棚不仅生产蔬菜,而且在培育特殊品种的瓜果。提前两三个月上市的蜜桃,提前上市的伊丽莎白香瓜,都在为农民创造着较高的收入。人们把塑料大棚的普及比喻为 “白色革命”。农业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这场生产力的革命。

农业效益的提高,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的弱质地位。潍坊的安丘市宿家埠村尽是山岗地,十分瘠薄,过去只种些地瓜,老天不帮忙时连地瓜也收不上来。农业产业化以后都种上安丘蜜桃,每亩桃树收入五六千元。我们问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宿明光,农药化肥涨价能不能承受?宿明光说不怕,一亩地多支出几十元,没什么。这句话显示了农业产业化和富裕后的农民增加了对市场风雨的抗击能力。

农业产业化同时推动着农村乡镇企业水平的提高。那些龙头企业,不仅要发展自身,还要带动广大农户,因此,它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许多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方式,极大地锻炼提高了农村干部管理水平。这种管理,从经验式的、随机式的,向着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契约化转变。潍坊不少干部向我们感叹:过去想都不敢想,农业生产竟然可以这样搞。在今年潍坊风筝会期间召开的鲁台经贸洽谈会上,成交的最大项目是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最多的项目也是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农业产业化还通过经济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组织程度,弥补了农民个体素质的缺陷。过去我们老是启发农民:既要埋头种地,还要抬头看市场,可是农民老是吃市场的亏。事实上农民作为分散的农副产品个体经营者,他们没有能力把握国内外大市场,农业产业化充当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载体。过去我们老埋怨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可是在潍坊,不少龙头企业的带头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我们还一直号召农民共同致富,可是农民的致富能力有高低,贫富差距自然拉开,而农业产业化提供的全程服务,使那些致富能力差的农民也能赚到钱。与此同时,农村基层政府和干部的威信相应提高,潍坊的不少乡镇、乡村干部一呼百应。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潍坊大地推行了多年,潍坊农业被推进到一个我们所目睹的较高境界:1994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瓜果蔬菜连年翻番,蛋、奶、水产品年增长保持在50%以上;肉鸡饲养突破3亿只,出口肉鸡6万多吨,占全省出口量的90%;去年农副产品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有700多万吨进入市场;去年农业总产值 153.1亿,通过深加工增值200多亿元。潍坊的高密市市委书记算了一笔帐:农民每增收100元钱,其中60元是农业产业化创造的。

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考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三

人民日报记者 艾丰潘承凡

潍坊的农业产业化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践,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做法和提法,但时间都不很长。对于全国,农业产业化更是刚刚引起人们注意的新发展、新趋势。所以,农业产业化理论上的研讨和概括,尚在交流和碰撞之中。

我们在潍坊采访的时候,恰好有几个单位在那里召开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会上的各种观点、看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开阔眼界,并引发我们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崛起以后,中国农业的路子应该怎么走?怎样才能把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实践之后,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这个观点是从这么三个方面论证的。

首先,从理论上说,通常人们习惯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划分,农业被划为第一产业。因此有人认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已经是一门“产

业”了,没有必要再提“产业化”。其实,三个产业划分方法是从现代西方借鉴而来的,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任何状态的农业,都是通常所谓的第一产业。而中国农业实际上正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向着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过渡的渐变过程之中,因此它还不是现代意义的第一产业。提出农业产业化,推行农业产业化,正是为了使它成为合乎现代意义的第一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发明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面貌。进入90年代后,农村改革和发展期盼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思路和战略出现,而农业产业化就是系统地、综合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它立足农业,促进工业;既是工业项目,又是农业项目;既有农业综合效益,又有乡镇企业的工业效益;既解决了生产力问题,又深化了农村改革。比如,农业产业化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还加速了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剩余劳力转移,还缩小了贫富差别,并提高了基层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最后,从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农民带进市场,靠市场经济致富。但是,先前的实践证明,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民,在越来越统一的大市场面前,不是进不去,就是进去了吃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保护弱质的农业?不少专家认为,潍坊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农民搭上产业化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洋;农业搭上这条大船,才能由弱变强,敢于面对市场经济中的任何风浪。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要有科学态度

