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时间课文概括

教学片段:

A 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B深读课文,仔细回味

●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句。(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先读一下课后练习例句中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阅读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出示填空练习)

鲁迅活了55年 一生写作640万字 写作时间18年 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

1.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

2.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3.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了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有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种。)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

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编写”及“数字”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 数字

1925年除夕 编成《华盖集》写《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 1000

1934年除夕 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 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反思:

课文《鲁迅与时间》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是如何争取时间的,反映了鲁迅先生能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640万字的文化遗产。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记叙的。第一部分:总叙鲁迅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第二部分:分述善挤时间的鲁迅有熬夜工作和除夕工作的习惯;第三部分:概括说明勤奋、战斗一生的鲁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学生对鲁迅的事迹是非常了解的,上学期,还学过有关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事,因此,本文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学生能抓住主要的两句名言来了解鲁迅的善挤时间。

上完课,自己感觉到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自己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的情况出现。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体会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片段:

A 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B深读课文,仔细回味

●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句。(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先读一下课后练习例句中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阅读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出示填空练习)

鲁迅活了55年 一生写作640万字 写作时间18年 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

1.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

2.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3.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了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有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种。)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

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编写”及“数字”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 数字

1925年除夕 编成《华盖集》写《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 1000

1934年除夕 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 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反思:

课文《鲁迅与时间》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是如何争取时间的,反映了鲁迅先生能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640万字的文化遗产。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记叙的。第一部分:总叙鲁迅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第二部分:分述善挤时间的鲁迅有熬夜工作和除夕工作的习惯;第三部分:概括说明勤奋、战斗一生的鲁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学生对鲁迅的事迹是非常了解的,上学期,还学过有关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事,因此,本文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学生能抓住主要的两句名言来了解鲁迅的善挤时间。

上完课,自己感觉到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自己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的情况出现。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体会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关内容

  • [呐喊]自序教案
  •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 ...

  • [鲁迅成功的秘诀]教学设计
  • <鲁迅成功的秘诀>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l .掌握生字"恳.策.罢"的读法.写法和用法:认识"绵". 2.掌握生词"委屈.几乎.广泛.爱好"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3.学习课文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 ...

  • 第五组 教材分析
  • 第五组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周晔的<我的伯 ...

  • 呐喊自序教案
  • 呐喊自序教案(给闲人参考)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 ...

  • 17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因缘而聚情自来 师:为什么说和鲁迅有缘呢? 生:我知道鲁迅是绍兴人,但是他在我们上海去世的,他的墓就在我们上海. 师:125年前,鲁迅在绍兴诞生.70年前,鲁迅病逝于上海.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上海是先生安息的地方.在先生离我们70年后,我这个来自先生故乡绍兴的老师能和上海的孩 ...

  •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
  •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 ...

  • 13只有一个地球
  • 13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少年闰土教案-1
  •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高桥小学 陈小梅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第一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 ...

  •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 回忆鲁迅先生 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