在潍坊参加农业产业化研讨会的专家们有一种担心,担心农业产业化在推广中变形,并引起不必要的震荡。这里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实施农业产业化。潍坊的同志积累了很多经验,市委书记齐乃贵为我们作了介绍,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

一、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农业产业化,并不是平地而起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推倒别的东西另起炉灶的无本之木,它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继续。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继承以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中所创造的全部成功形式,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发展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总战略,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战术形式是可以多种式样的。不仅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就是同在潍坊地区,不同的乡镇也有不同的产业化组织类型。就龙头企业而论,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这里的带动能力很强的大江集团,就是私人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并不是某个人头脑发热捏合出来的。农业产业化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包含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在部署和实施农业产业化时,要把生产力放在首位来考虑。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如何选择,主要是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潍坊的同志就是这么做的,这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

四、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论是内部生产关系,还是外部商品交换关系,都要尽量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潍坊人认为:法制化、规范化,依法照章办事,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一切经济活动都将在混乱中停顿。在潍坊,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产销合同履约率很高。潍坊的诸城有个统计,去年履约率达到98%。有一回诸城刮龙卷风,14处鸡场、576间鸡舍被摧毁,龙头企业照样按合同收购被砸死的鸡。

五、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关系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三篇大文章,只有坚持“三篇文章”一起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潍坊的实践也已证明: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连为一体,实现了整个农村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充当龙头,同时又拉动小城镇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不仅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带动辐射功能。“三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前进、配套发展。

农业产业化勾画着美好前景

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宏观经济范畴中的二元结构,即较发达的、先进的工业与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的农业并存。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工农业交流不畅,城乡交流不畅,不仅影响农村发展,城里生产的产品也因农村市场萎缩导致积压,最终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龙头企业就是沟通城乡间、工农业间的最佳桥梁和纽带。

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城市市场的开拓上。潍坊已经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潍坊的农民,已经走出了集贸市场和地摊,昂首独立地进入最高范畴的统一大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普及,中国农民有序地、整建制地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道路已经打通。

农业产业化不仅促进了工农业之间的结合,更具体点说,它还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我们坚信,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出现在农村大地上,它必将大大促进和推动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积累及农民致富的步伐,并使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剥离,从而将加速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所以说,农业产业化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具体途径。

在潍坊采访,我们接触了工人、干部和农民,过去那种城乡差别已经开始缩小,不少地方农民的收入已超过工人、干部,城里人有的开始羡慕种田的乡下人。我们所到过的不少乡镇,农民户均年收入和户均存款都在万元以上,那些种植大户年收入则高达几十万。潍坊市委宣传部长郑金兰向我们感喟,她每隔几个月下乡,都会为农村和农民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叹。有一回她组织一个文化节,要昌乐县的尧沟镇出一个几十人摩托方队,结果呼啦啦开来五六百辆,而且还有不少报名者被组织者拒之门外。

农业产业化已经全面地、整体地推动着潍坊农村、潍坊农业和潍坊农民向现代化迈进。但是,潍坊人仍然非常清醒,他们反复地向我们、向外面来的人强调,他们是在实践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学习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上还不够系统,目前的水平还不够高。我们在这里采访的时候,碰上刚从日本洽谈农业产业化项目返回的高密市委书记张建国,一见面他就感慨:“跟日本农业相比,我们的农业产业化还是小儿科。”

然而,不管怎么说,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已经起步,已经迈出了成功的几步,人们在这儿,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农村又一伟大创举——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 潘承凡

1 9 9 3 年,农业产业化从山东潍坊这块膏腴丰饶的土地上破土而出,短短数年,它便从局部实践上升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为小生产连接大市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我国农副产品产出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很快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高潮:1 9 8 4 年与1 9 7 8 年相比,粮食增加了2 5 %左右,棉花增加近3 倍,油料增加了近2 倍,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了2 .3 倍。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但随着1 9 8 5 年的粮食第一次卖难出现,由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

的农业发展第一个高潮便开始减退。随之棉、麻、烟、糖、油料等亦出现剧烈波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下滑。于是有人怀疑,包产到户是不是不行了?有人说它在客观上起着维护传统小生产和牵制、蚕食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

实践证明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农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是改革、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农村改革应该沿着承包制改革的方向继续前进,而不是回头否定。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加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在农村出现,便是广大农民积极有益探索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则是这一系列探索的结晶,是亿万农民群众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和农户组成的生产基地为原料车间,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组织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农民生产什么,由龙头企业布置,由龙头企业保底收购。到了年终,龙头企业再向农民返还不等的经营利润。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农民,已不再是孤立的家庭小生产者和农产品原料的简单出售者,他们以承包经营的土地和生产的初级农产品为资本,成了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合伙经营者。他们今天生产的农副产品,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全国各地市场上,甚至国际市场上。

为弱质农业强身壮体

我国农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是一个需要扶助的弱质产业。

农业之所以成为弱质产业,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经营分散,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大部分生产还是手工操作为主等,这就带来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因而抗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也有更多非自身的原因;比如,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民不仅难以稳定进入市场,而且难以从市场得到准确的信息。再比如,在我

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回报快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农业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加之政策上,农业常常不被放在首要位置。这导致了农业体亏质弱。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农业只能通过自救才能身强体壮,农业产业化便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它打通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分工界限,农民们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发售,实现了农业利润最大化。据潍坊有关部门统计,初级农副产品就地加工流通,可增值6 倍。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特殊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最大化的利润在组织内部平均分配。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龙头企业膀大腰圆了,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农户,同样也体壮身强。农业靠农业产业化能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能较好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一定程度增强农民和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村不改变分散的家庭生产格局就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农业生产创制最佳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同样改革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经营体系,确定了新的经营体制,即“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但是由谁来“统”?怎么“统”?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新经营体制提出后直至今天,不少地方由于没有发育出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乡村两级党政组织不得不承担起“统”的责任。

乡村党政组织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今后不短的时间内,他们的作用和角色仍然不可替代。但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以他们的行政能力、手段,直接指挥组织农业生产,却常常事与愿违。事实证明,他们用行政手段和协调能力,全力以赴地发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统”生产,能避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因而使政府的威信急遽上升。

农业产业化的崛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其它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辟了快速通道。农业产业化组织竞相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普及一项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农民所需的社会化服务,能很快得到满足。

记者采访所到之处,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在认真地实践和探讨农业产业化,甚至在高寒的藏北草原,当地藏族干部也告诉记者,要用农业产业化组织畜牧业生产。接受过记者采访的专家、干部、农民都坚信:农业产业化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把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为了贯彻中发[2000]3号文件有关国家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神,现提出具体意见。

一、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是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其它工商企业不同,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

国家择优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需要,也是我国应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通过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必将有力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

从今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择一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这些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规模较大。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在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年销售额:东部地区在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在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

(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有的龙头企业虽然目前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具备下列条件的,也可纳入重点龙头企业加扶持:

1、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属高新技术产品或绿色食品,能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相关新产业形成。或是科技部认定的科技示范企业。

2、主营产品优势明显,出口创汇潜力大或进口替代能力强,能形成带动面较大的特色产业。

三、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

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将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一)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重点龙头企业,要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并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执行,原则上不上浮。对于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商业银行按照信贷原则和相关程序,予以优先安排。为了解决以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为原料的大型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定的合同,核定所需收购资金,根据授信授权原则,给予信贷支持。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可以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收购同基地农户签订合同的农产品。

(二)为了引导龙头企业大范围的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的生产基地建设等,中央财政要继续给予支持,地方财政也要作出具体安排。

(三)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订立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保按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所生产的原料,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出现风险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损失,也将影响广大农户的收入,波及农村稳定。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和制度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

[1997]49号)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为了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办法,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执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所得税抵免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执行。

(五)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对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点龙头企业,应予以积极支持。按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参照国际通行的作法,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支持。

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出口所需流动资金贷款按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付金保函。

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按照国发[1997]37号文件《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出口。适当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资格,并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鼓励中外合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利用其销售网络,推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外的销售网点和分拨中心。

(六)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借鉴国内外投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后,可申请发行股票和上市。已经上市的重点龙头企业,应利用好农业类上市公司在配股方面的倾斜政策。应创造条件,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利用外资开展合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基金。

四、加强对待扶重点龙头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是新形势下政府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各级农业、计划、经贸、财政、外经贸、银行、国税、地税、证监会等部门要根据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加以解决。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关部门已经安排的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措施,要纳入整体部署和宏观政策安排,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各地也要根据本文件的精神,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已经制定政策的,要切实抓好落实。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与监督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指导和监督工作。对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要进行跟踪指导,按照本文件规定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另行发布。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管部门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努力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工作,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去落实好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政策性、精心组织,部署好有关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配备精干的工作人员,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2000年,农业部等八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同认定了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各地要认真落实《意见》中明确的优惠政策;要根据八部委《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配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随时研究分析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提出新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200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的制定要注意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十五”农业发展计划相结合;要广泛听取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专家的意见;要在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专家的意见;要在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目标和任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制定“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和目标。省级“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可作为全国“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子系统。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对保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200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研究的重点:一是研究分析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农户的类型和利益联结机制方式,提出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二是研究总结各部门、各地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带动作用的对策;三是研究提出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中介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工作内容。

五、做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为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跟踪管理与服务,2001年,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帮助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科技创

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的监测管理,每两年对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审定,定定不合格企业,取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要加强重点龙头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可通过召开重点龙头企业座谈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共同研究、分析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交流重点龙头企业在企业管理、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方面的经验;共同确定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任务。

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部的信息联网。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将牵头组织建立“中国农业产业化信息网”,作为宣传农业产业化政策、交流农业产业化工作经验、沟通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开展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并向相关地区和农民进行信息服务的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这也将成为今后我部指导产业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省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加入信息网,经常收集和报送各类农业产业化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实现信息共享。

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要带头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重视质量标准工作,遵守国家有关生产许可证管理、商标注册和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积极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在生产中带头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七、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统计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研究分析发展趋势,为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农业部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本次统计调查在1997年和1999年两次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数据要简化,要强调科学性和实用笥,2001年第一季度已将有关调查表格印发到各省,6月底以前完成全国数据汇总和分析,形成统计汇总报告。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调查工作将每两年进行一次。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十大关系

耿现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潍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十多年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转变领导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业自主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显明展示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诸多好形式、好做法,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十多年来,潍坊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认真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有效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了421万吨,增长27.2%,实现农业增加值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7元,增长13.1%。

一、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业产业化提出和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又为长期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它符合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必须长期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现在,双层经营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薄弱。因此, “完善”,重点是强化集体经营“统”的功能,建立健全以服务手段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机制,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联结点,在于统分结合经营体制的“统”字上,即集体经营层次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强化集体经济“统”的功能,使分散生产经营形成系列化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群体。从潍坊的实践看,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需要一个功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龙头企业的服务。象我市产业化发展较早的诸城外贸集团公司,在肉鸡生产经营上,发挥专业性服务的优势,把产、加、销各个环节连在一起,为鸡农提供系列化的配套服务,使肉鸡产业迅速膨胀。2005年,合同饲养户达到1500多户,出栏肉鸡近一亿只,十年来增长了近5倍。二是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主要是发挥各级涉农部门及乡镇公司、站、所、办、中心的职能,

从技术、物资、资金、运输、信息等方面为农户经营提供有效服务。三是社区性的服务。即通过产业化经营,把村级服务体系连接到一个产业链上。总之,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正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薄弱点。事实表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稳定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渠道,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有一层更深远更重要的意义是,社区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为农民提供服务,从切身利益上使农村党政组织与农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密切和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实施农业产业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有钱办事和有多钱办大事的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促进了基层政权的稳固。

二、农业产业化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系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面临的两大任务。粮食生产事关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决不能有丝毫放松,但就粮食抓粮食,粮食产量很难大幅度增加,只靠单一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较快增加农民收入;而对粮食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能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反过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从而确保粮食稳定发展。从潍坊的实践来看,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最为有效的途径。首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和保证粮食生产。因为就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加工储运、市场营销等方面来讲,在诸多产业中粮食最容易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快粮食产业迅速膨胀和升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快速发展。2000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005万亩,粮食总产量为367.6万吨。到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66万亩,粮食总产量为421万吨,5年内增加了53.4万吨。目前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粮食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其次,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优势互补,促进粮食的高产高效。这突出表现在粮食的转化增值上。目前,全市粮食除去足够的口粮、种子、储备以外,用于饲料、食品等加工转化的近250万吨,增值10亿多元,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大大提高,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兴办加工、储运、销售等后续产业,形成了农业内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粮食生产。近几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达300元以上,其中去年和前年都在500元以上。

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每年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达5亿元,这就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只会促进和加快粮食生产,而绝不会影响更不会降低粮食生产。

三、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农业产业化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从我们前段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主要农产品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直观上我市农业生产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从千村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原料型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增值率低,附加值低,增长方式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经营特征,长期下去必然受到自然资源、财力、物力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引导千家万户开展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同时,通过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上增大科技含量,从而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象这些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多种相关产品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一饲料一养殖一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一蔬菜一蔬菜加工系列等。象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仅以粮食为原料,面向生猪、肉鸭、肉鸡、蛋鸡、淡水养殖等生产的饲料加工厂就达324家,年产饲料达300万吨,转化粮食200多万吨,实现产值73亿元。“农字号”企业群体的兴起,已成为农村产业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的综合性、持续性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十大关系(2)(2009-04-08 22:46:22)

标签: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大关系 潍坊 杂谈

四、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立足农业抓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城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强劲的拉动力和联结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作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三篇文章”一起做。在“三篇文章”中,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农产品加工业是主导,小城镇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统盘安排,配套联动,整体推进。我们在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中,始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力量和龙头产业,摆在农村经济的突出位置抓住不放,促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对整个农村工作的拉动力。2005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龙头,更是农民尽快富裕的必由之路。建起一处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可以兴起一个优势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群众,拉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同时,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信息中心 ,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因此,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上,制订了跨世纪的规划,积极发展小城镇,出台了引导加工企业和务工经商人员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到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41处,其中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45处,工商企业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的20处,吸纳了近百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联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农业产业化与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

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包含了产加销各环节,农工商各领域,龙头、基地、农户各经营主体,即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全部内容。实施农业产业化,就是以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整体经营制取代农工商部门的分割对立制,这一新的生产经营形式,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主向立体开发、系列开发为主转变。对每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再象计划体制下农是农、工是工、商是商,相互脱节,各自为政,而是依据资源特点和产业构成,勇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构筑适应大市场的区域经济框架,培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大体形成了这样几种组织方式,即龙头带头式,市场联接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式,贸工农一体式,专业协会式,农科教结合式,各类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方式的核心是农户与经济组织的利益连接问题,连接的手段主要依靠社区性的系列服务、订立合同契约、实行股份合作等。无论那种方式,都坚持扶持生产、让利于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和依法按章办事的原则,这样就保证了产业体系持久、稳定、有序运行。 我们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农民自发合作、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等方式,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类合作组织2000多家,入会社员大11万人,遍布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机作业等产业。这些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良种物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

六、农业产业化与转变领导方式的关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关键在领导,这是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而产业化的发展,又对传统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领导方式尽快由直接管理转到间接指导上来。工作中,我们把党的优良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融入推行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努力使工作方式适应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领导分工。根据全市确定的16个主导产业,市里成立了16个领导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五大班子的领导牵头,吸收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一级打破原有站所界限,搞好分工组合。这样,从市到乡镇,在组织上一体化管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实行科、物、政结合,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其次,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抓点带面,搞好典型示范。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摆脱一切事务的纠缠,全力靠到产业化中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的工作方法,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抓典型、抓示范。每个领导者都铺下身子,选择一两个主导产业作为试验示范的典型,特别注意在推广科技这个环节上抓出样板,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象安丘市黄旗堡镇在推广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中,突出抓好样板示范园的建设,用明显增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和调动群众争学新技术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已发展无公害

蔬菜2万多亩,其中1500多亩直接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在领导内容上把着力点放在规划、政策、服务等方面。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使各主导产业实现持续、健康、迅速发展;通过出台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工作中我们还注意继承和发扬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科学运作,使产业化工作承前启后,不断发展、提高、完善。

七、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等诸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效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突出原料基地建设,围绕原料基地调结构,打牢产业链的基础;要突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的活力;要突出构建双赢的利益机制,保障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产品价值。从潍坊的实践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推进促进工业化的大发展。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不断膨胀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2005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14家,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偏低,根本在于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多以出售原料为主,没有形成多环节增值的良性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潍坊市围绕蔬菜、花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等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17元,增长幅度达到13.1%。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流通、中介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实现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潍坊市近三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85元。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八、农业产业化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基础。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能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我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首先是立足自然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花卉、苗木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取得省级以上认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了372处,面积463万亩,使80%以上的农户与基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其次是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市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坚持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来抓,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民办民营”的思路,加快以专业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和运销组织为主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市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012 个,入会会员 11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家庭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有效解决了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意识和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谐。三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在政府公共支出、二次分配支出时向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在扶贫、社会保险工作中,对特殊群体采取特殊政策。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

活条件,让农民与城市市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与保障农民的社会福利,让农民感受到党与国家的关怀与温暖。到2005年我市有46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和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64.1%,政府补偿资金1582万元,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08万农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占农业人口的18%,使农民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有效缓解了农村社会矛盾,促进了稳定和谐。

九、农业产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农村经营模式经营制度的自主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创新,实现了用管理现代化工业的方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潍坊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制度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出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该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农村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内在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研究探索解决这些矛盾中创新的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他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生产方式的创新。产业化经营,根据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基地把千万户连接来,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三是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到了广泛应用。我们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了良种的培育引进、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攻关206项,开发新项目318个,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423项,为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的效果;增长方式集约化,对农业生产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 生产组织社会化,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者智能化,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具备了上述特征,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是向现代化转变积累物质基础的量变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潍坊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针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积极实施农机大户“十、百、千”工程,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高。目前,全市固定资产过150万元的农机大户发展到69个,固定资产过60万元的农机大户208个,固定资产过20万元的农机大户1372个,农机总值达到57.3亿元,农机总动力903.9万千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确保食品安全。健全完善了农业质量标准、检验监测、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制定发布涉及蔬菜、禽肉、林果等农业标准规范206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社会公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协助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搞好优质产品品牌认证,去年有123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认证,优质农产品品牌达到531个,优质农产品达到463万亩。通过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坚持系列化推进科技进步,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去。建立了科研、推广、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了 “110”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专业技术培训331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全面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


相关内容

  •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业编写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 ...

  •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是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相关介绍,分析了当前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镇农 ...

  •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 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农学11-2 姓 名: 代凯利 指导教师: 王小春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开始朝 ...

  •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析
  •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 刘昊 指导教师 赵 翠 萍 2012年 5 月 6 日 目录 中文摘要------------------------------2 1引言--------- ...

  • "现代农业"再认识
  • "现代农业"再认识 周应恒,耿献辉 1.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背景 来源:"现代农业"再认识 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大力发展与传统农 ...

  • 安阳农业产业化集群
  • 安阳农业产业化集群 一.高效农业产业化集群规划范围 安阳市高效农业产业化集群拟规划面积30万亩,主要涉及四个县,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和滑县,其中安阳县高效农业园区集群涉及东部永和乡.吕村镇.瓦店乡.白壁镇.韩陵乡.崔家桥乡.柏庄镇7个乡镇,汤阴县瓜菜菌集群为白营乡.伏道乡.韩庄乡.宜沟镇.菜园镇. ...

  • 江西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 22(7):206 209江西农业学报2010,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江西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12111 李瑶,张志奖,付英,周海波,黄千红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200:2.江西省都昌县农业局,江西都昌332606) 摘要:绿色农业是2 ...

  •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
  •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 时间:2011-04-21 12:35:28 来源:毕业论文范文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突出表现特征是:(1)客观存 ...

  •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1-3章)
  •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一.二.三章)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答: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